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为政三要》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为政三要

  【基本信息】

  作者:蒋周明

  定价:46.00元

  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年1月1日出版

  【内容简介】

  《为政三要》讲述为政是一项任重而荣光的职业,是不少有志者的理想和追求。但不庭所有的人都能胜任为政,必须具备相应的资历、素质和能力。为政是参与国家政事的政务工程,需要成本投入;为政是专事社会管理的公益事业,需要清正廉洁;为政是服务众人的公共事务,需要超众的本领和智慧。如何认识为政?怎么把握为政?怎样实践为政?为政有什么要求?为政之要务是什么?《为政三要》从一个侧面为为政者打开一个了解为政知识的窗口,增添一个把握为政规律的视角,提供一个总结为政实践的借鉴。

   目  录 

  序贾治邦

  引 言

  概 述

  勤政篇

  一、执着政务

  (一)热爱政务

  (二)倾注政务

  (三)清除“三性”障碍

  二、亲民政务

  (一)亲民要知民

  (二)知民要近民

  (三)近民要帮民

  三、务实政务

  (一)务实做人

  (二)务实做事

  (三)务实政绩

  四、节俭政务

  (一)资源节俭

  (二)公费节俭

  (三)建设节俭

  五、责任政务

  (一)明确责任

  (二)履行责任

  (三)尽到责任

  (四)敢担责任

  (五)正确处理三个关系

  六、奉献政务

  (一)奉献事业

  (二)奉献团队

  (三)奉献他人

  (四)奉献人民

  廉政篇

  一、立足“四自”

  (一)自尊

  (二)自重

  (三)自省

  (四)自律

  二、突出“四慎”

  (一)慎初

  (二)慎微

  (三)慎交

  (四)慎恒

  三、保持“四常”

  (一)常思为政之源

  (二)常想贪欲之害

  (三)常怀律己之心

  (四)常驱非分之想

  四、守住“四线”

  (一)守住职业准线

  (二)守住政策红线

  (三)守住道德底线

  (四)守住法律高压线

  五、修养“四性”

  (一)修养人性

  (二)修养理性

  (三)修养德性

  (四)修养党性

  优政篇

  一、加强理论学习

  (一)为什么学习

  (二)学习什么

  (三)怎么学习

  (四)学习有什么路径

  (五)学习需要注意什么

  二、强化理性思维

  (一)培养唯物思维观

  (二)培养辩证思维观

  (三)培养系统思维观

  (四)培养历史思维观

  (五)培养发展思维观

  (六)培养过程思维观

  三、增强实践能力

  (一)科学决策的能力

  (二)依法行政的能力

  (三)调查研究的能力

  (四)信息沟通的能力

  (五)社会管理的能力

  (六)发展产业的能力

  (七)后勤保障的能力

  (八)党建工作的能力

  四、把握领导艺术

  (一)把握统筹艺术

  (二)把握整合艺术

  (三)把握协调艺术

  (四)把握平衡艺术

  (五)把握借势艺术

  (六)把握激励艺术

  五、提高政务效率

  (一)思路清晰

  (二)思维敏锐

  (三)洞悉深邃

  (四)勇于创新

  (五)狠抓落实

  (六)善于总结

  后 记337

  引  言 

  党的十八大确定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确保这一伟大目标任务的顺利实现,关键在于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在于广大共产党员和党的各级干部带领全国人民共同奋斗。新中国成立以来,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60多年的励精图治和艰苦努力,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生机勃勃、蒸蒸日上,中华民族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今世情、国情、党情继续发生深刻变化,我国的建设和发展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可以抓住世界经济调整、科技进步、安全形势相对平稳的战略机遇期,利用国内经济、政治、社会大局稳定的良好环境,集中力量进一步加快建设和发展。另一方面,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深入推进,在我国经济发展增幅开始放缓,改革已经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社会深层矛盾日趋凸显的新形势下,执政的考验、改革开放的考验、市场经济的考验、外部环境的考验严峻地摆在全党面前,精神懈怠的危险、能力不足的危险、脱离群众的危险、消极腐败的危险尖锐地呈现在广大党员干部眼前,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提高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是党巩固执政地位、实现执政使命必须解决好的重大课题。

  “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是党的十八大对党自身建设面临新形势作出的科学判断,是对党员干部队伍建设现状的理性分析,也是对新的历史条件下执政规律认识的进一步深化。“四大考验”是党的建设面临的基本世情、国情和党情,“四种危险”是党员干部队伍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特点、新变化。党经不起“四大考验”,就不能持续执政;党员干部队伍涉不过“四种危险”,就执不好政。严肃提出“四大考验”和“四种危险”,就是告诫全党要认清新形势,把握新变化,明确新要求,居安思危,居功思进,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始终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警示全体党员干部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和责任感,牢记使命任务,保持头脑清醒,精神不颓废,思想不懈怠,作风不松懈,工作不松劲,以积极进取、奋发有为、永不停步的精神状态,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历史和现实充分说明,中国共产党具有世界上任何政党无与伦比的执政力、领导力,中国共产党的执政队伍是其他任何社会力量不能替代的精英团队。否则,就难以解释新中国取得的巨大成就,就难以理解当今中国创造的发展辉煌。但是,任何事物都是发展变化的,过去不能代表现在,更不能代表将来。在当代国际经济、政治、文化、军事形势复杂多变大背景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在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党能不能始终保持坚强有力的执政力、领导力,党的执政队伍能不能始终保持先进性、纯洁性,就在于能不能经受住“四大考验”,能不能化解“四种危险”。这也是新时期党的建设、政权建设面临的新任务,是对党的执政队伍素质提出的新要求,是对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的新挑战。

  中国共产党党员是国家政权建设的中坚力量,各级党员干部是党的执政体系的重要骨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领跑者。建设政治坚定、业务精干、作风过硬、勤政为民、团结奋进的高水平执政团队,培育勇挑重担、敢爬陡坡、能打硬仗、善打胜仗、开拓创新的高素质为政队伍,对于经受“四大考验”、应对“四种危险”,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履行党的执政使命具有决定性意义。党中央决定,从2013年下半年开始,集中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党深入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这是新的一届党中央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促进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提升党的领导科学化水平所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强化各级党组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意识,推动党员干部队伍转变作风、树好形象,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以实际行动取信于民的重大举措。认真扎实地搞好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对于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对于党引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顺利实现党的十八大确定的宏伟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人民群众是党的执政之基和力量源泉,坚持群众路线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开展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要内容的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题鲜明,针对性强,内涵深刻,蕴意深远。为民,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党的宗旨的根本要求;务实,就是扎扎实实干事业,是党的作风的根本要求;清廉,就是政治清明和为政廉洁,是党的纪律的根本要求。为民、务实、清廉,体现了党的思想路线、群众路线和优良传统,是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的内在要求,只有自觉坚持做到为民、务实、清廉,党的各级执政团队和为政队伍才能经得起"四大考验"和涉得过"四种危险",才能肩负起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荣使命。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从事的一项前所未有的崭新事业,是中国五千年来最为波澜壮阔的伟大工程,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尤其是我国发展起来后不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迫切需要党的各级执政团队和为政队伍在思想上、作风上有新的面貌,知识上、本领上有新的提高。坚持为民、务实、清廉,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勤政、廉政、优政。做一个为政的党员干部,勤政才称得上为民,廉政才谈得上清廉,优政才算得上真正的务实。只有勤于政务、廉洁政务、优质政务,才能体现出为民、务实、清廉,只有科学执政、规范从政、高效行政,才能展现出为政的高水平、高质量、高产出,成为一名称职而优秀的为政者。笔者结合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借鉴当代领导科学有关理论和政务实践成果,从宏观层面和共性特征出发,对如何认识为政,怎么把握为政,怎样实施为政,进行了分析、研究和尝试性探索,形成了《为政三要》一书。本书共分为勤政篇、廉政篇、优政篇三篇,比较集中地阐释了为政者增强勤政、加强廉政、强化优政的基本要义,从一定的深度揭示了为政的内涵、特点以及一般规律,较为系统地讨论了为政需要把握的一般原则、方法及相关要求,力求为立志为政者打开一个了解为政知识的窗口,为正在为政者增添一个把握为政规律的视角,为为政成功者提供一个总结为政实践的借鉴,以更好地为人民从好政、用好权、服好务。

  勤政篇

  三、务实政务

  务实,是对领导干部为政为官作风上的根本要求,也是做人做事的道德准则之一。为政者做人不务实,就会背离组织,远离朋友;做事不务实,就会误导上级,误导群众;政绩不务实,就会贻误事业,祸及人民。党的十八大闭幕不久,新的一届中央政治局就及时作出了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八项规定”,明确提出要从中央抓起、从政治局常委做起。这一方面充分说明当前党的作风建设面临的严峻形势,同时也充分表明党中央力推转变工作作风的坚定决心和信心。这“八项规定”的实施,在全党上下得到了积极响应,受到人民群众的广泛赞誉。

  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其中一个根本点,就是要求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要贯彻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反对奢靡之风,坚持务实为政,真抓实干,艰苦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像“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那样,把志向用在攻克粮食增产增收上,把论文写在田间大地上,把政绩展现在解决中国乃至世界人口的吃饭问题上。

  改进作风,强调务实,关键在领导机关,重点在各级领导干部。前些年,一些基层群众反映,有的党政机关大门戒备森严,一般普通群众难以进得去,要面见领导反映问题非常困难。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领导一方建设和发展、掌握一定公权力的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接触不到基层地气,触摸不到群众脉络,怎么能听到基层的呼声,把握百姓的脉搏。1956年11月15日,毛泽东在党的八届二中全会上说:“县委以上的干部有几十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不搞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末,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他们。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能不能做到务实,不仅仅直接反映其自身的为政作风、为官之德,而且还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一个部门的党风政风,党群干群关系,党和政府的形象,以及党、国家和人民的事业发展。改进作风,务实政务,涉及作风建设、政务建设的各个方面,但就党员领导干部自身来讲,着力点应当放在务实做人、务实做事和务实政绩上,在政务实践活动中,严格按照共产党员和国家公职人员的规范要求,认真落实中央的“八项规定”,实实在在做人,踏踏实实做事,不断创造出老百姓认可的真实业绩。 

  (一)务实做人

  务实做人,就是要诚实做人,诚信为政。众所周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为什么要求新总统、新总理就职时,一只手按着胸脯、一只手放在《圣经》上宣誓,意思是无论是国家、政府还是个人都应当像《圣经》倡导、上帝要求的那样诚实守信,来履行自己的承诺。做事先做人,做人必诚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一些明主圣贤的古训。在中国从有文字记载以来,就有对为人处世、为政做官诚信上的严格要求。比如,为人处事应当秉持“真金不镀”、“真水不香”,像金子和水一样,永远保持自身的本色,不要人为地镀色,不要有意地添味,否则就失去人自身的真实。为政做官应当恪守“徙木立信”、“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立言必须信守承诺,说话必须算数兑现。这些格言古训,不仅历来是贤人志士做人做事的标准和为政为官的座右铭,而且也充分揭示了执政集团及其为政者治国理政的规律。

  一个政党执政,隐患最大的是不诚信;一个官员为政,危险最大的是不诚实。有学者分析苏联解体的原因时,总结苏共长期存在的两种弊端:一是“互相假装”,二是“厨房现象”。“互相假装”,是说苏共执政集团与老百姓之间互相假装,老百姓已经不再相信共产党了,不再相信共产党的意识形态了,但表面上假装相信;而苏共执政集团明明知道老百姓已经不信这一套了,但是仍然以这种假装相信为满足,双方都是这样欺骗,不捅破这层窗户纸,互相造假。一些苏共老党员说,过去苏共干部给老百姓讲话,是干部自己相信,群众也相信;中期的时候,苏共干部给群众讲话,是群众已不相信,干部自己相信;到后期,苏共干部给群众讲话,是群众不相信,干部也不信,但要互相装信。“厨房现象”,就是人们白天在公共场合说了一天的假话很难受,晚上回到家后,一家人聚在厨房里吃饭开始讲真话,批评时政。这就带来两种恶果:一是人们在厨房渐渐形成了不同政见者阵营;二是孩子们听了、周边人群听了,就在他们的心灵中布下不满苏共的种子。

  苏共的沉痛教训告诉人们,在为政队伍中要特别警惕那些戴面具伪装的“两面人”。这种“两面人”,往往是想的与说的不一样,说的与做的又不一样。在现实中主要表现为三种现象。一是演员现象,二是餐桌现象,三是包装现象。演员现象,就是学着当演员,在讲台上、舞台上表演是一套,着正装,唱高调,冠冕堂皇,一本正经扮演好人。可谢了幕,脱了装,走下舞台又是一套,贪污受贿,吃喝嫖赌,为所欲为。餐桌现象,就是在正式场面、公开场合,郑重其事地讲党的政策好、国家的形势好、人民的生活好。但一到餐桌上聚集,私下闲谈,就把自己当局外者,发牢骚,讲段子,说三道四,胡编乱造,甚至传播政治谣言,歪曲党的政策,抨击政府行政,描述社会一团漆黑,影射某些领导同志,丑化人民政府,贬低党的形象。包装现象,就是把商界的“包装”引入官场,善于隐藏内心世界,掩盖真实意图,遮蔽背后行为,以一种正人君子的面目展示在组织和群众面前,做表面文章,造形象工程,不断地杜撰自己、放大自我,以骗取荣誉、地位和上级的信任。

  如果一个为政者奉行“诡道”哲学,言行不一致,表里不统一,对上不讲诚实,对下不讲信用,虚伪立身、诈术做人,做事逢场作戏、糊弄百姓,就等于丧失了为政为官的基本准则,不仅败坏了官德政风,有损于政府官员的形象,而且自身为政为官生涯也难以持续,最终必将走向毁灭。因为,凭奸诈为官,靠权术得势的人,只能得逞一时,不能得逞一世。历史上那些靠阿谀奉承、溜须拍马、投机钻营的奸臣奸相,尽管爬上了高位,但最终还是名损誉毁,受到后人的唾骂和谴责。因此,务实政务,前提是务实做人。这是为政为官的一条政治原则和道德底线,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

  1.要坚持说实话

  坚持说实话,就是说话要符合客观实际、反映事物本来面目。对组织、对他人,说实话,说心里话,是一种高尚的品格。政事,关乎国家之大事、众人之大事。各级领导干部是国家权力的运作者,尤其是中层领导干部,是国家执政体系链条中的中间环节,是国家权力运转承上启下的纽带,是政府重要工作信息上情下达的中枢,坚持说实话、报实情更为重要。特别是对待现实存在的问题,向上级报告工作情况要说实话,事实是什么,就说什么,说清问题的来龙去脉;对待问题的看法,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反映,为上级提供准确无误的决策依据。向下面通报情况也要坚持说实话。问题的真相是什么就通报什么,包括问题是怎么发生的,属于什么性质,其中原因是什么,上级是怎么处理的,应当如实通报,说清楚,讲透彻,让群众了解事实的真相,知道问题的处理结果。这样既可以得到群众的理解,也有利于消除问题的次生影响。

  一个人对存在的问题有意隐瞒,说假话,一误事业,二误自己。说假话的直接危害是误导组织,误导群众。对组织说假话、报虚情,如果组织相信了,作为决策依据,必然误导组织错误决策,而以错误的决策再来指导实践、开展工作,其后果可想而知。对群众说假话、通虚情,如果发生在政治思想导向上,容易误导群众的心理倾向,诱使他们误入政治歧途;如果发生在经济政策指导上,容易误导群众的发展思路,引导群众生产往错误的方向走,建设往不切实际的道路行,造成经济损失。但是,不管是对组织还是对群众说假话,一旦事业出现重大损失,由此造成不良后果,首先要承担责任的就是说假话者。即便是平时与朋友交往,说假话或许一时能骗取他人信任,但一经被发现,哪怕是一次,也就会永远失去朋友的信任。因为“假作真时真亦假,真作假时假亦真”,假话说多了,即使有时对人说的是真话,待人动的是真情,也会被人视为假话和虚情假意了。 

  2.要信守忠诚

  忠诚,对为政者既是职业上的要求,又是政治上的要求。对党忠诚,是一个共产党员党性强的体现;对国家忠诚,是一个公民国家意识强的体现;对人民忠诚,是一个国家公职人员执政为民意识强的体现。但是,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忠诚,不是抽象的,不是虚拟的决心,更不是空头的口号,而是有具体内涵要求、具体行动支撑和实际成果体现的。对党忠诚,就是要忠实地执行党章党纲;对国家忠诚,就是要忠实地贯彻宪法法律;对人民忠诚,就是要忠实地践行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这种忠诚,如果体现在平时的为政活动中,就是要热爱本职,把组织安排的岗位坚守好;对工作敬业,把制度规定的职责履行好;对事业负责,把人民赋予的任务完成好。这种忠诚,如果体现在关键时刻,就是在重大政治事件上,要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在大是大非面前,要坚持原则,是非分明;在急难险重任务中,要身先士卒,以身作则;在党和国家利益、人民生命财产受到威胁时,要挺身而出,维护正义。

  就为政的全过程来看,一个为政的领导干部信守忠诚,不仅仅体现在关键时刻,而更多的是表现在平常的为人处世和对职工的负责上。美国政治评论家克里斯·马修斯说,友谊和忠诚是黄金定律。人们不介意被利用,但痛恨被遗忘。为人诚实、办事守信,为政才能赢得人心,为官才能可持续性。然而,有的领导干部没有认识到这一点,认为自己也不是永远固定在一个地方当官,因而任职一个地方首先是做急功近利、立竿见影的事,对于长远打基础的事不愿去想,对付应付,对于困难和问题不敢触及,绕道走,尤其是对于承诺老百姓的事不兑现,能拖则拖,能推则推,甚至哄骗,自己任期届满或者职务变动,一走了之。有的领导干部把上级“红头文件”当摆设,把国家法规政策当儿戏,愿意执行就执行,不愿执行就不执行,在自我控制的小天地里,上级政令失灵,国家的法令失效。比如,在组织实施机构改革中,有的单位为了把人员减下来,改革之初给职工许愿立言,对被裁减人员好话说尽,一旦职工与单位签了协议离开岗位,就是另当别论了。还有的地方在组织企业转制、重组、破产的过程中,为了卸包袱,对下岗职工的工龄、工资、医疗、保险和再就业等补偿金,给一笔钱(一般是两三万元左右,有的财力状况好的部门单位可能多一点),一次性买断,推向社会了事,引起职工极大的不满。领导干部向职工承诺不兑现,下岗职工生活没有着落。这是前些年引发群众到政府上访、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主要因素之一。

  3.要谦虚低调

  被全国人民誉为“铁人”的中国石油战线先进人物标兵王进喜常说:“讲进步不要忘了党,讲本领不要忘了群众,讲成绩不要忘了大多数,讲缺点不要忘了自己,讲现在不要割断历史。”“我是个普通工人,没啥本事,就是为国家打了几口井。一切成绩和荣誉,都是党和人民的,我自己的本本上只能记差距。”王进喜这些朴实而又具有哲理的话语,这种把进步归功于党的培养,把本领归功于群众的支持,把成绩和荣誉记在党和人民的大账上的谦虚态度,正是我们当今时代为政做官最需要的。个人相对组织、群众都是渺小的,离开组织的培养,就像植物离开阳光,不可能健康生长;离开群众的支持,就像鱼儿离开水,不可能得以生存。没有党和人民滋润和哺育,任何为政者都将一事无成。

  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孝经》中说,在上不骄,满而不溢。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强中还有强中手。在一个社会中,人人都是一座山峰,各自都有他人不可逾越之处。因此,在任何时候都应秉承谦虚为人、低调处事的格调,不仅在上司面前、同事之间要始终保持谦虚谨慎,在部下面前、在老百姓中间更要体现虚心亲和。为政做官要重视自身内生素质的提升和思想内涵的丰富,不能把身份装饰在外表上,把富贵写在脸上。一段时期,群众议论比较多的是社会上滋生着一种“浮躁”病,正在侵害人们相互间的信任,影响社会和谐。这种“浮躁”病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忽悠。一些人做事不认真,工作不扎实,讲的比做的多,有些事还没有做,就说出去了。结果是高调唱出,无声收场,失去了老百姓的信任。另一方面是显摆。一些人有了钱就飘飘然,有了势(权)就昏昏然,忘乎所以,不知道自己是谁,分量有多重,原来是什么角色。说话的腔调提高了,走路的姿势变形了,处事的态度不同了,对人耍官腔,摆格摆谱,拿大爷架子,让人不愿接触,不敢与之相处。社会上为什么会出现一种“仇富嫌贫”的心理?仇富的原因,就是有的富者,发得不义,为富不仁,财富来路不明,引起社会不满和贫者的仇恨。当然也确实有那么个别人,自己不努力创造财富,看着别人富起来、过着幸福生活心里不舒服,萌生妒忌之心,做出仇恨之举。嫌贫的原因,是一些富者富而忘本、贵而绝情,身上有了几个钱,就清高,忘记自己的过去,不愿意与“穷哥们”打交道。他们觉得与“穷哥们”打交道,会连累自己,会在自己身上刮油。每个人生而平等,人与人之间虽然有职位高低之分,钱财多少之别,但一个人不论职务多高,不论多么富有,归根到底还是人,人格是平等的,尊严是相同的。人的生命都是一次,没有什么高低贵贱之分,没有轻重之别,越是职务高,越要谦虚做人,越是富有,越要低调做人。这不是在自我贬低人格,自我弱化尊严,恰恰相反,是在提升自己的人格,强化自己的尊严。
  务实做人,做老实人,可能要经常吃小亏,吃眼前亏,但不会吃大亏,不会永久吃亏。比如一个人的升职晋级,要靠知识、素质的储备,靠水平、能力的展示,是金子总是会发光的。只要是人才,世上会有伯乐出现,有才华的人,在社会会有用武之地。回眸历史,开始默默无闻,无根无底,凭真诚实干,凭才华服众,终成大器的人不胜枚举。三国时期,诸葛亮隐居隆中,为什么刘备亲自三顾茅庐求请?陈琳口诛笔伐、阵前檄文辱骂曹操三代老祖宗,为什么曹操不杀之?正是因为他们具有治国理政的雄才大略,或者具有某些方面的奇才。毛泽东、邓小平两位伟人,虽然历经磨难,几落几起,但他们老实做人做事的本分始终不改,厚积知识、增长本事、养精蓄锐的毅力从来不弱化,最终中国革命和建设选择了他们。被美国的格林斯潘称之为“其智商至少有200”的朱镕基,从参加工作后,长时期没有得到与自己才能相称的职位,到40多岁仍是个副科级干部,51岁才当上处长。但他那雄才大略像一把锋利的“锥子”,最终还是刺破布袋露出锋芒,到70岁高龄依然被党和人民推上了共和国总理的高位。这说明,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实中,求贤若渴、唯才是举的伯乐总是存在的。不学无术、庸碌无能之辈,终究会被时代淘汰,靠吹牛拍马、歪门邪道为官做官的人,迟早是要摔跤的。因此,为政为官,还是要务实做人,做老实人安全。

  (二)务实做事

  做事是做人的外在表现和具体行动,做好人必须要通过做好事来体现。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事业是干出来的,而不是喊出来的。为政者不能坐而论道,专搞务虚的。特别是基层领导干部,对一项任务不仅要给大家宣传、动员和部署,还要亲自去组织实施,抓好落实;对一项工作不仅要与职工一起干,而且还要比职工干得更好,以实际行动引领大家,感染大家,这样领导者才有号召力和凝聚力。如果光讲不做,指手画脚,大家即使按照你的意志去干工作,但干起来心里不痛快,工作不会有高效率高质量。领导干部做事不能搞花架子、工作做在表面,欺骗组织,糊弄基层,愚弄百姓。为什么在一些地方出现老百姓不信任政府、政府不相信老百姓的现象?应当说,责任主体在政府,就是因为一些政府官员作风漂浮,做事不务实,工作浮在表面,影响了一方风气。强调务实做事,就是要求领导干部工作要深入、扎实、真实,多做组织要求、基层需要、老百姓得实惠的事。

  1.深入

  深入,就是指做工作要深入到位。工作贴近基层,深入群众之中,历来是共产党干部的好传统、好作风。当今时代,随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的改善,各种交通、通信工具和电视网络的普及,给领导干部尤其是乡镇干部开展工作提供了便捷的条件。但是,也容易助长一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作风,过度依赖现代技术工具,围着电脑想思路,盯着网络作决策,抱着手机指挥工作,思路虚幻化,决策虚拟化,工作遥控化。比如,有的人认为,现在是信息时代、网络时代,有了现代化的通信工具和网络设施,做领导工作用不着深入基层,接触实际,与群众面对面打交道了。在实施领导活动中,深居机关,远离基层实际,谋划发展思路靠网络搜索找依据,决策重大问题靠媒体收集信息,部署工作任务靠电视屏幕播放,要事沟通靠发短信传递,工作指导、检查、督办、落实靠电子邮件反馈,等等。由于工作与基层分离,心灵与老百姓阻隔,对基层的真实情况、老百姓的所思所想,了解不深,把握不准,吃得不透,因而出现不少的盲目决策和工作失误。尤其是遇有重大事件,信息反馈不灵,真实情况不知道,给事件处置造成被动,给事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强调工作深入,重点是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基层是党的执政基础,是国家政权体系的前沿阵地,也是党和国家全部工作链条的末端,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最终要靠基层来贯彻落实,各级政府的工作任务部署最终要靠老百姓去具体实施。因此,领导干部的主要心思和精力要用在基层主干线,工作的聚焦点、着力点要放在掌握一线、服务群众上。通信网络再发达,代替不了基层的实情,电视录像再先进,透视不出老百姓的心声。基层的实情必须要直接触摸,老百姓的心声必须要亲身体验,工作要在“深”字上下功夫,在“入”上多体会。工作深入不是做做样子,而是要深入一线,深入实地,深入问题。深入一线不是下农村、进工厂转一圈就回来了,深入实地不是到现场走马观花看几个点就算完事,深入问题不是随便找几个群众问几句话,或者作几点指示、提几个要求就算解决问题了。这叫下基层做客,给群众作秀,不仅不能了解掌握任何有价值的情况,不能给基层和老百姓解决任何问题,相反给基层添乱,给老百姓找麻烦。

  做到工作深入,就是深入一线要深入到位,深入现场要深入到边,深入问题要深入到人和事,走近群众,贴近群众,拉近与老百姓的距离,面对面谈心了解情况,心贴心交流听取呼声,实打实真诚征求意见。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领导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负责一方百姓的生产生活,是基层工作的组织实施者和领头人,任务更直接,事务更具体,更要工作深入,沉到基层,接触群众,主动融入到老百姓之中,体察民情,体验民生,听取民意,真正与老百姓打成一片,做群众的贴心人。这样才能了解基层的真实情况,知道群众的所思所需,从而增强决策的针对性,把握工作的主动权。

  2.扎实

  扎实,就是指工作要真抓实干。多年来,一些机关部门、领导干部上上下下都觉得工作很忙,过得很累。机关部门埋怨事务多、文件材料多,总有加不完的班,干不完的活;领导干部埋怨活动多、应酬多,自己时间不能自控,工作不能自主。但是,一天到晚又不知在忙什么,机关工作成效未见凸显,基层的问题仍旧不少。深入分析起来,其中确实有政府的职能在不断增多,机关的任务在不断加重,领导干部的时间越来越感到不够用的客观原因。但是,这里面也存在着工作不扎实的问题。一方面是一些机关部门工作重声势、图花样,搞务虚的多,偏重于以开会、发文、检查来推动工作。安排工作层层开会,部署任务级级发文,督办事项事事检查,以会议贯彻会议,以文件落实文件,以检查代替实干,工作做在会场上,任务下在文件上,力量花在检查上,使得一些领导干部把很多时间泡在文山会海中,很大精力用在应付检查上,甚至困在酒桌饭局上。一些地方会议名目繁多,办会成风,开会成灾。已形成惯例的会议有经济工作会、党政工作会、后勤工作会、业务工作会;形式多样,有现场会、座谈会、研讨会、论证会、电视电话会;会议等级从中央开到乡镇、村组,有国家级的会、部委级的会以及省、市、县、乡镇各级的会,具体到一个单位还有全体会、部门会、班子会,等等。特别是年初岁末,各部门各单位都要开会,各级领导干部都在开会。一些同志埋怨,你开会、我开会,大家全在开会,机关干部下基层下不去,基层干部在基层蹲不住,工作谁来抓落实?

  而另一方面,则是一些领导干部工作重表面、图形式,走过场的多,偏重于以跑面、看材料、听汇报来落实工作。有的下基层检查工作,安排的点多线长,实地检查走马灯,收集素材看材料,了解情况听汇报,时间花在车子里,精力耗在材料堆里,身子泡在会议室里,检查工作不细,收集素材不全,了解情况不深,没有时间静心解剖麻雀,研究问题,下去一趟很辛苦,但收效不大。

  扎扎实实干事业,必须克服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作风和文牍主义。要从整治会风、文风和务虚之风入手,走出应付“开会、发文、检查”的怪圈,大力精简会议文电,减少不必要的检查验收,从文山会海中解脱出来,多研究点基层建设和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从“关门爬格子”、没完没了的材料堆中解放出来,多做点老百姓现实急需要办的实事。要切实改进领导工作方法,指导基层、部署任务,应当充分考虑到基层的承受能力,不能今天下通知追要材料,明天打电话索要数据,后天要下去检查验收,三天、五天给基层部署任务。殊不知“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就像炒菜一样,一个人往锅里加把盐不觉得咸,但大家都往锅里加把盐,这锅菜还能吃?这样,不但造成基层忙乱,更主要的是逼着基层造假。因为,上面要的材料多,应付检查组多,涉及工作量大,时间催促紧,只能临时编凑汇报材料。2008年,某机关部门就落实中央扩大内需部署进行调查,拟定的调查提纲和各类表格达70多页,需要基层回答和填报的事项上百项、数据上千组,而且要求三天之内上报,基层只能敷衍对付,难以保证所报情况的真实性和准确度。同时,要克服坐而论道、“虚谈废务”的“客里空”文风,坚持开门做文章,走出去找办法。制定政策、出台文件,事前应当深入基层调研,征询意见,听取反映,集中群众智慧。不能靠发通知要素材,打电话要数字,组织一班专家学者封闭在办公室或宾馆饭店进行务虚论证,闭门造车。而用这种本来就不符合基层实际的政策措施,来指导基层工作实践,让基层部门贯彻落实,必然造成上级指挥系统与基层实际工作脱节的结果。

  3.真实

  真实,就是指工作要原汁原味。真实是做人之本,做事之要。每个人生活在社会中,都有自己的一张“名片”。这张“名片”能否得到人们的认可、社会的承认,关键是看这个人是否名实相符,其做人的纯洁度、做事的真实度如何。在中国医药界广为流传的“北有‘同仁堂’,南有‘庆余堂’”,之所以美名满天下,他们的共同点就是一个“真”字。始建于1669年的北京“同仁堂”药店有这样一副显赫对联: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其意就是任何情况下自我要求不能偷工减料。由著名红顶商人胡雪岩在1874年创立于杭州的“胡庆余堂”,一百多年来,虽几遭历史磨难,时至今日仍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主要得益于以“真”为本,以“诚”为重。在“胡庆余堂”创办之初,胡雪岩亲自书写“戒欺”匾高悬于店堂,时时告诫员工“采办务真,修制务精,不至欺予以欺世人”。如果做人虚伪,做事不真实,必将亲手毁掉自己的“名片”。某地一家“云南过桥米粉”店,开始营业时,由于味道可口又实惠廉价,一段时期,天天顾客爆满,正常吃上一碗米粉,需要排队等候20分钟以上。店老板看到如此场景,心生歪念,将发霉大米掺杂其中,以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可时隔不久,被顾客发现并迅速传开,从此光顾该店的人寥寥无几。结果不仅自己关店停业,而且还影响了 “云南过桥米粉”的声誉。

  在某种意义上讲,从政为官也和商人开店营业一样,来不得半点掺假渗假。否则,就会自己砸掉自己的牌子。有的官员工作平时不下功夫,而虚荣心又强,对上演假戏,甚至连总理都敢骗。一次,朱镕基到安徽省某县视察粮食仓库,没去之前粮库都是空的。为了应付总理检查,该县把一些粮站的粮食都搬到粮库,码得整整齐齐,造成粮食满仓的假象。针对这个造假案例,朱镕基后来在一次会议上讲:“连我都敢骗,真是胆大包天!”朱镕基还说了一件事,他到某省会城市考察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中心。原来是一个大仓库,空空荡荡的。该市在他去考察之前,几天内把许多个体户都搬进去,里边人山人海。他去参观的时候,欢声雷动,人人都想跟他握手,挺有劲儿的,热情得很。他一回到北京,就收到一封人民来信,说那些都是假的,不信现在你再去看看,一个人也没有了。于是,朱镕基就派国务院办公厅的同志去暗访,果然是信中反映的那样。

  而另一方面是有的领导干部对下面练虚功,给基层单位部署任务不实,总结工作成绩,索要数据报表不实,出了问题瞒着,有矛盾捂着,有案子压着。尤其是千方百计严防群众上访,害怕老百姓捅漏洞,随意向当事者承诺事项,能哄骗则哄骗,能忽悠的就忽悠,只要保证本届政府不出大事、本任班子不出问题,不影响领导者政绩,不耽误晋升,就是第一要务。

  俗话说,上行下效。一些政府官员弄虚作假,一些老百姓也就跟着做虚售假,以欺骗对欺骗。如一些地方的农民,把超标使用农药种的粮食卖给国家,种的蔬菜送进城市卖给城里人吃,而没有使用过化肥、农药的粮食和蔬菜留下自己吃;将带有激素饲料喂养的家禽鱼类充数市场销售,而自己吃的是原生态的。一些地方给猪肉注水、用地沟油炸油条以及喷药催熟西瓜等造假制假售假现象,频繁出现在大街小巷,屡查不绝,防不胜防,也就说明一些老百姓的对抗心理。由于大家都处于一种不真实的心态,其结果是形成一个老百姓不信任政府、政府不放心老百姓的恶性循环。

  意大利共产党创始人、著名工人运动领袖和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安东尼奥·葛兰西有一句名言:真实具有革命性。这说明,真实不仅是共产党人的一种高贵品德,而且要做到真实还需要勇气。尤其是在那种“不包装就不能上市”、“不说假话办不成大事”的年代,要做到真实更需要巨大的勇气。有时你要做老实人,别人把你看成是“木头人”;你要说老实话,别人讲你是说“傻话”;你要做老实事,别人说你是做“傻事”。特别是在某种场合和时机,你说实话就要靠边,报实数就要挨骂,反映实情就要得罪人。因为你过于正直,可能会损害一些人群的利益,上司对你不放心,同级对你不交心,下级对你不热心,周围的人对你怀着提防心。因此,如果处于一个老实人难当、实在事难做那样的社会氛围,没有勇气的人,是难以做到真实的。因此,必须从讲党性的高度,以革命者的勇气和胆略来对待真实,践行真实,真实地对待组织,真实地对待同事,真实地对待群众,始终坚持说老实话,办老实事,做老实人,用真实的态度、真实的业绩赢得组织的信任,赢得社会的承认,赢得人民的认可。

  (三)务实政绩

  政绩,是指一个为政者的政务业绩,也就是为政活动的结果和效果。强调务实政绩,就是要求为政要讲实际、求实效、出实绩。政绩与为政者的政治前途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为政者的职位升降、岗位去留。但是,以什么态度来对待自己的政绩,直接反映一个为政者的政绩观。如何认识和对待个人的政绩,一般存有两种态度。一种态度是把政绩视为个人回报社会、为人民作贡献的价值实现,从而把心思和精力用在干事创业、出政绩上,用在追求为政结果和效果能得到社会认同、人民认可上。另一种态度是把政绩视为个人升迁的唯一手段,而把心思和精力都用在经营仕途、编造“政绩”上,用在追求为政结果和效果能得到上级满意、自己升迁上。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实际就是为政者的政绩观问题。对政绩的认识和追求政绩的态度不同,也就是说政绩观端正不端正,决定着为政者为政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不同。取第一种态度的人,是真想利用为政的平台为国家、社会和人民多作贡献,多做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通过做官的机会展现自己的聪明才智,实现个人的人生价值。这种政绩观是正确的。而取第二种态度的人,他们为政的目的不是为了国家和社会,做官的宗旨不是为人民服务,而是为了个人追名逐利、升官发财,出人头地。因此,做到务实政绩,前提是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对待个人的为政活动和为政结果,不仅要追求实在的业绩,还要追求业绩所带来的效果。而这种业绩的效果,就是人民群众和社会的认可度。是不是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可,能不能受到社会的认同,能不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是衡量政绩最根本的标准。

  上级领导机关和主管部门应当全面、客观、科学地认识和评估政绩。为政者的政绩,是一个综合指数,一般是由“显绩”和“潜绩”两部分构成。“显绩”是可以看得见、摸得着,能够运用指标数字进行量化的;“潜绩”是一时看不出、体会不到,难以运用指标数字进行量化的。政绩,同时又是一个动态概念,从事不同性质工作、处于不同岗位的为政者,其政绩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评估政绩的角度也不一样。如看一个企业主要负责人的政绩。一方面要看能不能带领广大职工创造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创收增效,推动单位事业发展。一方面还要看这种经济效益是不是真正给全体职工带来实惠。如果说,这种经济效益不是用于扩大再生产,不是用于改善职工的福利待遇,而是用于建楼堂馆所,挥霍浪费,那就不能说是政绩。

  对于一届政府、一任班子和一名领导干部的政绩,怎么评估?如果从硬件上评估,一般主要看四个方面。一要看真实成绩。既要讲GDP(国内生产总值)、GNP(国民生产总值)的增幅,更要看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二要看综合建设。既要看表面的高楼大厦和市场繁荣,更要看涉及国计民生的基本条件变化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如与老百姓日常吃、住、行、乐、医密切相关的物价水平、居住环境,以及道路交通、水电通信、学校、医院等生活设施的改善情况。三要看可持续性。既要看当前经济的发展,更要看长远事业的需要,既要计算当下生产产值、财政收入账,更要计算资源消耗、环境保护账,既要考虑眼前发展速度规模,更要考虑后发潜力和接续优势。四要看群众认不认可。是不是政绩,最终要以群众是否满意和认可为标准。也就是说,政府的政绩必须是老百姓实际感受到、体会到的实惠,能给职工增加工资收入,改善生活条件,提高幸福指数。

  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做到务实政绩,要求领导干部在搞建设、抓发展、创业绩活动中把握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实际可行。不顾经济实力,不管群众拥护不拥护、接受不接受,老百姓的生活基本所需还没有解决,急功近利,大兴土木,把财力、物力全部投入到面子工程、窗口工程、达标工程中,虽然表面上也看到一些“政绩”,可实际没有给当地人民群众带来实惠,相反让当地政府和群众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包袱,经济上几年都缓不过劲来。这种“政绩”,其结果是十分有害的。二是要事业所需。不能为了提升本地的所谓“名气”,树一方所谓的“品牌”,做一些华而不实、沽名钓誉的表面文章。如举办各种五花八门的节日庆典,申请名目繁多的城市冠名授牌,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重金买“热闹”,花钱找“烦恼”,折腾一阵子就无声无息了,劳民伤财。这样的“政绩”,对一方经济发展和老百姓利益没有任何好处。三是要协调和可持续。一些地方政府领导在任期内,确实创造了令人惊叹的GDP,看起来高楼大厦林立,经济一派繁荣,可是社会矛盾突出,治安秩序混乱,经济社会发展失调,高楼大厦老百姓住不起,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没有安全感。尤其是有的为了谋取一时的发展,以破坏生态、牺牲环境为代价,短期内把本区域的矿藏掏空了,土地卖完了,森林砍光了,经济是发展了,可是国土没有绿色植被,天空没有蓝天白云,江河没有碧水长流,老百姓生活在恶劣的环境中,健康没有了,寿命缩短了,这样的“政绩”和“繁荣”有什么实际意义? 

  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克服功利主义思想。为什么在一些地方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风气得以盛行?就是因为功利主义思想作怪。一方面是上面好大喜功,对大话、好话乐于所听,对说大话、好话者乐于所用。相反,如果说实话、报实情,这样的干部就难以得到升迁,其政治前途只能是原地踏步。另一方面是下面急功近利,片面对好大喜功的领导投其所好,献其所爱。认为只有这样,政治上才能引起领导重视,得到上级重用。从政为官不能单纯重视一个“功”字,更不能片面追求一个“利”字,尤其是领导班子换届,新领导干部上任,切忌急功近利,脱离实际,力戒讲改革头脑就发热,换一届班子就掀起一次发展“热潮”,乱上建设项目。定思路、作决策,应当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本地区建设的稳定性和事业发展的连续性。一个地区的建设和事业发展,是靠一代一代地干出来的,对于前任班子集体确定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建设思路、发展战略,既定的工作部署、正在开展的工作,要坚持下来,继续做好,一代接一代、锲而不舍地干下去。不能脱离实际搞标新立异,总想出点什么新招数,搞出点什么新花样,一届班子一套思路,一个领导一套打法。上届班子发展工业,这届班子发展农业,上任领导抓修路,这任领导抓种树,政策朝令夕改,老百姓无所适从。一届班子任期结束,领导调整走了,留下一堆“半拉子工程”,让后任班子、继任者来“擦屁股”、收拾残局,结果滞缓了一个地区的建设和发展。

  克服功利主义思想,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必须坚持实事求是。一届领导班子、一任领导干部抓发展、讲成绩,切忌好大喜功,虚报浮夸。确定任务指标,应当立足实际,根据一个地区的发展基础和现有条件,量力而行,尽能而为,能承载得起,能做得到。总结工作、上报成绩,应当符合实际,不能单在数字上做文章,在增量上打主意,在文字数据上玩游戏,更不能为了出政绩、骗荣誉、图升迁,搞“政绩注水、笔下生花”等虚假、浮夸行为。要克服那种统计上报本地区的GDP数字时,上一届政府报了多少,下一届政府不问其真实性如何,只能多报而不能少报,数字层层往上抬,届届加码,一届比一届高的不良倾向。或者为了保证完成财政上交任务,不惜从银行借支来填补空缺,扛着“GDP连续增长”的沉重包袱,步履艰难地前行。结果,一届过去,班子的“政绩”出来了,领导也升迁了,可下届政府、后任领导则年复一年地背着财政亏空的重负,永远也甩不掉。但最终苦了的还是老百姓。

  引导各级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根本上是要端正思想认识,正确认识和理解抓发展、抓经济的要义和真谛,不能把“发展为第一要务”误认为“发展就是唯一要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同时,还要改进对一个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考核的办法,建立科学合理的政绩评价制度,坚决纠正那种“数字排座次,GDP论英雄”的政绩导向。应当根据不同地区的区位条件、发展基础、所具特点等情况,确立不同的考评项目、标准和分值比,综合考察一个地区和一级政府的政绩。沿海发达地区与边远欠发达地区,经济中心区与生态功能区,工业县和农业县等应有所区别。在综合考评总分中,沿海发达地区、经济中心区、工业县GDP指数应当是占大头;但边远欠发达地区、生态功能区、农业县,应当分别是基础设施建设、生态效益、粮食生产指数占大头。比如,边远欠发达地区,发展条件差、起点低, GDP每增长一个百分点都很不容易,应当主要看基础设施建设、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情况,而不能片面看GDP的增幅。这样才能客观公正地反映一个地区、一届政府及其领导班子的政绩,使政绩考核真正成为科学的识人用人导向。

  务实政务,实际上也就是一种诚信政务。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说,诚信本身就是政府最好的政策。一级政府部门行政诚信不诚信,一个领导干部做事实在不实在,不仅反映着某个部门和某个人的作风问题,更重要的是代表着整个执政党、国家和政府的形象,代表着整个执政干部队伍的风气。如果党、国家和政府的形象破坏了,干部队伍风气败坏了,失去了民心民意,那么,党的执政基础也将随之动摇,国家政权体系运转也就会失灵。因此,强调务实政务,就是要求为政者尤其是领导干部,在为政活动中,不能讲假话,不能做亏心事,不能干劳民伤财的事,不能干那些老百姓指着鼻子骂的事。应当做一个务实做人、务实做事、务实政绩的真我,敢于讲真话,勤于做实事,善于求实效,苦干为政,实干兴业,用实实在在的政绩取信于民。

  政绩,是一个为政者为政活动的印记。做一方官员、当一届领导,要做“毛笔型”的干部,书写的政绩永不褪色,牢牢印记在群众心中。不能当“钢笔型”干部,工作经不起时间检验,被阳光一晒就褪色了;更不能做“铅笔型”干部,在纸上随便画几笔,人一走,就被后任者涂掉,被老百姓忘记了。就是说,领导干部谋划思路和决策事项,要从长远考虑,如果想在自己任期内干一件大事,起码打算持续十年、二十年管用,为继任者打基础,让老百姓长期受益。不能有临时观念,图眼前,求近利,顾自己,应付对付,干几年一走了之,留下后遗症,让继任者“擦不完的屁股”,给老百姓带来无穷的后患。

  廉政篇

  三、保持“四常”

  保持“四常”,就是自己要常思为政之源,常想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驱非分之想,头脑始终保持清醒,思想时刻保持警觉。保持“四常”,实际就是为政为官自我心态的培育。成功始于觉醒,心态决定命运。为政者常思为政之源,常想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常驱非分之想,从根本上讲,就是要自我觉醒,强化感恩心、律己心、风险心、平常心,培养一种健康、良好、正常的积极心理状态。

  (一)常思为政之源

  常思为政之源,就是要经常思考为政为官的源头。为政为官,首先要知道感恩报国,想一想政是怎么来的,官是谁授的,权是谁给的,明确为谁掌权,为谁用权,为谁服务。这个问题不想明白,搞清楚,就可能颠倒从政为官的宗旨,扭曲公共权力的运用。比如,有的人把个人进步和职位获得的原因,不是归功于党的培养、人民的信任,而是自己凭本事、凭个人奋斗的结果;把职务升迁不是看成责任的加重,而是身价的上涨、政治资本的提高。有的不能正确认识当官与做事、权力与责任的关系,一些人当官不是为了做事,或者是为了更好地做事,做更大的事,而是相反,做事就是为了当官,做大事就是为了做大官;没有把权力看成是责任,有权就要负责,公权公用,以权谋公,而是公权私用,以权谋私。在实际行动中摆不正个人与组织、自己与群众的关系,当个人利益与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出现矛盾的时候,往往是个人利益重于一切,高于一切,甚至为了获取个人利益而不惜牺牲国家和人民的利益,干出一些与国家公职人员身份格格不入的痛心之事,辜负了党和人民的希望。因此,每个为政者应当始终牢记,政权是人民建立的,权力是人民授予的,岗位是组织赋予的,必须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对人民负责,在党和人民赋予的岗位上,为人民执好政、用好权,履职尽责地干出出色的业绩,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服务,作出自己应有贡献。

  为政者常思为政之源,就是要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切实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长期以来,在某些领导干部的思想认识上存在一个误区,就是在处理国家公职人员与人民群众的关系上,身份错位,主仆颠倒,把自己当作主宰一方的父母官,把人民群众当作为自己服务的仆人。在履行公职、开展工作过程中,不是以人民公仆的身份,而是以领导者自居,作风官僚,高高在上,安排工作、部署任务主观武断,只顾发号施令,关起门来听汇报,走出门来训人,下级敬而远之,老百姓见而惧之。平时不深入基层,不接触群众,老百姓要见上领导者一面十分困难。而一旦下基层,官气十足,层层作陪,前呼后拥,车队浩浩荡荡,考察事项、检查工作看好的点多,接触表面的东西多,看问题的少,接触实质性的东西少,听不到群众的真实声音,摸不到基层真实情况。尤其个别基层领导干部,不问老百姓疾苦,不为群众排忧解难,工作方法简单,作风粗鲁,以权压下,借势压人,欺凌百姓,鱼肉人民,群众怨声载道。如在对待农民的问题上,虽然现在没有征粮纳税,很少摊派收费,但在征用土地、拆迁房屋等涉及农民切身利益方面,在一些地方依然是采取行政手段,实行强迫命令,宣传工作不细致,说服教育不到位,动不动就实施强行措施,责令处罚,甚至随意使用警力,滥用专政工具,威逼群众,侵害老百姓正当权益,用人民赋予的权力来对付人民,在社会上和人民群众中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

  常思为政之源,进一步强化公仆意识,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不能只喊在口上,写在文件上,而是要放在心坎上,落实在具体行动上。首先要端正对人民群众的态度,摆正主仆位置。人民是为政者的衣食父母,为政者要永远视人民为权力的主体,视人民群众为国家的主人,坚持人民为大,做到一切为了人民,一切围绕人民,热心服务人民。其次要改进领导工作作风,坚持艰苦奋斗、朴实行政,勤下基层,面向群众,接触百姓。下基层调查研究要直接进村庄,入农户,深入群众之中了解真实情况。尤其是领导干部下基层要轻车简从,降低安保等级,不能随便封道戒严,干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力戒吃喝玩乐的不良作风。再次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坚持心为人民群众所想,做为人民群众所需,利为人民群众所谋,时刻牵挂基层,心系群众,主动为基层排忧解难,积极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要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在个人和家庭上要公私分明,不能用国家的钱来为个人请客送礼、拉关系,把国家配备的公车全家坐,把单位安排的公房亲戚朋友住,把单位的公勤人员用来为个人家庭生活服务。这些都是以权谋私、公权私用的表现。

  常思为政之源,必须坚持慎花钱,体谅老百姓的艰辛冷暖。为政者手中的权是人民赋予的,为政花的钱是人民的赋税。政务活动中不仅要慎用权,还应慎花钱,不能慷国家之慨,对公共资源、国家(集体)资产无度挥霍、随意浪费,使纳税人为无效或有害的行政行为多付出成本,加重负担。比如,个别地方政府脱离实际,不管有钱无钱,都乱花滥造。有钱的财大气粗胡乱花,无钱的贷款举债超前花。有的地方倚仗天然的资源条件,一时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于是财大气粗,花钱无计划,建新区,修广场,搞娱乐场所,开发房地产等,遍地撒黄金。2004年,某地一个总人口只有150多万人的地级市,竟然投资50多亿元,5年时间,在只有2个小村庄、不到1400人的一片荒漠中,建起一座面积32平方千米、能容纳百万人的超级新城。在这张巨大的荒漠“白纸”上矗立起来的新城,中央广场、剧院、文化艺术中心、会展中心、新闻中心、博物馆、图书馆等现代化设施一应俱全。可是,2009年8月出版的《康巴什》季刊透露:政府原计划在2010年前迁入100万居民的新区,到2008年人口统计只有2.86万人。设计初衷是要成为全市对外炫耀的标杆,却成了中国房地产泡沫的典型,被人戏称为一座荒凉的“鬼城” 。还有的地方本来就经济落后,财政十分困难,为了讲排场、饰门面,大兴土木,强行银行贷款,误导老百姓集资,贷款、集资不成,就在中央专项资金上打主意,有的甚至连中央下拨的救灾款、老百姓的救命钱,也竟敢挪用来修建楼堂馆所,真是胆大妄为。

  政府财政是公共财政,必须加强预决算监管,接受老百姓的监督。一些地方和部门对财政经费预算不严密,公共支出随意性大,监管不严格。有的部门和单位业务性不强,也没有科研学术任务,却频繁组团或派人出国(境)学习考察,而这种学习考察的实质性内容并不多,实则把外出学习考察当作一种变相的福利。据2000年《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1999年的国家财政支出中,仅干部公费出国一项消耗的财政费用就达3000亿元。有的部门和单位以工作需要为由,超编制、超标准配车,致使公车满路跑,费用节节高。有的地方政府利用重大节日、特殊纪念日之机,大规模整修市容市貌,邀请“歌星”组织专场演唱会等大型纪念庆典活动,个别地方举办一次演唱会,相当于一个贫困乡镇一年的财政支出。

  在一段时期,还有一种现象,公款吃请,大吃大喝之风盛行。各级开会吃,考察检查接待吃,到领导机关办事吃,逢年过节吃,重要庆典纪念活动吃,平时迎来送往吃。主人请吃的饭店档次越高,显得越重视;场面越隆重,显得越热情;菜肴越丰盛,显得越富有。否则,就认为主人家穷,小家子气,看不起客人。一顿酒下来,喝倒几个,这才算主人热情、讲究、够意思,客人高兴、尽兴、有感情。难怪有人说,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各行各业都萧条,就是餐饮业不萧条,相反还异常火爆。在吃喝方面,似乎有一条悖论,经济越发达的国家越精打细算,越穷的国家越铺张浪费;越富有的人越讲节约,越穷的人越讲排场。有学者做过统计,全世界在吃的方面造成的浪费起码有50%,而这50%中的七八成是浪费在发展中国家,中国浪费的比例甚至更大。一般来讲,国外的接待无论是单位还是个人,都十分注意计划性、节约性。比如,一次中国某科技代表团访问美国,美国政府有关部门十分重视,对接待工作精密计划、精打细算,提前两三个月就将菜谱传真到中国,包括菜的属性、品种、数量,甚至连每个菜生熟程度、营养搭配、颜色味道等,细化得非常清楚,让来访者自主选择和提出意见。这显得主人既重视、热情,又认真细致,还节约了招待费用。

  (二)常想贪欲之害

  常想贪欲之害,就是要经常想想贪欲的严重恶果。按照中国繁体字的组字,“贫”字多一点,就是一个“贪”字。而且这个“贪”字的组合,就是一把刀架在“贝”上,然后一个人踩在刀上。回眸历史,窥视现实,贪欲者走不出正道,贪腐者都没有好下场。中国的《二十四史》既是一部贪腐史,也是一部惩腐史。世界上没有免费的午餐,也没有不受制约的人。中国有句古语,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腐败作为一种邪恶,有可能隐蔽一时,但不会隐蔽一世,终究有暴露的一天。中国历史上凡是搞腐败之人,绝大多数都受到应有惩罚。而且受到惩罚之惨烈,不亚于世界上任何一种刑罚。武则天、朱元璋和乾隆在位时期,对贪腐者更是使用重典,处以极刑,而且株连九族。尤其是朱元璋在位时,凡是贪腐者一律斩首剥皮,挂在朝廷门前的旗杆上示众。用刑之残酷,世所罕见。

  中国共产党惩处腐败犯罪,历来态度鲜明,措施严厉。延安时期,毛泽东亲自批准枪毙了曾有光荣革命历史、立有赫赫战功的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第六队队长黄克功和陕甘宁边区清涧县张家畔税务所主任肖玉壁。新中国成立初期,又毫不留情地判了身居高位的原中共天津地委书记刘青山和继任天津地委书记张子善的死刑。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惩治腐败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党中央明确提出有腐必惩,惩腐必严,决不让腐败分子有藏身之地。事实上,不论是“苍蝇”还是“老虎”一直在打,而且打得之严厉,应当说是当今世界各国少有的。据一些研究反腐败的人士估计,自1978年至2008年30年,有约350万名腐败分子受到党纪国法惩处。包括判处了成克杰、胡长清、王怀忠、郑筱萸这样的部级以上高官的死刑。这些腐败分子的行为后果,不仅严重败坏了党员领导干部的作风,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而且给个人、家庭、单位带来无法挽回的伤害。尤其是那些被处以重刑的腐败分子,其结果可谓都是政治上身败名裂,经济上倾家荡产,道德上臭名远扬。

  历史和现实都充分说明,腐败是最大的风险,腐败者必将付出沉重代价。也许有的人会说,腐败虽然风险大,但收益大,是无本之利,即使被抓被杀,也是抓了我自己,发了全家人,杀了我一个,幸福几代人。然而,为政不是从商,应当立志高远,心中要思大局,想长远,重名节。对个人的行为后果,要考虑到对国家、政府、社会、单位的影响,对家庭、子女、亲情、朋友的伤害,对自己的前程、名誉、地位、形象的危害。对于受到法律严惩的腐败分子,即便不是处以死刑,坐几年牢,一般说来,政治上也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职位的归零,个人的政治声誉没有了,就难有重新开始的机会;经济上意味着生活的绝粮,本人公职被开除,工资被取消,非法所得被追缴,晚年生活没有保障;道德上意味着人伦的丧失,同事谴责你,朋友疏远你,亲人埋怨你,最后成了孤家寡人。更为严重者,还牵连家人,爱人子女一起蹲监狱,最终是妻离子散、家破人亡。有的甚至祸及子孙后代,在中国这样一个非常重名节的社会,只要家里出了一个腐败分子,其子女见人说话要低三分,求人办事要矮一截,在他人面前抬不起头。

  因贪腐被判重刑的江苏省徐州市建设局原局长靖某,在狱中自己算了“七笔账”。她写道:一算“政治账”,自毁前程永难忘;二算“经济账”,倾家荡产悔难当;三算“名誉账”,身败名裂苦酒尝;四算“家庭账”,夫离女散梦断肠;五算“亲情账”,众叛亲离两茫茫;六算“自由账”,身陷牢笼盼阳光;七算“健康账”,身心憔悴恨夜长。靖某算的“七笔账”,应当说,就是腐败所带来的严重恶果的真实写照。腐败是社会公害,最容易引起民怨公愤。如果一个官员有其他方面的失误,或者犯了错误甚至过失犯罪,还有可能“哪里跌倒哪里爬起来”,有机会重新得到人们的信任和组织的使用。但是,腐败犯罪却不一样,腐败犯罪掠夺的是国家财富,侵害的是社会公共利益。不仅如此,当今腐败犯罪的特点,还不单是涉及一个钱和财的问题,往往还涉及权和色的问题,其带来的后果多数都是“综合征”。这就等于经济上侵占了国家资产和纳税人的钱,政治上损害了党和政府的形象,道德上破坏了社会伦理,这样的性质是政治原则、思想作风、道德品质问题,组织上不会迁就,老百姓不会原谅,必然要引起民众怨恨和社会公愤。因此,一个领导干部只要在廉政问题上跌倒了,就难以在仕途上“重新爬起来”。

  众所周知,为政不易,为官更难。官场这座“金字塔”,越往上走越艰难。在中国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的大国,要走进公务员队伍,当上一名领导干部,个人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家庭、组织需要投入很大的成本,师长、同事、上司需要给予很大的关心。就是在乡镇当上一个乡镇长、县级机关当上一个科股长,也是千万人之中的佼佼者,能得到这个职位也来之不易,都是本人洒落一路奋斗的汗水,家庭给予无数的支持,同志给予无私的帮助,组织给予精心的培养的结果。

  从个人奋斗讲,大部分官员都经历过十年寒窗苦、万般艰辛难。尤其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在穷苦家庭的官员,孩童时代吃不饱腹,衣不暖身,住不安居,行不通车,上学来回徒步几十里,历经了人间磨难。比如,一些老、少、穷边远山区,个别家庭全家资产就是一个茅坑、几间草房,家当就是一口铁锅、一张床,一家五六口人,就是一套新衣服,谁出门谁穿。因贪污受贿被判刑的江苏省某市组织部部长,出生在苏北某边远农村,学生时代因家境贫穷,直到县城上中学时家里才给他买上一双鞋。为了减少新鞋的磨损,他每天上学,光着脚走10多里地,快到学校时,再洗脚穿鞋。放学时,走出校门就把鞋子脱掉,一双鞋穿了整整六年,依然像新鞋一样。当走上仕途、政治上发迹后,他却成为一个疯狂敛财、五毒俱全的腐败分子。

  从家庭支持上讲,每一位官员之所以有今天,都凝聚着父母的养育之恩,兄弟姐妹的支持之情。不说父母的养,能把你养大成人的辛劳之苦,就说父母的育,你从小学(城市里还有幼儿园)到大学,所花的费用就让父母费尽苦心。有的贫困家庭,为了子女上学,简直到了“砸锅卖铁”的地步。黑龙江省绥化市原市委书记马某在监狱里的悔过书中自述,他考上大学时,没有钱,父母把家里仅有的三只种鹅和祖传下来的一口老铁锅卖掉,才为他凑足了学费。有的家庭子女较多,满足不了所有子女都去上学,只能采取“保重点”的办法,全力以赴让其中的一个或两个孩子上学,其他则无法得到正常念书的机会;有的家庭一年两个孩子同时考上大学,但迫于无力供养,也只能送一个人去就读,而另一个被迫放弃,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有的为了供兄弟姐妹上学,小小年纪就到外地打工挣钱,受尽了生活磨难。

  从同事帮助上讲,每一位官员的进步都离不开同事的支持和配合。在一个部门和单位,且不说工作都是大家干的,独自一人包打不了天下。就是一个人要晋升职务,组织上搞民主推荐、民意测验、考察考核,同事能投票赞成,就是对晋升者的最大支持。诚然,一个人能得到职务晋升,自身肯定有过人之处,像学历、经历、年龄、专业等方面所具备的条件,可能是别人难以比拟的。但更重要的是党和国家的事业为自己提供了进步的平台,是所处工作岗位、职位为自己创造了发展的机会,是单位领导、周边同事成全了自己的晋升之美。不然,没有发展的平台、机会,或者大家都不投赞成票,个人本事再大,优势再突出,也过不了民主推荐关,也难以实现职务晋升。其实,被推荐晋升者并不比其他人优秀多少,因为大家都在认真履行职责,甚至是干一样的工作,成绩、贡献没有明显差别,有的没有被提拔的同事也许更优秀。因此,一个人职务的晋升,并不意味着什么都比别人强,而是同事们帮助支持和多方面创造条件的结果。

  从组织培养上讲,每一位官员的成长进步都离不开组织的培养教育。有学者测算,国家培养一名官员,从科员到处级干部,正常情况需要10年左右,除了教育、培训等动态的、不可计量的无形成本,即便可计量的硬性成本投入,一般需要80万-100万元。如果到了县委书记、县长这个岗位,国家每年为其投入的公务消费不计,就是个人的薪水、福利、医疗,以及为了保证正常工作需要配置的住房、车辆、办公设施设备及秘书服务,一年下来最低不少于100万元。尤其是对有的特殊人才的培养,公费出国考察、学习、深造等,还需要国家大量的外汇。国家为为政者付出这么大的成本投入,花了纳税人那么多的经费,而所获得的知识、能力、职位、荣誉、报酬等还都是个人所有。如果,为政者还从事腐败,那就是辜负了国家和人民的培养,更是愧对老百姓提供的俸禄。如海南省洋浦经济开发区肖某,清华硕士毕业,在组织的培养下,迅速受到重用,不到两年,年仅32岁就成为开发区规划建设土地局副局长(副处级),还被评为海南省第九届“十大杰出青年”,并作为后备干部继续培养。可是肖某不珍惜,多次利用职权为他人谋取不正当经济利益,个人受贿1611万元,把整个单位搞得债台高筑,被依法判处无期徒刑,剥夺政治权利终身。

  为什么有的从山沟沟里、从贫困家庭中走出来的官员,没有珍惜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却走上了腐败之路?从客观上讲,当然与一定的不良官场环境、社会风气的感染和影响有关。但从主观上讲,最根本的是忘记了自己的寒窗之苦、家庭的艰辛之劳、同事的无私之助和组织的培育之恩,在权力、金钱、美色的诱惑面前,把握不住自己,而陷入腐败的陷阱。有的贪官说,从小过苦日子多了,穷怕了,现在当官了,应当好好享受一把了;有的贪官说,过去太正直,吃亏太多,现在有权了,应当把损失补回来;还有的贪官认为,当今是市场经济年代,一切以钱为尺度,以利为目的,在职在位就应当想到退休的后路,打好财力基础,为子女发展创造物质条件。正是因为这些错误思想和模糊认识,不知不觉地走上腐败之路。有的仕途刚起步就栽跟头,丧失了美好前程;有的政治生涯中途夭折,失去了大展宏图的机会;有的晚节不保,在监狱里苦度终身。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从政为官,要谋长远前程,算人生大账。经常算一算经济账、政治账、自由账、亲情账、道德账,对比利害得失,衡量孰重孰轻。比如,算经济账,你现在收受他人50万元、100万元贿赂,只是一时的收入,但是一旦查出来,受到处罚,就会失去一辈子的收入。这里不用计算你在职时的工资福利,就是退休后的收入和福利待遇,如果是一名厅局级干部,按每年6万-8万元计算,假如能活到80岁,累计起来也远远超过50万元、100万元的数额了。这还仅仅是就经济账而言。同时还有个人政治账、自由账、亲情账、道德账,等等。看长远、算大账的人是大智慧,图眼前、计小利的人是没智慧。每个为政者要学会算自己的人生大账,时刻牢记来之不易的奋斗成果,时刻牢记自己的使命责任,倍加珍惜个人的政治生命、家庭的安全幸福、同志的真挚友谊、组织的培养教育,不能因一时的私欲、贪念和蝇头小利,以小失大,一切付之东流,毁掉自己的前程,失去永久的幸福和自由,留下无限的遗憾,最后落得个被社会抛弃、被家庭离弃、被朋友唾弃的结局。

  (三)常怀律己之心

  常怀律己之心,就是心中要时刻装着法律和纪律。人生之路本身就是单行道,是一条不能倒流的河,处处是考场,事事皆考题,必须审慎、规矩地走好每一步。法律和纪律是以强制力作后盾、悬在每个为政者头上的利剑,是不可逾越的“硬杠杠”,是无情的“高压线”。不论职务多高,资格多老,贡献多大,只要触犯了纪律和法律,都要受到惩罚。一个公职人员和领导干部,决不能错误地认为党纪国法离自己很远,与自己没有关系,不把纪律和法律放在眼里。更不能错误地认为党纪国法只是写在纸上的空文,合意的就执行,不合意的就不执行,随心所欲,把纪律和法律当儿戏。可是,铁窗是“凉”的,监牢是残酷的,一旦违反纪律和法律,尤其是触犯了刑律,进了牢笼,就失去了前途和自由。在这个时候后悔,世上不可能有后悔药,只有长咽自己酿下的苦酒。

  曾经赫赫有名的重庆市司法局原局长文强、公安局原局长王立军俩人,为什么前后步入犯罪的深渊?二人思想上一个共同的误区,就是以为自己身居要职,功高名大,目无法纪,为所欲为。殊不知党纪无私,法律无情,结果二人都先以“打黑”起家,后或以“涉黑”或以“变节”而毁灭。文强由令人称颂的“打黑功臣”,堕落为臭名远扬的黑恶势力最大的“保护伞”,王立军则由黑社会分子闻风丧胆的“打黑英雄”,蜕化成滥用职权、徇私枉法、背叛祖国的千古罪人,受到法律的严惩。文强、王立军作为长期从事政法工作的高级领导干部,要说他不学法、不知法、不懂法,是不可能的。问题在于他学法不用法,知法不遵法,懂法不守法,自恃是政法干部,没有把党纪国法当回事。因此,学法没有另类,守法没有特区。每个领导干部要牢固树立法纪观念,不仅要认真学习法纪,切实知纪懂法,更应该遵纪守法,而且职位越高,越要自我从严约束,资历越长,越要自我从严规范,始终保持头脑清醒,自觉在纪律约束和法律规范内从事各项活动。

  常怀律己之心,不仅心中要时刻装着法律和纪律,处处用法纪要求和约束自己,还要注意处理好讲政治与讲法治、保“官帽”与保自由的关系。在中国的政治生态中往往存在这样一种倾向,就是盲目从上,绝对服从,不从实际出发,不分正确与否,工作一切按上级的意图执行,一切看主要领导的脸色行事。某地某县是一个财力只有3000万元的贫困县,由于上级某领导来检查工作,“拍脑袋”一句话,不经依法审批,就决定斥资60亿元建设新城。因财力不足且无审批手续,历时10年建不起来,结果留下一堆烂尾楼。至今这座“半拉子”新城,只能以“违规建筑”矗立在荒山之上。这种从上唯上倾向的形成,主要来自于现行不够完善的用人制度和机制。然而,作为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依法治国的根本要求是,任何组织和个人都必须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受法律制度的约束。因此,对为政官员的要求,从法律原则上讲,应当是既要讲政治,更要讲法治;从个人价值观上讲,既要保“官帽”,更要保自由。

  作为党员干部,服从上级,执行领导的指示和要求,无疑没有错。但是,不能不分正确与否,对上级领导所有的指示和要求一概盲从,脱离实际蛮干。比如,有的领导干部为了急于出政绩,不依法、科学决策,以组织决定和政府行政命令的名义作出一项任务部署,要求下级想得通要执行,想不通也要执行,要求各部门、各单位一律开绿灯放行,不惜一切要完成任务。否则,不换思想,就换人;不开绿灯,就换位置。在这种情况下,作为下级或执行者,应当进行冷静分析和判断,合规合法的事项,坚决执行,迅速认真地办。如果是违规违法的事,首先要向上级领导报告,有理有据地说明清楚,申明利害,让领导心里明白。假若领导依然坚持要办,自己应当旗帜鲜明地拒绝和向更上一级领导反映,这实际是对领导最大的负责。这样,也许领导会说你不讲政治,甚至撤你的职,换你的位,总不至于取消你的职级待遇。最坏的结果,也就是当一个普通职工。但在和平建设时期,绝对不会因为不执行上级一个错误的决定,就给你处分,开除你的公职和要你坐牢。相反你不分青红皂白,硬是违法违规去执行,虽然把事情办了,得到领导一定的赏识,甚至一时的职务晋升。可是,真正出现了违法违规的严重后果,到了追究法律和纪律责任时,如果是对部属不负责任的领导,一句话就可以把责任推掉。领导可以说,为了保证某项工作落实,是要求过你想方设法办,但没有让你违法违纪去办。因此,最终承担违纪违法责任、受处分坐牢的还是你。一旦坐牢,不仅丢掉了“官帽”,而且还失去了工作,失去了永久的自由。

  (四)常驱非分之想

  常驱非分之想,就是要经常驱逐心中的邪念。人性中有一个共同弱点,就是在个人欲望上往往是贪多求全,永不满足。比如,为人处事,眼睛只盯上,不看下;当官只能大,不愿小;待遇只求高,不就低;钱财只贪多,不能少,一切往高处想,一心往好处算。总之,人心不知足,贪得无厌,当官越大越好,财富越多越好。这是一个官员犯错误、走上腐败之路的重要心理诱因。一个人追求进步,想当高官,说明政治志向高远;追求财富,想发大财,说明经济志向凌云。然而,应该通过什么途径去谋官,运用什么手段去发财,这里面就有一个原则是非、道德界限的问题。如果一个人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力和水平,通过正常的途径和手段,当上了高官,发了大财,无可厚非。但是,如果靠搞歪门邪道、违纪违法等不正当的手段,谋取了高位,发了横财,那就是不义之官、不义之财。根据经济学原理,从静态面看,一个社会的资源包括政治资源、财富资源等总是一定的,你的得到,就等于他人的失去,你占有多了,就意味着别人占有少了。比如,领导干部竞争上岗,职位就是一个,如果你通过不正当手段得到了,就等于是对那些具备条件晋升的人权利的剥夺。财富资源也是如此,如果你在某个工程项目招标中,采取不正当途径中标,实际上也就是对其他竞标者赢利机会的掠夺。这些既是违法违纪之举,也是不道德的行为。

  常驱非分之想,必须要有个好心态,不属于你的,不该你得的,不要去想,不要强求。该你得的,通过勤奋努力终究会得到;如果不该(条件不成熟)是你得的东西,即便一时得到了,迟早会失去,甚至付出的代价更大,最终得不偿失。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君子爱官得之合义,这是道德官德的基本准则。一个人得自己应得的东西,花钱花得坦然,官位坐得安稳,睡觉睡得踏实。无功受禄,花别人的钱心里不安,靠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官位,坐着不舒服,就像做了贼一样,整天担惊受怕,总怕有一天暴露让人发现。如有的犯罪分子,想逃脱法律制裁,畏罪潜逃,到处东藏西躲,但躲过初一,躲不过十五,长期吃饭不香,睡觉不安,最后还是选择自首。这样才能彻底放下包袱,得到心灵的解脱。因此,不管是为政,还是当平民百姓,都应立足于自身的刻苦努力,是为政者应当靠勤奋进步,当老百姓应当靠劳动致富。

  常驱非分之想,关键是要控制个人欲望,正确认识和对待钱、财、位、色的问题。人不能把钱带进坟墓,可钱却能把人带进坟墓。对钱,不要看得太重,够花、稍有余量就行。够花,是指能保证基本生活所需,因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货币是商品交换的媒介,没有钱不行。稍有余量,就是在保证基本生活所需的前提下略有盈余,以应付个人、家庭急需和突发事件之用。对于子孙后代,在钱财的问题上不能考虑过多,让他们自己去创业。清代大书法家何绍基,虽然家产丰厚,但爱女出嫁时,只在其随嫁的一个衣箱底部写个“勤”字,作为赠送爱女的全部嫁妆。其意是只要勤奋可以白手起家,否则,万贯家产也同样会败落。因此,一切靠自己创业、个人奋斗,才能真正体现人生的价值。对吃住也是如此,再丰盛的美食,也是一日三餐,再高级的房子,也是一张床。要淡化“官本位”,特别是在职级待遇上不能盲目攀比,对仕途的发展不能眼红他人,官大官小,退出岗位虽然待遇有所区别,但生命的长短、健康的好坏却不是以官位高低来区分的。对色,孔子说,食色,人之性也。但不能违背法律法规和道德,欺男霸女,夺人之爱。总之,要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对个人进步和发展顺其自然,对物质财富知足常乐,不属于你的不要去想,不应该你得的不得,不应该你做的事不做,不应该你去的地方不去。否则,一旦心理失去平衡,行为就不能自制,其结局必将是自酿苦果,自食恶果。

  从政为官要保持“四常”,要特别警惕不法分子实施各种形式的贿赂。腐败的实质是公权私用,达成腐败的一种重要方式是贿赂。贿赂是个无形的地下大“市场”,这个“市场”主要由不法分子的行贿和某些政府官员的受贿两大主体构成的。而“市场”交易的主导方是政府官员,没有政府官员的受贿需求,就没有不法分子行贿的“市场”。但是,不法分子的各种行贿手段的存在,也反过来影响官员的受贿需求。目前行贿者向受贿者实施贿赂的办法,比较常见的可以归纳为 “十八送”:一是送现金,二是送金卡,三是送证券,四是送“福牌”,五是送子女经商办企业资金,六是送名贵手表和贵重金银首饰品,七是送地皮门面,八是送房子,九是送车子,十是送高档家具,十一是送高档健身器材,十二是送名贵补品和药品,十三是送亲属子女出国留学,十四是送旅游观光,十五是送名人字画和珍贵文物,十六是送宠物,十七是送女人,十八是送“用餐”消费签单权。这五花八门的“十八送”都是贿赂官员的糖衣炮弹,只要被其中的一枚炮弹击中,就会成为行贿者的俘虏,坠落成腐败分子。

  领导干部收受他人的贿赂,不仅是严重的违法违纪行为,而且是一种永久性的欠账,永远背着负债感的包袱不能解脱。比如,在干部提拔任用上,你收了下级的贿赂,如果把下级提拔任用了,你与你的下级实行的是“对等交易”或“等价交换”。 将来你退休没职没权了,他可以感激你,也可以不感激你。感激你,是因为你曾经给他创造了一个花钱提升的机会。不感激你,是因为他对你进行了投入(金钱或实物),你给他的已经结账埋单,两相抵销,谁也不欠谁的。但多数情况下,这样的人会看不起你,冷漠你,更不会为你办事。看不起你、冷漠你,是因为你是个贪官,搞权钱交易。不给你办事,是因为当时已经结账摆平,没有欠你的人情债。至于给不给你办事,就是看你能不能给他投入。无非要你像他当初做的那样,而且要加倍贿赂,加倍地付出代价。更进一步讲,如果你收了下级的贿赂,又没有把他提拔任用,你将欠他一辈子,他将骂你一辈子。相反,作为领导者,自己坚持不收不要贿赂,对他人,原则范围内的该办的事,依法依规给他办;对部下,具备条件的,工作确实需要,且经过组织程序,该提拔重用的提拔重用。这样,对方会永远记住你的帮助,也会感谢你一辈子。如果是你的部下,你在岗时,他会发自内心地为你工作,你不在位时,即使你退休后,他会真心实意地尊重你,尽心尽力为你排忧解难。因此,领导干部以权谋私、收受贿赂,只能是享受眼前,痛苦终身,或者是只能赢得一阵子,输掉一辈子。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30日 14:46 来源:党建读物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