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北大中文系第一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登】

序:先生们的北大中文故事

自2009年至2012年的四年里,北京大学中文系在每年的秋季学期,为刚刚踏入燕园的一年级新生开设了“静园学术讲座”系列课程。本集中所收的21篇文章,即是根据当时的课堂录音整理成稿,并经主讲者审定,现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说起开设“静园学术讲座”课程,还真有些个缘由:2009年秋,北大未名湖畔正在兴建中的人文大楼即将竣工,中文系将搬出窄迫但温馨的五院,离开朝夕映入眼帘的青春静园,中文系的师生都对五院和静园有着深厚的感情,有太多的留恋与不舍,所以当时的系主任陈平原教授建议本课以“静园”为名,以为纪念兼怀念之情。更为重要的原因是,随着时光进入二十一世纪,北大中文系一批蜚声国内外的知名教授相继退休,他们是成就卓著的学者,是德高望重的长者,更是中文系宝贵的学术财富与教学资源,有很多高中生正是慕他们之名才来到燕园,来到中文系。但由于这些老教授逐渐淡出了教学第一线,学生尤其是低年级本科生很难得到亲聆教诲、沐惠师泽的机会。当时正值中文系百年系庆筹备期间,老先生们也非常期待,倍加关注。有鉴于此,中文系决定为一年级本科生专门设立“静园学术讲座”课程,请老教授或在职教授主讲(两周一次),以漫谈聊天的演讲方式,讲述他们自己为学、为人、处世与生活等方面的经验得失与丰富阅历,使同学们不仅得到专业学习、日常处世与课余生活等方面的引导与启迪,还可以向老先生当面请益,解惑释疑,在如沐春风、如霈甘霖的课堂环境中,感受到中文系的学术氛围与学术风格,并有幸亲历亲见老先生们的音容笑貌与人格魅力,使他们在潜移默化中树立专业意识,巩固专业思想,了解中文系、喜欢中文系并进而热爱中文系。

我们在邀请主讲教授时,有意识地分别邀请中文系文学、语言、文献三个专业的教授登坛,轮流主讲。对于初入燕园的新生而言,给他们讲过于专深的学术问题,显然不大合适,我们请主讲者闲语漫谈,和新同学聊天。每位教授不同的人生经历与求学之路,以及他们的人生苦乐、生活百味,都别具特色、精彩纷呈。先生们在艰难困顿中孜孜不倦的求学精神、面对困难的乐观态度,以及他们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莫不如渡海之舟楫、登山之阶梯,给同学们以深深的启迪。同时,每位演讲者不同的讲授风格与语言特点,甚至形体动作,都吸引着同学们或思或乐、或喜或忧,在欢声笑语中,为先生们热爱专业、热爱中文、热爱北大、热爱祖国的精神与情怀所感染所鼓舞,这些音容笑貌会深深地烙印在他们的脑海中,不仅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与生活起到引导的作用,而且会在他们心中驻存永久的温暖与感动,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珍贵的精神财富。

前已述之,我们请先生们所讲的,不仅仅是他们的道德学术,还有他们的曲折经历与苦乐人生。所以,本集所收的文章,并不是严谨意义上的专业论文,而是漫谈家常,演绎生活,谈天说地,品味人生,掌故旧闻,尽在书中。每位演讲者,都是一位“故事大王”,而且这些“故事”,大多是我们所不知不解的。从我们邀请主讲的先生们的年龄而论,自八十上寿至五十初度不等,但他们却跨越了上世纪二十年代至今七八十年的时间,这也正是国家从多灾多难、民生艰迫向家国统一、经济发展的过渡时期。老先生们经历过抗日战争、国共内战、抗美援朝、“文化革命”及改革开放的不同时代,就是与共和国同龄或稍后的学者们,也同样经历过上山下乡及屡次政治运动。因此,每位主讲者的人生经历,本身就颇具传奇色彩,在先生们貌似挥麈清谈的连珠妙语中,他们的故事活灵活现,可歌可泣,既引人入胜,又耐人寻味。他们的故事,也是近百年中国的故事、北大的故事,更是北大中文系曲折前行的百年系史。

因此,本书可以说既是一部导引莘莘学子走向学术殿堂的入门书,也是一部故事集和掌故旧闻汇编,有着极强的学术性、专业性、知识性、趣味性和可读性。不仅对于初入燕园的新生,就是对其他高校中文系与人文学科的大学生,以及众多人文学科的爱好者而言,也有良好的发踪指示与梯航导引作用。

我因为主持本课程的关系,一方面出于一个后生末学对先生们的敬重,另一方面也不愿失去如此珍贵的聆教受益机会,所以如果时间允许,我都是敬忝末座,与新生一起受教沐泽、浸润濡染,四年沾溉,所获良多。本课程同学的作业,即是针对某位主讲者所讲问题,写一篇类似读后感的文章。我这篇书前的小文,也就算是勉强交给先生们的作业吧。

漆永祥 2013年5月10日敬书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3日 16:14 来源:北京大学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