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前言 “影子银行”与“银行的影子”
殷剑峰

   “总之,全部信用,都被他们当做自己的私人资本来利用。”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30 章
   关于“影子银行”,一个公认的定义是:向企业、居民和其他金融机构提供流动性、期限配合和提高杠杆率等服务,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替代商业银行核心功能的那些工具、结构、企业或市场。商业银行体系的核心功能无非两个:第一,创造货币,为经济提供流动性;第二,发放信贷,为经济创造信用。由于商业银行在担负这两个核心功能的时候同时面临着内在的脆弱性和外在的严格监管,因此,“影子银行”对正规商业银行体系的替代?? 既是金融体系自身发展、强化的过程,又反映了逃避管制乃是金融创新的主要目的之一。
  在我国,逃避管制的金融创新除了“影子银行”之外,还有“银行的影子”:在银行资产负债表上不被统计为信贷的信用创造活动。近些年,“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在我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我国金融创新的速度和程度已经超过了很多人的想象。然而,在实体经济体制不改革、软预算约束依旧普遍的情况下,过快的金融创新刺激了信用膨胀,正在造成杠杆率的攀升和系统性风险的累积。这种实体经济缺乏亮点、金融领域创新频频的景象似曾相识——2000 年纳斯达克股市暴跌后到2006 年次贷危机前的美国就是如此。 
  一、“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金融结构的差异和不同的金融总量行为
  无论是“影子银行”,还是“银行的影子”,都是要替代正规银行体系的两个核心功能。不过,从金融体系的结构演化看,“影子银行”是“直接融资”的自然延伸,反映了市场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发展;而“银行的影子”则是“间接融资”的进一步演化,反映了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的变化。从金融总量上看,“影子银行”和“银行的影子”最大的差异就在于整个金融体系中的货币总量是否匹配于信用总量。
  1.“间接融资”: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
  我们首先来看“间接融资”的金融体系。虽然在现实的金融体系中,“间接融资”和下面讨论的“直接融资”都已经不是一个精准的概念,但由此展开论述非常有助于理清思路。“间接融资”指的是非金融部门的储蓄(存款)通过银行部门的信用活动(信贷)“间接地”转化为非金融部门的投资。以“间接融资”为主导的金融体系被称作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在这种体系中,银行部门的资产和负债在整个金融部门的资产和负债中占据主导地位,货币和信用是统一的。
  我们以一个简单的资金流量表来说明问题(见表1)。为简单起见,我们不考虑国外部门和非银行金融部门,同时,我们假设存款即为统计到广义货币中的存款。从实体经济看,封闭经济条件下,投资始终等于储蓄。在银行主导的金融体系中,储蓄的金融形式必然只能是现金和存款;而投资的资金来源,在忽略非金融部门内部的相互融资的情况下,也只能来自贷款。
  对于这种简单的银行主导体系,金融对经济的影响有两种渠道。一种是可贷资金的思路,即从贷款——信用(credit)的一种形式——的角度,分析金融部门的贷款供给与非金融部门的贷款需求之间的关系,而后者又与实体经济的投资活动紧密相关,即:
          信用供给=金融部门的贷款=非金融部门的贷款需求=投资
    另一种思路就是凯恩斯的流动性偏好理论及其后续的理论发展,主要分析金融部门的货币创造与非金融部门货币需求乃至物价、经济增长的关系,即:
            金融部门的货币创造=非金融部门的货币需求
    流动性偏好理论以及后来的货币主义重点分析的是货币需求。在流动性偏好理论中,货币需求来自交易动机、预防动机和投机动机,重点关注狭义货币M1;在货币主义理论中,影响货币需求的因素更加多样,其所指的货币是广义货币M2(或者更大口径的广义货币)。
  虽然上述两种思路争议颇大,但是,在简单的银行主导体系中,货币和信用(贷款)是统一的,因为在扣除准备金和央行资金运用之后,金融部门(银行部门和中央银行)合并的资金流量就是:
        货币总量(资金来源)=现金+存款=信用总量(资金运用)=贷款
    因此,广义货币M2(现金和存款)就与贷款相同,信用总量就等同于货币总量,M2/GDP 就等于经济的杠杆率——贷款/GDP 。至于究竟是信用更加重要,还是货币(流动性)更加重要,有关文献汗牛充栋,这里不赘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12日 11:36 来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