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世界著名联合火力打击作战点评》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贾俊明 盛大志 李雷 张志刚 编著

出版社:长征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2年3月

【内容简介】

联合火力打击,是指综合运用诸军兵种火力达成一定得战役、战术甚至是战略目的的作战样式。

在信息化条件下,联合火力打击发生了质的飞跃,以信息系统为支撑,以多种火力效能集中释放为主要方式,以火力的精确打击为基本手段,以瘫痪敌方作战体系为制胜途径,以较小的代价获取巨大的作战效益,迅速达成作战目的。联合火力打击具有其他作战样式所不具备的突出优长而备受战争知道这关注,已成为联合作战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局部战争的基本作战样式之一。

【目录】

前言

【战例精选之一】希特勒垂死挣扎,导弹火力战粉墨登场——二战末期德国对英国的导弹袭击作战

专家点评:先天不足,生不逢时,V型导弹无功而终

【战例精选之二】生死攸关的战略空袭——二战中盟军对德国的战略空袭作战

专家点评:惨烈有余、波澜壮阔的战争史诗

【战例精选之三】炮击与政治、外交的精彩聚合——1958年我军炮击金门作战

专家点评:政治领衔、意味深远的战争奇观

【战例精选之四】导弹袭城定乾坤——“两伊战争”中的导弹袭城战

专家点评:准备充分、运用得当,导弹助萨达姆实现战略目标

【战例精选之五】六分钟决定胜负的战争——1982年以色列空袭贝卡谷地作战

专家点评:酣畅淋漓、发人深思的闪击经典

【战例精选之六】近乎完美的“火力斩首”——1986年美国空袭利比亚作战

专家点评:战绩斐然、美中不足的空袭经典

【战例精选之七】席卷海湾的“沙漠风暴”——1991年海湾战争多国部队对伊拉克的联合火力打击

专家成评:战绩卓著、开启时代的战争经典

【战例精选之八】恃强凌弱的“短促重拳”——1998年美英对伊拉克“沙漠之狐”行动中的联合火力打击作战

专家点评:招法可鉴、是非另论的胜战案例

【战例精选之九】倾泻街在巴尔干的“火药”——1999年科索沃战争北约对南联盟的联合火力打击作战

专家成评:占尽优势、有所启示的完胜战例

【战例精选之十】开创反恐战争的先河——2001年阿富汗战争中的联合火力打击作战

专家点评:精兵制胜、多有启示的反恐经典

【战例精选之十一】伊拉克战争中的“斩首行动”——2003年伊拉克战争中的联合火力打击作战

专家点评:意在斩首,重在震慑,一场实力相差悬殊的新型火力战

【专家总评】联合火力打击展望

【章节选读】

【战例精选之八】

恃强凌弱的“短促重拳”——1998年美英对伊拉克“沙漠之狐”行动中的联合火力打击作战

·这是一场罕见的全部在夜间实施的火力打击行动

·这是一场大规模使用精确制导武器作战的典型战例

·这是一场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授权就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攻击的“危险的先例”

·此役开创了完全依靠联合火力打击达成作战目的的战争先河

美英对伊拉克“沙漠之狐”行动中的联合火力打击作战,从1998年12月17日当地时间0点30分开始,到12月19日晚上8点20分结束,共持续了约70个小时。“沙漠之狐”行动中,美英共出动飞机600余架次,发射导弹600余枚,其中,巡航导弹400余枚,给伊拉克境内的军事设施造成了不同程度的破坏。它开创了未经地面交战,完全依靠联合火力打击达成作战目的的战争先河。

这次空袭对伊拉克有生力量造成的损失是微不足道的。而伊拉克政府在空袭后,正式中止了联合国对其武器核查计划,指责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不公正”,是“美帝国主义操纵的傀儡”,要求立即解除对伊拉克的经济制裁。空袭更激化了美国与伊斯兰世界的矛盾,有激进的伊斯兰武装再次计划准备对美英的目标进行袭击。其他国家也纷纷指责美国未经联合国安理会批准就对一个主权国家发动攻击,开创了“危险的先例”。美国一时间在国际社会上陷入被动。

饱受制裁、举步维艰的日暮帝国

自海湾战争之后,美国一心想彻底摧垮萨达姆政权,解除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研制能力。为此,美国一方面对伊拉克实施高强度的国际制裁,另一方面展开对伊的全面“核查”。而伊拉克则要求联合国尽快结束武器核查,解除对伊制裁,美国则认为,只要萨达姆不垮台,就不能解除对伊拉克的制裁,武器核查就要没完没了地进行下去。伊拉克必须无条件地与联合国特委会合作,否则就对它实施“大规模”、“毁灭性”的军事打击。

在对伊拉克长达8年的全面制裁中,联合国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销毁和核查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武器方面取得很大的成绩。连美国报纸也指出,“很难想象一时心血来潮进行的轰炸会比得上联合国伊拉克问题特别委员会在监督武器计划方面的作用。在巴特勒12月15日递交的那份报告天花乱坠的宣传之下,许多人没有看到特委会在销毁伊拉克武器方面的成绩。”

根据联合国的有关决议,从1991年起,联合国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已先后派出500多个武器核查小组,5000多人次,对伊拉克的导弹和核、生物、化学武器进行核查和销毁。据特委会提供的情况,大约140名专家已经摧毁了设在伊哈卡姆的一个生物武器制造中心。在化学武器方面,特委会要求伊方销毁了600吨化学试剂、300吨基础部件、426个用于制造化学武器的零件以及38537个化学武器弹头。在导弹方面,特委会已经销毁了133枚射程在150千米以上的弹道导弹(其中伊单方面销毁85枚,特委会监督销毁48枚)、30枚可以容纳化学试剂的导弹弹头、14枚常规弹头以及6个导弹发射装置。特委会还摧毁了萨达姆的“超级大炮”的一些构件。

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在伊拉克境内建立了密如蛛网的武器核查和监督网络。他们在伊拉克的军工厂和重要军事设施安装了100多部摄像机、39台传感器和33个传输中继站等监控设备,对伊日常军工生产和科研进行不间断监控,并定期对受监控地点和设施周围的空气、水源及土壤进行取样化验和环境辐射测试。核查人员还对受监控武器及相关设施分别编号,并贴上标签,共贴标签近万个。为解决核查过程中出现的纠纷,特委会同伊拉克建立了定期磋商制度,讨论核查进展情况,磋商解决在武器核查和销毁等方面出现的问题。

鉴于武器核查工作的进展情况,联合国特委会认为对伊武器核查和销毁工作已大部完成。1995年4月,前任特委会主席埃克乌斯在向安理会提交的报告中称:在核查和销毁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过程中,伊当局同特委会和国际原子能机构进行了很好的合作,除生物武器方面仍有重要遗留问题尚待查清外,导弹、核、化学武器方面的核查和销毁工作已基本完成,伊拉克已失去了生产和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能力。

然而,1995年8月以后,伊拉克武器核查工作的进程发生了逆转。联合国特委会加大了武器核查力度,派出的核查和监督小组大幅度增加。特委会常驻巴格达监督和核查中心对伊有关设施的视察和检查活动也更加频繁,核查的地点覆盖了伊全国各个地区,涉及的设施包括伊军事驻地、政府机关、军工企业、民用工厂、科研机构及院校等部门。随之,特委会对伊总统府等“敏感地点”的核查问题日益突出。1997年7月现任特委会主席巴特勒上台以后,武器核查人员对伊“敏感地点”的突击检查逐渐增多,特委会与伊拉克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更为激烈。美伊对抗逐步升级,海湾危机频频发生,克林顿多次要启动战争按钮,由于萨达姆每到最后时刻作出让步,才不得不作罢。

1997年10月中旬,巴特勒在向安理会提交的核查报告中,指责伊拉克阻止核查小组进入伊总统府等地执行核查任务。10月23日,联合国安理会通过第1134号决议,要求伊无条件地同特委会合作,否则将对伊实行新的制裁。但伊拒绝了安理会的这项决议,并驱逐了特委会武器核查小组中的美国人,禁止特委会使用美国的U-2侦察机在伊领空飞行,从而引发了美伊之间的新一轮斗争。在俄罗斯的斡旋下,萨达姆作出让步,同意包括美国人在内的武器核查人员返回伊拉克,使危机得以暂时缓解。

1998年初,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再度爆发。伊拉克以美国人里特率领的武器核查小组中美、英人员过多,难以公正核查为由,禁止特委会人员对其总统府等68个地点进行核查。 美国政府立即制订了“沙漠惊雷”作战计划,向海湾调集3万兵力,400架战机,3个航母战斗群共20多艘军舰,使海湾局势骤然紧张。后来,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亲自出马斡旋,经过艰难的谈判,与伊拉克政府达成了和平解决危机的协议,美国的“沙漠惊雷”才没能炸响。

10月31日,伊拉克宣布停止联合国特委会在伊境内的一切活动,美伊矛盾再次激化。克林顿命令美军驻海湾地区部队进入临战状态,同时向海湾大举增兵。美国“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和一支两栖舰队共23艘战舰,129架战机以及3000名士兵紧急赶往海湾。在军事冲突一触即发之际,伊拉克的立场出现松动,表示愿意通过和平方式解决危机,希望联合国秘书长安南为此发挥作用。安南致函伊拉克领导人,敦促伊拉克恢复与联合国特委会的合作,伊拉克复函表示愿与特委会全面合作。美国不得不在战机已经起飞,军舰已经出航的情况下,搁置对伊拉克进行军事打击的计划。

一年之内,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机一波三折,在美伊“猫捉老鼠”的游戏中,克林顿不仅没有捉住“老鼠”,反而被萨达姆牵着鼻子走,再三受到“老鼠”的戏弄,自然怒火难平。因此,联合国特委会主席巴特勒的一纸报告正好成为美国发起行动的借口。1998年12月15日晚,巴特勒在向联合国秘书长安南提交有关伊拉克接受核查情况的报告中说,在130次检查中,发生过3次很值得注意的事件:禁止联合国核查人员进入一个伊斯兰圣战者基地(伊朗反对派建在伊拉克的基地);禁止进入阿拉伯复兴社会党的场所;拒绝在一个星期五进行检查(那天是穆斯林国家的一个节日)。巴特勒还作出结论说,在过去的一个月中,伊拉克没有履行其于11月14日做出的承诺,即与联合国特委会(“联合国销毁伊拉克化学、生物和核武器特别委员会”的简称)进行全面和无条件的合作。就在巴特勒提交报告后不久,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就对此报告发表讲话说,伊拉克阻挠武器核查工作是“绝对不能接受的”,是“非常严重的事态”,并声称美国将采取包括军事打击在内的一切手段来迫使伊拉克就范。12月16日,联合国特委会的120名核查人员撤离伊拉克,返回了特委会设在巴林的后勤基地,为“沙漠之狐”行动打开了绿灯。于是,美国17日便发动了“沙漠之狐”行动,其动作之快令人瞠目结舌。可见,“沙漠之狐”行动蓄谋已久,是巴特勒的报告为美国对伊动武打开了绿灯。

1.作战目的。美国对伊动武的直接理由是伊拉克拒绝与联合国核查人员密切配合,其直接目的是惩罚伊拉克,迫使其与特委会合作,其长远设想则是推翻萨达姆政权。“沙漠之狐”行动作为实现美国战略目的的一种方式,主要是想借此削弱伊拉克的战争机器,以军事打击的重拳逼迫伊拉克建立亲美政权,将伊拉克彻底纳入美国的中东战略体系。

美国这次对伊拉克动武,还有借机对部队实施“实战演习”和“杀鸡儆猴”的目的。“沙漠之狐”行动使美军多军种联合作战的理论得到了检验,也对印度、巴基斯坦于1998年5月进行的核试验和朝鲜涉嫌研制核武器的行为间接地提出了警告。

2.兵力部署。作战开始时,美军在海湾地区共有兵力2.35万人。其中,海军1.43万人,空军5600人,陆军2600人,联合司令部的人员有1000人。共有舰艇24艘左右,主要是“企业”号航母战斗群和第五舰队的部分舰艇。其中,8艘舰艇具有发射“战斧”巡航导弹的能力,共携带有“战斧”巡航导弹300枚左右。空军和海军部署在科威特和巴林等国的作战飞机共约200架。其中,在巴林部署了6架B-1B远程多用途重型轰炸机,在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还部署有15架B-52战略轰炸机。作战进行的第二天,原计划于23日抵达海湾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和“贝劳·伍德”号两栖大队共14艘舰艇也提前于18日抵达海湾并立即投入了战斗,从而进一步增加了美军在海湾地区的兵力。另外,美军在海湾地区还部署了3个“爱国者”地空导弹营和一个陆军步兵旅,并随时准备增派E-3C空中预警机、E-8C战场雷达飞机和EC-130电子战飞机等作战支援飞机。

英国方面在海湾地区的兵力主要是600名皇家空军人员,520名皇家海军人员,18架“旋风”战斗轰炸机和两艘海军舰艇。“旋风”战斗机在交战时,有12架部署在科威特首都以北80千米处的军事基地,有6架部署在靠近沙特首都附近的空军基地。此外,还有2架VC-10加油机部署在沙特的空军基地。据英国外交大臣库克声称,在整个“沙漠之狐”作战中,英国空军大约完成了20%的攻击任务。

美英兵力:总兵力为3万余人,其中海军20300人,空军7500人,陆军2600人,联合国司令部1000人。飞机360多架(作战飞机240架),各艘舰船40余艘(其中战舰23艘)。

伊军兵力:空军3万人,作战飞机310~350架,5500门23~130毫米高炮;250个防空导弹系统;陆军:坦克3200辆,炮2300门;海军:2艘护卫舰,6艘巡洋舰,1艘扫雷舰。

弹舞流星、老鹰俘鸡的火力打击

1998年12月17日凌晨当地时间零时49分(北京时间早上6时左右),沉睡中的巴格达被隆隆的爆炸声惊醒,刺耳的空袭警报回荡在沉闷的夜幕之中,救护车拖着声声尖叫驶过大街小巷,地面防空导弹和炮火毫无目的地朝天鸣放,各种光、火、声交相辉映,整个伊拉克首都巴格达陷入硝烟弥漫的战火包围之中。美英代号为“沙漠之狐”的火力打击行动拉开了序幕。其作战行动共分为4个阶段。

第一阶段:削弱伊防空、指挥能力。该阶段火力打击从17日零点49分开始,至6点结束。

目的是削弱伊拉克的防空和指挥能力。打击的目标主要是伊拉克的防空司令部、重要的指挥和控制系统,如军事通信设施等以及电子战和雷达设施。使用的主要力量是“战斧”巡航导弹。

当日23时零7分,随着克林顿的一声令下,游弋在波斯湾的美国“企业”号航空母舰上不时闪烁着一束束白光,一枚枚“战斧”式巡航导弹装着450千克炸药,拖着燃烧的尾巴直奔巴格达。约半小时后,一架架载有激光制导火箭弹和自由落体炸弹的F/A-18“大黄蜂”战斗机和F-14“雄猫”战斗机从“企业”号的滑行跑道上起飞,呼啸着冲上夜空。17日凌晨零时49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突然警报长鸣,美国极为先进的“战斧”巡航导弹袭击开始了!位于市中心的总统府成了空袭的重要目标,美军的巡航导弹像利剑刺向这个要地。但巡航导弹没有击中总统府。巴格达郊区的国际机场,也遭到巡航导弹的袭击。密集的、橘黄色的火焰划过天空,爆炸声响彻云霄。巴格达西部等地爆炸声十分密集。巴格达一家大型医院急诊室,开始收治包括儿童在内的伤员,此外,还接收了5名死者的尸体。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在空袭发生后立即通过电视对伊拉克人民发表声明说,伊拉克的数处目标遭到了美国和英国发射的远程导弹的袭击,希望伊拉克人民团结起来同“国家的敌人”进行战斗。巴格达的空袭警报声刚刚响过,英国首相布莱尔就在伦敦发表了书面讲话,“较大数量的英国军队参与了这次代号为‘沙漠之狐’的军事行动。此次空袭的目的是摧毁和制约伊拉克对邻国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能力”。英国在海湾地区部署着22架作战飞机,参加空袭的主要是“旋风”战斗机。

在空袭进行一个多小时后,美国总统克林顿在白宫称美国必须奉行长期战略来遏制伊拉克,直至伊拉克出现一个新的政府。他说,如果伊拉克采取威胁性行动。美必须准备使用武力。在解释对伊动武的原因时,克林顿还具体列举了三条理由:1.没有强有力的核查体系,伊拉克将能在几个月而不是几年的时间内恢复其化学、生物和核武器能力;2.如果萨达姆能够破坏核查体系并且不受惩罚,他将以为自己可以随意重建他的杀伤性武器库,并且在某一天使用这些武器;3.上月美国中途停止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是给萨达姆的一个机会,而不是一张通行证。在上个月,萨达姆曾蛮横地拒绝联合国武器核查人员进入各主要军事基地,这立即引起美国的不满。但当美军飞机在飞往伊拉克的途中,萨达姆突然采取了妥协态度,师出无名的克林顿只好乖乖地宣布撤军。但这一次就不一样了,美国人已没兴趣继续玩所谓“老虎与狐狸”的游戏了,他们要的是“飞机加导弹”的真正的打击行动。

美军参联会主席谢尔顿17日在五角大楼也表示,这次作战行动代号为“沙漠之狐”,第一波攻击目标主要锁定伊拉克的空中防御系统、兵工厂、总统府,以及可能制造生化武器的实验室,目的是削弱伊拉克制造并使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能力。这波行动中美国至少发射了250多枚巡航导弹,相当于1991年海湾战争中使用巡航导弹的总数。美国和英国出动大批作战力量,包括一支航母作战群的22艘战舰,以及200多架作战飞机,包括17架B-52远程轰炸机,以及24万多名官兵。而英军共出动了18架“旋风”战斗机和两艘皇家海军战舰。谢尔顿表示,美英联军在17日的攻击中,250多枚巡航导弹大多已击中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军营等50个目标区。在第一波攻击中,从美国的太空卫星拍摄的照片显示,两栋伊拉克情报总部大楼及五处共和国卫队的营房都已被炸成废墟。

同时,为了加强海湾的作战实力,美英增兵海湾。美国海军的“卡尔·文森”号航母作战群迅速从波斯湾外围驶往海湾地区。第一阶段,美英共动用飞机70多架、舰艇35艘,其中的17艘舰艇发射了巡航导弹。共发射了200枚“战斧”巡航导弹,平均每两分钟至少发射一枚。空袭共打击了50多个具体目标,造成5人丧生,30多人受伤。可见,火力打击对目标的毁坏程度还是很严重的。但从伊拉克高射炮的反应看,伊拉克仍保存着一定的防空力量。

第二阶段:削弱伊重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该阶段火力打击从17日晚7点26分开始至9点10分结束。其目的是为了削弱伊拉克重建大规模毁灭性武器及“威胁其邻国”的能力。打击的主要目标是伊拉克维持、重建和使用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设施以及所谓“对邻国安全造成威胁的军事设施”,另外,第二阶段还继续对第一阶段未能破坏的伊拉克防空雷达进行了打击。

18日凌晨2点50分左右(北京时间),空袭警报再次响彻巴格达等地区,美英联军对伊拉克开始第二波大空袭。美军B-52远程轰炸机从印度洋上的迪戈加西亚岛起飞,载着“战斧”巡航导弹,威风凛凛地杀向海湾上空。而“企业”号航母作战群的一些战舰也吐着火舌,一枚枚巡航导弹冲向夜空。很明显,第二波攻击比17日清晨的第一波攻击更加猛烈。巴格达市中心也遭到轰炸,多人伤亡。伊拉克防空部队立刻动用高射炮进行猛烈的拦截。但萨达姆却不敢轻易拿出他的导弹武器进行还击。在他看来,目前保存实力要紧。空袭期间,美军参联会主席谢尔顿陆军上将在华盛顿得意扬扬地说,“新的打击正在进行,甚至我们说话时都在投弹。”他接着说:“今天的打击,有我们的新式陆基飞机,有我们海军和海军陆战队的飞机,还有英国的旋风式战斗机。”同时,美国国防部官员也宣称,巡航导弹在第二轮进攻中袭击了伊拉克腹地,海军攻击机以激光制导炸弹轰炸了伊拉克的边界地区。一枚导弹击中了伊拉克政府的军事工业公司附近。由于这批导弹击中了伊拉克首都的心脏地区,第二轮袭击的爆炸比第一轮的空袭损害要大得多。

在对伊拉克进行第二轮猛烈袭击中,伊拉克特种部队司令部与军事情报总部被早有预谋的美军海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夷为平地。此外,巡航导弹还击中了长期在联合国摄像机监视下的一些工业设施。有意思的是,美军一枚巡航导弹还袭击了伊拉克领导人萨达姆女儿的家,但刚巧当时她不在家。另外,巡航导弹还摧毁了萨达姆总统家乡——巴格达北部的提克里特镇的粮仓。这个粮仓储存着2600吨根据伊拉克与联合国的“石油换食品”协议而购买的大米。面对着大批珍贵的粮食被毁,伊拉克贸易部长萨利赫痛心不已:“被毁掉的大米数量足以满足该城镇居民一个月的定量。”据统计,第二阶段火力打击中,共对伊拉克的雷达系统、地对空导弹基地、军事指挥和控制中心、军事和情报总部、导弹和核生化武器生产设施、总统府、萨达姆家乡的粮仓及一些政府要害部门等60个目标进行了打击,使这些目标大部分遭到中等程度的破坏。第二阶段动用的主要力量是包括B-52和B-1战略轰炸机在内的作战飞机。

第三阶段:削弱伊威胁邻国能力。该阶段火力打击是在19日凌晨1点20分至5点18分进行的。其目的是为了继续削弱伊拉克威胁邻国的能力,并断绝旨在避开联合国制裁的石油走私。围绕这一目的,美英选择了伊拉克的国防部旧址、大型棉花仓库、巴士拉的炼油厂等,当然,这次袭击中的附带损伤也比较大,军事目标附近的医院也被击中。

19日凌晨零时30分,伊拉克首都巴格达又一次响起尖厉的空袭警报:美英联军即将再度来袭。在防空警报响起后不久,巡航导弹便雨点般落在巴格达市中心,伊拉克防空炮火和橘红色曳光弹不断地在天空炸响,地面上不断腾起巨大的火球和烟柱,爆炸声震撼了整座城市。昔日繁华的商业中心区几乎完全被火光淹没,爆炸声震耳欲聋。凌晨6时半左右,一架架飞机装载着威力无比的“战斧”巡航导弹再次杀向伊拉克多个目标,伊拉克防空部队用高射炮全力反击,空中炮火闪闪,不时传来低沉的爆炸声。巡航导弹这次空袭的目标离巴格达还有一段距离。上午9时,巴格达又遭到轰炸,历时竟达25分钟,轰炸场面之惨烈令人目不忍睹。空袭中,巡航导弹打击的目标扩大到了伊拉克电视发射台和油田等设施。事后,美国国防部长科恩证实,“战斧”巡航导弹不仅袭击了伊拉克最大的巴士拉油田,而且还轰炸了各电视台,目的是不让萨达姆进行“宣传”。

这是美英联军连续3天对巴格达展开狂轰滥炸,是最凶猛的一次空袭行动。参与空袭的力量仍然来自美国驻海湾航母上的F-18战斗机和驻扎在英属印度洋的迪戈加西亚岛上的B-52轰炸机。另外,美国的B-1轰炸机也首次参战。英国驻扎在科威特阿里—萨利姆空军基地的所有12架“旋风”轰炸机均参与了空袭行动。由于伊拉克空军根本无反击之力,只能借助地面火炮盲目射击,因而这些战斗轰炸机可以随心所欲地飞到任何一个目标上空,并对之实施全面轰炸。第三波大空袭攻击目标大部分都不在巴格达。其中,美机激光制导炸弹准确击中了伊拉克的通讯系统,包括电话电缆、无线电转接站以及防空雷达。美军巡航导弹在伊拉克南部的巴士拉准确摧毁了一座无线电站以及一座炼油厂。为了阻止伊拉克军队威胁科威特,美军也向伊拉克南部发动了猛烈攻击。英国皇家空军发言人证实,英军的“旋风”战斗机,再度对伊拉克发动轰炸,并在凌晨3时30分左右,平安返回科威特基地。在攻击行动中,英国总共出动了12架“旋风”战斗机,攻击伊拉克的防空设施、指挥管制中心以及共和国卫队的基础军事设施,还摧毁了克塔里尔空军基地和运送生化武器的停机棚。英军称,战机命中率达80%以上。

自发动空中轰炸的3天以来,伊拉克至少有68人丧生,巴格达市区为死亡者举行葬礼,并发动反美示威。而伊拉克宣称伊军击落77枚巡航导弹。至于具体情况是怎样,英美官方当然心里还是有数的,伊军显然在夸大宣传。

在第三阶段打击中,美英共发射巡航导弹60枚,出动飞机240架次,打击了伊拉克的60个目标,其中有30个目标与伊拉克的共和国卫队有关。这次打击对伊拉克的军事目标造成了实质性的破坏。这一阶段的火力打击除继续使用B-1B等飞机外,还发射了60余枚“战斧”巡航导弹。

空袭结束后,美英领导人都称,对伊拉克进行的联合军事打击很成功,已经破坏了伊拉克的防空设施、通讯和指挥系统,以及装备精良的共和国卫队的设备。美参联会主席谢尔顿进一步指出,美英两国在过去两天中袭击了75个目标。美军飞机在执行任务时没有遇到伊拉克方面多少抵抗,但谢尔顿也不得不承认,轰炸并没完全像预期的那样圆满。谢尔顿在最后又老老实实地说,美英两国的这次轰炸“无法摧毁所有要摧毁的一切”。根据伊拉克官方和当地的天主教援助机构表示,有几所医院遭到轰炸,包括规模最大的萨达姆医院,造成部分病人受伤。伊拉克还称,巴格达的一所医学院和一座博物馆也是美英的袭击目标,巡航导弹严重破坏了两栋楼房、几所学院、一个医疗中心和数栋女生宿舍。英国国防部长罗伯逊当天在伦敦说,美英联军迄今已攻击了伊拉克100个目标,联军发射了300枚“战斧”巡航导弹,战斗机也从空中发射了100枚巡航导弹。他说,在最新一轮的空袭行动中,英国的“旋风”战斗机和美国作战飞机的导弹击中了伊拉克精锐的共和国卫队总部。联军还攻击了能散播炭疽病菌的无人机机场,伊拉克的生化武器设施也受到严重破坏。这一切无疑都表明:联军已沉重打击了伊拉克共和国卫队,这也是他们为削弱萨达姆总统防卫实力的最重要行动。美国国防部官员在19日也说,美国自从17日开始空袭以来已向伊拉克的目标发动了200多次袭击,至少击中了75个不同的目标:比如27个萨姆地空导弹阵地中,1个被摧毁,两个遭到严重破坏,两个遭到轻度至中度的破坏,8个没有遭受破坏。美军巡航导弹除了对SA-2和SA-3防空导弹阵地造成破坏外,B-52远程轰炸机还投下大量炸弹,破坏萨姆-2和萨姆-3地空导弹阵地,并击中一座大型的导弹维修厂。此外,18个指挥和控制设施遭到了袭击,包括电视台和电台发射台、安全总部和军事情报指导委员会总部。在这些目标中,5个被摧毁,5个遭到严重破坏,2个遭到中度破坏,2个没有遭到破坏。而萨达姆手下的共和国特种卫队的19个设施都遭到了袭击,9个遭到中度破坏,4个遭到轻度破坏,2个被摧毁。这些设施中,有些是用来守卫和移动大规模杀伤武器的。美军巡航导弹主要攻击目标之一是共和国特种卫队,美军官员说:“空袭的一个目标,是削弱共和国特种卫队的实力。这支部队善于到处移动这些武器和确保伊拉克武器在联合国检查团赶到前撤离。”同时,11个生产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设施也被袭击,包括肯迪、卡拉马和伊布恩·哈伊萨姆的设施,8个正规军或共和国卫队的设施遭到了袭击。

在这一阶段,由于萨达姆在电视台发表了演说,美英还特别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目标进行了火力打击。

第四阶段:全面破坏伊军事设施阶段。该阶段火力打击是19日晚6点38分开始,至晚上8点20分结束。打击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破坏伊拉克的军事设施,使伊拉克在一年之内不再具备发展弹道导弹的能力,并迫使伊拉克再次接受联合国特委会的核查。打击的主要目标是伊拉克的军事和政府大楼,萨达姆的共和国卫队以及伊拉克的指挥系统和核生化设施。这一阶段火力打击中,美英共动用飞机140余架次,发射巡航导弹80余枚。动用的力量除“企业”号航母战斗群以外,刚抵达海湾地区的“卡尔·文森”号航母战斗群和“贝劳·伍德”号两栖攻击舰也投入了作战。英军还派出了4架“旋风”式战斗机参加了火力打击,使伊拉克共和国卫队的4个师遭受重创。

暮色中,设在屋顶上、地面上的各种防空武器纷纷将愤怒的炮火射入空中,不管是否顶用,它仍然表达了伊拉克人民和军队为捍卫国家主权和尊严而进行的英勇抗击。第四轮空袭在强度和频度上都明显降低,伊拉克军民基本上是看到哪里有飞机或导弹飞来,就纷纷举枪持炮射击一番,所以空袭中经常是此起彼伏,没有形成明显的波次。

由于美英认为作战基本达成了预期的目的,巴格达时间20日凌晨5时18分,克林顿宣布暂停对伊拉克的空中打击,并称美英对伊的军事行动获得了成功,“70个小时的‘沙漠之狐’行动的使命已经完成”。不过,美国“仍将保持警惕”,如果伊拉克试图重建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库,美国仍“准备使用武力”。克林顿说,他十分希望看到一个新政府在伊拉克出现,并保证华盛顿将支持伊拉克反对派。至此,“沙漠之狐”行动全部结束。

在这次为期70小时的“沙漠之狐”火力打击中,美英共出动飞机650架次,美国共发射巡航导弹415枚,还发射了大量的激光制导炸弹,攻击了伊拉克的120个目标。仅“战斧”巡航导弹发射的数量就达315枚,这一数字堪称此前10多年来巡航导弹发射数量的世界之最。伊拉克基本没有对火力打击进行有力的还击,只是用高射炮拦截过巡航导弹,因而,没有造成美英方面的人员伤亡(美军在飞行过程中有两架飞机相撞,造成4人死亡)。据美英方面称,这次火力打击在两个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功,一是使伊拉克的弹道导弹计划至少倒退一年;二是严重破坏了伊军指挥和控制系统。

通过这四个阶段的作战,美英最终迫使伊拉克再次与联合国特委会进行合作,从而基本达到了惩罚伊拉克的目的。

然而,对于这次空袭的效果,各国评价不一。指挥美军在中东行动的司令安东尼·津尼说,在为期4天的轰炸中,目标打击成功率达74%。五角大楼说,102个目标中有3/4遭到打击,伊仅用高炮进行反击。美英共出动飞机600多架次,其中300架次为夜间出击。发射了包括325枚“战斧”和90枚AGM-86C巡航导弹在内的400多枚(也有说600多枚)导弹,40多艘舰船和两艘航空母舰执行了袭击和支援任务。受破坏最严重的目标是与生产导弹有关的设施、阿拉伯复兴社会党设在巴格达的总部和巴士拉炼油厂(这是对付禁运的主要外汇来源)。英国首相布莱尔说,美国和英国空军瞄准的伊拉克的每一个战略要地均被击中。而俄联邦武装力量总参谋部认为,美国和英国对伊拉克进行的导弹打击并非像五角大楼断言的那样有效。据俄通社·塔斯社12月21日报道,据初步统计,每5枚导弹中就有1枚未击中预定目标。而伊军方12月18日发表的公报说,自17日凌晨至上午11时,美英向伊发射167枚巡航导弹,17日下午至18日下午4时,美英又发射了38枚巡航导弹,伊防空部队拦截77枚。19日的公报中又说,第三次空中打击中,伊军击落了美英发射的60枚导弹中的23枚。20日的公报则说自巴格达时间19日上午10时至当晚24时,美英向伊拉克发射了81枚巡航导弹,其中被伊防空部队在空中摧毁了21枚。

[专家点评]

招法可鉴、是非另论的胜战案例

伴随着军事技术的飞速发展和精确制导武器及其平台的不断更新,大规模联合火力打击已成为各国争相研究和探索的时代课题。1998年美英联合实施的“沙漠之狐”行动,创造了参战装备零损失、人员零伤亡,节奏快、效率高的鲜见战绩。在这场由精确制导武器唱主角的联合火力打击行动中,美英参战力量组织严密、协调一致、行动坚决,充分展现了过硬的军事能力和作战素养,在短短的4天里,对伊拉克实施了高强度的残酷打击,令本来就举步维艰的这个国家雪上加霜。尽管此次作战完全不具备正义性和合法性,但是仅就行动本身而言,美英军队实施联合火力打击的丰富经验和宝贵教训,对于未来作战,仍然有着重要的借鉴和启迪。

一、全程运用非对称作战手段,实现己方参战人员的零伤亡

此次“沙漠之狐”行动,既是一场独立的空袭战役,又是一次典型的不对称作战。美英使用的力量全部都是远距离打击兵器,各种精确制导武器投入比例高达70%以上。这些作战平台包括B-1B轰炸机(该机航程为1.2万千米)、F-117隐形战斗机(作战半径近1112千米)、“旋风”式战斗轰炸机等,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射程为1667千米)和AGM-86C巡航导弹(射程达1500千米)等。B-52H战略轰炸机每次作战都是从印度洋基地起飞,进行远程奔袭作战,往返航程达数千千米。而美英参战的两个航母战斗群则可以进行全球作战。4天之中,美军出动飞机650架次攻击97处地面目标,而伊拉克没有一架飞机升空作战,陷于极其被动的境地。据美国防部战后发布的评估报告,“沙漠之狐”行动共袭击了伊拉克的27个防空导弹阵地、18个指挥与控制中心、11个大规模杀伤性武器设施、8个“共和国卫队”营地以及其他重要设施,其中绝大部分遭到中等程度以上的破坏,极大地削弱了伊拉克战争潜力,迅速达成了战争目的。美军实施空对地、海对地的“不对称作战”在“沙漠之狐”行动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美军之所以没伤一兵一卒(不考虑美军由于协同失误而死亡的4人),主要也得益于其海空远程力量,特别是“战斧”巡航导弹,对伊拉克实施了非对称、非接触的联合火力打击。

随着高技术武器装备的发展和作战样式的不断改进,海空军和导弹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地位和作用也越来越突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美军发展了一大批高技术武器,依靠这种军事技术优势,使美军在介入地区危机时有了更大的灵活性。为了迅速瓦解和击败对手,同时将己方风险和附带损伤减少到最低限度,美军更重视利用“技术差”来实施不对称作战。在海湾战争中,美军动用了占全美军76%的F-117隐身飞机(其雷达反射截面积仅0.001~0.01平方米) 和300余枚“战斧”巡航导弹,成功地突破了伊军防空雷达系统,对伊军纵深地面目标实施了不对称攻击,大获成功。8年后,美军在“沙漠之狐”行动中,虽然用兵规模仅2.9万余人,远不如海湾战争的40万之众,但美军攻击中使用的智能武器弹药比例,远远超过了海湾战争。“沙漠之狐”行动中美军“企业”号和“卡尔·文森”号两艘航母携带的智能弹药超过海湾战争时6艘航母的携带量。美军在“沙漠之狐”行动中使用了称之为“零风险”作战手段的改进型“战斧”巡航导弹担当主要攻击角色,其攻击精度误差已由10米降为1米。在4天多波次攻击中,舰射和空射巡航导弹超过415枚,攻击强度、攻击频率和发射弹数都超过了42天的海湾战争(发射巡航导弹323枚)。美海空军在“沙漠之狐”行动中650架次的轰炸所使用的精确制导弹药占常规弹药的比例也高达95%,远远超过了海湾战争时的8%。由于存在巨大的技术差,伊军地面部队则对美海空军这种防区外的不对称打击还手乏力,鞭长莫及,只能用落后的高炮高射机枪做盲目射击,而美军650架次的轰炸飞行无一战损。美军认为,以美军的技术优势作基础,在未来的联合作战中,“联合部队指挥官在计划空中、地面、海上、空间和特种作战部队对敌实施不对称作战时有几十种方式可以选择”。“运用联合部队的力量打击敌军弱点的不对称行动以及在时间和空间上巧妙用兵就能够获得决定性的优势。”

二、以巡航导弹担当先期火力打击主角,迅速打开作战局面

与以往历次战争相比,特别是与1991年的海湾战争相比,“沙漠之狐”行动对巡航导弹的使用显得尤为突出。从二战时期德国对伦敦的袭击,到两伊战争中的导弹袭城战,导弹都是作为“撒手锏”武器,在战争的决战时刻使用的。海湾战争虽然使用了大量的巡航导弹,但在使用巡航导弹的同时,都使用了大量的航空兵攻击。“沙漠之狐”行动则不同,虽然在17日凌晨第一波次导弹袭击之前,美军使用舰载EA-6B电子战飞机,发射反辐射导弹摧毁了伊拉克的低空搜索和跟踪雷达,但这一行动的目的是为使用巡航导弹打开通路,并不是一个独立的战役行动。

美军在这次空袭中使用的“战斧”巡航导弹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空中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即AGM-86C型。它与AGM-86B相比,主要改进了制导系统,将地形匹配制导系统改为导航星全球定位系统,命中精度(CEP)从20~50米提高到10米。“沙漠之狐”行动中,美空军B-52轰炸机发射了91枚这类导弹。另一种是舰上发射的“战斧”巡航导弹,主要是BGM-109C型,与BGM-109A型相比,其制导系统、战斗部、引信、精度等均有较大改进。在这次空袭中,美国海军主要发射的是BGM-109C型,它们由“企业”号航母群和“卡尔·文森”号航母群发射,3天共发射了300多枚。

“沙漠之狐”作战中,美英共发射导弹600余枚,其中,巡航导弹415枚(“战斧”巡航导弹BGM-109C为325枚,AGM-86C为90枚),约占70%。尤其在作战一开始就首先集中使用200多枚巡航导弹,从而形成了密集的导弹袭击局面,这在战争史上还是第一次。而且,在短短70小时的作战中,巡航导弹的使用数量就远远超出了海湾战争使用量。

之所以会运用这样一种方式开战,而不是首先使用作战飞机先行打击,美英方面主要是担心人员伤亡和飞机被击毁。“战斧”巡航导弹自海湾战争中首次使用后,20世纪90年代又先后在伊拉克、波黑、阿富汗和苏丹战场上使用过近200枚。而“沙漠之狐”行动一次使用量就超过了300枚,其单次使用量和总使用量都创二战以来新高。可以预见巡航导弹等远程作战兵器在未来战争中的地位将日渐上升,首先集中使用导弹火力实施“火力突破”已经成为美军进行火力战的重要战法。

三、利用夜间实施隐蔽突击,火力震慑效果显著

在现代作战行动中,强调交战各方必须遵守战争法中的一条基本原则,即“目标区分原则”,就是在战争中,只能袭击军事目标,如果袭击民用目标则被认为是非法。从历次作战实践来看,要完全达到这一点是不可能的,但必须向这个方向努力。美军之所以选择在深夜和凌晨进行空袭,可能已经考虑到这样的原则,即便如此,实际上还是给巴格达的民用目标造成了大量损伤。虽然“战斧”导弹已经发展到第三型,比海湾战争期间有了很大改进,但命中精度和稳定性仍然令人怀疑:有一枚“战斧”导弹本来是袭击巴格达的总理府,却差一点炸毁旁边的共和国大桥;有一枚“战斧”导弹袭击总统府,结果在建筑物附近爆炸;还有一枚由于GPS定位和导航系统出现故障,本来用于打巴格达,结果飞到了伊朗西南部胡齐斯坦省的霍拉姆沙赫尔市,幸亏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此次“沙漠之狐”行动,四个作战阶段横跨4个夜晚,基本是每天深夜或傍晚进行一次打击,每轮打击之间相隔10余个小时。每个阶段的火力打击分2~4个波次不等(除第一轮打击是4个波次外,其余各轮打击均为2个波次),每个波次持续时间为1小时左右,可见,“沙漠之狐”行动的火力打击节奏是十分明显的。火力打击的间隙主要是进行毁伤效果评估、展开外交活动,以尽快促成政治目的的实现。在攻击方式上,采取了夜间多波次短促突击,每夜发动4轮攻击,每次均未超过一分钟,使伊军只闻轰炸声,不见飞机影,根本不可能作出任何有效反击。对美军这种打击方式,伊军指挥机关以及共和国卫队等地面部队也只采取躲与藏的被动措施防御。这样,既有利于组织指挥,又有利于及时控制战场态势。一场战争中的全部作战行动都在夜间实施,即使在人类历史上,也并不多见。

伊拉克方面,面对美、英密集的导弹袭击和飞机轰炸,巴格达的市民们不仅没有实行灯火管制、交通管制和其他安全方面的控制,反而置头顶上的导弹、炸弹于不顾,仍然在大街小巷中穿梭着,这也是“沙漠之狐”行动中的一道奇观。

四、依据作战目的,精心选择打击目标

美此次对伊动武目的十分明确,就是削弱伊拉克的战争机器,为推翻萨达姆政权创造条件,最终将伊拉克彻底纳入美国的中东战略体系。为此,美英明确了空袭的主要目标:伊拉克的核生化武器生产设施、防空系统、指挥与控制系统、机场及其设施、情报司令部和部队驻地。

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美英按照作战进程合理排定目标顺序,并较好地把握了对目标的轰炸强度。从4次空袭来看,最为猛烈的是中间2次,前后2次强度都较低。从袭击的目标来看,第1轮空袭中主要袭击点状目标,只要求破坏不要求摧毁;在中间2轮空袭中,则要求对已经遭受破坏的目标进一步摧毁,扩大战果,同时对新选择的目标进行轰炸;在最后1轮空袭中,只是补充式点状轰炸。从目标的选择上来看,17日袭击的目标主要是伊军防空作战目标;18日主要是与伊拉克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和武装力量有关的一些重要目标,不过,也波及医院、街道等平民设施;19日主要是针对伊拉克首都巴格达的北部、东部以及南部,也以非法出口石油为由对南部的炼油厂进行了袭击。据称,还对居民住宅区、医院、民用企业、粮食仓库、通讯中心、学校、商店等目标进行了空袭。由于萨达姆在电视台发表了演说,还特别对电视台、广播电台等目标进行了空袭。

由于这次行动的战略意图明确,所确定的打击目标针对性较强,加之美方投入兵器先进,因而取得了较好的作战效果。根据美英两军的报告,联军摧毁了90%的军事目标,给伊拉克造成重创。

五、作战行动突然短促,有效实现速战速决

空袭作为美军实现政治目的的手段,在现代条件下,其作战行动受政治、外交及国际舆论等因素的制约较大。为使空袭更好地为政治服务,避免战争升级,就必须有效地控制空袭的规模、范围及强度。

这次“沙漠之狐”行动,准备已久,美国多次警告伊拉克要采取军事行动,已失去战略上的突然性。12月15日晚,特委会主席巴特勒刚向安南提交了伊拉克没有与特委会很好合作的报告。在短短的20多个小时后,在联合国未受权的情况下,美英突然发起对伊空中打击,有效达成了战役上的突然性。在美英首次空袭后,伊拉克根本未作出任何反应,当美英第一阶段火力打击结束后,伊拉克总统萨达姆才开始发表声明,号召人民奋起抵抗。可见,虽然人们预感到伊拉克迟早要受到打击,但“沙漠之狐”行动的突然发起不仅令世人感到多少有些始料不及,而且连伊拉克也感到很突然。

“沙漠之狐”行动之所以在较短时间内达成作战目的,与美国采取的灵活的战术有很大关系:美国军舰首先发射“战斧”巡航导弹,攻击伊拉克防空系统。“企业”号航母上的EA-6B跟进后用高速反辐射导弹攻击伊拉克的防空雷达,为后续轰炸机、战斗机打开安全通道。B-52、F-14、F-16等战机通过安全通道攻击目标。空袭均在夜间进行,军事卫星和侦察飞机白天实施侦察并对攻击目标进行攻击效果评估,以便夜间进行进一步的打击。这些行动方法有效地抑制了伊军防空能力的发挥,有利于发挥美英先进武器装备的威力,大大加快了作战进程。

然而,“沙漠之狐”行动在战役上的胜利并没有带来战略上的成功,相反,这次行动从国家战略层面上看实际上是美国的一次失败。这是美国在战略指导上迷信武力、政治短视的必然结果。

“沙漠之狐”行动激怒了整个阿拉伯世界。在阿拉伯各国首都,人们再次向萨达姆表示了同情。据法新社报道,摩洛哥已有10万人上街游行,声援伊拉克。在开罗,著名的《金字塔报》在一篇文章中说:“克林顿在加沙接见被监禁的巴勒斯坦人的子女时热泪盈眶,而3天后,他就变成了沙漠之狐,撕咬着那些病人、孤儿和势单力薄或无权无势的人们的血肉之躯。”伊朗的《伊斯兰共和国报》则称“一个道德败坏的人允许自己杀害这么多人,毁灭一个国家,目的就是掩饰自己在性问题上的恶行,这是人类的一种可怕的灾难”;“美国文明意味着毁灭、谋杀和暴力。这表明了支持与美国恢复关系的人有多么天真幼稚”。

“沙漠之狐”空袭行动虽然宣告结束了,但美伊在“禁飞区”的军事冲突依然不断,美军仍有大量空军驻守海湾,随时准备行动。而且,为了推翻萨达姆政权,美国还拨出1亿美元实施“解放伊拉克法案”,支持伊方各种反对派。因此,无论是1991年的海湾战争还是这次“沙漠之狐”行动,都表明美伊双方的战争会一直在持续,终点是萨达姆政权倒台。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16:17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