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人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二)人才第一

要义

《论语》说:“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论语·泰伯》)乱臣,治乱之臣。意思是,舜靠着五位贤臣使天下达到大治,周武王有能够承担平息乱局的臣子十个,也达到了天下大治。为此孔子说,人才难得,难道不是这样吗?从尧到舜再到周武王,太平的实现取决于人才。

由于人才的这种重要地位,孟子提出“尊贤使能”(《孟子·公孙丑上》),尊重贤才而运用他们的能力。这是为政者必须努力去做的,是治国理政的一个基本前提。

故事

※孔子的体会

周族领袖姬昌有四位得力大臣,他们是胥附、奔辏(cou四声)、先后、御侮。在他们的辅佐下,姬昌逃脱了商纣王的迫害,使周国迅速崛起,为推翻商朝建立周朝奠定了基础,姬昌也才得以被追封为周文王。

孔子说:“往昔,周文王得到了四位大臣做帮手,如今我孔丘得到了四位学生做朋友。

“自从我得到了颜回(颜渊),弟子们之间更加亲近,这不就是带来团结友爱的胥附吗!

“自从我得到了端木赐(子贡),每天都有学子从远方赶来求学,这不就是四处忙碌的奔辏吗!

“自从我得到了颛(zhuan一声)孙师(子张),总是感到身前有光亮,身后也有光亮,这不就是伴随在身边的先后吗!

“自从我得到了仲由(子路),挑衅的语言再也听不到了,这不就是抑制恶人的御侮吗!

“周文王有四位大臣的辅佐,可以免于遭受商纣王的迫害;我有四位朋友的帮助,一定可以使事业兴旺发达。”(《孔子集语·臣术》)

※天意

春秋时的一天,出现日食。晋国君主问大夫士匄(gai四声):“谁将承担这次日食的灾难?”

士匄答:“卫国和鲁国。卫国的灾难更大一些。”

晋君问:“为什么?”

士匄说:“日食发生的时候,日头从卫国的上方移向鲁国,所以鲁国也要分担灾祸。大灾降到卫国,由国君承受;小灾降到鲁国,由卿大夫承受。”

晋君说:“《诗经》中唱道:‘今天现日食,大事恐不妙。’这话怎么讲?”

士匄说:“这是批评不用贤人为政。国家政事出现失误,不使用贤人,就会在日月带来的灾祸中受到惩罚,所以对待政务一定要慎之又慎。”

“怎样才能避免灾祸呢?”晋君问。

“三条。”士匄伸出三根手指,“第一条,选择贤人从政;第二条,依靠民众;第三条,遵照天时来安排国事。”(《左传·昭公七年》)

※魏文侯的叹息

魏国君主魏文侯匆匆赶路,贤人田子方的车子随后。半道上遇见了魏国的太子魏击。

魏击下车走到田子方车前问候。田子方坐在车上一动不动,吩咐太子道:“替我告诉国君,请他在朝歌(今河南淇县)等我。”

魏击很不高兴,问:“不知道是贫贱的人应该骄傲还是富贵的人应该骄傲?”

田子方答:“当然是贫贱的人应该骄傲,富贵的人哪里敢骄傲呢?国君对人骄傲,他的国家就会灭亡,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国君不在乎他的国家的;大夫对人骄傲,他的家族就会灭亡,我还从来没有见过哪一个大夫不在乎他的家族的。相反,贫贱的人如果不顺心,提上鞋就走,到哪里不是贫贱呢?所以我说贫贱的人应该骄傲,富贵的人不敢骄傲。”

魏击追上魏文侯,把田子方的话讲给他听。文侯长叹一声说:“要不是你的缘故,我还听不到贤人这番话。我以行动礼敬他,所以能与他结交。自从跟田子方做了朋友,君臣关系更加亲密,百姓更加归附,由此我明白了与贤人交友的功效;我打算讨伐中山国,以待武将之礼尊敬乐羊,他用了三年时间攻占了中山国把它献给我,由此我明白了与武人交友的功效。然而我的事业却不能比现在有更大进展,现在我知道了,是因为还没遇上凭籍智慧向我表示骄傲的人,如果得到这样的人,难道还怕赶不上古代的圣王吗?”(《说苑卷八·尊贤》)

※良妻与良相

魏文侯打算从大臣中挑选一个人任国相,拿不定主意,为此咨询李克。道:“先生曾经说过:‘家中贫困,思念良妻,国家不治,思念良相(“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请他帮助抉择。(《资治通鉴·卷1》)

※谁更值钱

颜斶(chu四声)是齐国的贤人,国君齐宣王召他见面。

齐宣王说:“颜斶,走近些!”

颜斶也说:“大王,走近些!”

哪有这么跟君主说话的?齐宣王皱起了眉头,一脸的不高兴。

国君身边的人责备颜斶:“大王是人君,你是人臣。大王说;‘颜斶,走近些!’你也说:‘大王,走近些!’这合适吗?”

颜斶答道:“我上前是趋炎附势,大王上前是礼贤下士。与其让我趋炎附势,不如让大王礼贤下士。”

听了这话,齐宣王面显怒容,问:“是君王尊贵还是士人尊贵?”

颜斶说:“士人尊贵,君王比不上士人。”

“谁说的?”齐宣王问。

“从前秦国进攻齐国,”颜斶望一眼齐宣王说,“秦王下令:‘有胆敢在柳下季墓地50步之内砍柴的人,处以死罪,杀无赦!’又下令:‘谁能砍下齐王的头颅,封万户侯,赐金1000镒。’可见,活着的君王的头颅,还不如死去的士人的坟墓。”

齐宣王无话可说。(《战国策·齐四》)

※得天下的原因

楚汉相争,刘邦打败项羽,夺得天下,设宴款待功臣,

刘邦开口道:“诸位列侯将军,你们谁也别对我说瞎话,要讲真的,我问你们,天下怎么就被项羽弄丢了而落到我刘邦手里了呢?”

高起、王陵答:“陛下派人攻城略地,一旦得手,便把它们分封给将领,跟大家同享利益;项羽不是这样,谁有功他忌恨谁,谁贤能他怀疑谁,这就是他丢掉天下的原因。”

刘邦摇头说:“你们是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运筹帷帐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守国土,抚慰百姓,供应粮食,保证军粮运输不断,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雄兵,打一仗胜一仗,攻一次取一次,我不如韩信。这三位都是人中豪杰,而我能充分使用他们,这就是我取得天下的原因(“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填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者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项羽手下有一位范曾,却不能受到重用,这就是他被我擒获的原因。”

大家听后,心悦诚服。(《资治通鉴·卷11》)

王莽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其中一路的领袖叫隗嚣。学者班彪写了篇题名《王命论》的文章,劝说他归附刘秀。文中提到汉高祖刘邦,说秦末大乱的时候,一个叫王陵的人起事,聚众数千,他的母亲看出刘邦有前途,让王陵追随刘邦,为坚定和勉励王陵的决心,老母挥剑自尽。班彪议论道:“高祖刘邦厚道英明,仁爱宽恕,知人善任,正在吃饭的时候,吐出口中的饭食,接受张良的策略;正在洗脚的时候,拔出双脚,为郦食其的议论作揖;在士众行列中选拔韩信,在亡命之徒中任用陈平。英雄们尽力,谋士们竭智,全赖于高祖刘邦的雄才大略,由此成就帝王大业。”(《资治通鉴·卷41》)

※国之爪牙

西汉成帝时,射声校尉陈汤获罪,依律应被处死。太中大夫谷永上书辩道:“我听说春秋时楚国有子玉、得臣,宿敌晋文公为此坐不安席;战国时赵国有廉颇、赵奢,强大的秦国不敢进犯井陉要地;我大汉有郅都、魏尚,匈奴不敢从沙漠南下。由此可以说,善战克敌之将,乃是国家的爪牙,不可以不倚重(“战克之将,国之爪牙,不可不重也。”)。因此君子听到战鼓之声,则思念将帅之臣。依我之见,关内侯陈汤,曾斩杀郅支单于,威震蛮夷诸部,武功贯通西海,自大汉开创以来,征战域外的将领中,未曾有过像他这样的!”(《资治通鉴·卷30》)

唐朝高宗时,突厥余党阿史那骨笃禄、阿史德元珍等招集逃散旧部,占据黑沙城对抗朝廷,入侵边境,杀死岚州刺史王德茂。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薛仁贵率兵进击。突厥人问唐朝大将是谁,回答是“薛仁贵。”突厥人道:胡说!听说薛仁贵流放象州,早就死了,想骗我们,没那么容易!薛仁贵脱去头盔,露出面孔,突厥人无不大惊失色,慌忙下马列队,向薛仁贵行礼,然后步步后退。薛仁贵乘势进击,大败突厥,斩首万余级,俘获二万多人。(《资治通鉴·卷203》)

唐昭宗时,朱全忠率军攻打青州。守将王茂章闭垒不出,表示怯懦。等到朱全忠军队现出懈怠,王茂章毁坏栅栏突然冲出,猛攻敌阵,尽兴而归,回营坐下,与众将饮酒。不久又冲出奋战。朱全忠登高观望,问投降过来的人,知道是王茂章,叹道:“我要是能够得此人为将,天下根本不够我平定的(“使吾得此人为将,天下不足平也!”)!”(《资治通鉴·卷264》)

※人才是国家的护卫

西汉哀帝时,右将军傅喜被遣返回家休养。大司空何武、尚书令唐林反对,上书说:“傅喜贤能,就因为与太后意见不一致,便遭斥退,百官没有不痛惜的。忠臣是国家的护卫(“忠臣,社稷之卫”),从前,鲁国任用季友,理顺了乱局;楚国以子玉是否还活着,决定被别国看重或轻视;魏国依仗公子无忌,才能战胜强敌;项羽是兴盛还是灭亡,取决于范增。百万之众,不如一个贤才(“百万之众,不如一贤。”)。因此秦国用千金去离间廉颇与赵王的关系;汉高祖散万金使项羽疏远范增。傅喜担当朝廷大任,能给陛下增加光辉。”哀帝征召傅喜,予以任用。(《资治通鉴·卷32》

十六国时,前秦王苻坚倚仗兵力强盛,决定进攻东晋。尚书左仆射权翼反对,说:“过去商纣王无道,但微子、箕子、比干三位仁人在朝,周武王偃旗息鼓,不敢征讨。如今晋朝虽然衰微走弱,但并没有大的罪恶,大臣谢安、桓冲等又都是长江一带杰出人才,他们君臣和睦,内外同心,以我之见,不可图谋。”苻坚不听,终于大败而归。(《资治通鉴·卷104》)

※人才与国运

东汉和帝下诏说:“幽州、并州、凉州,户口稀少,边境劳役繁重,奉公守法的优秀官吏晋升途径狭窄。安抚交往夷狄族群,以人才为根本(“抚接夷狄,以人为本”。)。现命令边境地区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郡,每年举荐孝廉一人,人口不足10万人的郡,每两年举荐孝廉一人;人口5万人以下的郡,每三年推举孝廉一人。”(《资治通鉴·卷48》)

东汉灵帝时,朝廷对“党人”的迫害加剧。儒士郭泰听到他们相继惨死的消息,暗中悲痛,说:“《诗经》唱道:‘人才丧尽,国家危亡(‘人之云亡,邦国殄瘁。’)。’汉朝完了。只是不知道‘乌鸦飞翔,停在谁家(‘瞻乌爰止,于谁之屋’)。’”(《资治通鉴·卷56》)

东汉末年,曹操聘请何为做僚属,问他对袁术的看法。何为说,袁术既不顺应潮流,又不讲求信用,是不会有多大作为的。曹操说:“一个国家,失去了贤人就会灭亡(“为国失贤则亡”。),像你这样的人才,袁术都不能使用,灭亡不是应当的吗!”(《资治通鉴·卷62》)

晋室南渡,骑都尉桓彝也避乱渡过长江,见代表晋室的琅邪王司马睿势力微弱,便对周顗说:“我因为中原变故,才来到此处求安宁,不想这里竟如此单薄,靠什么来成就大业?”不久桓彝又见到王导,与他一起议论天下大事。退下后,桓彝对周顗说:“刚才如同见到了管仲,不再有忧虑了。”(《资治通鉴·卷87》)

南北朝时,刘宋武帝刘裕追封刘穆之为南康郡公。每当想起刘穆之,刘裕便叹息道:“如果穆之不死,一定能够帮助我治理好天下。真可谓是‘治国良才散失,国家定然遭殃’(“人之云亡,邦国殄瘁!”)!”又说:“穆之死了,人们很容易对付我了。”(《资治通鉴·卷119》)

南北朝时,北齐文宣帝高洋胡作非为,朝廷内外,敢怒不敢言。高洋善于记事,性格果敢,群臣在他面前无不惶恐战栗,不敢有非分之念。加上高洋又充分信任杨遵彦,把政务全部托付给他,而杨遵彦非常能干,牢牢把握机枢,协调各个方面,保证了国事的正常运转,故而时人说,虽然文宣帝在上面昏头昏脑,但下面的治政还算清明有序。(《资治通鉴·卷166》)

※治国重器

东汉光武帝去世,太子刘庄即位,是为汉明帝。明帝下诏说:“如今在上没有先帝,在下没有重臣,就像过深渊而没有舟船(“若涉渊水而无舟楫。”)。皇帝的责任极其重大,而年轻人的考虑却很轻率,所以我实在需要德高望重的长者的辅佐。高密侯邓禹是功臣的首领,东平王刘苍宽厚渊博而有谋略,现在任命邓禹为太傅,刘苍为骠骑将军。”(《资治通鉴·卷44》)

唐玄宗与中书省、门下省的官员以及礼官、学士在集仙殿举行宴会。玄宗就宫殿的名称“集仙”说:“神仙是凭空虚构出来的,我并不认同。贤人是济世治国的工具(“贤者济理之具”。),今天我与诸位共进美宴,应当将集仙殿更名为集贤殿。”(《资治通鉴·卷212》)

※兵不再多而在将

三国时,魏国大举进攻吴国。魏国大将曹仁率领步兵和骑兵数万人突然攻到,吴国守将朱桓只有5千人,将领们顿时恐慌起来,心生畏惧。朱桓对他们说:“凡是两军对决,胜负在主将,而不在人数的多少(“凡两军交对,胜负在将,不在众寡。”)。以诸君对曹仁使用将士和指挥作战能力的了解,他比我朱桓更厉害吗?”(《资治通鉴·卷70》)

※人才的昭示效应

东汉末年,刘备败于吕布,前去投奔曹操。曹操厚待刘备,请朝廷任命他为豫州牧。有人对曹操说,刘备乃是英雄,若不除掉,必遭其害。曹操问郭嘉。郭嘉说:“不错。然而明公您兴举义兵,除暴安良,真心实意地招揽英雄豪杰,就这样还怕他们不来,刘备有英雄的名声,穷途末路前来归附,却遭到杀害,将使您背上残害贤者的恶名。这样一来,有识之士将会产生疑虑,改变心意,重新选择人主,那时明公您与谁一起去平定天下!因为除掉一个人的隐患而致使四海失望,事关安危,其中得失不可以不审察(“夫除一人之患以沮四海之望,安危之机也,不可不察。”)。”曹操笑着说:“您深得其中之妙!”便拨给刘备兵马和粮草,让他去徐州小沛,召集残部以对付吕布。(《资治通鉴·卷62》)

东晋安帝时,司马休之、袁虔之等人打算投奔北魏。北魏国主拓跋珪听到这一消息非常高兴。然而终于没有等到他们,便令人寻找。后来捕获了司马休之等人的随从,他们说:“魏朝的声威传播很远,为此司马休之等人都打算前来归附。随即又听说崔逞被杀的事,便又改变了主意,投往南燕和后秦去了。”崔逞曾任北魏御史中丞,拓跋珪认为崔逞辱慢自己,逼死了他。听了随从们的话,拓跋珪深为悔恨,从此以后,士人即使犯有过错,也很是给与优待和宽容。(《资治通鉴·卷112》)

南北朝时,北魏孝文帝向文武百官咨询安民办法。秘书丞李彪上密奏说:“应该在黄河以南七州民众中选拔有才能的人,征召到京城,按照中州官员任用的程序,根据能力分别加以任用。这样做,一可以推广我圣朝无论新人旧人一视同仁的大义,二可以安抚长江、汉水一带民众归附我圣朝的心情。”(《资治通鉴·卷136》)

※司马睿是怎样站住脚的

晋室南渡,琅邪王司马睿到达建业(今南京)。司马睿请安东司马王导做主要谋士,对他推心置腹,非常信任,事事都要找王导咨询。

司马睿没有什么名气,江南人都瞧不上他,在建业居住了不少日子,竟然没有一个士族前来拜访,王导深感忧虑。这天,司马睿出门观看禊祭,王导让司马睿乘抬轿,安排了威严的仪仗,王导等骑马相从。纪瞻、顾荣等人见了,被深深震动,一个跟着一个地在路边跪下行礼。

王导见状,对司马睿说:“顾荣、贺循,是当地最具名望的人,应当结交他们来收服人心,他们两人来了,就没有不来的人。”

司马睿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接受了邀请。司马睿任用贺循为吴国内史,顾荣担任军司马,加授散骑常侍,军政事务都跟他们商议。又让纪瞻担任军咨祭酒。

王导告诉司马睿,要“以谦虚的态度对待士族,以节俭的办法保证用度,以清静无为的原则处理政务,以抚慰的方式处理新旧关系”(“谦以接士,俭以足用,以清静为政,抚绥新旧”。),这样就可以得到江东地区民众的承认。

终于司马睿在江南站稳了脚跟,建立东晋政权,即位称帝,为晋元帝。(《资治通鉴·卷86》)

※人才的示范作用

隋末,河间郡丞王琮守卫郡城。义军首领窦建德攻城,一年多未能得手。后来隋炀帝被害,王琮得知消息,率领官吏百姓发丧,大家悲伤哭泣,窦建德派使节吊唁,王琮顺势提出投降,窦建德同意了,将军队后撤,准备了饭菜招待王琮。王琮说到隋朝亡国,俯身痛哭,窦建德也在一边落泪。将领们憎恨王琮,说他拼死抵抗许久,被他杀死杀伤的人很多,现在打不下去了才出城投降,要求活活煮了他。

窦建德不同意,说:“王琮是忠臣,我正要通过奖赏他来勉励士众忠于君主,怎么能杀他!现在不比我们在高鸡泊做强盗的时候,那时也许可以随便杀人;如今要安抚百姓,平定天下,怎么可以杀害忠良!”于是布告全军:“先前与王琮有仇怨而胆敢轻举妄动的,诛灭三族。”窦建德任用王琮为瀛州刺史。河北的郡县闻讯后,争相归附窦建德。(《资治通鉴·卷185》)

※人才关系风气

唐朝武则天当政时,补阙薛谦光上书,认为人才选拔意义重大,他说:“选拔举荐的目的,是为了得到真正的人才,而选取什么人、舍弃什么人,则关系到国家的风气(“选举之法,宜得实才,取舍之间,风化所系。”)。”(《资治通鉴·卷205》)

小结

人才的意义是全面的,有了人才,小的可以变大,在野的可以变为在朝,混乱的可以变为有序,强大的可以变得更强大,所以说在各项要素中,人才第一。人才的这种地位还与治政模式有关,古人为政,以德治为主体,德治是通过官员及其后备力量读书人的示范作用来实现的,这就决定了传统的治国为政理念特别强调人才的价值。老子说:“俭故能广”(《老子·第67章》)。俭,节俭、珍惜,不仅指物,也包括人;广是大,就是我们平常说的做大做强。表达的是只有贯彻俭,珍惜人才,才能事业有成。老子告诫人们:“舍其俭,且广……则必死矣。”(同上)如果舍弃俭而去追求强大,那是自取灭亡。就是说,干什么都一定要依靠人才,离开了这一条,必败无疑,死定了。可见说人才最贵,并不是今人的发明,古人不知早就说过多少遍了。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0日 10:28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