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我的爷爷任弼时》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二章 少年学习,激扬文字

  在外国语学社

  “五四运动”前后。许多热血青年,如蔡和森,向警予,蔡畅,李富春等人,都先后踏上了去法国勤工俭学的征程。

  一九一七年,苏联人民取得了推翻沙皇统治的伟大胜利。两年后,苏联革命领袖列宁领导的苏俄政府,发表了第一次对华宣言:

  “凡从前与日本、中国及协约国所订的密约,一律取消。”“凡从前俄罗斯帝国政府时代,在中国满洲以及别处,用侵略的手段而取得的土地,一律放弃。”“凡俄国从前所获得的各种特权,以及俄国商人在中国内地所设的工厂,与夫俄国官员、或牧师或委员等,所有不受中国法庭底审判的特权,都一律放弃。”

  这些激动人心的消息,无疑为寻求反帝反封建、富国强民道路的中国先进青年,照亮了前程,鼓舞了信心,给他们带来了新的希望,注入了新的革命的力量。

  马上就要面临中学毕业的爷爷任弼时,此时还在苦苦思考着国家的未来。这年暑假,他和同乡萧劲光为节省路费,没有返乡探亲,一同留在了长沙。

  据萧劲光回忆说:“有一天,弼时同志从街上回来,看到我高兴地说:‘有办法了,有办法了!’我忙问他有什么办法,他说:‘我们到俄国去。’”原来在长沙办有“俄罗斯研究会”,不断介绍苏联这个社会主义制度国家,工农政权的新面貌和“十月革命”的胜利经验。正巧,爷爷任弼时的远房亲戚任作民,又从上海来信说上海外国语学社正在招生,学习俄文之后可以介绍去俄国留学,并约定一起去俄国。

  这时,爷爷在长郡中学离高中毕业还有几个月,究竟是留学还是毕业?萧劲光这样写道:

  “那天中午,天气很热,我们躺在宿舍的床上,辗转反侧,兴奋得睡不着。去不去?还有几个月就要毕业了,文凭还要不要?商量来商量去,两人都横下一条心,去!文凭不要了。我们立即找到任岳,通过船山中学校长贺明范的关系,提出申请,填了表,加入了俄罗斯研究会。”

  十月份,他们作为第一批留俄预备生,到达上海外国语学校,开始了他们新的俄文学习生涯。

  上海外国语学校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的一个重要活动地点。它座落在法租界霞飞路新渔阳里六号。一九二○年,共产国际远东局派维经斯基为代表来中国活动,并在北京和上海会见了许多进步人士。

  斯大林在《民族生活报》上发表过一文章,叫做《不要忘记东方》:

  “共产主义的任务就是要打破东方被压迫民族数百年来的沉睡,用革命的解放精神来感染这些国家的工人和农民,唤起他们去反对帝国主义,从而使世界帝国主义失去它的‘最可靠的’后方,失去它的‘取之不尽的’后备力量。”

  在另一篇文章中,他还写道:“深望中国人民和俄国农民、工人及红军相提携,为自由而战!”

  不久,经由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和李大钊、陈独秀商量之后,决定在上海筹建中国共产党,并派遣一批优秀的青年骨干去苏俄留学;另外相应地在国内开展共产主义教育,创办刊物。他们还邀请最早翻译《共产党宣言》的著名翻译家陈望道给在上海外国语学社的学员们讲解《宣言》,请作家沈雁冰(茅盾)讲授社会科学知识。

  八月二十二日,经共产主义小组决定,成立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爷爷任弼时等二十多名学员,被吸收为第一批团员。其中包括:刘少奇、任弼时、罗觉(亦农)、萧劲光、任作民、王一飞等。并准备分几路北上苏俄留学。

  在上海学习的这段日子里,爷爷任弼时大量接触先进读物,如《新青年》、《共产党宣言》。在先进思想的影响下,他不断思考和探索为中华大众寻求真理,继续寻找改造社会的理论和方向。

  这时,在湖南老家的曾祖父任裕道,时刻挂念着在上海的任弼时,托人带来家信,劝他在上海谋事,以便从长计议。此时此刻,爷爷任弼时内心百感交集。究竟是赴苏寻求自己的理想,还是留在父母身边尽忠尽孝?他是非常孝顺父母的,但是为了寻求中华民族的出路,他最终还是下定决心赴苏留学。并书写家书一封,宽慰年长的父亲,说出了他心中的远大志向。他在信中,写出了这样回荡天宇、震撼人心的名句:

  “……只以人生原出谋幸福,冒险奋勇男儿事,况现今社会存亡生死亦全赖我辈青年将来造成大福家世界,同天共乐,此亦我辈青年人的希望和责任,达此便算成功……”这是他一生无私革命的写照,也是一代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写照。

  在信中,爷爷任弼时还百般嘱咐,请曾祖父设法帮助陈琮英读书学习,提高文化水平。

  一九二一年五月中旬,十七岁的任弼时,与萧劲光、任作民等十一人共同登上了从上海到海参崴的邮轮,赴苏留学。他们一行,为了避开众人耳目,化装出发。爷爷任弼时装扮成理发师,萧劲光化装成裁缝。大家都不顾辛苦,乘风破浪,向社会主义的苏俄进发。

  五四运动启蒙

  第一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中国虽然是战胜国,但还是遭到了帝国主义列强的无情瓜分。国忧民难,爷爷任弼时针对时事,在他的作文中写道:

  “退而思之,我国之庆祝,止负协约之名,而无协约之实!亦觉可愧也!自后我国可不力自振刷乎!”。他认为我们国家虽然做为战胜国而一同庆祝胜利,但没有实际得到占胜国应得的权益。这是一件很耻辱的事,实际上有名无实。

  一九一九年春天,在法国凡尔赛宫,协约国召开“巴黎和会”。中国是协约国成员之一,会议不但没有恢复中国对被德国侵占的青岛的主权,反而将德国在华特权一概转让给了日本。消息传来,群情激愤,引发了五四反帝运动。

  五月四日,北京三千多学生上街进行了空前浩大的游行,高喊“外争国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全国爱国民众积极响应。

  伟大的“五四运动”是爷爷任弼时走向群众运动、转向实践的开始,扩大了他对社会的接触和了解。他为中华民族寻求真理的思想变得更加清晰了。

  爷爷高小时代

  一九一五年,爷爷任弼时在序贤小学初小部结束了学习,在他的父亲任裕道的带领下,徒步八九十里路程,就读于长沙第一师范学校高小部。

  在校期间,他和他的同学们登山访古,游历祖国的大好河山。这不但开阔了他的眼界,也开阔了他的胸怀。在登高远望之际,在他的心底孕育着对祖国美好江山的热爱和对帝国主义、反动军阀掠夺瓜分大好江山的担忧。

  此时,革命思想在长沙第一师范广为流传。毛泽东(润之)、蔡和森等也正在第一师范就读,萧子暲(萧三)是一师附小的体育教师。

  爷爷任弼时在校期间常常坐在学校的阅览室中阅读报纸,纵观天下时局。一九一六年秋,天津“老西开”帝国主义公然拘捕中国警察,而旧中国政府屈服于帝国主义的侵略,给爷爷很强的刺激。

  为了寻求富国强民之道,为了找到治国安邦的方法。他开始广泛阅读中外古今历史资料,希望在历史的长河中,发现自我图强、富国富民的救国道路。

  然而他看到的是更多的不平等条约,“变法”不利,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日俄占我东北土地的史实。历史只能向少年任弼时展示近代中华民族的衰弱与悲痛。

  这不禁使他痛然泪下。他这样写道:

  “夫吾一国之中,寸土尺地,皆我祖宗披荆斩棘,沐雨栉风,以积德而累功,以保世而滋大,不知若何艰难也。”“我辈对之,当如烈火之烧心,众镝之丛体,芒刺之负背。若能时存卧薪尝胆之念,励精图治,何患收回割让之地不能乎!”

  他说:我们的国土,每一寸都是我们的祖先披荆斩棘、当风受雨、艰难创业才得来的。我们这一辈,应当把国土作为十分珍贵的事情来对待,来保护。面对内忧外患,如果我们大家能够有卧心尝胆收复失地的想法,精心治理我们的国家,那么我们还怕不能收复被帝国主义所霸占的失地吗?

  爷爷任弼时渴望国家的富强统一。在他的学生时代,他崇拜过明太祖朱元璋,兵灭群雄。也崇拜过欧州的俾斯麦把他作为强国典范。俾斯麦以统一日耳曼民族为目标,打败了奥军和拿破仑三世,统一了二十五个邦郡为一体。这些故事都反映了爷爷寻求国家统一、中华强盛的迫切心情。

  一九一八年夏天,爷爷任弼时高小毕业时在文章中这样写道:

  “今之世界,乃战争之世界,战争非交绥之谓,举凡学术及物质文明之竞争皆是。而强国之道,莫贵工业。今中国之所以弱者,亦工业不发达之一端也。……处此危急之时,战不能,不战不能,无可如何,有心者能无陨涕,故吾志习工业,以图工业振兴,改良制造,以强我中国。”

  他说:现今的世界,是征战的世界。战争用的是学术和物质文明的竞争。而强国大国,则非常着重于发展工业。现今的中国成为弱国的原因,正是因为工业不发达的……在现今这种世界争战的时刻,我国进退两难,不知道如何应付世界变化的形势。这让有心治理国家的爱国人士倍感伤心,所以我决定学习工业,立志以工业振兴中国,以改良制造业来强盛我中华民族。

  当时十四岁的任弼时,正是怀着以工业改良国家,建设祖国的爱国志向,完成了他的高小学业。这时一大批肩负历史使命的中国革命青年,正在用他们的行动,为中国的国富民强,在全国各地风起云涌地进行着呐喊。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28日 11:33 来源:中央文献出版社 编辑:葛燕燕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