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政三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勤政篇

  三、务实政务

  务实,是对领导干部为政为官作风上的根本要求,也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之一。为政者做人不务实,就会背离组织,远离朋友;做事不务实,就会误导上级,误导群众;政绩不务实,就会贻误事业,祸及人民。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新的一届中央政治局就及时作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从中央抓起、从政治局常委做起。这一方面充分说明当前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也充分表明党中央力推转变工作作风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这“八项规定”的实施,在全党上下得到了积极响应,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其中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反对奢靡之风,坚持务实为政,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样,把志向用在攻克粮食增产增收上,把论文写在田间大地上,把政绩展现在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上。

  改进作风,强调务实,关键在领导机关,重点在各级领导干部。前些年,一些基层群众反映,有的党政机关大门戒备森严,一般普通群众难以进得去,要面见领导反映问题非常困难。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领导一方建设和发展、掌握一定公权力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触不到基层地气,触摸不到群众脉络,怎么能听到基层的呼声,把握百姓的脉搏。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务实,不仅仅直接反映其自身的为政作风、为官之德,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党风政风,党群干群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改进作风,务实政务,涉及作风建设、政务建设的各个方面,但就党员领导干部自身来讲,着力点应当放在务实做人、务实做事和务实政绩上,在政务实践活动中,严格按照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规范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断创造出老百姓认可的真实业绩。 

  (一)务实做人

  务实做人,就是要诚实做人,诚信为政。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求新总统、新总理就职时,一只手按着胸脯、一只手放在《圣经》上宣誓,意思是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都应当像《圣经》倡导、上帝要求的那样诚实守信,来履行自己的承诺。做事先做人,做人必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些明主圣贤的古训。在中国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对为人处世、为政做官诚信上的严格要求。比如,为人处事应当秉持“真金不镀”、“真水不香”,像金子和水一样,永远保持自身的本色,不要人为地镀色,不要有意地添味,否则就失去人自身的真实。为政做官应当恪守“徙木立信”、“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立言必须信守承诺,说话必须算数兑现。这些格言古训,不仅历来是贤人志士做人做事的标准和为政为官的座右铭,而且也充分揭示了执政集团及其为政者治国理政的规律。

  一个政党执政,隐患最大的是不诚信;一个官员为政,危险最大的是不诚实。有学者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总结苏共长期存在的两种弊端:一是“互相假装”,二是“厨房现象”。“互相假装”,是说苏共执政集团与老百姓之间互相假装,老百姓已经不再相信共产党了,不再相信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了,但表面上假装相信;而苏共执政集团明明知道老百姓已经不信这一套了,但是仍然以这种假装相信为满足,双方都是这样欺骗,不捅破这层窗户纸,互相造假。一些苏共老党员说,过去苏共干部给老百姓讲话,是干部自己相信,群众也相信;中期的时候,苏共干部给群众讲话,是群众已不相信,干部自己相信;到后期,苏共干部给群众讲话,是群众不相信,干部也不信,但要互相装信。“厨房现象”,就是人们白天在公共场合说了一天的假话很难受,晚上回到家后,一家人聚在厨房里吃饭开始讲真话,批评时政。这就带来两种恶果:一是人们在厨房渐渐形成了不同政见者阵营;二是孩子们听了、周边人群听了,就在他们的心灵中布下不满苏共的种子。

  苏共的沉痛教训告诉人们,在为政队伍中要特别警惕那些戴面具伪装的“两面人”。这种“两面人”,往往是想的与说的不一样,说的与做的又不一样。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现象。一是演员现象,二是餐桌现象,三是包装现象。演员现象,就是学着当演员,在讲台上、舞台上表演是一套,着正装,唱高调,冠冕堂皇,一本正经扮演好人。可谢了幕,脱了装,走下舞台又是一套,贪污受贿,吃喝嫖赌,为所欲为。餐桌现象,就是在正式场面、公开场合,郑重其事地讲党的政策好、国家的形势好、人民的生活好。但一到餐桌上聚集,私下闲谈,就把自己当局外者,发牢骚,讲段子,说三道四,胡编乱造,甚至传播政治谣言,歪曲党的政策,抨击政府行政,描述社会一团漆黑,影射某些领导同志,丑化人民政府,贬低党的形象。包装现象,就是把商界的“包装”引入官场,善于隐藏内心世界,掩盖真实意图,遮蔽背后行为,以一种正人君子的面目展示在组织和群众面前,做表面文章,造形象工程,不断地杜撰自己、放大自我,以骗取荣誉、地位和上级的信任。

  如果一个为政者奉行“诡道”哲学,言行不一致,表里不统一,对上不讲诚实,对下不讲信用,虚伪立身、诈术做人,做事逢场作戏、糊弄百姓,就等于丧失了为政为官的基本准则,不仅败坏了官德政风,有损于政府官员的形象,而且自身为政为官生涯也难以持续,最终必将走向毁灭。因为,凭奸诈为官,靠权术得势的人,只能得逞一时,不能得逞一世。历史上那些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的奸臣奸相,尽管爬上了高位,但最终还是名损誉毁,受到后人的唾骂和谴责。因此,务实政务,前提是务实做人。这是为政为官的一条政治原则和道德底线,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1.要坚持说实话

  坚持说实话,就是说话要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事物本来面目。对组织、对他人,说实话,说心里话,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政事,关乎国家之大事、众人之大事。各级领导干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者,尤其是中层领导干部,是国家执政体系链条中的中间环节,是国家权力运转承上启下的纽带,是政府重要工作信息上情下达的中枢,坚持说实话、报实情更为重要。特别是对待现实存在的问题,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要说实话,事实是什么,就说什么,说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对待问题的看法,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反映,为上级提供准确无误的决策依据。向下面通报情况也要坚持说实话。问题的真相是什么就通报什么,包括问题是怎么发生的,属于什么性质,其中原因是什么,上级是怎么处理的,应当如实通报,说清楚,讲透彻,让群众了解事实的真相,知道问题的处理结果。这样既可以得到群众的理解,也有利于消除问题的次生影响。

  一个人对存在的问题有意隐瞒,说假话,一误事业,二误自己。说假话的直接危害是误导组织,误导群众。对组织说假话、报虚情,如果组织相信了,作为决策依据,必然误导组织错误决策,而以错误的决策再来指导实践、开展工作,其后果可想而知。对群众说假话、通虚情,如果发生在政治思想导向上,容易误导群众的心理倾向,诱使他们误入政治歧途;如果发生在经济政策指导上,容易误导群众的发展思路,引导群众生产往错误的方向走,建设往不切实际的道路行,造成经济损失。但是,不管是对组织还是对群众说假话,一旦事业出现重大损失,由此造成不良后果,首先要承担责任的就是说假话者。即便是平时与朋友交往,说假话或许一时能骗取他人信任,但一经被发现,哪怕是一次,也就会永远失去朋友的信任。因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假话说多了,即使有时对人说的是真话,待人动的是真情,也会被人视为假话和虚情假意了。 

  2.要信守忠诚

  忠诚,对为政者既是职业上的要求,又是政治上的要求。对党忠诚,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强的体现;对国家忠诚,是一个公民国家意识强的体现;对人民忠诚,是一个国家公职人员执政为民意识强的体现。但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不是抽象的,不是虚拟的决心,更不是空头的口号,而是有具体内涵要求、具体行动支撑和实际成果体现的。对党忠诚,就是要忠实地执行党章党纲;对国家忠诚,就是要忠实地贯彻宪法法律;对人民忠诚,就是要忠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忠诚,如果体现在平时的为政活动中,就是要热爱本职,把组织安排的岗位坚守好;对工作敬业,把制度规定的职责履行好;对事业负责,把人民赋予的任务完成好。这种忠诚,如果体现在关键时刻,就是在重大政治事件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党和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维护正义。

  就为政的全过程来看,一个为政的领导干部信守忠诚,不仅仅体现在关键时刻,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平常的为人处世和对职工的负责上。美国政治评论家克里斯·马修斯说,友谊和忠诚是黄金定律。人们不介意被利用,但痛恨被遗忘。为人诚实、办事守信,为政才能赢得人心,为官才能可持续性。然而,有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也不是永远固定在一个地方当官,因而任职一个地方首先是做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事,对于长远打基础的事不愿去想,对付应付,对于困难和问题不敢触及,绕道走,尤其是对于承诺老百姓的事不兑现,能拖则拖,能推则推,甚至哄骗,自己任期届满或者职务变动,一走了之。有的领导干部把上级“红头文件”当摆设,把国家法规政策当儿戏,愿意执行就执行,不愿执行就不执行,在自我控制的小天地里,上级政令失灵,国家的法令失效。比如,在组织实施机构改革中,有的单位为了把人员减下来,改革之初给职工许愿立言,对被裁减人员好话说尽,一旦职工与单位签了协议离开岗位,就是另当别论了。还有的地方在组织企业转制、重组、破产的过程中,为了卸包袱,对下岗职工的工龄、工资、医疗、保险和再就业等补偿金,给一笔钱(一般是两三万元左右,有的财力状况好的部门单位可能多一点),一次性买断,推向社会了事,引起职工极大的不满。领导干部向职工承诺不兑现,下岗职工生活没有着落。这是前些年引发群众到政府上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3.要谦虚低调

  被全国人民誉为“铁人”的中国石油战线先进人物标兵王进喜常说:“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本本上只能记差距。”王进喜这些朴实而又具有哲理的话语,这种把进步归功于党的培养,把本领归功于群众的支持,把成绩和荣誉记在党和人民的大账上的谦虚态度,正是我们当今时代为政做官最需要的。个人相对组织、群众都是渺小的,离开组织的培养,就像植物离开阳光,不可能健康生长;离开群众的支持,就像鱼儿离开水,不可能得以生存。没有党和人民滋润和哺育,任何为政者都将一事无成。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孝经》中说,在上不骄,满而不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强中还有强中手。在一个社会中,人人都是一座山峰,各自都有他人不可逾越之处。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应秉承谦虚为人、低调处事的格调,不仅在上司面前、同事之间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在部下面前、在老百姓中间更要体现虚心亲和。为政做官要重视自身内生素质的提升和思想内涵的丰富,不能把身份装饰在外表上,把富贵写在脸上。一段时期,群众议论比较多的是社会上滋生着一种“浮躁”病,正在侵害人们相互间的信任,影响社会和谐。这种“浮躁”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忽悠。一些人做事不认真,工作不扎实,讲的比做的多,有些事还没有做,就说出去了。结果是高调唱出,无声收场,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显摆。一些人有了钱就飘飘然,有了势(权)就昏昏然,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谁,分量有多重,原来是什么角色。说话的腔调提高了,走路的姿势变形了,处事的态度不同了,对人耍官腔,摆格摆谱,拿大爷架子,让人不愿接触,不敢与之相处。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一种“仇富嫌贫”的心理?仇富的原因,就是有的富者,发得不义,为富不仁,财富来路不明,引起社会不满和贫者的仇恨。当然也确实有那么个别人,自己不努力创造财富,看着别人富起来、过着幸福生活心里不舒服,萌生妒忌之心,做出仇恨之举。嫌贫的原因,是一些富者富而忘本、贵而绝情,身上有了几个钱,就清高,忘记自己的过去,不愿意与“穷哥们”打交道。他们觉得与“穷哥们”打交道,会连累自己,会在自己身上刮油。每个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虽然有职位高低之分,钱财多少之别,但一个人不论职务多高,不论多么富有,归根到底还是人,人格是平等的,尊严是相同的。人的生命都是一次,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轻重之别,越是职务高,越要谦虚做人,越是富有,越要低调做人。这不是在自我贬低人格,自我弱化尊严,恰恰相反,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尊严。
  务实做人,做老实人,可能要经常吃小亏,吃眼前亏,但不会吃大亏,不会永久吃亏。比如一个人的升职晋级,要靠知识、素质的储备,靠水平、能力的展示,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只要是人才,世上会有伯乐出现,有才华的人,在社会会有用武之地。回眸历史,开始默默无闻,无根无底,凭真诚实干,凭才华服众,终成大器的人不胜枚举。三国时期,诸葛亮隐居隆中,为什么刘备亲自三顾茅庐求请?陈琳口诛笔伐、阵前檄文辱骂曹操三代老祖宗,为什么曹操不杀之?正是因为他们具有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或者具有某些方面的奇才。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虽然历经磨难,几落几起,但他们老实做人做事的本分始终不改,厚积知识、增长本事、养精蓄锐的毅力从来不弱化,最终中国革命和建设选择了他们。被美国的格林斯潘称之为“其智商至少有200”的朱镕基,从参加工作后,长时期没有得到与自己才能相称的职位,到40多岁仍是个副科级干部,51岁才当上处长。但他那雄才大略像一把锋利的“锥子”,最终还是刺破布袋露出锋芒,到70岁高龄依然被党和人民推上了共和国总理的高位。这说明,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伯乐总是存在的。不学无术、庸碌无能之辈,终究会被时代淘汰,靠吹牛拍马、歪门邪道为官做官的人,迟早是要摔跤的。因此,为政为官,还是要务实做人,做老实人安全。

  (二)务实做事

  做事是做人的外在表现和具体行动,做好人必须要通过做好事来体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业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为政者不能坐而论道,专搞务虚的。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对一项任务不仅要给大家宣传、动员和部署,还要亲自去组织实施,抓好落实;对一项工作不仅要与职工一起干,而且还要比职工干得更好,以实际行动引领大家,感染大家,这样领导者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如果光讲不做,指手画脚,大家即使按照你的意志去干工作,但干起来心里不痛快,工作不会有高效率高质量。领导干部做事不能搞花架子、工作做在表面,欺骗组织,糊弄基层,愚弄百姓。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老百姓不信任政府、政府不相信老百姓的现象?应当说,责任主体在政府,就是因为一些政府官员作风漂浮,做事不务实,工作浮在表面,影响了一方风气。强调务实做事,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工作要深入、扎实、真实,多做组织要求、基层需要、老百姓得实惠的事。

  1.深入

  深入,就是指做工作要深入到位。工作贴近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历来是共产党干部的好传统、好作风。当今时代,随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各种交通、通信工具和电视网络的普及,给领导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是,也容易助长一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过度依赖现代技术工具,围着电脑想思路,盯着网络作决策,抱着手机指挥工作,思路虚幻化,决策虚拟化,工作遥控化。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有了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网络设施,做领导工作用不着深入基层,接触实际,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了。在实施领导活动中,深居机关,远离基层实际,谋划发展思路靠网络搜索找依据,决策重大问题靠媒体收集信息,部署工作任务靠电视屏幕播放,要事沟通靠发短信传递,工作指导、检查、督办、落实靠电子邮件反馈,等等。由于工作与基层分离,心灵与老百姓阻隔,对基层的真实情况、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吃得不透,因而出现不少的盲目决策和工作失误。尤其是遇有重大事件,信息反馈不灵,真实情况不知道,给事件处置造成被动,给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强调工作深入,重点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基层是党的执政基础,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前沿阵地,也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链条的末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来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部署最终要靠老百姓去具体实施。因此,领导干部的主要心思和精力要用在基层主干线,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要放在掌握一线、服务群众上。通信网络再发达,代替不了基层的实情,电视录像再先进,透视不出老百姓的心声。基层的实情必须要直接触摸,老百姓的心声必须要亲身体验,工作要在“深”字上下功夫,在“入”上多体会。工作深入不是做做样子,而是要深入一线,深入实地,深入问题。深入一线不是下农村、进工厂转一圈就回来了,深入实地不是到现场走马观花看几个点就算完事,深入问题不是随便找几个群众问几句话,或者作几点指示、提几个要求就算解决问题了。这叫下基层做客,给群众作秀,不仅不能了解掌握任何有价值的情况,不能给基层和老百姓解决任何问题,相反给基层添乱,给老百姓找麻烦。

  做到工作深入,就是深入一线要深入到位,深入现场要深入到边,深入问题要深入到人和事,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面对面谈心了解情况,心贴心交流听取呼声,实打实真诚征求意见。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领导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负责一方百姓的生产生活,是基层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和领头人,任务更直接,事务更具体,更要工作深入,沉到基层,接触群众,主动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体察民情,体验民生,听取民意,真正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这样才能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知道群众的所思所需,从而增强决策的针对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扎实

  扎实,就是指工作要真抓实干。多年来,一些机关部门、领导干部上上下下都觉得工作很忙,过得很累。机关部门埋怨事务多、文件材料多,总有加不完的班,干不完的活;领导干部埋怨活动多、应酬多,自己时间不能自控,工作不能自主。但是,一天到晚又不知在忙什么,机关工作成效未见凸显,基层的问题仍旧不少。深入分析起来,其中确实有政府的职能在不断增多,机关的任务在不断加重,领导干部的时间越来越感到不够用的客观原因。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工作不扎实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些机关部门工作重声势、图花样,搞务虚的多,偏重于以开会、发文、检查来推动工作。安排工作层层开会,部署任务级级发文,督办事项事事检查,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检查代替实干,工作做在会场上,任务下在文件上,力量花在检查上,使得一些领导干部把很多时间泡在文山会海中,很大精力用在应付检查上,甚至困在酒桌饭局上。一些地方会议名目繁多,办会成风,开会成灾。已形成惯例的会议有经济工作会、党政工作会、后勤工作会、业务工作会;形式多样,有现场会、座谈会、研讨会、论证会、电视电话会;会议等级从中央开到乡镇、村组,有国家级的会、部委级的会以及省、市、县、乡镇各级的会,具体到一个单位还有全体会、部门会、班子会,等等。特别是年初岁末,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开会,各级领导干部都在开会。一些同志埋怨,你开会、我开会,大家全在开会,机关干部下基层下不去,基层干部在基层蹲不住,工作谁来抓落实?

  而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领导干部工作重表面、图形式,走过场的多,偏重于以跑面、看材料、听汇报来落实工作。有的下基层检查工作,安排的点多线长,实地检查走马灯,收集素材看材料,了解情况听汇报,时间花在车子里,精力耗在材料堆里,身子泡在会议室里,检查工作不细,收集素材不全,了解情况不深,没有时间静心解剖麻雀,研究问题,下去一趟很辛苦,但收效不大。

  扎扎实实干事业,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作风和文牍主义。要从整治会风、文风和务虚之风入手,走出应付“开会、发文、检查”的怪圈,大力精简会议文电,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验收,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多研究点基层建设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关门爬格子”、没完没了的材料堆中解放出来,多做点老百姓现实急需要办的实事。要切实改进领导工作方法,指导基层、部署任务,应当充分考虑到基层的承受能力,不能今天下通知追要材料,明天打电话索要数据,后天要下去检查验收,三天、五天给基层部署任务。殊不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就像炒菜一样,一个人往锅里加把盐不觉得咸,但大家都往锅里加把盐,这锅菜还能吃?这样,不但造成基层忙乱,更主要的是逼着基层造假。因为,上面要的材料多,应付检查组多,涉及工作量大,时间催促紧,只能临时编凑汇报材料。2008年,某机关部门就落实中央扩大内需部署进行调查,拟定的调查提纲和各类表格达70多页,需要基层回答和填报的事项上百项、数据上千组,而且要求三天之内上报,基层只能敷衍对付,难以保证所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同时,要克服坐而论道、“虚谈废务”的“客里空”文风,坚持开门做文章,走出去找办法。制定政策、出台文件,事前应当深入基层调研,征询意见,听取反映,集中群众智慧。不能靠发通知要素材,打电话要数字,组织一班专家学者封闭在办公室或宾馆饭店进行务虚论证,闭门造车。而用这种本来就不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措施,来指导基层工作实践,让基层部门贯彻落实,必然造成上级指挥系统与基层实际工作脱节的结果。

  3.真实

  真实,就是指工作要原汁原味。真实是做人之本,做事之要。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关键是看这个人是否名实相符,其做人的纯洁度、做事的真实度如何。在中国医药界广为流传的“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所以美名满天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一个“真”字。始建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药店有这样一副显赫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意就是任何情况下自我要求不能偷工减料。由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在1874年创立于杭州的“胡庆余堂”,一百多年来,虽几遭历史磨难,时至今日仍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主要得益于以“真”为本,以“诚”为重。在“胡庆余堂”创办之初,胡雪岩亲自书写“戒欺”匾高悬于店堂,时时告诫员工“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如果做人虚伪,做事不真实,必将亲手毁掉自己的“名片”。某地一家“云南过桥米粉”店,开始营业时,由于味道可口又实惠廉价,一段时期,天天顾客爆满,正常吃上一碗米粉,需要排队等候20分钟以上。店老板看到如此场景,心生歪念,将发霉大米掺杂其中,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可时隔不久,被顾客发现并迅速传开,从此光顾该店的人寥寥无几。结果不仅自己关店停业,而且还影响了 “云南过桥米粉”的声誉。

  在某种意义上讲,从政为官也和商人开店营业一样,来不得半点掺假渗假。否则,就会自己砸掉自己的牌子。有的官员工作平时不下功夫,而虚荣心又强,对上演假戏,甚至连总理都敢骗。一次,朱镕基到安徽省某县视察粮食仓库,没去之前粮库都是空的。为了应付总理检查,该县把一些粮站的粮食都搬到粮库,码得整整齐齐,造成粮食满仓的假象。针对这个造假案例,朱镕基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讲:“连我都敢骗,真是胆大包天!”朱镕基还说了一件事,他到某省会城市考察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原来是一个大仓库,空空荡荡的。该市在他去考察之前,几天内把许多个体户都搬进去,里边人山人海。他去参观的时候,欢声雷动,人人都想跟他握手,挺有劲儿的,热情得很。他一回到北京,就收到一封人民来信,说那些都是假的,不信现在你再去看看,一个人也没有了。于是,朱镕基就派国务院办公厅的同志去暗访,果然是信中反映的那样。

  而另一方面是有的领导干部对下面练虚功,给基层单位部署任务不实,总结工作成绩,索要数据报表不实,出了问题瞒着,有矛盾捂着,有案子压着。尤其是千方百计严防群众上访,害怕老百姓捅漏洞,随意向当事者承诺事项,能哄骗则哄骗,能忽悠的就忽悠,只要保证本届政府不出大事、本任班子不出问题,不影响领导者政绩,不耽误晋升,就是第一要务。

  俗话说,上行下效。一些政府官员弄虚作假,一些老百姓也就跟着做虚售假,以欺骗对欺骗。如一些地方的农民,把超标使用农药种的粮食卖给国家,种的蔬菜送进城市卖给城里人吃,而没有使用过化肥、农药的粮食和蔬菜留下自己吃;将带有激素饲料喂养的家禽鱼类充数市场销售,而自己吃的是原生态的。一些地方给猪肉注水、用地沟油炸油条以及喷药催熟西瓜等造假制假售假现象,频繁出现在大街小巷,屡查不绝,防不胜防,也就说明一些老百姓的对抗心理。由于大家都处于一种不真实的心态,其结果是形成一个老百姓不信任政府、政府不放心老百姓的恶性循环。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有一句名言:真实具有革命性。这说明,真实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一种高贵品德,而且要做到真实还需要勇气。尤其是在那种“不包装就不能上市”、“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年代,要做到真实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有时你要做老实人,别人把你看成是“木头人”;你要说老实话,别人讲你是说“傻话”;你要做老实事,别人说你是做“傻事”。特别是在某种场合和时机,你说实话就要靠边,报实数就要挨骂,反映实情就要得罪人。因为你过于正直,可能会损害一些人群的利益,上司对你不放心,同级对你不交心,下级对你不热心,周围的人对你怀着提防心。因此,如果处于一个老实人难当、实在事难做那样的社会氛围,没有勇气的人,是难以做到真实的。因此,必须从讲党性的高度,以革命者的勇气和胆略来对待真实,践行真实,真实地对待组织,真实地对待同事,真实地对待群众,始终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用真实的态度、真实的业绩赢得组织的信任,赢得社会的承认,赢得人民的认可。

  (三)务实政绩

  政绩,是指一个为政者的政务业绩,也就是为政活动的结果和效果。强调务实政绩,就是要求为政要讲实际、求实效、出实绩。政绩与为政者的政治前途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为政者的职位升降、岗位去留。但是,以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政绩,直接反映一个为政者的政绩观。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人的政绩,一般存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把政绩视为个人回报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价值实现,从而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出政绩上,用在追求为政结果和效果能得到社会认同、人民认可上。另一种态度是把政绩视为个人升迁的唯一手段,而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经营仕途、编造“政绩”上,用在追求为政结果和效果能得到上级满意、自己升迁上。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实际就是为政者的政绩观问题。对政绩的认识和追求政绩的态度不同,也就是说政绩观端正不端正,决定着为政者为政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取第一种态度的人,是真想利用为政的平台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多作贡献,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通过做官的机会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种政绩观是正确的。而取第二种态度的人,他们为政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做官的宗旨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个人追名逐利、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因此,做到务实政绩,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对待个人的为政活动和为政结果,不仅要追求实在的业绩,还要追求业绩所带来的效果。而这种业绩的效果,就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认可度。是不是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能不能受到社会的认同,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衡量政绩最根本的标准。

  上级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应当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和评估政绩。为政者的政绩,是一个综合指数,一般是由“显绩”和“潜绩”两部分构成。“显绩”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运用指标数字进行量化的;“潜绩”是一时看不出、体会不到,难以运用指标数字进行量化的。政绩,同时又是一个动态概念,从事不同性质工作、处于不同岗位的为政者,其政绩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评估政绩的角度也不一样。如看一个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政绩。一方面要看能不能带领广大职工创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创收增效,推动单位事业发展。一方面还要看这种经济效益是不是真正给全体职工带来实惠。如果说,这种经济效益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不是用于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而是用于建楼堂馆所,挥霍浪费,那就不能说是政绩。

  对于一届政府、一任班子和一名领导干部的政绩,怎么评估?如果从硬件上评估,一般主要看四个方面。一要看真实成绩。既要讲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更要看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二要看综合建设。既要看表面的高楼大厦和市场繁荣,更要看涉及国计民生的基本条件变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与老百姓日常吃、住、行、乐、医密切相关的物价水平、居住环境,以及道路交通、水电通信、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的改善情况。三要看可持续性。既要看当前经济的发展,更要看长远事业的需要,既要计算当下生产产值、财政收入账,更要计算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账,既要考虑眼前发展速度规模,更要考虑后发潜力和接续优势。四要看群众认不认可。是不是政绩,最终要以群众是否满意和认可为标准。也就是说,政府的政绩必须是老百姓实际感受到、体会到的实惠,能给职工增加工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幸福指数。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务实政绩,要求领导干部在搞建设、抓发展、创业绩活动中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实际可行。不顾经济实力,不管群众拥护不拥护、接受不接受,老百姓的生活基本所需还没有解决,急功近利,大兴土木,把财力、物力全部投入到面子工程、窗口工程、达标工程中,虽然表面上也看到一些“政绩”,可实际没有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相反让当地政府和群众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经济上几年都缓不过劲来。这种“政绩”,其结果是十分有害的。二是要事业所需。不能为了提升本地的所谓“名气”,树一方所谓的“品牌”,做一些华而不实、沽名钓誉的表面文章。如举办各种五花八门的节日庆典,申请名目繁多的城市冠名授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重金买“热闹”,花钱找“烦恼”,折腾一阵子就无声无息了,劳民伤财。这样的“政绩”,对一方经济发展和老百姓利益没有任何好处。三是要协调和可持续。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任期内,确实创造了令人惊叹的GDP,看起来高楼大厦林立,经济一派繁荣,可是社会矛盾突出,治安秩序混乱,经济社会发展失调,高楼大厦老百姓住不起,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没有安全感。尤其是有的为了谋取一时的发展,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短期内把本区域的矿藏掏空了,土地卖完了,森林砍光了,经济是发展了,可是国土没有绿色植被,天空没有蓝天白云,江河没有碧水长流,老百姓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健康没有了,寿命缩短了,这样的“政绩”和“繁荣”有什么实际意义?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克服功利主义思想。为什么在一些地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风气得以盛行?就是因为功利主义思想作怪。一方面是上面好大喜功,对大话、好话乐于所听,对说大话、好话者乐于所用。相反,如果说实话、报实情,这样的干部就难以得到升迁,其政治前途只能是原地踏步。另一方面是下面急功近利,片面对好大喜功的领导投其所好,献其所爱。认为只有这样,政治上才能引起领导重视,得到上级重用。从政为官不能单纯重视一个“功”字,更不能片面追求一个“利”字,尤其是领导班子换届,新领导干部上任,切忌急功近利,脱离实际,力戒讲改革头脑就发热,换一届班子就掀起一次发展“热潮”,乱上建设项目。定思路、作决策,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区建设的稳定性和事业发展的连续性。一个地区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是靠一代一代地干出来的,对于前任班子集体确定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建设思路、发展战略,既定的工作部署、正在开展的工作,要坚持下来,继续做好,一代接一代、锲而不舍地干下去。不能脱离实际搞标新立异,总想出点什么新招数,搞出点什么新花样,一届班子一套思路,一个领导一套打法。上届班子发展工业,这届班子发展农业,上任领导抓修路,这任领导抓种树,政策朝令夕改,老百姓无所适从。一届班子任期结束,领导调整走了,留下一堆“半拉子工程”,让后任班子、继任者来“擦屁股”、收拾残局,结果滞缓了一个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届领导班子、一任领导干部抓发展、讲成绩,切忌好大喜功,虚报浮夸。确定任务指标,应当立足实际,根据一个地区的发展基础和现有条件,量力而行,尽能而为,能承载得起,能做得到。总结工作、上报成绩,应当符合实际,不能单在数字上做文章,在增量上打主意,在文字数据上玩游戏,更不能为了出政绩、骗荣誉、图升迁,搞“政绩注水、笔下生花”等虚假、浮夸行为。要克服那种统计上报本地区的GDP数字时,上一届政府报了多少,下一届政府不问其真实性如何,只能多报而不能少报,数字层层往上抬,届届加码,一届比一届高的不良倾向。或者为了保证完成财政上交任务,不惜从银行借支来填补空缺,扛着“GDP连续增长”的沉重包袱,步履艰难地前行。结果,一届过去,班子的“政绩”出来了,领导也升迁了,可下届政府、后任领导则年复一年地背着财政亏空的重负,永远也甩不掉。但最终苦了的还是老百姓。

  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根本上是要端正思想认识,正确认识和理解抓发展、抓经济的要义和真谛,不能把“发展为第一要务”误认为“发展就是唯一要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同时,还要改进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评价制度,坚决纠正那种“数字排座次,GDP论英雄”的政绩导向。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所具特点等情况,确立不同的考评项目、标准和分值比,综合考察一个地区和一级政府的政绩。沿海发达地区与边远欠发达地区,经济中心区与生态功能区,工业县和农业县等应有所区别。在综合考评总分中,沿海发达地区、经济中心区、工业县GDP指数应当是占大头;但边远欠发达地区、生态功能区、农业县,应当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效益、粮食生产指数占大头。比如,边远欠发达地区,发展条件差、起点低,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很不容易,应当主要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而不能片面看GDP的增幅。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地区、一届政府及其领导班子的政绩,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科学的识人用人导向。

  务实政务,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诚信政务。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说,诚信本身就是政府最好的政策。一级政府部门行政诚信不诚信,一个领导干部做事实在不实在,不仅反映着某个部门和某个人的作风问题,更重要的是代表着整个执政党、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代表着整个执政干部队伍的风气。如果党、国家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干部队伍风气败坏了,失去了民心民意,那么,党的执政基础也将随之动摇,国家政权体系运转也就会失灵。因此,强调务实政务,就是要求为政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为政活动中,不能讲假话,不能做亏心事,不能干劳民伤财的事,不能干那些老百姓指着鼻子骂的事。应当做一个务实做人、务实做事、务实政绩的真我,敢于讲真话,勤于做实事,善于求实效,苦干为政,实干兴业,用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

  政绩,是一个为政者为政活动的印记。做一方官员、当一届领导,要做“毛笔型”的干部,书写的政绩永不褪色,牢牢印记在群众心中。不能当“钢笔型”干部,工作经不起时间检验,被阳光一晒就褪色了;更不能做“铅笔型”干部,在纸上随便画几笔,人一走,就被后任者涂掉,被老百姓忘记了。就是说,领导干部谋划思路和决策事项,要从长远考虑,如果想在自己任期内干一件大事,起码打算持续十年、二十年管用,为继任者打基础,让老百姓长期受益。不能有临时观念,图眼前,求近利,顾自己,应付对付,干几年一走了之,留下后遗症,让继任者“擦不完的屁股”,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后患。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30日 14:46 来源:党建读物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