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道路的奠基与开创: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谁来领导中国:从毛泽东到邓小平

  复出、整顿与分歧

  三联生活周刊:“文革”中邓小平被打倒,下放江西劳动。他对于“文革”的反思以及对未来国家发展的规划是何时开始的?

  程中原:我想他从作为“党内第二号走资派”被批斗时候就开始反思了。在“文革”中受冲击的绝大多数人都会想——这个运动到底对不对?因为他们的自我评价和运动中对自己的评价,反差太大了。这个反思是个很长的过程。

  三联生活周刊:1972年邓小平回到北京,1973年恢复工作。周恩来总理当时已经病重。他复出的契机是因为周恩来身体的原因吗?

  程中原:邓小平“文革”中的复出,跟周恩来的身体不好是有关系,但这并不是直接原因。

  在“林彪事件”以后,毛泽东意识到,原来他信任的人不行,被他打下去的倒还有价值。所以他让大干部都要写材料,揭发林彪,邓小平也要写。通过考察邓小平,毛泽东认识到,可以再度起用邓小平——从历史上看,邓小平是“毛派头子”,因为当时拥护毛泽东他曾在中央苏区挨整;他没有历史问题;打仗得力,有战功;去莫斯科谈判没有屈服于苏修。因此要安排他出来工作。但是毛泽东说了话以后,又耽搁了七八个月,他才出来。阻力在于江青和“四人帮”。

  纪登奎、汪东兴是当时专案组的负责人,很大程度影响中央高级干部的政治生命。为什么毛主席发了话,他们还迟迟没有落实呢?我估计是私下交换意见,看各方面的风向。后来周恩来借着毛主席批示谭震林应该安排工作的机会,很巧妙地在中间传话,主席批示谭震林要安排工作,那么邓小平也要恢复工作。于是纪登奎、汪东兴提出邓小平仍担任副总理。1973年2月,邓小平一家回到了北京,两个月后,他在欢迎西哈努克亲王的宴会上公开露面。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复出后,便主持了1975年的整顿,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在铁路、钢铁、军队、文艺、科技、教育以及地方等领域做了很多工作。“整顿”开展的背景是什么?

  程中原:当时“文革”已经进行了七八年,社会混乱,国民经济遭到严重破坏。1974年全国都没有完成生产计划,主要工农业产品,除原油、粮食增长外,其他全部减产。外贸逆差13.4亿元,全年财政赤字7.7亿元。“文化大革命”把中国带进了死胡同。

  邓小平复出后,毛泽东希望他能结束混乱局面,“文化大革命”要收场。从1974年8月到1975年1月,毛泽东先后做出了“三项指示”——安定团结、学习理论反修防修、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但毛泽东本人并没有把这三项指示联系在一起,是邓小平巧妙地把它们联系在一起。提出毛主席的“三项指示”“就是我们今后一个时期各项工作的纲”。

  邓小平举着毛泽东的旗号和指示来领导整顿。在实际工作中,他的侧重点是第三条——把国民经济搞上去。但是前两条也是重视的,因为不反对派性就无法安定团结;不安定团结,经济就没办法搞上去,结束混乱局面是搞生产的前提。三项指示是一个整体。后来邓小平建立了国务院政治研究室,负责人之一邓力群写了《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一文,就是为了进一步落实解决这个问题。

  通过整顿,邓小平很快把全国局面扭转了过来,很多工作今天看来难以想象。比如在整顿之前,坐火车从窗口爬进去,坐汽车都是抢座位。整顿铁路和公路系统,就要落实对号入座,恢复公共秩序。每张车票后面都有一个“对号入座”的标签,由售票员贴上去。这样的细节都能落实下来,邓小平主持整顿的工作力度可见一斑。

  三联生活周刊:既然毛泽东是支持的,1975年的整顿为什么不久就中断了,并最后导致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程中原:1975年邓小平的整顿工作后期被毛泽东定性为“这是一股右倾翻案风”,实际是涉及科技教育方面的整顿。前面的铁路、军队、国防科工委的一系列整顿,毛主席都很支持。“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直接触发点是《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是在邓小平指导下,胡耀邦首先起草的,后来胡乔木负责做了修改。最初,胡耀邦在各个不同地方引用了不少毛主席语录,胡乔木认为还不够,要把这些在不同地方说的语录集中起来,形成一个体系。这跟邓小平提“三项指示为纲”是一个思路。于是胡乔木把13条语录汇总起来,形成了一个毛泽东关于科技工作的指导思想。

  在“文革”开始后,毛泽东7月8日在滴水洞给江青写过一封信,信里提到,“右派可能利用我的话得势于一时”。在《中国科学院工作汇报提纲》里,张春桥说:“没有一条是‘文革’以后的语录,用的都是‘文革’以前的语录。”而毛远新向毛泽东汇报说,邓小平不谈批判刘少奇,不谈“文革”的成绩,只谈“文革”的问题,是否定“文化大革命”。

  毛主席非常不满意,因为这更加证实了右派会利用他的话得势的推断。他认为这是在用“文革”以前的指示集中起来塑造成他的思想,借以反对“文革”以后的政策。于是毛泽东抓住工作提纲里“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条,说不记得曾说过这话,意思就是,这是你们捏造出来的,发动了“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

  三联生活周刊:晚年毛泽东和邓小平的根本分歧是什么?

  程中原:我认为至少有三点根本性分歧。现实层面上,“文化大革命”对不对?要不要搞?路线层面上,是以阶级斗争为纲还是经济生产为纲?理论层面上,究竟什么是社会主义?

  1975年整顿从表面看,是在毛泽东思想的总框架下进行的,保留毛泽东思想的外壳,也就是“三项指示为纲”,而且重要事情都是请示毛泽东,经过批准的。但实际上看,这包含着对毛泽东搞“文革”的否定。后来毛远新与毛泽东谈话,点破了这一点,毛泽东意识到了,1975年的整顿是在否定“文化大革命”。

  但是毛泽东对邓小平还是有所期待,希望通过“批评、帮助”,能使邓小平与他一致。按照毛泽东的部署,1975年11月中央政治局召开了十七人会议,批评邓小平,讨论对“文化大革命”的评价问题。毛泽东安排,会议仍由邓小平主持。

  对于“文化大革命”的评价,毛泽东此前曾做出过一个“三七开”的总评,即“七分成绩,三分错误”。他要求通过讨论,统一认识,由邓小平主持做个决议。那样,就意味着邓小平对“文革”“三七开”的认同,也堵住了反对派的嘴。

  但邓小平既不同意毛泽东对“文革”的评价,也不愿意在“三七开”的指导思想下为“文化大革命”做决议。但他又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述自己的意见。于是他就说:“由我主持这个决议不适宜。我是桃花源中人,不知有汉,毋论魏晋。”他的意思是,“文革”期间他在江西下放,不了解情况。实际上,这是对“文革”评价问题的毫不妥协。毛泽东得知,大失所望。

  几年后,邓小平在回答意大利记者法拉奇提问时说:“毛主席去世前一两年讲过,‘文化大革命’有两个错误,一个是‘打倒一切’,一个是‘全面内战’。只就这两点,就已经不能说‘文化大革命’是正确的。”

  毛泽东认为阶级斗争为纲;邓小平认为经济生产为中心。毛泽东认为社会主义是“一大二公”,不能有私;邓小平认为应该允许私的存在。他认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生产力的发展至关重要。没有高度发展的经济,资产阶级法权破除不了,按需分配也就是一句空话,社会主义优越性发挥不出来,也就战胜不了资本主义。

  因为这些根本分歧,邓小平又再次靠边站,失去了管理国家的权力。1975年整顿很快就结束了,但在这个短暂的整顿期间,邓小平的党内声望和地位有了很大提高。1976年“四五运动”时,纪念周恩来固然是重要原因,实际主要出发点是拥护邓小平的整顿,赞成用邓小平的一套实现四个现代化。他的整顿在党内和群众中间都得到了响应。

  转折时代

  三联生活周刊:1976年毛泽东去世,随后粉碎“四人帮”,十年“文革”结束。中国又走到了十字路口。

  程中原:毛泽东去世后,中国出现一个契机,就是下一步怎么走?由谁来掌权当政?走什么路线?

  群众都希望出现一个好的局面,而不是继续混乱下去。当时群众不太知道什么是“四人帮”,但是对江青都没有好感。特别是在“文革”中,以及周总理、毛主席逝世后,江青的表现太猖狂太不得体。周恩来去世时大家都很悲痛,江青默哀时不脱帽,大家都非常不满意。毛主席去世后,她的表现也不是应该表现出来的沉痛的样子。江青的公众形象与群众的心理期待完全背道而驰。

  粉碎“四人帮”后,邓小平的复出问题就摆到台面上了。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结果,当时全国全党都希望他出来主持工作。因为他是因反对“四人帮”被打压下去的,尤其是经过了“四五运动”以后,群众呼声很高。

  从党内看,领导粉碎“四人帮”的华国锋、叶剑英等人,与邓小平都是老战友,而且他们觉得只有邓小平才有能力来领导整个国家。这是长期自然形成的信任和威望,特别是1975年邓小平主持工作,很快就把全国的局面扭转过来,他的整顿深入人心,所以叶剑英、李先念一开始就提出来要让邓小平出来继续工作。

  三联生活周刊:实际上,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并没有马上实现。

  程中原:怎样对待邓小平的复出?当时可供选择的办法有三种:第一种是邓小平马上复出;第二种是尽快复出;第三种是等一等,条件成熟再解决。作为当时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华国锋采取的是第三种办法。用他的话说,要做到“水到渠成,瓜熟蒂落”。

  当时公开的提法,还是集中批“四人帮”,“连带批邓”。在内部,则采取措施,逐步恢复邓小平的生活待遇和政治待遇。华国锋认为,邓小平的复出时机还不成熟,如果打倒“四人帮”就马上提出解决邓小平的问题会引起混乱。别人会说,为邓小平翻案是不是继承毛主席遗志?

  华国锋拖延了邓小平复出的时间,同时也为他的复出做了一些准备。邓小平一家搬到了西山中央军委疗养地,华国锋主编的《毛泽东选集》第五卷也改变了对邓小平的处理方针。毛泽东称赞邓小平的地方有十几处,原来全部删除,现在一概保留。1977年5月,华国锋主持的中央政治局将邓小平致中央的两封信转发至县团级。实际上向全党通报了邓小平即将复出的信息。7月17日的十届三中全会上,通过了《关于恢复邓小平同志职务的决议》。13天以后,邓小平就在工人体育场观看足球比赛,正式亮相。

  三联生活周刊:邓小平为什么会选择主管教育和科研?

  程中原: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得到了很多干部的支持,中央让他管理外事。他用了低调的姿态推辞,提出还是分管教育和科技,“做你们的后勤部长”。

  一方面,教育和科研对国家发展确实很重要;另一方面,我分析他低调复出的原因可能有两点。首先表示自己的复出并不会威胁到华国锋的权力,从而避免复出的阻力;其次是性格因素,他要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从性格因素来讲,有这么一个情结。他复出以后提出一个口号——“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之前“科技是生产力”已经被毛泽东批判,而他复出后更进一步强调。

  三联生活周刊:他复出后第一项大动作就是恢复高考。

  程中原:邓小平恢复工作之前,同王震、邓力群谈话就说到,要经过严格的考试,把最优秀的人集中到重点中学和大学。他在1977年8月8日科学与教育座谈会结束时就明确指示:今年就要下决心恢复从高中毕业生中直接招考学生,不要再搞群众推荐。恢复高考是邓小平最得人心的大事之一,影响到千家万户,很多好学上进的年轻人因此而改变命运。

  在邓小平提出的教育改革措施中还有一项是办重点学校。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钱,只能先集中财力、人力,先办好一批重点学校,培养一批人才。

  三联生活周刊:1977年的复出与1975年的复出,局面已经不一样了。

  程中原:1975年整顿,邓小平只能进行局部的拨乱反正。1977年他所要做的是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使用的理论武器是毛泽东的“实事求是”。

  邓小平当时很困难,一方面要高举毛泽东思想的旗帜,另一方面又要纠正毛泽东的错误。他搞拨乱反正区分了三种情况:毛泽东做得对的,继承下来加以发展;做得对而没有做完的,继续做完做好;做错了的,予以纠正。

  对毛泽东思想,邓小平先后提出“准确、完整”、“思想体系”、“科学原理”、“科学体系”等表述。他明确指出,个别不确当的论断、种种失误,不属于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所构成的科学体系。这样,他就把毛泽东思想与毛泽东晚年的错误区分开、剥离开,维护和坚持了毛泽东思想。

  革命时代,邓小平从在中央苏区时就被认为是“毛派”而受到打击,他是真心实意敬佩和拥护毛泽东的,也是相信毛泽东思想的。

发布时间:2014年06月05日 18:12 来源:当代中国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