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著名联合火力打击作战点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专家点评]

招法可鉴、是非另论的胜战案例

伴随着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精确制导武器及其平台的不断更新,大规模联合火力打击已成为各国争相研究和探索的时代课题。1998年美英联合实施的“沙漠之狐”行动,创造了参战装备零损失、人员零伤亡,节奏快、效率高的鲜见战绩。在这场由精确制导武器唱主角的联合火力打击行动中,美英参战力量组织严密、协调一致、行动坚决,充分展现了过硬的军事能力和作战素养,在短短的4天里,对伊拉克实施了高强度的残酷打击,令本来就举步维艰的这个国家雪上加霜。尽管此次作战完全不具备正义性和合法性,但是仅就行动本身而言,美英军队实施联合火力打击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教训,对于未来作战,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一、全程运用非对称作战手段,实现己方参战人员的零伤亡

此次“沙漠之狐”行动,既是一场独立的空袭战役,又是一次典型的不对称作战。美英使用的力量全部都是远距离打击兵器,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投入比例高达70%以上。这些作战平台包括B-1B轰炸机(该机航程为1.2万千米)、F-117隐形战斗机(作战半径近1112千米)、“旋风”式战斗轰炸机等,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射程为1667千米)和AGM-86C巡航导弹(射程达1500千米)等。B-52H战略轰炸机每次作战都是从印度洋基地起飞,进行远程奔袭作战,往返航程达数千千米。而美英参战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则可以进行全球作战。4天之中,美军出动飞机650架次攻击97处地面目标,而伊拉克没有一架飞机升空作战,陷于极其被动的境地。据美国防部战后发布的评估报告,“沙漠之狐”行动共袭击了伊拉克的27个防空导弹阵地、18个指挥与控制中心、11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设施、8个“共和国卫队”营地以及其他重要设施,其中绝大部分遭到中等程度以上的破坏,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战争潜力,迅速达成了战争目的。美军实施空对地、海对地的“不对称作战”在“沙漠之狐”行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军之所以没伤一兵一卒(不考虑美军由于协同失误而死亡的4人),主要也得益于其海空远程力量,特别是“战斧”巡航导弹,对伊拉克实施了非对称、非接触的联合火力打击。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不断改进,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发展了一大批高技术武器,依靠这种军事技术优势,使美军在介入地区危机时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为了迅速瓦解和击败对手,同时将己方风险和附带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美军更重视利用“技术差”来实施不对称作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动用了占全美军76%的F-117隐身飞机(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0.001~0.01平方米) 和300余枚“战斧”巡航导弹,成功地突破了伊军防空雷达系统,对伊军纵深地面目标实施了不对称攻击,大获成功。8年后,美军在“沙漠之狐”行动中,虽然用兵规模仅2.9万余人,远不如海湾战争的40万之众,但美军攻击中使用的智能武器弹药比例,远远超过了海湾战争。“沙漠之狐”行动中美军“企业”号和“卡尔·文森”号两艘航母携带的智能弹药超过海湾战争时6艘航母的携带量。美军在“沙漠之狐”行动中使用了称之为“零风险”作战手段的改进型“战斧”巡航导弹担当主要攻击角色,其攻击精度误差已由10米降为1米。在4天多波次攻击中,舰射和空射巡航导弹超过415枚,攻击强度、攻击频率和发射弹数都超过了42天的海湾战争(发射巡航导弹323枚)。美海空军在“沙漠之狐”行动中650架次的轰炸所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占常规弹药的比例也高达95%,远远超过了海湾战争时的8%。由于存在巨大的技术差,伊军地面部队则对美海空军这种防区外的不对称打击还手乏力,鞭长莫及,只能用落后的高炮高射机枪做盲目射击,而美军650架次的轰炸飞行无一战损。美军认为,以美军的技术优势作基础,在未来的联合作战中,“联合部队指挥官在计划空中、地面、海上、空间和特种作战部队对敌实施不对称作战时有几十种方式可以选择”。“运用联合部队的力量打击敌军弱点的不对称行动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巧妙用兵就能够获得决定性的优势。”

二、以巡航导弹担当先期火力打击主角,迅速打开作战局面

与以往历次战争相比,特别是与1991年的海湾战争相比,“沙漠之狐”行动对巡航导弹的使用显得尤为突出。从二战时期德国对伦敦的袭击,到两伊战争中的导弹袭城战,导弹都是作为“撒手锏”武器,在战争的决战时刻使用的。海湾战争虽然使用了大量的巡航导弹,但在使用巡航导弹的同时,都使用了大量的航空兵攻击。“沙漠之狐”行动则不同,虽然在17日凌晨第一波次导弹袭击之前,美军使用舰载EA-6B电子战飞机,发射反辐射导弹摧毁了伊拉克的低空搜索和跟踪雷达,但这一行动的目的是为使用巡航导弹打开通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战役行动。

美军在这次空袭中使用的“战斧”巡航导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空中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即AGM-86C型。它与AGM-86B相比,主要改进了制导系统,将地形匹配制导系统改为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命中精度(CEP)从20~50米提高到10米。“沙漠之狐”行动中,美空军B-52轰炸机发射了91枚这类导弹。另一种是舰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主要是BGM-109C型,与BGM-109A型相比,其制导系统、战斗部、引信、精度等均有较大改进。在这次空袭中,美国海军主要发射的是BGM-109C型,它们由“企业”号航母群和“卡尔·文森”号航母群发射,3天共发射了300多枚。

“沙漠之狐”作战中,美英共发射导弹600余枚,其中,巡航导弹415枚(“战斧”巡航导弹BGM-109C为325枚,AGM-86C为90枚),约占70%。尤其在作战一开始就首先集中使用200多枚巡航导弹,从而形成了密集的导弹袭击局面,这在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在短短70小时的作战中,巡航导弹的使用数量就远远超出了海湾战争使用量。

之所以会运用这样一种方式开战,而不是首先使用作战飞机先行打击,美英方面主要是担心人员伤亡和飞机被击毁。“战斧”巡航导弹自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后,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在伊拉克、波黑、阿富汗和苏丹战场上使用过近200枚。而“沙漠之狐”行动一次使用量就超过了300枚,其单次使用量和总使用量都创二战以来新高。可以预见巡航导弹等远程作战兵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将日渐上升,首先集中使用导弹火力实施“火力突破”已经成为美军进行火力战的重要战法。

三、利用夜间实施隐蔽突击,火力震慑效果显著

在现代作战行动中,强调交战各方必须遵守战争法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目标区分原则”,就是在战争中,只能袭击军事目标,如果袭击民用目标则被认为是非法。从历次作战实践来看,要完全达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美军之所以选择在深夜和凌晨进行空袭,可能已经考虑到这样的原则,即便如此,实际上还是给巴格达的民用目标造成了大量损伤。虽然“战斧”导弹已经发展到第三型,比海湾战争期间有了很大改进,但命中精度和稳定性仍然令人怀疑:有一枚“战斧”导弹本来是袭击巴格达的总理府,却差一点炸毁旁边的共和国大桥;有一枚“战斧”导弹袭击总统府,结果在建筑物附近爆炸;还有一枚由于GPS定位和导航系统出现故障,本来用于打巴格达,结果飞到了伊朗西南部胡齐斯坦省的霍拉姆沙赫尔市,幸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此次“沙漠之狐”行动,四个作战阶段横跨4个夜晚,基本是每天深夜或傍晚进行一次打击,每轮打击之间相隔10余个小时。每个阶段的火力打击分2~4个波次不等(除第一轮打击是4个波次外,其余各轮打击均为2个波次),每个波次持续时间为1小时左右,可见,“沙漠之狐”行动的火力打击节奏是十分明显的。火力打击的间隙主要是进行毁伤效果评估、展开外交活动,以尽快促成政治目的的实现。在攻击方式上,采取了夜间多波次短促突击,每夜发动4轮攻击,每次均未超过一分钟,使伊军只闻轰炸声,不见飞机影,根本不可能作出任何有效反击。对美军这种打击方式,伊军指挥机关以及共和国卫队等地面部队也只采取躲与藏的被动措施防御。这样,既有利于组织指挥,又有利于及时控制战场态势。一场战争中的全部作战行动都在夜间实施,即使在人类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伊拉克方面,面对美、英密集的导弹袭击和飞机轰炸,巴格达的市民们不仅没有实行灯火管制、交通管制和其他安全方面的控制,反而置头顶上的导弹、炸弹于不顾,仍然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着,这也是“沙漠之狐”行动中的一道奇观。

四、依据作战目的,精心选择打击目标

美此次对伊动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削弱伊拉克的战争机器,为推翻萨达姆政权创造条件,最终将伊拉克彻底纳入美国的中东战略体系。为此,美英明确了空袭的主要目标: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生产设施、防空系统、指挥与控制系统、机场及其设施、情报司令部和部队驻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英按照作战进程合理排定目标顺序,并较好地把握了对目标的轰炸强度。从4次空袭来看,最为猛烈的是中间2次,前后2次强度都较低。从袭击的目标来看,第1轮空袭中主要袭击点状目标,只要求破坏不要求摧毁;在中间2轮空袭中,则要求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目标进一步摧毁,扩大战果,同时对新选择的目标进行轰炸;在最后1轮空袭中,只是补充式点状轰炸。从目标的选择上来看,17日袭击的目标主要是伊军防空作战目标;18日主要是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武装力量有关的一些重要目标,不过,也波及医院、街道等平民设施;19日主要是针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北部、东部以及南部,也以非法出口石油为由对南部的炼油厂进行了袭击。据称,还对居民住宅区、医院、民用企业、粮食仓库、通讯中心、学校、商店等目标进行了空袭。由于萨达姆在电视台发表了演说,还特别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目标进行了空袭。

由于这次行动的战略意图明确,所确定的打击目标针对性较强,加之美方投入兵器先进,因而取得了较好的作战效果。根据美英两军的报告,联军摧毁了90%的军事目标,给伊拉克造成重创。

五、作战行动突然短促,有效实现速战速决

空袭作为美军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在现代条件下,其作战行动受政治、外交及国际舆论等因素的制约较大。为使空袭更好地为政治服务,避免战争升级,就必须有效地控制空袭的规模、范围及强度。

这次“沙漠之狐”行动,准备已久,美国多次警告伊拉克要采取军事行动,已失去战略上的突然性。12月15日晚,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刚向安南提交了伊拉克没有与特委会很好合作的报告。在短短的20多个小时后,在联合国未受权的情况下,美英突然发起对伊空中打击,有效达成了战役上的突然性。在美英首次空袭后,伊拉克根本未作出任何反应,当美英第一阶段火力打击结束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才开始发表声明,号召人民奋起抵抗。可见,虽然人们预感到伊拉克迟早要受到打击,但“沙漠之狐”行动的突然发起不仅令世人感到多少有些始料不及,而且连伊拉克也感到很突然。

“沙漠之狐”行动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达成作战目的,与美国采取的灵活的战术有很大关系:美国军舰首先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攻击伊拉克防空系统。“企业”号航母上的EA-6B跟进后用高速反辐射导弹攻击伊拉克的防空雷达,为后续轰炸机、战斗机打开安全通道。B-52、F-14、F-16等战机通过安全通道攻击目标。空袭均在夜间进行,军事卫星和侦察飞机白天实施侦察并对攻击目标进行攻击效果评估,以便夜间进行进一步的打击。这些行动方法有效地抑制了伊军防空能力的发挥,有利于发挥美英先进武器装备的威力,大大加快了作战进程。

然而,“沙漠之狐”行动在战役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战略上的成功,相反,这次行动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实际上是美国的一次失败。这是美国在战略指导上迷信武力、政治短视的必然结果。

“沙漠之狐”行动激怒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各国首都,人们再次向萨达姆表示了同情。据法新社报道,摩洛哥已有10万人上街游行,声援伊拉克。在开罗,著名的《金字塔报》在一篇文章中说:“克林顿在加沙接见被监禁的巴勒斯坦人的子女时热泪盈眶,而3天后,他就变成了沙漠之狐,撕咬着那些病人、孤儿和势单力薄或无权无势的人们的血肉之躯。”伊朗的《伊斯兰共和国报》则称“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允许自己杀害这么多人,毁灭一个国家,目的就是掩饰自己在性问题上的恶行,这是人类的一种可怕的灾难”;“美国文明意味着毁灭、谋杀和暴力。这表明了支持与美国恢复关系的人有多么天真幼稚”。

“沙漠之狐”空袭行动虽然宣告结束了,但美伊在“禁飞区”的军事冲突依然不断,美军仍有大量空军驻守海湾,随时准备行动。而且,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还拨出1亿美元实施“解放伊拉克法案”,支持伊方各种反对派。因此,无论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还是这次“沙漠之狐”行动,都表明美伊双方的战争会一直在持续,终点是萨达姆政权倒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16:17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