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耳闻目睹卢旺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读】

代序

从品味卢旺达了解多彩非洲

刘贵今

我们面前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耳闻目睹卢旺达》,是中国驻卢旺达使馆外交官、其他馆员和随任配偶,包括临时探亲的家属,以及常驻卢旺达中方人员,如在孔子学院任教的老师,在舒展大使的鼓励下,利用业余时间的习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难忘的经历、日常的生活、身边的故事和有趣的见闻,以及触景生情的感悟和跨越时空的思考。其中许多篇目文笔生动、语言简洁、联想丰富,读来备感亲切、真实和质朴。

我和舒展大使相识甚久并共事多年。他先后在5个非洲国家常驻,现任中国驻卢旺达特命全权大使。舒大使酷爱读书,谙熟非洲和对非事务,是位学者型外交官。这本书的许多文稿,他都予以指导和亲自修改,倾注了大量心血。不少非洲国家条件艰苦,在那儿常驻,生活往往比较枯燥。舒大使有意通过组织大家动笔写作,倡导大家读书学习、调查研究,并借以练习文笔,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同时也可留下一点精神的财富。

我对卢旺达并不陌生。书中的文章,也唤起我对这个国家美好、沉重和复杂的回忆。

卢旺达是非洲中东部的国家,只有2.6万多平方公里,却居住着约1100万人口,生存与环境的压力较大。那里的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曾长期和睦相处,但由于殖民者入侵并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扶持和利用一个民族、打压和控制另一个民族,埋下了分裂和仇恨的种子。20世纪90年代初,席卷非洲的多党制和民主化风潮,更是导致了卢旺达政局长期动荡及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发生,数十万人死于非命,至今卢旺达人民心灵创伤未能痊愈,深层次后遗症犹存。但随着和平与稳定的恢复,执政党政策得当和领导人得力,卢旺达经济迅速恢复,成为非洲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也许由于机缘巧合,过去40年间我多次在重要时刻踏访这个不同寻常的国家,尽管每次都来去匆匆,但印象仍十分深刻。

20世纪70年代初,我作为外交信使,首次踏足基加利,所见城市虽小,贫穷落后,但红花绿树,气候宜人,街道整洁,人们生活安逸祥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外交部非洲司综合处工作,陪时任副部长齐怀远访问卢旺达。当时该国已是中国公司劳务承包的重要市场。我们参观了中方承建和援建的公路及农田水利设施。可以看到卢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上下心气十足,发展前景看好。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时应邀访卢,主人安排参观了许多刚发生大屠杀不久的血腥现场和遇难者群葬之地,献花圈时仍可闻到尸臭,场景惨不忍睹。但我也处处感觉到卢旺达人民的坚韧性格和不屈精神,为他们在历经大灾难后致力民族和解和重建家园的意志所感动。

自2007年我担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和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后,又接连赴卢,一次是为刚果(金)东部问题做卢方工作,另一次是出席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时隔十余年后,发现基加利已是今非昔比,面貌一新,街道宽敞明亮,城市生机勃勃。基市郊区,山坡上别墅错落成片,白墙红顶,蓝天绿树下风姿无限。我心想,如假以时日,基加利当变成又一个美丽的小型“哈拉雷”或“茨瓦内”(原比勒陀利亚)。

卢旺达作为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缺少矿能资源、地狭人密的小国,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洲的快速进步和巨大潜力。非洲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贫穷又富饶、既神秘又朴实的大陆。在中国的总体外交中,非洲占有重要地位,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在中国人大量涌向非洲创业和旅游、中非贸易和投资迅速扩展的今天,那里所发生的一切,离我们既远又近,息息相关。我们有各种理由努力去正确认识、深入了解这片同我们关系越来越密切,有54个国家和十多亿人口的大洲。

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民众对于非洲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和片面,在许多人看来,非洲还是一片荒蛮和混乱。即使是有些到非洲国家经商和务工的人员,也是抱着为生计“捞一把就走”的心态,不愿更多地花时间和精力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国家,更甭提试图融入其文化。

希望这本有关卢旺达的文集,可以让读者从中触摸这个国家的文化、风情和历史脉络,从而了解它所处的这个丰富多彩的大陆,以及这个大陆上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同时,还能感知我们长年从事对非工作外交官们的精神和情怀。

(本文作者历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中国驻南非大使和中国政府首任非洲事务特别代表,现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中非工商学院院长。)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15:58 来源:党建读物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