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张大可讲<史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3继往开来的百科全书

为了实现继《春秋》创一代大典的理想,司马迁鲜明地把创作宗旨具化为十五个字:“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也就是说,司马迁把天、地、人,以及古今历史的发展和变化,纳入了一书的范围,天文、地理、人事、物事,无所不包。用今天的话讲,《史记》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统括于一书。这里,从历史学角度看《史记》的百科内容,它囊括天人古今,可概括为五个方面。

其一,备载天地万物。天地是人生之根本,人类社会活动的舞台。司马迁“究天人之际”,把天文、地理、水利等自然环境纳入史学范畴,考察人与自然的依存关系。司马迁十分形象地指出:“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父母为个体人的根本,天地为人类的根本。研究人,必须研究天,研究地,就这样,天文学、地理学在《史记》中得到了反映,即特立了《天官书》、《历书》、《河渠书》等专篇。此外,《夏本纪》三分之二的篇幅也是地理专篇。

其二,囊括国家大政。五帝三王时代,国家大政被归纳为八政:一曰食,二曰货,三曰祀,四曰司空,五曰司徒,六曰司寇,七曰宾,八曰师。这是先秦时代儒家的八政观念,载于《尚书·洪范》,《史记》采入《宋微子世家》。民以食为天,故食、货居八政的第一、第二位。《史记》八书为:礼、乐、律、历、天官、封禅、河渠、平准。司马迁认为礼是维系等级秩序的制度,为治国之头等大事,所以列礼为八书之首。礼乐相辅为治,故《乐书》与《礼书》蝉联。《洪范》八政内容在八书中的反映,“食”、“货”对应“平准”,“祀”对应“封禅”,“司空”对应“河渠”,“宾”对应“礼”、“乐”,“师”对应“兵”(即《律书》)。《洪范》八政的司徒、司寇在八书中没有对应之篇,但在列传中有对应之篇,“司徒”对应“儒林”,“司寇”对应“循吏”、“酷吏”。同时,《史记·货殖列传》亦为食货之事。对应只是一种近似的比较,并不等同。总之,《洪范》八政,在《史记》中均有所体现,表明司马迁把国家大政纳入了历史学研究范围,专列八书系列开后世政书之先河。内容和序列的调整,表现了司马迁的史学观点和国家大政的轻重序列。班固《汉书》十志,序列为律历、礼乐、刑、食货、郊祀、天文、五行、地理、沟洫、艺文,内容更丰富,结构更严密,发展了司马迁史学,这是应当揭明的。班固还把职官纳入了史学范围,创《百官公卿表》以载其制。

其三,展现古今社会。国家大政只是社会生活的一部分,而更丰富、更广阔的内容,应是社会基层大众的物质及精神文化生活。历史家的责任,就是要全面地反映以往历史的社会生活,摆事实,讲道理,还历史本来面目,知往鉴今,使读者受到启迪。司马迁很好地尽到了他的责任,以人物为中心贯通古今,全面地展现了古今社会实况。他不只研究帝王将相等上层人物,也研究社会下层各阶级、各阶层的人物,全方位反映社会生活,而且对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都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与总结,达到了“备天地万物”于一书的境界。

其四,辨章一切学术。《太史公自序》论列六家要指,又立“老庄申韩”、“孟子荀卿”等列传,辨章学术,把学术、学派纳入了史学研究范围。班固在《汉书》中立《艺文志》,对学术学派进行分类,使其更加条理化和严密,这是弘扬司马迁之学。司马迁的视野是极其广阔的。有些学术、学问,在当时还不甚发达,或未引起史家足够的重视,无论《史记》、《汉书》都没有专列论载,但司马迁纳入了其研究范围。如金石、简牍、甲骨,作为专门学术是后代的事,金石学形成于宋代,简牍学、甲骨学奠基于近代,但这些学问早在先秦就已经发源。三代已经开始了铸鼎彝(鼎彝,泛指古代祭祀用的鼎、尊等礼器。),秦代已经重刻石,甲骨盛行于殷周,秦汉是简牍为主的时代。《史记》对金石、简牍、甲骨都有不同程度的载述。《周本纪》记武王克殷后“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物》”。《秦始皇本纪》多次记载“刻石颂秦德”。《封禅书》记载得宝鼎,李少君鉴赏齐桓公器。这说明司马迁已将金石作为史学研究对象。《周本纪》记“尹佚策祝曰”,《齐太公世家》记“史佚策祝”,《鲁周公世家》记“史策祝曰”,《孔子世家》记“(孔子)读《易》,韦编三绝”,《匈奴列传》记汉遗单于书,牍以尺一寸。单于遗汉书以尺二寸牍,及印封皆令广大长,反映了简牍的形制、使用情况。可以说简牍已纳入了史学研究对象。至于甲骨,有《龟策列传》,此外记载卜筮卦象的篇章是很多的,如《周本纪》、《晋世家》、《田敬仲世家》等篇,不必一一具引。

其五,遗事旧闻纳入史学研究范围。拾遗事,网旧闻,司马迁将之作为史学理论贯彻。这在《太史公自序》中作了明确的交代。一则曰“拾遗补艺”,《索隐》注:“补六艺之阙也。”再则曰“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索隐》注:“旧闻有遗失放逸者,网罗而考论之也。”拾遗补缺,《左传》注《春秋》开其端,司马迁条释为理论,成为中国史学的传统。裴松之《三国志注》,发展成为一种史书体裁,可以说是司马迁拾遗补缺、网罗旧闻理论在实践中的发扬与光大。

拾遗补缺,贯彻在其创作过程中,使《史记》内容更加全面。如孔子高足七十子,《仲尼弟子列传》实载七十七人。《史记正义》注:“公伯寮、秦冉、鄡单,《家语》不载。”说明也补了《孔子家语》之缺。《日者列传》说:“古者卜人所以不载者,多不见于篇。及至司马季主,余志而著之。”古代日者社会地位低贱,史书不载,司马迁特补前人之失而作《日者列传》。列传中有许多人物附传,亦是补无传之缺,如《卫将军骠骑列传》补公孙贺、李息等十六人无传之缺。《史记》十表,特别是汉代诸表,不仅补纪、传人物之缺,也补行政大政之缺。如《将相表》记高祖六年“立大市”,“更命咸阳曰长安”,以及太尉之废置,都是本纪中没有记载的。

以上条列了司马迁创立百科全书式通史的五个主要方面,均属历史学的范畴,所以《史记》最本质的定位,是一部历史学著作。由于以人为中心,司马迁写人,创造了传记文学。《史记》既是史学,又是文学,所以一般称《史记》是一部文史名著。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7日 14:02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