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序二

万辅彬先生主持的《广西民族大学学报》“科技史家访谈录”栏目的文章即将结集出版,万先生要我写个序,实在是不敢当,但又不好违命。好在这些栏目的大多数文章在杂志出版后我都拜读过,因此可以以一个读者的身份谈一点体会。

1957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了自然科学史研究室,这是我国科技史学科实现职业化或建制化发展的开始,至今已走过了半个多世纪的历程。目前,我国的科技史学科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无论是在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学科建设方面,还是在服务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方面,都取得了耀眼的成绩。科技史学科几十年的建制化发展,培养了一批职业科技史家,也积累了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一些老科技史家的学术思想、治学方法及工作经验值得认真总结和加以发扬。《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创办的“科技史家访谈录”栏目在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这对科技史学科的学术文化建设及其学科史研究都是一项很有价值的工作。现在将“科技史家访谈录”栏目的文章结集出版,以便于读者学习和广为传播,这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访谈录”由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和受访者对问题的回答两部分内容构成,包含采访者和受访者的共同工作。访谈的目的是要展示受访者,但如何展示?展示哪些东西?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采访者所提的问题。因此,访谈是否成功,与采访者关系很大。要做好访谈工作,采访者事先需要做大量的学术性准备工作,对受访者工作的方方面面尤其是主要学术成就要有比较多的了解,否则就提不出恰当的问题。采访者所做的这些工作都是隐性的,是一种无名的奉献,一般读者在读访谈录时,不太容易体会到这些。所以,我在这里要代表读者对万辅彬先生等采访者表示由衷的钦佩和敬意。

这部“访谈录”至少有以下特点。

一是受访者基本上都是中国科技史领域的著名学者。书中的受访者多数是我国科技史界的著名学者,少数是国外著名的汉学家。多数人是科技史学科在中国建立和发展的亲历者,是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在学术上取得过重要成就。他们对自己工作经历的回顾、对自己学术贡献的总结,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科技史学科发展的历史。

二是受访者的工作领域涵盖了科技史学科的各个方面。书中受访者的工作范围包括数学史、物理学史、化学史、生物学史、天文学史、地学史、农史、医史、冶金史、机械史、古船史、造纸史、陶瓷与硅酸盐技术史、科学思想史、中外科技交流史和少数民族科技史等许多领域,几乎覆盖了科学技术史的各个分支学科,因此,这些访谈录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具有方方面面的代表性。

三是具有相当高的学术性和思想性。许多受访者在访谈中不仅总结了自己的主要工作,而且总结了自己的治学经验及研究方法,表达了自己的一些学术思想,这些内容是科技史家们多年工作经验积累而形成的一笔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不仅对青年科技史工作者具有教育意义,而且对推动科技史学科的学术发展也有重要价值。

仅从以上三个方面已可看出该书的价值及意义。

一门学科的健康发展,需要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学术积累,需要建立自己的学术规范和传统,科技史这样的边缘学科尤其如此。否则,既不利于这一学科的发展,也容易被人认为这个学科没有规范,没有“门槛”,只要愿意,人人都可以做,不需要什么专门的训练。科技史学术规范的建立及传统的养成,没有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是难以实现的。对科技史家进行访谈,以适当的形式宣传他们的学术贡献、学术思想及治学方法,对推动这一学科的学术传统及学术规范的建立具有重要的作用。

“科技史家访谈录”为中国科技史学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资料及工作基础。目前,科技史界还没有一本关于我国科技史学科发展历史的专著,该书的出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缺失。

读该书,需用心思,细品味,从中读出采访者提问的“良苦用心”和受访者答问的“微言大义”。如是,我相信读者一定能从中学到很多东西。

胡化凯

2012年6月30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14:58 来源:科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