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震撼》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三、新的视角

“文明型国家”为我们分析中国和世界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 “文明型国家”意味着中国是一种特别类型的国家。中国更像一个数 百名乐手组成的超大型交响乐团,而世界上多数国家则更像一个小号 手、小提琴手或者一个室内管弦乐队。人数不同,乐器不同,曲目不 同,传承不同,指挥自然也不同,所以中国国家的治理方式也与众不 同。中国国家治理的主要方式只能源于自己的文化和历史。

在中国模式的指导下,中国“文明型国家”的四大特征——人 口、地域、传统、文化都成了我们崛起的最大优势:我们有世界最 充沛的人力资源和世界最大的潜在市场,我们有其他国家难以比拟 的地缘优势,我们有自己悠久的历史传承和独立的思想体系,我们 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文化资源。但是如果我们像一些人所希望 的那样,放弃中国模式,转而采用西方模式,那么我们“文明型国 家”的最大优势可能很快就变为我们的最大劣势:“百国之和”变成 “百国之异”,强调和谐的政治变成强调对抗的政治。我们“百国之和”的人口将成为中国混乱动荡的温床,我们“百国之和”的疆土将成为四分五裂的沃土;我们“百国之和”的传统将成为无数纷争 和对抗的借口;我们“百国之和”的文化将成为不同文化族群大规模冲突的根源。中华民族崛起的梦想将被彻底断送。

由于“文明型国家”的特性,我们治理自己的国家绝不能套用西 方的观念,我们只能采取拿来主义,用中国人的眼光来取舍,任何时 候都不要失去自我,不要失去自己的优势。比方说,西方主流观点认 为市场经济一定是土地私有化为基础的社会,但中国人多地少,土地 问题处理不当就会导致经济和社会危机。中国今天的土地制度结合了 土地公有制和个人土地使用权,实践证明这是一个伟大的创新,是中 国模式的一种核心竞争力。如果没有这种独特的土地制度,中国怎么 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建设了世界一流的基础设施?怎么可能进行 这么大规模的城市改造?怎么可能使中国人的住房自有率名列世界前 茅?当然,这个制度也有自己的问题,需要不断改进,但总体前途看 好,放弃它将是愚蠢的。

在广义和狭义上,中国和西方都可以在许多方面互相交流、学习和借鉴。中国数十年来也一直在这样做,受益匪浅。但是在深义上, 真正民族性的东西是无法改变的,也是不能改变的,因为它是长时间 在特殊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东西,是一个民族精神的载体,是一个民族 之所以构成一个民族的关键所在。如果有人硬要改变,最后一定以失败告终。

一个民族的政治传统更要沿着自己的内在逻辑逐步演变。政治 浪漫主义代价极高,甚至可能葬送一个民族的伟大前程。其实,连历 史远远短于中国的英国,数百年来都一直坚持自己政治传统的渐进演变,从未接受过席卷欧洲的法国民主模式。依我之见,不要说中国,

即使是人口只有中国三分之一的欧盟也无法按照欧洲“民主国家”的 政治模式来治理,也就是说无法实行多党制和民众直选欧盟首脑。如 果欧盟这样做的话,欧盟轻则沦为一个无所作为的象征性的政治机 构,丧失整合欧洲不同利益的权威和能力,重则导致整个欧盟分裂解 体,尽管欧洲还是西方民主体制的发源地。

“文明型国家”的最大智慧是“求同”。这种智慧首先体现在我们 的文字中:凡是与水有关的东西,我们就加上“三点水”,如江、河、 湖、海、洋;凡是与金属有关的东西,我们就加上“金”字偏旁,如 银、铜、铁、锡。对于所有不同的东西,我们都力求发现它们之间 的共同之处。而西方文化的最大特征是“求异”,每一样东西,都要 专门创造一个词来进行表述,所以阅读西方的报刊一般需要两万个词 汇,而阅读中文报刊,掌握了两三千个词汇就可以,但这两三千个词 汇可以形成千变万化的组合,使中文成为世界上表达能力最丰富的语 言之一。“文明型国家”的治理也是一个道理。沿着中国文化“求同” 的思路来处理中国面临的各种矛盾,效果就会比较好,国家就有希 望,无论是地区间的矛盾,还是企业间的矛盾,还是官民矛盾,还是 劳资双方的矛盾,只要把重点放在寻求各方的共同利益,效果一定比 较好,因为中国人有“求同”的文化基因。反之,如果放弃自己的传 统,转而采用西方“求异”模式,则可能造成冲突、混乱和动荡,甚 至内战。西方推动的“民主化”给许多国家带来的动乱和战争就说明 了这一点。

“文明型国家”也可以促使我们反思许多今天习以为常的观念。 比方说,用人均GDP来比较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实际上作为不同质的国家,这种简约化的比较是靠不住的。一个数百名乐手组成的超大型交响乐团和一个小号手、一个小提琴手或一个室内管弦乐队怎么 进行比较?如果硬要比较,恐怕先要在质和量方面作一个规范。按照 名义人均GDP进行比较,瑞士比中国高很多,但中国至少有上千种 瑞士没有的产业。瑞士这个小提琴手再好,也不能产生中国这个交响 乐团给人带来的震撼。如果一定要把两者进行比较,恐怕更为合适的 方法是把中国这个交响乐团中的小提琴手请出来和瑞士这个小提琴手 比较一下。比方说,把800万人口的苏州与700万人的瑞士比一比, 这样的比较才更有意义,更容易使人找到感觉。毕竟连举重比赛都不 允许重量级和轻量级互相换位的,更何况比举重比赛复杂一万倍的国 与国之间的比较呢?

中国实在是太大了,我们的经济空间、社会空间、政治空间、文 化空间、地理空间与绝大多数国家的差别都太大了。如前所说,中国 的人口是美国的四倍多,理论上,中国的各种问题比美国多四倍也应 属于合理范围。其实美国的问题不少于中国,一个例子就是美国监狱 囚犯总数超过中国,尽管美国人口少于中国的四分之一。中国发达板 块与美国的可比性很大,前面谈到的上海超越纽约就是这样的比较, 中美两国居民家庭净资产的比较也属这一类比较。

再比方说,有人用出境人次的统计来反映生活水平的变化。2009年,中国出境人次是6000 万,这已经是了个不起的成就,但中国是 个“文明型国家”,一国等于“百国之和”,你跨省旅游的距离和费用 就超过中小国家的跨国旅游。你从奥地利经过斯洛伐克到匈牙利、到 捷克,大概就等于上海到南京,中间在苏州、无锡下来走走。如果要 用出境人次来反映生活水平的变化,那你至少要把中国国内坐飞机和坐高速火车的人数都算进去,才能作出更为准确的判断。韩国2009年的出境人次为3000万,但韩国国土面积狭小,一上飞机就出国了, 所以出国更为频繁。从表面看,中国出境人次只是韩国的两倍,而实 际上中国具有出境实力的人是韩国的许多倍。

同样,当你把西方国家不再作为单个国家来看,而是作为另一种 文明的组成部分来看时,你便获得了一个更宽广的历史感、文化感和 现实感,从而也能更准确地把握这个文明与生俱来的长处和短处,更 好地了解如何与之打交道,并可以大大增加自己的民族自信心。你可 以比较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演化的不同历史特征,比较西方国家崛起 与中国崛起的路径和代价。比方说,你会发现西方文明的崛起过程不 仅仅是一个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民主化的过程,而且也是一个 奴隶制、殖民主义、种族灭绝、法西斯主义、世界大战爆发、以强凌弱、从全世界贪婪吸金的过程。你会发现信奉西方政治文明的国家中 既有像芬兰这样腐败比较少的北欧国家,也有腐败十分严重的希腊和 黑社会势力超强的意大利,更有一大批陷入饥荒战乱的第三世界“民 主国家”。你还可以发现中西方文明此长彼消的长期趋势:我们曾领 先西方上千年,但从17世纪开始我们又落后于西方,现在我们又开 始赶上并在不少方面超越西方。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惟一没有中断的文明,中华文明似乎可以把西 方文明的绝大多数内容全部吸收过来丰富自己,但绝不放弃自己,就 像印度佛教变成了中国佛教、马克思主义也中国化了一样。中国涌现 了全世界前所未见的英语学习潮,出现了前所未见的出国留学潮,也 成为世界上引进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发行量最大的报纸是以 翻译海外新闻评论为主的《参考消息》,中国每年出版物的 20% 是翻译作品。麦当劳在世界各地都遇到抗议,但在中国却得到鼓励。好莱坞电影《阿凡达》广受中国人喜欢。但中国人的目标似乎一直很清 楚,凡是好的东西我都想学,然后力争在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超 越,尽管这些努力并不一定都能成功,但这种努力从不会中断。在某 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过去三十多年的改革开放就是把整个中 华文明推入国际大竞争,看一看中华文明能不能站住脚。结果发现,中华文明不但站住了脚,经受了考验,我们文明的很多内容还被迅速 激活。我们通过取长补短、兼容并蓄,促使中国成了世界上进步最 快、活力最大的国家,并开始深刻地影响整个世界的未来走向。

发布时间:2012年08月15日 18:09 来源: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