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张大可讲<史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读】

一、《史记》是一部继往开来的百科全书

众所周知,《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它既是史学,又是文学,帝王称本纪,人臣称列传,以人物为纲,以时间为纬,记叙历史事件,合称纪传体。《史记》内容极丰富,它是一部融史学、文学、哲学于一体的旷世大典。依据《史记》的历史价值与功效、创作宗旨、记载内容等角度,可以说《史记》是一部人人必读的国学根柢书、人伦道德教科书、继往开来的百科全书。下面我们将从三个方面具体介绍《史记》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中着重讲述其百科全书的内容。

1人人必读的国学根柢书

在中国传统文化国学精品中,《史记》是中国古代民族文化的精华。其一,是第一次系统的大规模的文献整理;其二,《史记》是我国第一部通史,第一次叙述了全社会、全方位的历史;其三,创造了民族共同心理的历史哲学;其四,《史记》的历史与文学成就遗泽后世。《史记》是思想的源泉,养育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具有其他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作品所无法比拟的凝聚作用。这一特殊的历史价值与地位,使《史记》成为国人必读的国学根柢书。

司马迁的思想、精神、人格对中国各知识阶层及对中华民族都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以至于不研究司马迁及其《史记》,就不知文化研究从何谈起。随着时间的推移,《史记》日益普及,研究队伍不断扩大,由古及今,每一个时代都有一大批的名流学者涉足这一领域:汉代学者班彪、班固父子,文献学家刘向、褚少孙,哲学家扬雄、王充等;唐宋文学八大家,史学家刘知幾、郑樵,哲学家程颢、程颐、朱熹等数十人;清代的考据大家与文、史、哲各界学术泰斗,如顾炎武、王鸣盛、钱大昕、赵翼、万斯同、王念孙、阎若璩、章学诚等;近现代的梁启超、刘师培、王国维、胡适、鲁迅、郭沫若、侯外庐、范文澜、钱穆、施之勉、朱东润、程金造、陈直、杨向奎、钱钟书、蔡尚思;等等。据统计,近三十年来,研读《史记》的各类学者有两千余人,发表的论文有四千余篇,著作一百六十余部,总字数七千多万字,这是其他单部古籍研究所无法比拟的。

2人伦道德教科书

《史记》的创作宗旨:继《春秋》创一代大典,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则。关于孔子作《春秋》说,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十二诸侯年表》、《儒林列传》、《太史公自序》等篇章中均有记载。大意是:春秋末年周王室衰微,王道中断,孔子为救世人而周游列国宣传王道,但各诸侯国都不能用他。晚年的孔子受获麟【指春秋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猎获麒麟事。】的激励而作《春秋》。《春秋》笔削严谨,辞约旨博,字里行间蕴涵了许多“义法”,孔子就是依据这些义法来评价历史和现实的,以使“乱臣贼子惧”。《十二诸侯年表序》讲,孔子“论史记旧文,兴于鲁而次《春秋》……以制义法,王道备,人事浃”。《太史公自序》说得更鲜明,孔子作《春秋》是“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即从道德评判出发,树立社会楷模,整顿社会秩序,概括为两句话,“为后王立法,为人伦立准则”。《春秋》“王法”施行之日,就是王道社会的重建之时。《春秋》是礼义的“大宗”,是凝聚了孔子心血、希望、理想的力作,是知孔罪孔的一大依据。《太史公自序》说:故有国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前有谗而弗见,后有贼而不知。为人臣者不可以不知《春秋》,守经事而不知其宜,遭变事而不知其权。为人君父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蒙首恶之名。为人臣子而不通于《春秋》之义者,必陷篡弑之诛,死罪之名。其实皆以为善,为之不知其义,被之空言而不敢辞。夫不通礼义之旨,至于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夫君不君则犯,臣不臣则诛,父不父则无道,子不子则不孝。此四行者,天下之大过也。以天下之大过予之,则受而弗敢辞。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7日 14:0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