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著名登陆作战点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巧借地利以逸待劳

在太平洋战争前期,日军并没有将硫黄岛作为战略要点进行防守。1944年前,仅仅是把硫黄岛作为连接太平洋中部与南部的日本空军航空中继基地,驻扎了1500余人的海军部队和20架飞机执行守备任务。1944年马里亚纳群岛失守后,硫黄岛的重要性日趋明显,日军才开始大力加强其防御力量。

从1944年3月下旬开始,日军分批次,采取不同运输方式将陆军部队、海军航空战队运送到岛上,截止到1945年2月,守岛日军总数达到约2.3万人,飞机30余架,迫击炮以上火炮170余门,坦克23辆,100毫米高射炮和双联装25毫米高射炮170余门。由栗林忠道统一指挥。

在1944年夏天制定的“捷”号计划中,日军决心集中使用航空兵来对抗美军对硫黄岛的进攻。但由于日军的海空军主力在菲律宾战役中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其航空兵精锐所剩无几,新组建的航空力量将用于日本本土防卫作战,致使该计划胎死腹中。所以,硫黄岛的抗登陆作战是要在没有海空支援的情况下进行。

栗林忠道虽然是一名出色的职业军人,但面对这种情况,也是没有更好的退敌良策。良好的军事素养使他认识到:面对具有绝对海空优势的美军,滩头作战难以抵抗美军的登陆,因为猛烈的舰炮和航空火力的突击,必然使水际阵地遭到严重破坏,并将损失百分之五十的兵力兵器,从而消耗进行持久作战的能力。为此,应将美军放到陆上来打,利用有利地形节节抗击,迟滞、消耗敌人,以拖待变为上策。并且佩莱利乌、莱特岛和林加延的抗登陆作战就是运用这一战术,取得了很好的战果。因此,栗林忠道主张依托折钵山和元山地区的有利地形,建立坚固防御体系,实施纵深防御。该方针要旨是在纵深内构筑支撑点式的主要抵抗阵地,允许敌人登陆,在水际暂不进行抗击,抓住敌人上陆并集结于岸边纵深400米内的时机,集中炮兵和各种火器实施突然反击。但海军守备部队坚持歼敌于滩头的作战方法,栗林忠道虽然是硫黄岛的最高指挥官,但也没办法完全改变原海军守备部队指挥官的作战决心,最后双方妥协,采取折中方案:以纵深防御为主,滩头防御为辅,海军守备部队依托永备发射点和坚固支撑点防御海滩,而陆军主力则集中在折钵山和元山地区实施纵深防御。

为了实现这一决心,栗林忠道决定将硫黄岛建成坚固的要塞:以折钵山为核心阵地,以两个机场为主要防御地带,把适宜登陆的东、西海滩建成以永备发射点和坚固支撑点为骨干的防御阵地。从整体情况来看,栗林忠道设计的防御工事十分完善,主要工事和大型坑道掩蔽部及天然岩洞都有地下网道连接,并有良好的通信与照明设施;其中10米深的屯兵坑1000多条,战斗用坑道1千米,物资囤积坑道1千米,地道间的交通壕3千多米长;炮兵阵地也大都建成半地下式,尽管射界小了,却大大提高了战场生存能力;在南端折钵山上,日军把整个山从里挖空,构筑了能够独立坚守的6千米长的蜂窝式坑道,然后再从外面把它重新建成一个巨型的碉堡,形成了坚固的防御堡垒。针对美军的作战特点,栗林忠道在海滩纵深埋设了大量地雷,机枪、迫击炮、反坦克炮构成绵密火力网,所有武器的配置与射击目标都进行过精确计算,既能隐蔽自己,又能最大限度杀伤敌军。唯一不足的是,因时间仓促,原计划在元山地区修筑的坑道工事只完成了70%,而且折钵山与元山之间坑道也没有打通,正因为如此,美军在作战初期就轻而易举地切断了两地联系。

到美军发起进攻前,日军的防御部署基本完成。具体部署是:南部以折钵山为核心构成南部主阵地,即折钵山地区,由1个步兵营和1个陆战大队等驻守。中部以382高地、342高地、千鸟机场(1号)和元山机场(2、3号)构成硫黄岛的主要防御地带,以永备发射点和支撑点为骨干,构成东、西海岸防御阵地。该防御地带以千鸟、元山机场为中线,区分为南部和西部两地区,各驻守步兵营和陆战大队各一个,同时西部地区还加强1个坦克连。北部为日军的第二防御地带,以元山和3号机场为中线,区分为东部和北部两地区,分别由1个步兵营、1个坦克连、1个陆战团和1个步兵营、1个坦克连、1个陆战大队等驻守。预备队部署在元山及附近地区。

为了尽量迟滞美军进攻,栗林忠道在确定实施纵深防御的基础上,还对日军进行了与日本武士道精神相反的思想教育。日本人以“战死”为荣,而栗林忠道却一反常态,一改日军在战争初期的死拼战术,严禁自杀冲锋,并且号召每一个士兵至少要杀死十个美军。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规定在作战过程中要依托工事实施近距离射击、分兵机动防御、诱伏等手段,尽可能多地消耗、迟滞美军。栗林忠道的这些苦心经营,给美军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使之每推进一步都要付出血的代价。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4日 16:35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