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在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在人口增长高峰滚滚而来的关键时刻,果敢地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措施,自觉选择加快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在人类历史上并无先例。我国控制人口增长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果,被认为是“人间奇迹”。我国生育率由原来一个妇女平均生5.8个孩子,经过30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已降到平均生育不到两个孩子。西欧1850年一个妇女平均生育2.5个孩子,经过100年,到1950年降到生育5个孩子。我国生育率下降的成功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还要接受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考验。人类人口老龄化是不会逆转的,今后,人类进化都在今天所说的老年型人口下生存。人们只能乐观面对,在发展中寻求对策。上文说明人口老龄化是历史的必然,同时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但不是最快,程度也不是最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仍有较充裕的劳动资源优势,老年人增长很快,但人口高峰过后会有所缓解,老年人口多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国也有做好各种准备的时间,仍有回旋余地等。上文所述,旨在让人们摆脱悲观情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不是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严峻,可以掉以轻心!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做好各种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口老龄化能直接影响到生产发展,通过分配和再分配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从而影响到家庭关系、代际关系直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团结。因此,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紧迫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要认识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最大不同,就是我国既要应对发展的挑战,也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比我国已先发展了几十年到百年,已积累起大量财富、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比我国更从容应对老龄化。按人均GDP比较,过去我国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现在努力追赶,也只是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1/10左右,只相当于美国1/13。至今,我国仍是未富先老,也必然是“未备先老”。没有做好各种准备,老龄化就来了。不能不是仓促被动应对。

国际上,都把应对人口老龄化区分为发展问题和老年人问题。前者是指不要因人口老龄化而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后者是指满足老年人需要。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没有生产发展,满足老年人需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持续应对。反过来,如果人数愈来愈多的老年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被边缘化,必然影响社会和谐、生产发展甚至国家社会安定团结。前者关系到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口,涉及今后几代人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因此,要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上部分人和所有人,眼前的和长远的利益的协调问题。当前,大多数人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指的是解决眼前老年人问题,必须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因为如何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人需要,特别防止他们被边缘化已刻不容缓。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就在于我国能用于养老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的规模决定需求。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现有1.85亿,从现在起,增长加快,预计2014年达到2亿。随后20年增长更快,每年平均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递增。2025年达到3亿,2035年将达到4亿,然后缓慢增长到21世纪中的5亿左右后缓慢减少。届时,我国老年人高峰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估计占全部人口的1/3和1/4。仅就“十二五”期间,2亿老年人的经济需求、医疗需求、照护需求、精神文化、教育休闲活动需求,以及老年人生活宜居环境的需求就非常庞大。别的不说,仅就健康、医疗、康复、照料、护理和长期照护的人数和需求就十分惊人。由于历史上长期积贫积弱,我国老年人口大多数缺医少药、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传统的传染病未根绝。生活改善后,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又接踵而至。我国老年人患病率较高,致残率高,需要长期护理的人多,寿命长了,但健康寿命不长。据200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高达15%。对医疗照护需求压力巨大。在短期内不易缓解。其他需求压力也可想见。

由于历史上我国一穷二白,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处于国弱民穷的状态。改革开放后,经济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养老资源仍非常短缺。当代老年人大多都相对贫困,当代老人几乎都无财产性收入。2010年,农村有离退休金收入的不到5%。半数以上都是靠子女供养。2005年全国有离退休金收入的老人只有21.7%。自我保障能力很低。我国城镇,老年人靠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生活占45.4%,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可望不可及。关于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医疗、保健、康复、照料、护理的保障和服务保障供需缺口更大。我国卫生资源和养老资源的基础建设和医护人员本来就不足,加上资源城乡分配不均,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老年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为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我国已另辟蹊径,走一条“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医疗照护模式,但也需要加大投入,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医护人员和各种专业人员培养。这种创新制度建设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改革才能完善。

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还在于需求的增加速度。从现在起,老年人每年要以超过人口几倍的速度增加,在30年内,老年人口从现在的1亿多增加到4亿,超过那时美国全国人口数,压力不可谓不大。届时,80岁以上高龄人口增加最快,国内外学者的估计,到2030年就达4200万,比现在翻一番。以后的速度更快,到21世纪中可能超过1亿。不言而喻,空巢、孤寡老人、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就更多了。有必要指出,现在的老年人都是新中国前出生的,绝大多数长期生活在农村,大多数都有存活的多子女,对基本生活保障要求相对低;但从现在开始,进入老年期的都是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都经历和参与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存活子女一般比父辈少。相当一部分人流动迁移到城镇务工经商,大多数未被纳入社会保障。新进入的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期待比他们的父辈高得多,对社会保障保基本、广覆盖的压力要大得多。他们对生活差距不满的政治诉求能量,比他们的父辈强大得多,必须十分重视。

我国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场遭遇战。由于未做好各种准备,就要解决庞大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是被动的和消极的。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维。就是要变消极应对为积极应对,不把沉重的、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压力推给子孙后代,要创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发展绘制的蓝图,为开辟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打下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体现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出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的措施,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等。构建中国有保障的老龄化,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证,使老年人能从社会的沉重负担变成有益于社会的财富。积极就业政策和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年服务事业,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者服务,有利于把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转变为与机遇并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老龄化的道路,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7日 13:51 来源:中国人口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