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脱稿讲话》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一章 是什么令我们无法脱稿

  2012年12月23日中央电视台《朝闻天下》播报了一条新闻:12月20日开始,温州市直属27个部门的一把手针对当前工作和明年的规划进行了总结汇报,整个过程持续了两天,全程现场直播。

  在这次直播的过程中,细心的观众可以注意到温州某职能单位负责人章某,在发言时异常紧张,脸上不停地直掉大汗珠……

  岁末年终,回顾总结一年工作,谋划展望来年思路,几乎是种约定俗成的“常规新闻”了。然而,温州市直属27个部门的这场年度述职汇报,何以竟让众多发言者紧张不已、冒汗不止?大家可能会说原因很简单,除了媒体的全程直播,由温州市四套班子主要领导及各方代表将给述职者现场打分,得分将占这些一把手年度考核的40%,排名末位将被淘汰。述职关系着“乌纱帽”,官员岂能不冒汗?!

  应该说这确实是原因之一。现在,让我们再来反思和回想一下周围的人——包括现在的您,对,就是正在看这本书的您——曾几何时,在一些重要的场合,人多的场合,重要人物面前讲话,尤其是脱稿讲话时,是不是或多或少,或轻或重,或长或短地也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一些心理紧张或言谈举止的不自在的经历?比如:

  ——当主持人宣布:下面由×××发言,×××做准备……这时,您若是那个准备者,是不是有这样的心理反应和表现:前面的发言顾不上听,心里一个劲儿咚咚咚直打鼓或像怀揣个兔子上下乱跳……

  ——当好不容易控制住或缓解了自己的紧张情绪,开口讲话或一上台,忽然感觉到听众那道道逼人的目光,刹那间心口窝发紧,有的甚至感觉像心脏跳到了嗓子眼,本来准备好的思路或想好的话语一时卡壳、断电了……

  ——看到这儿,您可能会说,我不至于这样。是的,有的人紧张不到以上的两种程度,有点紧张但还能控制。不过,一遇脱稿讲话,有时准备了等于白准备,说着说着思路就乱了,尤其让人后悔的是,那准备精彩的内容忘了说,无关紧要的话却说了一大堆……

  ——当然,您也有可能会说,我说完并不后悔,每次我该说的都说了。可是有的人,一说就多,一多就散,一散就乱。洋洋洒洒,车轱辘话来回转,反复强调,重复举例,没有时间概念,让说5分钟,他20分钟打不住。更为严重者,主持人几次提醒时间到,他都刹不住闸……

  ——也许,你会说,这种人毕竟少,是的,我同意。不过,说话啰唆的人在我们的身边不能算少,尤其说空话、套话的人也时常会出现——比如,有时也就是十几个人的小型座谈会或讨论会,有的人一开口常常会说:

  尊敬的某书记……某总……某局长……某处长,感谢给了这次发言的机会……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的……刚才听了大家的发言很精彩,也很受启发……我也没什么准备……下面就这一问题……我也谈一点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有不对的地方还请在座的各位某书记、某总、某局、某处……多多提出宝贵的指导性意见或建议……下面我就从九个方面谈谈我个人的一些浅见……

  以上这类例子可能有点极端,不过,在许多人的脱稿讲话中,的确不同程度地在发生着,不能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丘吉尔曾经说过一段话:如果给我5分钟,我提前一周准备;如果是20分钟,我提前两天;如果是1小时,我随时可以讲。

  这从一个方面说明了言简意赅、少说空话、套话的重要性。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纪委书记王岐山在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时,当第一位发言的专家开头提到“尊敬的王书记……”,话没说完,就被王岐山客气地打断,他请在场专家最好直奔主题、脱稿说话。

  是的,此时有的朋友可能会说,我们也想直奔主题,脱稿讲话,可有时遇到一些场合真不知如何切入,说些什么,又该怎样得体地表达。

  有朋友说:“我爸妈就不爱说,我的脱稿讲话能力不强,是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脱稿讲话究竟有没有影响?或影响有多大?科学研究表明,语言天才的脑结构与常人有所不同。语言天才往往是指不用花费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就能掌握多门外语的人。2006年伦敦大学神经语言学研究专家戈勒斯塔尼教授说:有些人之所以具有语言天赋,是因为他们的大脑下部初生皮层处理声音信息的部位拥有更多的脑白质(脑白质即神经纤维的集合体)。神经纤维多,大脑不同部分的联系多,神经电传导速度快,处理声音的能力强。2008年,以德国神经科学家凯特琳?马蒙茨为首的研究小组,对语言天才埃米尔?克雷布斯死后保存下来的大脑结构进行了详细研究。克雷布斯在德国驻华使馆担任翻译,1930年去世时能说60种语言。通过组织解剖技术,他们发现:克雷布斯大脑中和语言相关的卜洛柯区与常人有异。然而语言天才不等于即兴讲话能力,更不等于脱稿讲话能力。许多心理学研究表明,脱稿讲话能力与社会交往能力有密切的关系,而患有社交焦虑症的人脱稿讲话的能力比常人要低很多。可见,脱稿讲话能力与后天的心理状态有很大的关系。也可以说脱稿讲话流畅与否的背后隐藏着更多的心理玄机。

  那么,既然表达能力的强弱与遗传并不存在必然的关系,又是哪些因素在影响或制约着我们脱稿讲话水平的正常发挥呢?

  一、心中的“魔”

  1.求完美心理

  2012年10月的一天,牛女士找到我们的老师说:“我今天可是来寻找救命稻草的,老师救救我吧!”

  “我们可不是医生,怎么了,这么严重?”

  原来她是一家电影公司的签约律师,近来一直为一次在全国一流的座谈会上脱稿讲话的失败而懊悔。

  她说:“尽管我精心地做了准备,还是被座谈会上那些能说会道的人吓住了……一个大人物讲开了,刚讲完,另一个大人物又接着讲开了。我突然感到自己就像坐在餐桌旁听大人讲话的小姑娘。我不知道怎样加入到讨论中去。忽然有人让我发言,但那时我的嗓子像被卡住了。后来我开始讲话的时候,又跳到了我本来打算最后讲的问题……我像一个不可思议的畏缩的女人。”

  我们的学员中,像有牛女士这样经历的人不在少数,相信许多人都感同身受。比如:参加座谈会之前作了精心准备,也信心满满的,可一听人家的发言,像泄了气的皮球,“立”不起来了,自信心全没了。乍看起来这种人像是自信心不足,或者叫严重的不自信,实际潜藏在背后的因,是过度求完美心理。

  同样的困惑,百人百样,千人千别。过度求完美心理还有另一种表现,就是事先精心准备,一遍又一遍,几易其稿,有的到最后马上就要上场了还在修改。还有的讲完后,习惯性地先否定自己,总能找出这样那样的一些不足,即便大家都说好,他也不满意,认为大家是在恭维他。

  造成这种过分求完美的心理有多种因素,其中之一,这种人通常是在过分夸赞下长大的,小的时候是大人身边的“乖孩子”,上学后是老师身边的“好学生”,不仅是品德好,学习成绩也好,总能保持班级或级部前几名,久而久之,自己把自己给端起来了,严重存在输不起的心理,通俗点说,就是面子薄,自尊心特强。认为自己时时处处,方方面面都要拔头筹才是自己,稍有不如人之处,就习惯性地责备自己,典型的死要面子,活受罪。

  “大钊脱稿讲话训练”535期学员苏先生是北京某大学某专业的一名在读博士,他是这么分享的:

  我就是典型的求完美心理特征,听了老师的讲解和分析之后,我明白了为什么每次在学术交流脱稿讲话时就说话不利落,甚至结巴。回想起来,我从小学习就好,考试经常是第一名。高考我以数学150分满分的成绩被天津南开大学录取,四年后硕士研究生读的是北京大学,现如今我又在中国科学院某研究所攻读博士学位,可以说我的求学之路是三级跳,一帆风顺,任何学习上的困难没有难住我的,我认为我方方面面都能拔头筹,自认为在脱稿讲话方面也应该如此才是,每次遇到场合就想比他人讲得好,可总不能如愿。结果是越着急,杂念就多,杂念一多,思路就不连贯,思路一不连贯,话就跟不上,话一跟不上,嘴就打磕巴,嘴越打磕巴,就越想控制,越想控制,就越容易打磕巴,连锁反应,搞得我现如今是苦不堪言……

  苏博士的诉说,的确让我们同情,像他这样优秀的知识分子,除了求完美心理阻碍了他们脱稿讲话正常水平的发挥,有的还是另一种心理现象在作怪——

  2.自卑情结

  记得我们办学初期,当时有一位学员,也是位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还是某领域的学科带头人。班上的学员好奇,她为什么还来参加这样的训练课程,想不到在课堂上她坦诚地这样说:

  我教我的课程没问题,最近市政府聘我为某领域专家委员会成员,邀我为政府该领域工作的重大决策建言献策。每次去参加这样的会议,我都发憷,想好的话题总是不能充分地表达,面对重要领导就紧张……

  在她参加课程期间,为了更好地帮助她解决问题,取得进步,除了课堂上严格要求她完成必要的基本功训练外,我们还在帮她寻找制约她脱稿讲话的个别原因。在老师的引导下,她敞开心扉,说出了自己的某一段成长经历:

  我从小生活在太行山区的一个偏僻村庄,我爸爸常年有病,妈妈支撑着这个家,三间草屋,一头牛是我们的全部家当。我有两个姐姐,我是老小。有一次我放学回家,邻居一大妈在跟我妈妈吵架,当时对方骂我们家的话特别难听,什么“你们家三个丫头,断子绝孙,没人养老”,其中这句话对我刺激特别大,也正是这句话一直激励着我好好学习。幸运的是我当年以全县第一名的成绩考进了北京。虽说我现在要学历有学历,要职称有职称,要荣誉也有了荣誉,当年的那口气也挣过来了,可我总觉得在某些方面还是不如别人……

  前两年网上流行一个词叫“凤凰男”,从某种意义上说此类男士心理上就存在着这种自卑情结。从心理学角度讲,自卑心理在人们的正常心理活动中或多或少,时隐时现,不可避免,只是有的人在心里会格外放大,便成“自卑情结”了。表现在脱稿讲话方面,比如,有的人平时脱稿讲话水平还可以,或准备时信心还满满的,可一遇到前面发言者说得很好,或有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在场,会顿时信心动摇,大恼发懵,乱了阵脚……这种自卑情结的形成,主要与成长的境遇和自身条件有关系,比如,

  ——出生在偏远贫穷的农村,或受过邻居或伙伴的欺负;

  ——小时与同龄孩子相比家庭经济条件不是很好;

  ——父母离异后生活在单亲家庭或跟随继父继母;

  ——从小被寄养在奶奶、爷爷或姥姥、姥爷家;

  ——男生长得个矮、瘦小;女生皮肤黑粗、体型不佳;

  ——有或大或小某些生理缺陷者,比如脸上有个疤,或这样那样的生理缺陷等;

  ——还有的是自认为是缺憾,其实听众并不注意或也注意不到,却是他心头久久一抹挥之不去的阴影。比如,脸红、出汗、声音颤、打磕巴等,一开口讲话就怕听众发现,像这种困惑,除了某种程度上有自卑情结外,还与其性格有关。

  3.内向性格

  有的人活泼开朗,有的人则生性内向。当然,多数人还是介于这二者之间。我们不是说性格开朗就好,性格内向就不好。性格本身没有好坏之分。通常情况下,只是性格内向的人一般不太愿意多说话,尤其是当着大家的面讲话。每逢遇到讲话的机会或场合,其表现是,能推就推,能躲就躲,不喜欢出头露面。于是便步入了这样一个“怪圈”。

  不敢说,就不去说;不去说,就不会说,于是就进入下一个循环:更不敢说,就更不去说;更不去说,就更不会说。久而久之便养成了沉默寡言的被动型人格特征,比如,“大钊脱稿讲话训练”187期学员王女士说:

  我属于性格内向的那种,小时候我跟着外祖母在农村长大,上初中后进城来到父母身边。小时偏僻的环境,造成了我怕见陌生人,更怕与人交往。偶尔与周围的邻居说话都脸红,更不用说当众展示自我了。参加公务员考试,笔试成绩列前几名,面试时却名落孙山。好不容易找到一个工作后,因自己不善言谈,人际关系也处不好。真是体会到了“会干的不如会说的”这句话的内涵。我抱着强烈的改变自我的愿望走进了咱们“脱稿讲话训练班”,记得第一次在班上发言,40多个同学,我是最后一个,还是被老师推上去的。当时的感觉是眼前一片黑暗,本来想介绍一下自己,下来后还把姓名忘说了……

  阅读到此,有的人可能会说,我性格并不内向,脱稿讲话也是讲不好啊!我们办学13年,通过对部分参训学员跟进抽样调查分析,性格内向者占学员总数的63%。可见,内向性格是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影响点。下面再听听另一位学员刘先生的心声:

  我的性格不内向,应该说是外向的。在私下里聊天可以够得上神侃级的,但是一遇正规场合,让我一五一十地就某个问题说几句,就歇菜了。我一在众人面前说话,就面红耳赤,心跳加快,口干舌燥,手心出汗,呼吸气短,话也吞吞吐吐,标准的脱稿讲话害怕综合症。记得当初我到训练班上报名,推了三次门都没敢进,在门外转了三圈,最后还是被老师发现叫了进去。

  这么开朗的性格,为什么在脱稿讲话时还这么畏惧呢?实际上,内向性格与脱稿讲话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这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内向性格者脱稿讲话的困惑,是不常开口讲话造成的“能力弱化”或“场合恐惧”;而开朗性格者,脱稿讲话时的畏惧,则是其他心理层面原因——

  4.不良心结

  有些人讲话紧张或关键时候掉链子,是与他的成长经历有关。成长经历中有一次或几次特别的讲话体验会对随后类似场合或情景下的讲话产生持久的影响,但这种影响一般都很难察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派大师荣格将人们在这些特殊经历(多发生在早年)中体验到的强烈又特别(多为痛苦)的情绪经隐匿成为无意识之后的产物称为“情结”(complex)。就像一条绳上打的结,这个结上系有与痛苦或其他消极情绪相关的场景要素,一旦与场景要素有关或相似的内容出现,讲话就会卡壳、无法顺利进行。

  比如,“大钊脱稿讲话训练”532期的学员陈先生在班上这样述说他的经历:

  记得我从小学到大学在学校一直脱稿讲话都不是问题,本人性格也开朗,也喜欢往人多的地方凑热闹。还担任过社团负责人。要说到脱稿讲话发憷,感觉到是个必须要解决的事的话,还要说到刚参加工作在一次业务研讨会上当着院长和一些重要领导的一次脱稿发言。因为是工作后第一次在院领导面前发言,想给领导留个好印象,尤其大家都认为我平时口才还可以,就想好好展示展示自己。我也是作了精心的准备,自感挺好的话题和思路,结果站起来没说几句,就卡壳了,更要命的是怎么想都想不起来了。愣了半天,还是院长说了句:“小陈谈到这个话题太激动了,一时激动得都说不出话来了……来,我们给他个掌声,让他平静平静再和我们交流……”借着院长给的这个台阶我算是下了讲台,当时我的脸发烧,目光躲避着大家,更想脚下有个洞赶快钻进去。这事情虽然过去许多年了,随着自己走上了管理岗位,每逢遇到重要场合或面对重要人物时,我都会嗓子眼发紧,有时脑门子还出汗……

  陈先生的自我袒露,引发了同班同学的回忆,季女士这样说:

  如果不是老师提起“心结”的问题,我还真没意识到我每逢脱稿讲话老脸红的毛病根源在哪儿。记得我小时候住在乡下姥姥家,母鸡下蛋我特别好奇,有一次我悄悄躲在柴火堆后面看母鸡下蛋。事后我向其他的小朋友炫耀我的重大发现,没想到一个伙伴说,她妈妈告诉她,看了母鸡下蛋的孩子会脸红。当时我就感觉我的脸刷地一下就红了。内心后悔了好长一段时间。后来也就慢慢忘了这事。真没想到这不是真正的忘记,它还存留在自己的潜意识里,时不时地出来捣乱,我却不知不觉,只是时常在为脱稿讲话脸红而苦恼……

  说到“不良心结”的问题,除了像陈先生那丢脸的脱稿讲话经历(创伤性事件),季女士偷看母鸡下蛋的经历(自责性事件)外,还有可能是一次因害怕虫子或黑暗,被人称为“胆小鬼”(童年经历),这样或那样的许多经历都可以造成“不良心结”。需要说明的是,我们每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谁都免不了经历些创伤性事件,为什么不是人人都有“不良心结”?心理学家研究发现,“不良心结”的造成与创伤性事件的数量无关,与程度有关。一次刻骨铭心的失败对自尊心或自信心的打击,或从小被人看不起的屈辱感,才是“不良心结”的根源。用老百姓的说法叫: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当我们把“过度求完美”、“自卑情结”、“性格内向”、“不良心结”这些制约脱稿讲话的心中之“魔”一一道破之后,可能有的朋友会说,我没有“不良心结”也不“自卑”、“内向”,更不“求完美”,可还是每天在为脱稿讲话焦虑和心烦……那还有什么令我们不能脱稿讲话的呢?

  二、身边的“鬼”

  这里的“身边”泛指客观,“鬼”则是专指负面的传统观念、文化因素、现实影响等。因为语言是文化的表象,也是社会的映象。无论是书面语言还是口头语言,都是社会生态、社会文化的反映。

  1.心里没底

  党的十八大后,各级党政机关要坚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北京市委于2012年12月28日至29日召开了十一届二次全体会议。发布了《中共北京市委办公厅、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的实施意见》,其中一条这样规定:“……控制会议活动规模和时间。各部门召开的全市性会议,只安排与会议内容密切相关的部门参加,不邀请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出席,不请各区(县)党委和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参加。坚持开短会、讲短话,力戒空话、套话。各类会议活动不安排市领导接见会议代表并合影。”

  从以上规定中不难看出,之所以有这样的规定,说明过去我们的官员们参加的会议有点多了,因为是领导,每逢到场又必须要讲讲话,讲话表明领导重视;因为各种会议领域覆盖面大,有些会议内容涉及专业或实际情况,领导的精力和关注面毕竟是有限的,再有水平的领导也不是万能的,要讲话,对所讲内容心里没底,必然需要有人代写发言稿。拿着代笔的发言稿,领导也只好照本宣科了。这种会风和工作作风的形成,久而久之,弱化了官员们的脱稿讲话能力,强化了官员们讲话读稿的心理依赖。你读他读,见怪不怪,有些本能在某些场合脱稿讲话的领导,为了不标新立异,也“入乡随俗了”……这就造成了即便身为某方面的专家,在领导面前建言献策也要读稿的现象。读稿现象的愈演愈烈,助长了官场浮躁的工作作风。

  2.怕犯错误

  这一点有深层的历史原因,也有传统文化的影响。比如,中国有谚语说:祸从口出、言多必失、枪打出头鸟、出头的椽子先烂、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等等,平时说话都必须谨小慎微,更何况是在有重量级领导在场的会议上。在中国古代皇权时代有武死战,文死谏之说,文官有时说错一句话,就万劫不复,株连九族,殃及池鱼。中国的“反右”、“文革”时期,一句不合时宜的话都可能带来牢狱之灾,甚至杀身之祸,因此才有照本宣科的会议。参会者通常是,事先精心准备,或请有专业水平的文人操刀代笔,而且还要反复修改,细细斟酌,才可以拿出来念,这样才万无一失。因为脱稿说话容易丢三落四,会有不够周密的地方,甚至是说错话。

  关于“怕犯错误”这一点,我们现在的官员也不回避。比如,王岐山在华盛顿出席美国商贸团体主办的晚宴上发表了近20分钟的脱稿演说,在致辞结束时,王岐山扬了扬助手事先准备的讲稿说:“我们有一个新规定,要求一般的讲话不要念稿子,我这个人原来就怕念稿子。但是这个场合不念稿子还是挺危险的,加上前面那些人再一捧,我就下不来了。尽管如此,我还是没念稿子,瞧,稿子在这呢。”

  中国人的文化传统里面有一种非常独特,影响深广的因素,那就是好面子。好面子导致人在脱稿讲话时脸皮薄,怕丢脸,放不开,怕出错,呆板,教条,少活力。其常见的表现如下:

  ——自我意识强,警觉性高;

  ——总觉得自己在被批评、被评价;

  ——认为自己不可爱,无吸引人之处;

  ——逃避、退缩,不愿与其他人交流;

  ——很难主动,很少坚持自己的看法;

  ——感到焦虑、恐惧、沮丧和不快乐;

  ——产生诸如脸红之类的显示紧张性生理反应。

  ……

  当人感到紧张时会过分关注自己的言谈举止,过于重视自己的思维和情感,忽略对周围事物的观察,从而更是加重紧张。

  另外,公共舆论在分析官员习惯念稿的原因时,还从心虚、没底、工作漂浮、业务荒疏、怕担责,以及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层面来剖析,都有几分道理。有评论甚至这样说,讲话不敢脱稿,说到底是对待公共事务的态度问题,是没有认识和理解,官员脱稿讲话涉及的是公共事务的沟通和交流功能。

  3.应试教育

  应试教育的核心目标是追求高分,判定方法就是“对和错”。我们从小对老师发下来的作业,期盼的是√号,怕的是╳号。就是这个我们都习以为常的╳号,在我们的潜意识里不知给多少人造成了“怕出错”的阴影。表现在工作中,也表现在脱稿讲话上,许多人因怕出错不敢张口,或紧张。

  再比如,从小学到初中、高中,直至大学都要求学语文。语文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就是两个字:表达。包括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因高考不直接考口头表达,我们的学校语文教学也不教口头表达,以至于我们从小到大费时费力学过的语文是“瘸腿语文”。我们正是在这样的教育背景下弱化了我们的脱稿讲话能力。

  曾记否?哪怕是一场小学生演讲比赛,我们都要事先准备演讲稿,在老师和家长的监督下死记硬背后,最终才能让孩子站在讲台上“脱稿”演讲。如此的演讲方式最终导致了公众讲话依靠稿子的普遍现象。在西方国家,演讲教育是伴随孩子成长始终的,是学生的必修课。由于演讲教育的缺失,在演讲方法、技巧、方式等方面不得要领,很多人,包括我们的领导干部有稿子垫底还会没来由地紧张,还有可能讲不太好呢,更不要说甩掉稿子这根拐杖了。

  看到这里,可能您会说,同样是在“瘸腿语文”教育下,像崔永元、白岩松、俞敏洪、马云等的口头表达能力怎么就那么强呢?这就不能不再说说另一个“心魔”了。

  4.被动习惯

  我们回想一下,我们周围的同事之中,能言善辩的也不少,但的确也有相当多缺乏脱稿讲话能力的人。要他们不看稿讲话,为何这么难?

  一位老资格外交官曾这样回忆:人是一点一点成长起来的。我上初一的时候,班上开会要发言,我一发言就脸红,结结巴巴的,开头就是这样啊,看人家讲得很好,慢慢地想把话讲得稍微完整一点……

  据崔永元、白岩松身边的朋友爆料,在他们成名之前,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喜欢讲话,有机会必说,有场合必讲。久而久之,他们练得思维敏捷,机智诙谐,且思想有深度。像俞敏洪、马云更是不用说,在创业的过程中,大家可以想象,带团队需要讲话;融资需要说服投资人;面对媒体需要机智反应;洽谈业务同样需要能言善辩,他们摸爬滚打这么多年,靠的是主动去多说多练的习惯。

  相比之下,西方的从政者似乎在这方面要更为优胜。看过美国总统选举,相信很多人都会对候选人的口才留下深刻印象。如果您还看过英国议会的辩论,相信会同意笔者的看法:其实脱稿演讲只是小儿科,在面对质疑时,体面、优雅又不失幽默地反唇相讥,对于从政者而言那才叫才思敏捷,是真正意义上的“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雄师。”

  如果自己真的有看法,要把观点表达出来,没有稿不应该是个障碍,这只是项本能。不能脱稿,不外乎一些众所周知的原因:除了以上说的对所谈内容的了解程度做不到了然于胸,对所涉及的话题并不真正相信,只好靠秘书们做书面准备;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更为重要的是后天没有锻炼,更没有养成积极主动的脱稿讲话习惯。

  西方政治人物为了争夺每一张选票,平时要做好选区的服务工作,选战时则要参加政纲辩论会,甚至逐家逐户上门游说,在这些历练下生存下来的政治人物,必然有一套讲话技巧,随时即兴演说都不会是什么难事。无论是现在美国的奥巴马还是英国的卡梅伦,翻看他们的从政履历都不难发现,他们在当上最高领袖前都是经过一场场选战,打拼过来的。口才方面的天赋是极少的,更多的是后天积极主动地多练习,养成脱稿讲话的习惯。我们为什么大多数人憷头脱稿讲话,说到底不管是从政之途,还是经商之路,我们都没有西方国家那种“过关斩将”的行政要求。

  此时此刻,阅读到此,照照镜子,入入座。以上这心中的“魔”,身边的“鬼”,是不是或隐或现,或大或小,或重或轻,或多或少,或长或短在影响着我们自己,也在困扰着我们身边有脱稿讲话困惑的朋友?

  现在的问题是,原因已经找到,关键是怎么解决?

发布时间:2015年01月04日 16:28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