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人才》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精彩书摘】

前言

人才问题实质上是人的价值问题。在孟子那里,价值属于善。孟子说:“可欲之谓善。”(《孟子·尽心下》)可欲,可以满足要求;善,好。意思是,符合要求的就是好的。这是从用的角度看问题,有用的人就是好的,就是有价值的。这种有用性虽然由外界作判断,但有用的东西却是个人自己的素质和资源,所以紧接着孟子又说:“有诸己之谓信”。意思是,具有满足外界需要的东西的个人是值得信赖的。这是从客观和主观两个方面讲价值,人的有用性或者说人才取决于外界和个人自己。

如果一定要分出主次的话,客观外界是主导,因为它是需要方面,一个人是否有用,有多大用处,自己说没用,由外界说了算。外界的范围很大,他人、社会、组织、市场,等等,都是外界,当个人身上的某些素质被外界接受并且得到运用,某些资源得到外界承认并且得到开发,那么这个人就是有价值的,就是人才。《庄子·列御寇》中有一个叫朱泙漫的人,跟支离益学习杀龙的技能,花光了千金家产,用了整整三年时间,终于掌握了这门绝技。然

而学成归来,空有一身本事却用不上,因为根本找不到龙可以让他来杀。屠龙的本领大不大?大,而且是高技能,但是只能闲着,朱泙漫以屠龙者的角色存在于社会,就是一个没有价值的多余的人,称不上人才。

既然外界是主导,那么就必须承担起开发和使用人才的职责。这方面老子讲得最彻底,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老子·第27 章》)意思是,圣明的人总是善于使用人,所以没有没用的人。朱泙漫作为屠龙人没有用,但他作为别的角色还是有用的,最不济可以去种地,而且他的屠龙术变通一下,兴许能够派上别的用场,比方表演什么的。所以任何人,只要是人,就有价值,就看治政者能不能用,怎么用。老子把能够将所有人都利用起来的人称为“袭明”,也就是通达“道”——道生万物,各得其所,没有一样是多余的。这样看,人才问题不单单是社会问题,还是一个天道问题。

把人才与天道相挂钩,还有一个意图,就是宣示人才上的平等观,所谓“天道无亲” (《老子·第79 章》),道对待万物没有远近亲疏之分,都一个样。这种认识很可贵,然而老子又说“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老子·第5 章》)刍(chú)

狗,草扎成的狗,用于祭祀,仪式结束后便废弃了。这话是说,天地不亲近谁,把万物一概当成草扎的狗;圣人也不亲近谁,也把百姓当成草扎的狗。法家发挥了这一说法,从中引申出工具论,人才本质上变成了供统治者任意挥霍的手段,这就是本书故事中姜太公、汉武帝对待人才的态度,渴求却又鄙薄。与此不同的是儒家,它为人才的使用设定了一个前提,那就是仁,所谓的“爱人”、“泛爱众”,要求把他人当作自己的同类来对待,所以人才问题同时又是一个人道问题。

把人才问题上升为天道,突出平等,给所有人提供同样的条件和机会,把人才问题纳入人道,强化仁爱,使所有人都能够得到尊重和关爱,只有这样,人的价值才能充分实现出来。这也给社会和为政者出了一道测试题,由于人是一切因素中最可宝贵的,是治政的重中之重,那么人的价值的实现程度便构成了测试社会是否合理的尺度,也是测试为政者是否尽职的尺度,好的时代、好的世道一定伴随着人才的涌现和成功。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0日 10:28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