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双创驱动:激活中国经济新动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如何迎接悄然来临的新革命

国务院参事、智石经济研究院院长 汤敏

一场新的工业革命正在悄悄地向我们走来—第三次工业革命,是指以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一个崭新的时代。在前两次工业革命中,中国被甩在了发达国家的后面,结果落后挨打上百年。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这一场刚刚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中国不应该也承受不起再次被甩的后果。

与新的工业革命遥相呼应,一场新的教育革命,也在向我们逼近。这场由网络教育2.0为标志的教育,有可能不亚于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冲击。尽管只是初见端倪,但它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以及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都不能低估。对于准备好的国家来说,新的革命就是一个大机遇;而对于没有准备好的民族来说,新革命就是一只大的“黑天鹅”。

我们准备好了吗?

新的工业革命与中国

英国最负盛名的《经济学人》杂志通过刊登一系列讨论“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文章,断言“第三次工业革命对中国这样的制造业大国来说,有着相当大的负面影响”,有人甚至预言“中国崛起”有可能被第三次工业革命所终结。

真的会这样吗?

第三次工业革命:颠覆传统制造

与我们一般对工业革命的划分不同,《经济学人》文章中所指的头两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后半叶,以英国纺织机械化为标志的第一次工业革命;20世纪初,以福特汽车公司大规模生产流水线诞生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

而第三次工业革命,则是指以数字化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应用以及计算机网络为代表的一个崭新的时代。近年来,信息网络的发展已经深入生产、生活的每一个环节,而高技术合成材料如碳纤维、石墨烯、纳米等各种新型材料层出不穷,把这些新材料、新技术以及数字网络技术结合起来进行数字化制造,最具标志性的新生产工具是“3D打印机”,又称为“堆砌加工机”。它像打印机一样,一层层地把新型合成材料直接“印”出,或说是“堆砌”出一个产品来,这种模式将会取代传统的车、钳、铇、铣,从而颠覆性地改变制造业的生产方式。

据说,波音公司的飞机中有上万个零件就是通过这项技术生产出来的,它无须用传统的流水线大规模生产,只要通过电脑给出一个设计,3D打印机就可以按照指令“印”出产品来,成本还不高。这一革命将使生产走出大批量制造的时代,取而代之的,是小规模地生产少量但多样化的产品。

还有人认为,经济和社会变革总是来自新能源与新通信方式的交汇。他们把新能源和互联网之间的结合看成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标志,提出了“能源互联网”的新概念。

这场新工业革命有两大特点:一是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力会不断地快速下降,劳动力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会越来越小;二是新生产工艺能满足个性化、定制化的各种需求,要求生产者要贴近消费者与消费市场。这两大特点都会使传统的,以廉价劳动力取胜的制造业发生根本性变化。一种可能的趋势是,过去为追逐低劳动力成本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资本,会很快移回到发达国家中去。最新的一些调查显示,已有近40%的美国企业准备把工厂从中国迁回到美国。把“外包”给发展中国家的产品,又“内包”回发达国家的企业是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新趋势。

如此一来,无怪乎很多国外媒体又开始利用这一趋势唱衰中国。它们认为,作为全球制造中心的中国将是这一场新工业革命的最大受害者。随着劳动力短缺的出现,国内的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中国制造在传统的工业领域已经越来越不具竞争力。而在新兴的领域中,由于大量的外资企业要迁回本国,这将使中国制造处于十分困难的境地。

中国可能再次被甩出工业革命吗

18世纪晚期开始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中国正处于“康乾盛世”后期,GDP稳居世界第一。闭关锁国的中国那时没有赶上工业革命的这班车,被远远地甩在后面,直到1840年后才感到被甩的痛苦。1913年,以福特汽车公司开发的大规模生产流水线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而那时我们正在推翻满清统治,忙着“你方唱罢我登场”,又被这场工业革命甩下。落在后面的中国,上百年就不断地挨打。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不像一些人所预言的那样,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时再次被甩出呢?

这是一个硕大的课题,需要全民族的智慧来讨论,来解决。除了需要不断地在政治、社会与经济各个层面上的改革,从制度上保证参与新工业革命所需的宽松发展环境之外,我认为以下几点至关重要。

第一是要抓教育。新的工业革命需要大批的创新型人才。而当前的以应试为主的教育方式真的不能适应这样的需求。讨论我国教育弊病的文章已经是汗牛充栋,这里就不赘述。当务之急是,如何才能改造出一批、创建出一批能够适应第三次工业革命的有全新机制的教育机构来。要研究如何利用最新机制与技术手段,以更大的规模、更低的成本、更新的模式、更快的速度为更多的年轻人创造出好的教育环境来。

第二是要有更好的创新、创业环境。不断创新是推动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原动力,目前各地都提出了要建立创新型社会。然而,没有创业的创新是无本之木,只能是多几篇论文,多几个科技成果奖而已。相对发达国家来说,我国的创业环境还较差,从对青年人的普及创业教育,到国家政策对创业的支持,以及社会对创业失败的宽容度都很不够。而天使投资、风险投资、产业投资以及高科技企业上市这些支持创业的产业链,在我国只能说是刚刚形成,还远未成气候。创业板的开通给了创业者们很大的希望,可是运作几年后出现的大量问题,又使投资者与被投资者望而却步。鼓励更多的人去创新创业,打造一个宽松的创新创业环境,理顺创业板市场,是我们能够抓住第三次工业革命机遇的一个必要条件。

第三是政府角色的变化。在新工业革命到来的时候,政府要及时转变角色,否则很容易好心干坏事,在不知不觉中阻碍了企业的转型。在工业革命中企业将会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一大批传统的企业、传统的行业要被淘汰,有死才有生,而政府的第一反应往往是去保护现有的产业和公司,向旧工厂提供补贴,竭力挽回濒临死亡的传统行业。

在我国,政府特别有可能会去帮助那些与政府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落后国有企业和近期内能提供很多税收的旧行业,结果反而是人为地阻碍了企业的更新和社会的进步。追求增长速度,热衷上规模的粗放式的增长模式,正好与小型化、个体化、多样化的新工业趋势相悖。对于新兴行业,政府习惯于直接选择赢家,大量的财政资金用于支持它们认为是好的新技术。但是,在以个性化、多样化为特征的新市场中,政府的运营机制很难适应瞬息多变的技术与市场。在新工业革命中,政府到底应该扮演什么样的新角色,是一个尚未解决的大课题。

在前两次的工业革命中,我们中国没有赶上趟,被甩在了发达国家的后面,结果是落后挨打了上百年。俗话说“事不过三”,在这一场刚刚兴起的第三次工业革命中,我们不应该,也承受不起再次被甩的后果。在这关系着子孙后代的幸福,关系着民族的生死存亡的关键问题上,我们只能迎接挑战,没有更多的选择,更没有退路。

新的教育革命与中国

与新的工业革命遥相呼应,一场新的教育革命,也在悄悄地向我们逼近。这场由网络教育2.0为标志的教育,有可能不亚于工业革命对我们的冲击,尽管只是初见端倪,但它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挑战,以及对人才培养方式的改变,对未来国家竞争力的影响都不能低估。那么教育又在革什么命呢?它是怎么发生的呢?它的形态又是怎样的呢?特别是我们应该如何应对利用这场躲也躲不过去的革命?

新教育革命的“七种武器”

这场革命是由一个小人物在不经意中掀起的。36岁的孟加拉裔美国人萨尔曼?可汗在麻省理工学院与哈佛大学获得学位后,在一家对冲基金工作。几年前他给住在千里之外的表妹补习中学数学课时,把他的讲解方式挂在了网上,以方便表妹复习。没想到这个视频在网上被很多别的中学生看到了,很多人给他写信,赞赏他的教学方法。他看了以后非常受鼓舞,就花了300美元购置了一套设备,每天下班回来,在他的衣帽间录下各种教学视频挂到网上。2009年他干脆辞掉了对冲基金经理的工作,成立了一个非营利的“可汗学院”。他的网站上写着如下的承诺:“让任何人,在任何地方,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到目前为止,可汗学院现在已经开出了3 500多门课,向世界各地的人们提供免费的高品质教育。包括比尔?盖茨在内的很多人给他捐款支持网站的运作,他现在在斯坦福附近找了很多的学生跟他一起来弄。有意思的是,他不但把这些课挂上去,甚至开始和美国十几个学校进行合作,开始一些很有趣的实验,而且是非常革命性的实验。

那么,网络教育2.0有什么特点呢?

一是教育游戏化。网络游戏已经成为了一个巨大的产业,为了扩大游戏的吸引力,他们对人类行为做了大量的研究,并运用到游戏中去。例如,如果一个游戏无法连续45秒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就要进一步改进。而我们传统的教育一堂课45分钟,学生到后面完全走神了。因此,网络教育2.0的课一般都是十来分钟,每次仅介绍一两个概念,让听课者能集中注意力。课堂上图文并茂,趣味性很强,跳出了传统的网络公开课一个老师配上几个PPT(幻灯片)的单调的方式。网络教育2.0还使用了大量的网络游戏对参与者的激励方法,如对完成了多少课程的给网络勋章等。试验证明,给勋章的课程,有更多的学生去选,学得也比较好。

二是满10分过关。更重要的,网络教育2.0引入了网络游戏的一个重要方式,随堂考试,满10分过关。以往的教育方式都是老师一个学期上下来,期中及期末各一次考试,只要考试及格,60分以上就可以上下学期的课。这种方式存在很多弊病。首先,考试中学生得到60分,甚至是90分,丢掉的那40分、10分很可能是对其中一些重要概念没有完全弄懂。勉强通过后,下学期很可能这没有弄懂的概念就成了拦路虎,几个学期下来成绩就会越来越差,跟不上队了。而网络教育2.0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学完一个概念后,马上进行线上考试,就跟打电子游戏一样,不把一重天的妖怪全部打死,不能上升到下一重天。在网络的考试中,不把题全部做对,不准学习下一课。由于网上教育有可以重新反复观看的优势,学生可以再看一遍,再考一次,直到完全弄懂为止。这样的学习方式,学生能学得更扎实,不会有人掉队。随堂考试,满10分过关,是网络教育2.0具有特色的方式之一。

三是个性化学习。网络教育提供了个性化学习的可能性,与传统的网络公开课不同,网络教育2.0采用了大量的数据分析方式。学生在网络上看视频、做题,老师在后台察看全班同学的学习进度。“蓝色”代表这个学生正在学校,“绿色”代表该学生已经掌握这个知识点,“红色”则代表这个学生在这一个问题上遇到了困难,过不了关。这样老师就利用教学评估系统有针对性地进行个别辅导。通过网络后台,可以准确跟踪不同的学生每天花多少时间在网上看学习视频,做作业,在什么地方被卡住。这种方式能密切跟踪学生的学习行为,改进教学策略。对不同的学生根据知识掌握的情况,有不同的进度,也可以有不同的科目,有不同的难度,学生可依照自己的步调、节奏来学习,不再被贴上“好生”与“差生”,“慢生”与“快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可汗先生曾说:“传统的教学法是非人性化的教学,30个孩子不许讲话,不许相互配合,一个不论多么优秀的教师,都不得不按同一个步调教30个学生。”他称之为“监狱型学校”。

四是反转式教学法。在传统的学校中,学生在校听课,回家做家庭作业。而在网络教育2.0中,因课程全在网络上,采取的是反转式教学。学生可在家中完成知识上的学习,到学校来写作业,老师答疑解惑,与同学们交流,这样老师就能用更多的时间与学生讨论,对遇到困难的学生个别辅导,与课程内容提出创新问题的学生深入讨论。据报道,台湾新竹交通大学采取了要学生先看视频上老师录制的课堂教学,然后到教室来直接与老师进入讨论。老师的角色也发生了变化,老师更多地去理解学生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用知识。

五是优化教育资源普及化。优质教育资源,特别是优秀师资的稀缺性是教育公平的最大障碍,而网络教育恰好能使优秀的教师进行资源共享。网络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即使是在遥远的乡村学校,只要接入网络,有一定的硬件条件,就可以听全国乃至全世界几个最优秀的老师讲最好的课。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教育不但能够让最好的老师来讲课,而且还可以跳出传统的方法,由一个老师来讲一门课,由于网络课程有众多的学生听课,就可以做精、做深,每门课程都有一个专业团队来负责教学计划与教学设计,可以有多个教师参与一门课的讲授。

一门课可以有十几个甚至几十个老师用不同方法来上,由学生自己选择试听谁的课。由于市场足够大,可以集中更多的资源投入一门课的准备之中。例如,斯坦福大学的吴教授是该校讲课最优秀的老师,每年都有300~400名学生选修他的课。而当他把他这门课放到自己开办的网络教育公司(Couresa)后,一年内在世界范围内有10万名学生选修了他的这门课。他说,按原来的方式,他要250年才能教出这么多学生。

六是学生的参与方式和自学习组织。网络教育2.0与传统的视频公开课的最大的区别之一是学生不仅能在网上上课,还可以线下参与讨论。学生并没有脱离学校,而是在学校中更多地与教师交流与同学讨论。这样参与学习、讨论式学习,已经成了未来教育的大趋势。

学生中“兵教兵”能起多大作用?近年来印度教授苏伽特?米特拉(Sugata?Mitra)曾做了一系列有名的“墙中洞”实验。他在印度、尼泊尔等很多发展中国家的贫困村庄墙上挂一台电脑,接通互联网后让孩子们自由使用,整个过程没有任何老师的干预与指导,苏伽特?米特拉教授描述了其中一次实验的情景,第一个13岁的孩子来到机器前,动了一个触摸板,发现屏幕出现了一些变化,过了两分钟,他才明白是自己的操作使画面发生了变化,八分钟后他已经会上网了。后来他村子的孩子带到电脑前,教他们上网。到夜幕降临时,已经有70个孩子会简单上网了。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在玩电脑上,我们的下一代比我们能干得多,这些都不是在学校中学的,而是同学们中相互学习,比拼出来了。

学生的自学习组织,不但可以在周边、在学校形成学习小组,还可以在网上形成巨大的学习互助社区。上面提出的斯坦福大学的吴教授把自己的课程挂到网上后,在全球有10万人在选学他的课。这10万人在网上就形成了一个网络群体,学生在学习中如果有任何问题,在网络群体中发一个帖子,就会有人给你回复。因为这10万人中什么能人都有,这种巨大的学习社区能起的作用是在传统的学校课堂中完全起不到的,在没有网络的情况下,也不可能形成。

七是教师作用的变化。在推广网络教学中,教师的作用可能要发生巨大的变化。因讲课只需很少的优秀教师,登录上机后,原则上可以服务无穷的人群。那么,其他的老师岂不失业了吗?从目前实践的情况看,如网络教育2.0更为普及,未来大部分的教师可能不是讲课,而更像是一名导师或教练,对学生进行个别帮助,组织学生,老师还可以花更多的问题做研究工作。有人担心,通过网络教育,老师面授的机会少了,与学生沟通的机会少了。实际上,现在在大学中本科生很多是在上大课,很难有很多机会接触老师,若是把听课放在网络上,学生、老师到课堂来,以交流为主,反而能够给学生更多的关照,更多的启发。

中国如何应对新的教育革命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应该说有了巨大的变化。1978年的恢复高考,1999年以来的大学扩招,2002年以来的免费义务教育等,使中国不论从数量还是质量,都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另一方面,从教育的质量到教育的公平性也都存在着很大的问题。在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学生擅长于考试,在其他方面,有许多欠缺,比如创新能力、冒险意识、团队合作精神等。

教育改革谈了多年,文件也出了不少,为什么还不尽如人意呢?我觉得这与缺乏一种真正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关。学校也在竞争,但更多的是同质竞争,即在国有大学之间的竞争。与经济界、企业界相比,教育界缺乏类似合资企业、外国独资企业、民营企业这样的层次机构参与竞争。我们也有民办教育,但在各种歧视政策下,民办教育被捆死了。所以,形成一个多元化的公平合理的教育竞争环境,是逼着学校加快改革的关键。

有人说,教育的问题是投入不够。好像是投入GDP的4%甚至更高一些就行了。当年西南联大在抗日战争困难的条件下,为我们的国家培养出那么多优秀的人才。这说明,搞好教育,钱绝对不是最重要的因素。当然,钱多一些,肯定会让教育机构的日子过得好一些。作为国家来说,加大教育投入是一件好事,但是要提升中国教育水平,还需要找到影响教育发展的根本原因,大刀阔斧地改革中国的教育。

这场新教育革命的出现,对中国教育来说,既是一个机会,也是一个大挑战。想想看,如果未来世界名校的课程通过质高价廉的新型网络教育的方式都被印度年轻人学习了。10年后就有几千万到上亿的印度年轻人是这些哈佛、麻省理工等名校的毕业生。而我国的教育还是用传统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还在二本、三本学校学习,10年到20年后我们的年轻人如何跟别的国家竞争?

有人说,网络教育不可能代替面授式的教育。中国广播电视大学刚开始办的时候,人们都认为它可以取代传统教育。几十年过去了,电大甚至连一般的大学都比不上。是的,网络教育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部代替传统教育,但能够大大地补充课堂教学的不足之处,特别是能使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化。

我们想一想,在18、19世纪,或者更久以前,戏剧很普及,但是现在有多少人在看戏?有多少人在看电影?如果一个诺贝尔经济学奖教授直接面对你讲课,你一定很高兴,但是这种机会毕竟太少了。如果把诺贝尔奖教授的课程录下来,放在视频上,你照样可以听到他的课、吸收他的思想。而且,网络教育会超越一般的教育,比如一个老师在课堂讲课,能做一个PPT就不错了,但是如果有10万个学生,就值得做得很精彩。所以,不要低估网络教育的巨大力量,网络新教育以后将成为教育的主要模式之一,这种方式在五年前做不到,为什么?因为当时网络速度不行,计算机使用也不够普及。现在技术设备都不成问题了,是网络教育大发展的时候了。

事实上,从2011年起,笔者所在的友成基金会就在全国11个大学中通过视频直播的方式开了一门大学生创业启蒙课,徐小平、袁岳等都是老师,很受学生的欢迎。从2012年9月份起,我们又把这个课推广到全国50个大学里。这是一门公益课程,不收学费,主课堂设在北京大学,其余合作大学的学生通过网络直播同时听课。他们和北大学生一样,获取自己学校的学分。我们请到了一大批企业家给学生上课,其中也有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这门课成了当今中国,也可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一门创业课程。

如果我们能发挥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体制优势,率先把经过严格挑选的几千门世界上最新、最好、最热的课程源源不断引入中国,把全国最好学校中最好的课程通过网络教育方式与全国大学生以及全社会分享,就能大大缓解我们高校扩招后师资不足等诸多问题,也可以减缓我国优质学生大量外流的趋势。

强国必先强教,网络教育2.0掀起的革命刚刚开始,即使在美国也是近年的事。我们应抓住这个新机遇,抢入这个有巨大发展潜力的新领域。

希望有关部门对网络教育2.0的发展高度关注,及时应对。

 

发布时间:2016年10月28日 09:45 来源:中信出版集团 编辑:王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