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读】

序一

看到万辅彬教授主编的《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这部著作,我感到非常激动,因为对这样一本书我已经期盼很久了。回想过去数年间,每每拿到新的一期《广西民族大学学报》,首先要读的就是万教授主持的科技史家访谈。读这样的名家访谈,心底间好像有一股清流缓缓流过,激起万千思绪。我相信很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学人)会有跟我一样的阅读体验,因为这些访谈带给我们很多思索和启迪。读这样的访谈,恰如与学术大师们面对面对话,读进去了,会有很多的感悟。而这些启迪和感悟正是年轻人学术成长最需要的养分。

我想,《史家心语——当代科技史名家访谈录》这部著作的出版至少具有三方面的价值。

首先是学术传承和学术遗产的价值。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学术访谈录,而是中国迄今唯一的一部科技史家访谈录。科学技术史是国家一级学科,前辈学者为创立这一学科走过了艰辛的道路,他们的学识和经验值得后辈学人们学习和继承。这部访谈录包含了前辈学者丰富的治学经验和见解,无疑是后辈学人们吸取精神食粮最好的途径。有些前辈学者在访谈后不久就去世了,比如席泽宗院士、李迪教授、陈美东教授和张秉伦教授等,可以说,访谈录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一份学术遗产,弥足珍贵。

其次是学科建设的价值。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发展已经走过了几十年的历程,现在是开展科技史自身学科历史建设的时候了。可以说万辅彬教授在组织科技史家访谈这一活动时,已经展现出了非凡的学术远见和洞察力,在口述史热潮兴起之前,他已经在做史料抢救的工作了。这样的访谈本应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来出面组织,万教授却利用《广西民族大学学报》这块阵地,创立了“科技史家访谈录”这一栏目,为中国科技史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做出了显著的贡献。这些访谈早已经超越了“史料”或“抢救”的意义,成为科技史学科建设的重要一环。现在,将这些访谈结集出版更是正当其时,因为我们已经迎来了中国科技史学科建设和发展的又一个关键的时期。

最后是人文的价值。所谓人文的价值是指该书的影响早已超出了科技史本身的学科范围,而远及更为广泛的人文学科,其读者也同样不限于科技史的研究者,还将包括对人文学科感兴趣的普通大众,这是因为该书的访谈对象大多数并非传统意义上的自然科学家,而是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的两栖学者。更重要的是,这本书展现了极为重要的人文精神,包括对前辈学者的尊重和赞誉、对科学历史的持久关注、对科学文化的倡导,以及大多数被访谈者严谨而执著的治学态度,等等。该书的影响将是广泛而深远的。

总之,作为李约瑟研究所候任所长,国际东亚科学、技术与医学史学会的现任主席和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的副理事长,我不仅很乐意而且很荣幸为大家推荐这本书。我认为该书不仅凝聚了万辅彬教授及其合作者的大量心血,而且充分展现了他的学识、远见及他本人在中国科技史界的广泛影响。我相信,换一个人来进行这样的访谈,不会有人比他做得更好。最后,我想借此机会表达我对万辅彬教授的敬意,并期待着不久将看到该书的问世。我可以负责任地说,该书将成为每一位学习中国科技史学生的必读图书。

梅建军

2013年4月28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14:58 来源:科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