手机版
1 1 1

《毛泽东读古典名著》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三节 毛泽东发现“《水浒传》里没有农民”

  毛泽东读《水浒传》,理解得很深刻,视角也很独特。他虽然曾经把宋江理解为农民造反领袖,但他后来也发现《水浒传》中没有写农民,是一个缺点。他认为,这是这本书中值得研究的问题。

  很多学者认为,《水浒传》是农耕社会的百科全书。它保留、存积了我国自宋元至明初中期的许多民间语言和文化、社会风俗和习惯。这些内容在官修史书和朝野士大夫的札记、野史里难以寻见。而《水浒传》的精髓,是以形象思维,抒写了那个时代各阶层,尤其是中下层民众的社会生活、心态和行为。它记下了当时社会的大多数职业行当。但是,这些学者大多没有看到,这部书中没有写农民。而毛泽东却看到了。

  毛泽东注意到这一点,是在少年时代。当年他读了包括《水浒传》在内的若干传统平话小说后,发现《水浒传》中所重笔描写的梁山群英,社会成分较为复杂,宋江本是朝廷的下级官吏,其他好汉,有的是旧军官,有的是受到排挤的富裕大户,有的是开店的,有的是卖艺的,有的是游手好闲的乡村流浪汉,有的是小偷。五行八作,什么人都有。连晁盖也是乡村富户,有点类似现在村长的角色。可以说,《水浒传》中描写的绝大多数人,很难说是真正的农民或者城市雇工。只有渔民出身的阮氏三兄弟,以及砍柴出身的李逵,属于农民的范畴。毛泽东在少年时代读这部书时,虽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但还没有更深入思考。到了青年时代,毛泽东十分注重阶级分析,在读《水浒传》时自然看重这一点。

  其实《水浒传》中描写的大多数英雄好汉并不是纯粹劳动人民出身,却在当时代表了普通劳动者求平等的意愿起来向皇帝造反,某种程度上代表着当时包括普通农民、城市下层贫苦劳动者的意愿和利益,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种值得研究的现象,至今中外学者仍然在探讨这一问题。可贵的是,毛泽东在青年时代读《水浒传》时就注意到了这一问题,在此后的革命生涯中,直到他成为中共中央领袖时仍然在思考这个问题。

  故事发生在毛泽东率领中央机关转战陕北途中。1947年6月中旬的一天,转移中的中央纵队在陕北田次湾宿营。毛泽东、周恩来和任弼时等人坐在火堆旁。毛泽东用一根树枝翻动火堆中燃烧的木柴,抽着烟,神情专注地在思考。周恩来小声问:“主席又在想什么?”

  毛泽东冲周恩来微微一笑说:“我在想,我小时候读《水浒传》中梁山英雄好汉的故事,读得入神。可是,有一次我忽然想到,这部小说中有一件事很特别,就是里面没有种田的农民。所有的人物都是武将、文官、书生,从来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我纳闷了两年,种田的为什么就没有谁去赞颂呢?后来我想通了,写书的人都不是种田的人!所以我在想,在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思想是统治思想,被统治的农民的思想是不能占统治地位的。在那个时代,是不可能产生真正地歌颂农民英雄的作品的,《水浒传》能用这种方式歌颂一些非农民出身的英雄好汉,已经不容易了。这部书能够传下来,也是民间下层口口相传的结果,下层民众用这种方式,竟能让它不胫而走,传世传代,了不起啊!”

  从毛泽东这些话中,可以看出,他很早就对《水浒传》有科学的独立见解。毛泽东又从《水浒传》谈到《三国演义》,说:“小时候我喜欢看《三国》,读起来就放不下……《三国演义》算我读到的第一本军事教科书吧。可也受了一点骗,许褚好像不得了。现在发觉算不得什么。我们警卫排的战士都是种田的农民,我看哪个都比许褚厉害。关云长就不如我们的彭老总!”江青在火堆一侧听到了,大声说:“我听说必成(周恩来当时的化名)同志四岁读唐诗,九岁读完《水浒》和《三国演义》,而且能背诵许多精彩段落。”毛泽东抬起头来,看着周恩来问:“是这样吗?”周恩来谦逊又坦诚地说:“是这样,我喜欢古典小说,不满九岁就读了许多,特别是《水浒》和《三国演义》。”毛泽东说:“那你读这些书比我早,我十几岁才开始读《水浒》和《三国》。”周恩来坦然承认,说:“但是,当时我读这些书,就没想到那个问题:为什么没有一个农民做主人公?直到刚才我才想到,并且同时得到了答案:写书的人都不种田!”毛泽东和任弼时都点头说:“这确实是个值得考虑的问题呀。”

  确实,《水浒传》中,没有对于农民的描写。这不仅是这部流传长远的著作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研究中国封建社会特殊性时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毛泽东发现了《水浒传》这个特点,自然在读这部书时有所分析。

  但《水浒传》毕竟是一部不同凡响的书,其中包含许多智慧和道理。毛泽东发现了书中上述问题,并不影响他经常运用这部书中的故事启发干部。毛泽东在讲话、报告和文章中经常引用《水浒传》的故事来说明深刻的革命道理,或者用来印证、阐发他的认识。

发布时间:2014年09月09日 11:40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