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邬沧萍

出版社:中国人口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9月

【内容简介】

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迎接党的十八大主题出版重点出版物。本书以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为指导,从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上论证了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发展愿景。专门论述了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把老龄社会发展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认为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要协调好统筹兼顾发展与养老问题。

系统论述了老龄社会的老年人的生存和发展,论述了构建、完善和改革我国现行的有关老年人生存和发展各种制度、法律、政策、体系,包括社会保障、健康维护、家庭养老、长期照护、养老和为老服务、老年人教育和社会参与的体系。内容充实,值得社会工作者、社区工作者、人口工作者、涉老部门工作者和年轻一代子女一读。

【作者简介】

邬沧萍,1922年9月生,广东番禺人。现任中国人民大学人口学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是我国人口学、老年学的学科开拓者和奠基者,是我国人口学最早一批硕士、博士生导师。曾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常委,2000-2005年任北京市政府参事,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北京市副主委。曾任中国老年学学会会长,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口学会名誉会长,北京市老龄科研中心名誉主任,中国老龄协会专家组组长。国际人口研究机构联合会常务理事、国际计生联亚太地区常务理事、国际老年学会亚太分会常务理事。

公开出版的教科书、专著、译著、辞典等30种,如《人口学辞典》、《人口统计学》、《商业统计学》、《世界人口》、《中国人口老龄化》、《转变中的中国人口与发展》等,公开发表《老龄问题和我们的对策》、《论老年学的形成、研究对象和科学性质》、《实现健康老龄化》、《增强全民的人口忧患意识》等;论文300余篇,其中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求是》、《社会科学》等发表30多篇。1995年获第二届中华人口奖(科学奖)。

2012年荣获首届吴玉章人文社会科学终身成就奖。

【目录】

第一篇 总论

第一章 有关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 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处变不惊

第二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国发展的客观要求

第三节 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关联性和异同

第四节 本书框架结构和内容简介

第二章 人口老龄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规律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的科学含义及其影响的直接因素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是经济社会发展历史的必然结果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几个规律性表现的实证

第三章 国外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验和教训

第一节 立足国情学习国外应对老龄化的经验

第二节 按国际共识更新几个有关老龄化的观念

第三节 借鉴国外社会保障改革 择善而用

第四节 西方居家养老的回归以及社会化为老服务

第五节 发挥社会组织与志愿者的作用

第六节 国外重视老年人终身教育

第四章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过程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历程

第二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第三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趋势

第四节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第五章 中国老年人的概况和特点

第一节 中国老年人的经济状况与特点

第二节 中国老年人的婚姻与居住状况

第三节 中国老年人的死亡率状况

第四节 中国老年人的受教育状况

第二篇 老龄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第六章 老龄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研究

第一节 统筹兼顾发展与养老

第二节 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第三节 应对人口老龄化纳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第四节 应对人口老龄化与人口发展战略

第七章 人口老龄化对经济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的挑战和机遇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对社会养老保障、金融和市场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对科学技术进步与管理的挑战和机遇

第四节 人口老龄化、人口红利与战略机遇期

第八章 积极发展老龄产业

第一节 中国老龄产业兴起与发展的客观背景

第二节 老龄产业的相关理论界定与发展老龄产业的意义

第三节 发展老龄产业的主要机遇与挑战

第四节 发展老龄产业的战略思想

第九章 人口老龄化对政治、社会和文化建设的挑战和机遇

第一节 人口老龄化对老年人的社会价值与地位的挑战

第二节 人口老龄化对我国传统家庭制度的挑战和机遇

第三节 人口老龄化对代际关系的挑战和协调

第四节 人口老龄化对科学文化的影响及老年文化建设

第三篇 和谐老龄社会中老年人的生存与发展

第十章 老年人生存与发展的原则、目标和生活质量

第一节 老年人生存与发展的原则、目标及生活质量的内涵

第二节 对老年人生活质量的认识过程和主要成果

第三节 当前中国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制度安排

第四节 完善和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建议

第十一章 完善老年人权益保障的法律和政策体系

第一节 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制度的内涵、特征与理念

第二节 中国古代老年人法律保障思想

第三节 中国现行的老年人法律保障体系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老年人权益保障立法改革愿景

第十二章 催生和谐社会的家庭养老新模式

第一节 家庭养老与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关系

第二节 家庭养老体系的内涵和基本理论

第三节 家庭养老的创新过程

第四节 中国维系家庭养老的制度性安排

第五节 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完善并推进家庭养老模式变革

第十三章 健全和完善老年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第一节 老年社会保障的特点

第二节 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的改革及其面临的新问题

第三节 中国农村老年社会保障的内容及存在的问题

第四节 健全和完善老年人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第十四章 继续完善老年健康维护和医疗保障体系

第一节 发展老年医疗社会保障的必要性

第二节 医疗保障制度的改革及其面临的问题

第三节 实现健康的老龄化

第四节 老年人心理健康与保健

第十五章 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

第一节 构建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内涵、理念、理论和意义

第二节 对老年人长期照护体系的认识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第三节 当前中国长期照护的制度安排

第四节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发展愿景

第十六章 构建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

第一节 构建和完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内涵、理念、理论和意义

第二节 对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认识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制度安排与不足

第四节 对老年人心理支持服务

第十七章 构建和完善中国老年教育体系

第一节 老年教育的含义、属性与功能

第二节 老年教育的发展历程

第三节 中国老年大学的现状与问题

第四节 推进中国老年教育改革

第十八章 构建中国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

第一节 构建和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的内涵、理念、理论和意义

第二节 对老年人社会参与的认识和制度创新的过程

第三节 当前中国的老年社会参与

第四节 完善老年人社会参与体系的建议和愿景

第十九章 构建老龄工作体系

第一节 老龄工作的理论视野

第二节 老龄工作发展状况

第三节 美国老龄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第四节 完善中国老龄工作体系的建议

第二十章 构建社会力量养老助老服务体系

第一节 构建社会力量助老服务体系的内涵、理论和意义

第二节 对社会力量助老服务体系的认识和制度创新过程

第三节 当前中国社会力量养老助老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第四节 改革、完善社会力量助老服务体系的远景

第二十一章  营造敬老、养老、助老的社会氛围

第一节 构建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的内涵、理论和意义

第二节 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建设的创新性过程

第三节 构建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的制度安排

第四节 推动敬老、养老、助老社会氛围的建设

后记

 

第一章 有关老龄社会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理论解释

第一节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处变不惊

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应对,才能做到有备无患,立足于不败之地;但是,仅仅基于中国已进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多、增长快,老龄化、高龄化等把人口老龄化的形势说过头,甚至认为中国老龄化和高龄化程度之高是世界之“最”,就容易造成一种过分悲观情绪,不利于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在我国发展的过程中,划分出老年型人口、老龄社会、人口发展是沿用过去西方树立的里程碑;这个里程碑在今天看来并不标志是一个严峻的人口问题。现在流行作为老龄社会的界定,是根据1956年联合国出版的著作。作者在前言中,把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7%作为老年型人口标准,那时讲的只限于发达国家。1982年在维也纳召开的世界老龄大会,把发展中国家也包括在内,把60岁及以上人口定为老年,有的学者就把老年型人口折换成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定为老年型人口或老龄社会,也有人称为老龄化社会。由于老龄社会必须设有一个进入门槛数量界限,而不在于说明该人口是一个连续年龄增长的过程,称为老龄社会似乎比老龄化社会更为准确。

我国现在使用进入老龄社会的标准是西方国家56年前界定的老年型人口标准。那时候大多数发达国家平均预期寿命不到70岁,全球只有瑞典、挪威、丹麦、冰岛、荷兰5个国家能够进入70岁“俱乐部”,而今发达国家预期寿命达到80岁。按既定的标准,进入老年型人口的国家已达90个,只有最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不包括在内,预计到21世纪中期也都将进入人口老年型社会。2012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把40~70岁的死亡定为过早死亡。在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前总干事布伦兰特夫人指出,在20世纪,人类平均寿命增长30岁,而增长主要在20世纪下半叶。20世纪后半叶,即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人口平均寿命增长了30岁,2010年全国人口平均寿命是73.5岁,其中上海、北京等地已达80岁。现在仍然还在使用56年前国外界定的老年型人口标准,作为进入老龄社会的门槛,大有商榷的余地。甚至有人认为,这是联合国的规定,但事实并非如此,这个界定是联合国1956年出版的《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的作者在序言中提出的,作者本人也说这个界定是武断的,并没有经过广泛讨论,更不是联合国的决定。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寿命的不断提高,这个老年型人口标准,现在看来是很低的,像法国在19世纪中就已经达到了。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也早已超过。到20世纪末,世界人口平均来说已经是老年型人口了。我国按这一标准进入老龄社会,没有必要震惊,但它作为一个里程碑,引起全党全民重视老龄人口问题和未来的严峻性是无可厚非的,但应该处变不惊。

一、科学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处变不惊

进入21世纪,我国按60岁以上人口在全部人口中达到10%的标准,被认为进入老龄社会。从2011年起,新中国成立后高出生的人口开始鱼贯进入老龄期,我国人口老龄化、高龄化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人口老龄化,有人忧心忡忡。国外不少专家学者认为,中国人口老龄化是中国发展的致命伤。那些敌视中国和平崛起的人甚至断言中国要栽在人口老龄化上。

人口老龄化是否是中国难以承受和无法摆脱之痛?为此,首先要有科学认识,认识了必然,才能自由,才能掌握自己的命运。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在全部人口中的比重愈来愈高。人口老龄化是人类发展的历史必然趋势,概莫能外。不同的只是老年人数多少,老龄化出现的早晚,程度的高低和持续时间的长短不同。人类科学认识人口老龄化,至今不过半个多世纪。首先,出现人口老龄化的是西欧发达国家,如法国、比利时等。其后,遍及所有发达国家,如德国、日本等。随后也出现在一些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及中国香港。中国在世纪之交也进入老年型人口。如果按世界第一本研究人口老龄化的著作《人口老龄化及其对经济社会影响》(1956,联合国)中规定的,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7%(后来有人折算为60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10%)视为老年型人口的标准,进入21世纪后,全球人口平均已经开始老龄化了。预计世界最不发达的国家在21世纪中叶都会进入老年型人口。按现行通行的标准,老年型人口是今后人类社会的常规现象,没有什么可怕的。

人口老龄化的直接原因是出生率下降、人类寿命延长(或说死亡率下降)。人类出生率、死亡率长期以来都处于很高的水平。经历了农业社会直到进入工业社会后,生产力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交通运输发达,科学技术进步,医疗卫生事业改进后,死亡率开始下降。人口开始迅速增加。随着城市化、现代化的推进及社会进步,人类对自身生产认识提高,出生率开始下降,经过一个时期后,开始人口老龄化,并逐步加快。人口老龄化伴随着现代化、信息化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又进一步提高。在日本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今天60岁以上人口和65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的1/4和1/5;到21世纪中,平均达到1/3和1/4已很难避免。

中国是发展中国家。新中国成立后,由于出生率高、死亡率开始下降,人口进一步年轻化。65岁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由1953年的4.4%下降到1964年的3.6%,是当时全世界人口增长最快,人口最年轻的国家之一。鉴于人口的高速增长,1970年以后我国在城乡开展计划生育,1980年中共中央《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号召“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我国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人口高出生得到有效遏制,生育率开始迅速下降。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由1982年的4.9%,到2000年达到7%。我国开始进入老年型人口,成为人口老龄化最快的国家之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快主要是由于生育率迅速下降。生育率的迅速下降,是我国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自觉选择。选择了生育率迅速下降,就等同于自觉选择加速人口老龄化进程。这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解放思想,重新认识我国国情,认识到我国人口多、底子薄,人口过快增长,已严重妨碍我国迅速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客观要求。经过权衡利弊得失,中国宁可选择加速人口老龄化而不选择人口过快增长,因为那时人口已达10亿。新中国成立后两个人口高峰叠加起来正蓄势待发。如果不严格控制,每年增加人口2000万~2500万,持续二三十年的惯性增长很难避免,这对中国经济发展,诸如就业、吃饭、教育、健康和环境等各个方面更为严峻。如果我们能成功地较大程度地降低生育率,就能争取到最宝贵的时间,利用低抚养比的机遇期(有人称人口红利)发展经济,这就能为应对早晚必然出现的人口老龄化,做好各种物质准备和制度安排。可谓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我国自觉接受提前和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确实已争取到了宝贵的时间,确实是利大于弊。

首先,对人口老龄化加速最担忧的是,我国今后要负担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有必要指出,我国庞大的老年群体并不是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造成的,而是我国20世纪70年代以前,由于不推行计划生育,高出生人口存活下来的庞大老年人群,与计划生育无关。不管是加速或延缓人口老龄化,这个老年人群都已存在,并且必须由我国子孙后代负担,要供养好、照顾好,这是我国中青年的历史责任。另一方面,老年人口增加由于老年人健康长寿,这是人类文明、进步和经济发展的成就,是人们普遍的追求,应该欢迎。不应成为担心、悲观的理由。

其次,不少人担心,我国人口老龄化提高过快,有人甚至认为是全世界最快、程度最高,到21世纪中将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按目前大多数国内外可信度较高的人口预测,都确认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很快,但不是最快,到21世纪中不会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低于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国家,如日本和一些欧洲国家。由于我国人口老龄化起步晚,到2000年才跨进65岁及以上人口占全部人口7%的门槛。现在,只达到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一半,即或到21世纪中也不会超过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平均水平。过后,新中国成立后高出生人口形成的庞大老年人群逐步消弭。按照“十二五”规划“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老年人口规模就相对稳定。何况,从现在开始还有两三代人的时间来调整,正如恩格斯所说,在人口问题上我们的子孙比我们更加聪明。我认为要关心人口老龄化,但不必过度担心,自我造成一种悲观的情绪,这不利于科学发展。

其三,20世纪中,人类认识人口老龄化问题后,从来就有各种各样的担心。从政治、经济,到社会、文化各个方面。在所有担心中,最现实可见的是担心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结构老龄化。人口老龄化的特点,是老年人口及其比例增长最快,快于劳动力人口和青少年人口。至于劳动力短缺到什么程度,如何来协调这个问题,不同国家情况各异。我国在一个相当长时期内,劳动力总量不足不会影响我国生产发展。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口多、底子薄、资源相对不足始终是个重大问题。我国一直是个人力资源丰富的国家,就业问题始终是社会建设的头等大事。从现在起,到21世纪中,我国按15~64岁为劳动力人口算,一直保持9亿~10亿的规模,就是按15~59岁来计算,也有8亿~9亿的规模;按联合国人口老龄化(1950~2050年)的预测,到21世纪中,我国劳动力比那时所有发达国家劳动力人口总和还多1亿左右,是那时日本劳动力的18倍左右。我国在21世纪中以前,不是劳动力总量不足,而是结构性的短缺。这是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利用问题。我国要抓住当前有利机遇期,把人力资源大国转变为人力资本强国,可以从容应对。

人们普遍担心,我国劳动年龄人口老龄化。但是,我国“十二五”规划中生育水平长期均衡发展的要求,稳定适度的低生育水平,并非越低越好。预计我国青少年人口(0~14岁)在今后一个长时期保持平均2.5亿以上。按联合国预测,到21世纪中,中国青少年人口仍保有2亿以上,超过所有发达国家那时全部青少年人口的1.8亿。今后一个较长时期,仍有相当数量的青壮年劳动力来补充劳动力队伍。也有人担心,人口老龄化会使中国失去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现在还言之过早。我国今后长期保持9亿劳动力,如果充分利用,劳动力优势仍将持续。依靠低端劳动力发展,绝不是我国长期发展的目标。

 其四,发达国家对人口老龄化普遍担心的是养老金的入不敷出,因为他们担心已建立起比较规范的社会保障体系受到冲击。他们的社会保障,几乎都是建筑在高税收、高福利的基础上运行,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深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婴儿潮一代进入老年期,社会保障体系已感受到严重威胁。各国都采取延长法定退休年龄和提高领取社会保险金年龄等对策。这次金融危机,进一步暴露出人口老龄化对政治、经济、社会的影响。如英国和法国延长退休和领取年龄、削减一些福利引发的大罢工,希腊、爱尔兰引发财政赤字等。事实表明,没有相应的经济增长,无法适应不断提高的老龄化。国内外学者对我国老年人快速增加,领取养老金人数增加,担心社会保险难以为继。这是可以理解的。

西方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经验和教训,必须吸收为我所用。我国没有社会保障传统,也没有高福利的压力。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是根据我国的国情和认识人口老龄化发展趋势后,开始建立的,具有中国特色。“十二五”规划提出“坚持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方针,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实现城乡社会救助全覆盖等一系列方针政策,已考虑了西方国家老龄化的经验教训,在经济持续又好又快发展的基础上,我国与时俱进的社会保障体系定能应对人口老龄化。

其五,国内外普遍关心的一个老龄化问题,是对老年人的照顾和护理,特别是对不能自理或半自理老人的长期照护问题。发达国家大多依靠社会养老机构,通过市场机制来解决。我国老年人口规模大、养老机构少,很难依靠养老机构来解决。我国传统上,主要是由家庭成员来照护,并且在法律上也明文规定。针对我国的国情和家庭照护老年能力弱化的现实,我国只能走一条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道路。这条道路能适应我国人口多、老年人多,通过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社区开展生活服务业和小型微型企业,创造适合中老年人的劳动岗位,也能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一举几得。这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优点和特点。我国依靠党政主导,加强领导,加大投入,社会参与,群众积极行动,包括自主创业,志愿服务等,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缓解长期护理难题,各地已创造出很多成功的经验。

二、居安思危、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

在一个人口众多,特别是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里,在人口增长高峰滚滚而来的关键时刻,果敢地采取严格控制人口增长措施,自觉选择加快人口老龄化的考验,在人类历史上并无先例。我国控制人口增长已取得举世公认的成果,被认为是“人间奇迹”。我国生育率由原来一个妇女平均生5.8个孩子,经过30年的计划生育工作,已降到平均生育不到两个孩子。西欧1850年一个妇女平均生育2.5个孩子,经过100年,到1950年降到生育5个孩子。我国生育率下降的成功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还要接受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考验。人类人口老龄化是不会逆转的,今后,人类进化都在今天所说的老年型人口下生存。人们只能乐观面对,在发展中寻求对策。上文说明人口老龄化是历史的必然,同时指出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快,但不是最快,程度也不是最高。我国人口老龄化过程仍有较充裕的劳动资源优势,老年人增长很快,但人口高峰过后会有所缓解,老年人口多既有挑战也有机遇。我国也有做好各种准备的时间,仍有回旋余地等。上文所述,旨在让人们摆脱悲观情绪,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并不是认为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不严峻,可以掉以轻心!要有忧患意识,居安思危,做好各种准备,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人口老龄化能直接影响到生产发展,通过分配和再分配影响到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各个方面,从而影响到家庭关系、代际关系直到社会和谐、国家安定团结。因此,对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紧迫性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要认识到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同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的最大不同,就是我国既要应对发展的挑战,也要应对老龄化的挑战的双重压力。发达国家比我国已先发展了几十年到百年,已积累起大量财富、人力资源和制度资源,比我国更从容应对老龄化。按人均GDP比较,过去我国只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分之一。现在努力追赶,也只是相当于发达国家平均1/10左右,只相当于美国1/13。至今,我国仍是未富先老,也必然是“未备先老”。没有做好各种准备,老龄化就来了。不能不是仓促被动应对。

国际上,都把应对人口老龄化区分为发展问题和老年人问题。前者是指不要因人口老龄化而影响到经济社会发展,后者是指满足老年人需要。二者是相互依存,相互影响。如果没有生产发展,满足老年人需要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不可能持续应对。反过来,如果人数愈来愈多的老年人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被边缘化,必然影响社会和谐、生产发展甚至国家社会安定团结。前者关系到包括老年人在内的所有人口,涉及今后几代人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因此,要从容应对人口老龄化上部分人和所有人,眼前的和长远的利益的协调问题。当前,大多数人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指的是解决眼前老年人问题,必须瞻前顾后,统筹兼顾。因为如何满足日益增加的老年人需要,特别防止他们被边缘化已刻不容缓。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就在于我国能用于养老的资源远远不能满足老年人的需要。老年人的规模决定需求。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现有1.85亿,从现在起,增长加快,预计2014年达到2亿。随后20年增长更快,每年平均以900万~1000万的速度递增。2025年达到3亿,2035年将达到4亿,然后缓慢增长到21世纪中的5亿左右后缓慢减少。届时,我国老年人高峰60岁和65岁以上人口估计占全部人口的1/3和1/4。仅就“十二五”期间,2亿老年人的经济需求、医疗需求、照护需求、精神文化、教育休闲活动需求,以及老年人生活宜居环境的需求就非常庞大。别的不说,仅就健康、医疗、康复、照料、护理和长期照护的人数和需求就十分惊人。由于历史上长期积贫积弱,我国老年人口大多数缺医少药、加上长期营养不良,传统的传染病未根绝。生活改善后,各种慢性病如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癌症又接踵而至。我国老年人患病率较高,致残率高,需要长期护理的人多,寿命长了,但健康寿命不长。据2005年的人口抽样调查,不能正常工作或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高达15%。对医疗照护需求压力巨大。在短期内不易缓解。其他需求压力也可想见。

由于历史上我国一穷二白,在相当长的时期都处于国弱民穷的状态。改革开放后,经济虽然增长了几十倍,但养老资源仍非常短缺。当代老年人大多都相对贫困,当代老人几乎都无财产性收入。2010年,农村有离退休金收入的不到5%。半数以上都是靠子女供养。2005年全国有离退休金收入的老人只有21.7%。自我保障能力很低。我国城镇,老年人靠社会保障维持基本生活占45.4%,农村绝大多数老年人是可望不可及。关于老年人迫切需要的医疗、保健、康复、照料、护理的保障和服务保障供需缺口更大。我国卫生资源和养老资源的基础建设和医护人员本来就不足,加上资源城乡分配不均,农村缺医少药、“看病难、看病贵”,老年人是最大的受害者。为应对当前人口老龄化,我国已另辟蹊径,走一条“以居家养老为主,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医疗照护模式,但也需要加大投入,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医护人员和各种专业人员培养。这种创新制度建设绝非一蹴而就,需要长期艰苦的探索、改革才能完善。

加速的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性还在于需求的增加速度。从现在起,老年人每年要以超过人口几倍的速度增加,在30年内,老年人口从现在的1亿多增加到4亿,超过那时美国全国人口数,压力不可谓不大。届时,80岁以上高龄人口增加最快,国内外学者的估计,到2030年就达4200万,比现在翻一番。以后的速度更快,到21世纪中可能超过1亿。不言而喻,空巢、孤寡老人、需要特殊照顾的老年人就更多了。有必要指出,现在的老年人都是新中国前出生的,绝大多数长期生活在农村,大多数都有存活的多子女,对基本生活保障要求相对低;但从现在开始,进入老年期的都是出生和成长在新中国,都经历和参与过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历程,对社会做出了贡献,他们存活子女一般比父辈少。相当一部分人流动迁移到城镇务工经商,大多数未被纳入社会保障。新进入的老年人,对社会保障的期待比他们的父辈高得多,对社会保障保基本、广覆盖的压力要大得多。他们对生活差距不满的政治诉求能量,比他们的父辈强大得多,必须十分重视。

我国现在应对人口老龄化是一场遭遇战。由于未做好各种准备,就要解决庞大老年人的各种需求,是被动的和消极的。200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全面加强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统筹解决人口问题的决定》中,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思维。就是要变消极应对为积极应对,不把沉重的、满足老年人需要的压力推给子孙后代,要创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应对人口老龄化的道路。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为我国发展绘制的蓝图,为开辟中国特色的、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道路,打下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体现在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人为本,更加注重和改善民生。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提出一系列完善社会保障的措施,逐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社会服务业等。构建中国有保障的老龄化,加强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发展,是实现健康老龄化的根本保证,使老年人能从社会的沉重负担变成有益于社会的财富。积极就业政策和优先发展养老服务,培育壮大老年服务事业,大力发展慈善事业和志愿者服务,有利于把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转变为与机遇并存。经过几代人的努力,我国定能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应对老龄化的道路,对人类做出更大贡献。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7日 13:51 来源:中国人口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