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张大可讲<史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4《史记》成为百科全书的原因及意义

司马迁缘何把一部文史名著写成百科全书呢?主要有以下四方面原因。

其一,中国传统的哲学理念是天人合一。孟子引《书》曰:“天降下民,作之君,作之师”(《孟子·梁惠王下》)。《左传·文公十三年》中说:“天生民而树之君。”人君为王。《说文》释曰:“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造文者,三画而连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之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说文解字》第一篇上“王”字解)人立于天地之间,不能脱离天地而存在,所以天、地、人作为一体来记叙。用司马迁的话说,就是“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其二,历史本身的含义是指过去的事,即以往的一切事情。古代社会生产力低下,社会分工不发达,从而限制了人们的认识能力,而反映到思想文化领域中,就要求学者、先知先觉的圣人必须知晓、存留一切。所以古代的历史学家,无论中外,都认为史学要包括一切知识。刘知幾在《史通·自叙》中说:“夫其书虽以史为主,而余波所及,上穷王道,下掞人伦,总括万殊,包吞千有。”他认为史学、史书、史学研究与评论要总括天地古今的一切。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所作的《历史》就是百科全书式的。

其三,在司马迁时代,学科分类还未兴起,正是所谓文史不分的时代,而正是由于《史记》对文学、史学的突出贡献,推动了文学、史学的分途。

其四,司马迁父子的理想,要完成一代大典,仿效《春秋》为民立则。司马迁评论《春秋》说:“《春秋》文成数万,其指数千。万物之散聚皆在《春秋》。”(《太史公自序》)其实是指《史记》的写作宗旨,要包罗万象,古今皆备。司马迁之父司马谈发凡起例(司马谈为太史令,本身就是掌管天文之官,兼理国家图籍之府),资料搜集,“网罗天下放失旧闻”,“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语”。如此浩繁的工作,司马谈感到以一人之力难以完成,所以培养其子司马迁继承自己的事业,临终遗命司马迁接力修撰《史记》。古人治学,就是有这样一种精神,父死子继,为了理想绝不急功近利,这就是执著精神。司马谈自比孔子,是几百年才出现的圣人之业的继承者,表明他自觉地肩负起了这一历史使命,寄希望
于司马迁来完成,于是规划了“百科全书”。

司马迁继承父志,完善并发展了“百科全书”的规划,《史记》博大精深,是一部名副其实的、继往开来的百科全书,其意义就在于“继往”与“开来”。《史记》继往,全面总结了前代历史文化;《史记》开来,推动了文、史、哲的分途,影响甚为深远。先秦时代人们在提起中国古代学术文化时,有文史不分之说。当时的文学、史学、哲学,各有分野。《诗经》、《楚辞》是文学,《春秋》、《尚书》、《左传》、《战国策》是史学,《周易》、诸子散文是哲学。但是,又为什么说文史不分呢?当时还没有纯文学,更没有写人艺术的纯文学;而诸子散文说理,寓含历史知识,且文采斐然。上列史学专书,不仅反映的历史内容和范围有限,而且形式体制都极为原始,《尚书》只是资料汇编,《战国策》可以说是文史参半。也就是说先秦百家争鸣是学术的黄金时代,文学、历史、哲学,往往是一而二,二而一,或三位一体。当时各种学科都还处于萌芽并将要蓬勃发展时期。治文、史、哲于一炉的《史记》,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传统和历史背景下产生、创造出来的。也正是由于《史记》的辉煌成就,把文、史、哲的发展推向了一个高峰,从而也推动了文、史、哲的分途。也就是说,司马迁是集文、史、哲于一身的一个伟大时代的文化巨人。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7日 14:0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