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耳闻目睹卢旺达》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 编著

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3年7月

【内容简介】

1994年,非洲国家卢旺达发生了令世界震惊的种族大屠杀,短短数月内,近百万人丧生。好莱坞后来据此拍摄了著名影片《卢旺达大饭店》。今天的卢旺达是什么样子?卢旺达人心中的创伤是否已经弥合?卢旺达的快速发展给今天的中国带来什么启示?在本书中,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的外交官们用他们的耳闻目睹,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卢旺达。

这里千丘披绿,风景宜人;城市里街道宽敞干净,连一点垃圾都难找到;这里到处都是“活雷锋”,遇到困难总有热情的援手;他们欣赏中国的和平发展理念,对西方有条件的援助不领情;他们致力于抚平大屠杀带来的心灵创伤,不再区分胡图族与图西族……

书中披露了许多外交官工作生活的真实细节和外交故事,在外人看来严肃的政治、风光的社会地位背后,是许多不为人知的艰辛和挑战。

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中非工商学院院长刘贵今希望读者能从本书中触摸卢旺达的文化、风情和历史脉络,从而了解它所处的这个丰富多彩的大陆,同时,还能感知长年从事对非工作外交官们的精神和情怀。

 

【目录】

历史篇

大屠杀后,卢旺达人学着宽恕 / 史策

听了西蒙的话,我对卢旺达人民肃然起敬:受害者与凶手比邻而居,双方需要怎样的勇气才能放下心中的仇恨和手中的屠刀!

揭秘“卢旺达大饭店” / 史策

影片将当年屠刀飞舞时的千山饭店比作沙漠中的绿洲。即便现在——大屠杀已过去十多年,它仍闪耀着温暖的人性光辉。

逝去的荣耀 / 刘玉秋

这是红外感应装置,通往二楼的每一级阶梯上都有相同的装置。每晚主人上楼后打开这个装置的开关,如遇陌生人上楼,就会有铃声响起,向主人示警。

另类游记:探访联合国关押所 / 延飞

关押所距离阿鲁沙国际机场不远,就在阿鲁沙监狱院内。这里大小总共75间牢房,现押32名犯人,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都是参与策划、实施1994年大屠杀的卢旺达前政权党政军要员。

黑色王朝

——游卢旺达老王宫有感 / 史策

这里有神圣的王权思想、复杂的王室结构、精密的统治系统和令人赞叹的风俗习惯,既非部落氏族的落后,更非野人统治的荒蛮。

风光篇

一个鲜为人知的“绿色”国度 / 孙桐

站在山顶俯瞰四周,仿佛进入了一个和谐透明、至纯至净的世界。布莱拉湖像是藏匿在丛岭中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翠,那种极致的、未被染指的、原始质朴的美,让人心驰神往。

基伍湖:沸腾的湖水可煮鱼 / 王勤

基伍湖有个奇怪的现象:部分湖水有时会突然沸腾起来,一连持续几个星期。沸腾的湖水,甚至可以将鱼煮熟。

寻访基加利市的历史踪迹 / 孙成功

在经历了1994年血腥的大屠杀后,卢旺达人在新政府的领导下,不断弥合民族创伤,致力于加快发展经济,使基加利市的基础设施不断得到改善。市中心到处高楼林立,商铺鳞次栉比,大街小巷车水马龙,一派生机勃勃景象。

尼雍圭森林公园散记 / 刘玉秋

这种猴子体型不大,一身黑色毛发,只有脖子下面露出部分白毛,像是扎了一条白围脖。如果不是事先知道这种猴身上有很多病菌,真想去摸摸它。

探访“金刚” / 刘玉秋

眼前四米开外处,两只大猩猩并排趴在一丛竹子下面,其中一只臂弯里冒出一颗小脑袋,导游说那就是双胞胎之一。我极力想看清楚那对双胞胎,可惜大脑缺氧头晕眼花,只看到黑乎乎一片,怎么也看不到另外那只小猩猩。

卢旺达的夜空 / 韩琪

第一次见到星星那样地排列,几颗特别亮的星星像字母N排列着连在一起,周围还有很多微微亮光的小星星点缀着,看着看着不知不觉笑了起来,心中也多了一丝想念,想念遥远的家乡,想念家乡的亲人……

爱上卢旺达 / 程涛

爱它们的爱情,停留在原始丛林的爱情,恰似那生命之水,由高枝,由树叶,由树干,由野草,由黑土,由小溪,由大海,由天堂,亘古循环。

 

人物篇

总统卡加梅曾是难民营儿童 / 闫翠丽

为医治民族冲突给卢旺达人民心灵造成的严重创伤,卡加梅在战后推行了民族和解政策,鼓励受害最多的图西族人和部分胡图族人都放下仇恨,宽容地对待给他们带来伤害的人,并不再对两个民族进行区分,而是统称卢旺达人。

青年·外交·未来 / 吕凌琼

有十几位对中国历史、文化和外交政策颇有兴趣的卢旺达学生希望有机会与中国驻卢旺达大使见面聊一聊。

静静绽放的女人花 / 刘玉秋

卢旺达的妇女社会地位极高。据不完全统计,女性在公务员中的比例占到了60%左右。目前政府部门中近40%的部长是知识女性,她们留学国外,都拥有硕士以上的高学历。

孔孟颜曾四大家族“穿越”卢旺达 / 孔令远

在卢旺达基加利教育学院孔子学院,竟然聚齐了孔孟颜曾四圣的“后裔”。生活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圣人们若地下有灵,一定会感慨不已。

致卢旺达女郎 / 孔令远

整个世界在我眼前黯然失色

因我身边的你

是如此的明媚、清澈、光彩照人

社会篇

相识基加利 / 王晓华

大堵的情况不多见。丢钱包的事儿很少听说,但是,汽车后视镜会随时被偷。

这里也有活雷锋 / 王勤

遇到途中抛锚,许多行驶车辆都会停下主动询问是否需要帮忙。

千丘之国觅芳踪

——记“2012卢旺达小姐”选美大赛 / 吕凌琼

卢旺达依旧是重债穷国,依旧是最不发达国家,可人们不知道的是,现在的卢旺达不仅有最美丽的女子,还有最干净的街道、最勤劳的人民、最廉洁的官员。她比任何国家都努力地在完善自我,来让世界知道她。

我在卢旺达看选美 / 夏乐涵

卢旺达人起名都有含义,却没有姓氏,光从名字上你看不出她们是不是一家人。

罚就一个字 / 王勤

接我的朋友笑吟吟迎上来,看到我手里提着一个塑料袋,马上提醒说:“卢旺达人的环保意识很强,入境者不许带塑料袋,赶快处理掉,否则有可能挨罚!”

卢旺达人也知道中国的“和平发展” / 孙成功

非洲国家也应该寻找适合自己特点的发展道路,应该像中国那样,坚持开放包容,寻求内心平和,与邻国以及全球交流合作,互为伙伴,共同发展。

入乡问俗 / 王晓华

在公众场合吃东西被认为是非常粗鄙的行为。此外,媳妇不能在公婆面前吃东西。

散步卢旺达 / 孙桐

来到卢旺达的外国人,无不啧啧称赞这里惊人的干净,再偏僻的地方也看不到一点垃圾。这样一个贫穷却整洁的国家,让所有初来卢旺达的外国人都肃然起敬。

 

【章节选读】

代序

从品味卢旺达了解多彩非洲

刘贵今

我们面前这本图文并茂的小书——《耳闻目睹卢旺达》,是中国驻卢旺达使馆外交官、其他馆员和随任配偶,包括临时探亲的家属,以及常驻卢旺达中方人员,如在孔子学院任教的老师,在舒展大使的鼓励下,利用业余时间的习作。他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自己难忘的经历、日常的生活、身边的故事和有趣的见闻,以及触景生情的感悟和跨越时空的思考。其中许多篇目文笔生动、语言简洁、联想丰富,读来备感亲切、真实和质朴。

我和舒展大使相识甚久并共事多年。他先后在5个非洲国家常驻,现任中国驻卢旺达特命全权大使。舒大使酷爱读书,谙熟非洲和对非事务,是位学者型外交官。这本书的许多文稿,他都予以指导和亲自修改,倾注了大量心血。不少非洲国家条件艰苦,在那儿常驻,生活往往比较枯燥。舒大使有意通过组织大家动笔写作,倡导大家读书学习、调查研究,并借以练习文笔,陶冶情操,丰富生活,同时也可留下一点精神的财富。

我对卢旺达并不陌生。书中的文章,也唤起我对这个国家美好、沉重和复杂的回忆。

卢旺达是非洲中东部的国家,只有2.6万多平方公里,却居住着约1100万人口,生存与环境的压力较大。那里的两个主要民族,胡图族和图西族,曾长期和睦相处,但由于殖民者入侵并采取分而治之的手段,扶持和利用一个民族、打压和控制另一个民族,埋下了分裂和仇恨的种子。20世纪90年代初,席卷非洲的多党制和民主化风潮,更是导致了卢旺达政局长期动荡及骇人听闻的大屠杀发生,数十万人死于非命,至今卢旺达人民心灵创伤未能痊愈,深层次后遗症犹存。但随着和平与稳定的恢复,执政党政策得当和领导人得力,卢旺达经济迅速恢复,成为非洲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

也许由于机缘巧合,过去40年间我多次在重要时刻踏访这个不同寻常的国家,尽管每次都来去匆匆,但印象仍十分深刻。

20世纪70年代初,我作为外交信使,首次踏足基加利,所见城市虽小,贫穷落后,但红花绿树,气候宜人,街道整洁,人们生活安逸祥和。

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在外交部非洲司综合处工作,陪时任副部长齐怀远访问卢旺达。当时该国已是中国公司劳务承包的重要市场。我们参观了中方承建和援建的公路及农田水利设施。可以看到卢各族群众和睦相处,上下心气十足,发展前景看好。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任外交部非洲司司长时应邀访卢,主人安排参观了许多刚发生大屠杀不久的血腥现场和遇难者群葬之地,献花圈时仍可闻到尸臭,场景惨不忍睹。但我也处处感觉到卢旺达人民的坚韧性格和不屈精神,为他们在历经大灾难后致力民族和解和重建家园的意志所感动。

自2007年我担任中国政府非洲事务特别代表和达尔富尔问题特别代表后,又接连赴卢,一次是为刚果(金)东部问题做卢方工作,另一次是出席达尔富尔问题国际会议。时隔十余年后,发现基加利已是今非昔比,面貌一新,街道宽敞明亮,城市生机勃勃。基市郊区,山坡上别墅错落成片,白墙红顶,蓝天绿树下风姿无限。我心想,如假以时日,基加利当变成又一个美丽的小型“哈拉雷”或“茨瓦内”(原比勒陀利亚)。

卢旺达作为一个饱受战乱之苦、缺少矿能资源、地狭人密的小国,近年来的发展和变化,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非洲的快速进步和巨大潜力。非洲是一个既古老又年轻、既贫穷又富饶、既神秘又朴实的大陆。在中国的总体外交中,非洲占有重要地位,中非人民之间的友谊源远流长。在中国人大量涌向非洲创业和旅游、中非贸易和投资迅速扩展的今天,那里所发生的一切,离我们既远又近,息息相关。我们有各种理由努力去正确认识、深入了解这片同我们关系越来越密切,有54个国家和十多亿人口的大洲。

但由于各种原因,中国民众对于非洲的认识仍然比较肤浅和片面,在许多人看来,非洲还是一片荒蛮和混乱。即使是有些到非洲国家经商和务工的人员,也是抱着为生计“捞一把就走”的心态,不愿更多地花时间和精力了解他们工作和生活的国家,更甭提试图融入其文化。

希望这本有关卢旺达的文集,可以让读者从中触摸这个国家的文化、风情和历史脉络,从而了解它所处的这个丰富多彩的大陆,以及这个大陆上芸芸众生的喜怒哀乐。同时,还能感知我们长年从事对非工作外交官们的精神和情怀。

(本文作者历任中国驻津巴布韦大使、外交部非洲司司长、中国驻南非大使和中国政府首任非洲事务特别代表,现任中国前外交官联谊会副会长、中非工商学院院长。)

另类游记:探访联合国关押所

延飞

2012年2月2日,在坦桑尼亚北部阿鲁沙市,我有幸参观了联合国卢旺达国际刑庭设在这里的联合国关押所(United Nations Detention Facility,UNDF),同行的有乌干达高专、俄罗斯大使、坦桑尼亚高专等部分外国驻卢旺达使节。

舒适实用的关押所

关押所距离阿鲁沙国际机场不远,就在阿鲁沙监狱院内。这里大小总共75间牢房,现押32名犯人,大都是六七十岁的老人。他们都是参与策划、实施1994年大屠杀的卢旺达前政权党政军要员。国际刑庭几乎把整个前内阁都关到这里,这在联合国历史上尚无先例。当年德国的纽伦堡审判和日本的东京大审判,都没有做到。关押所的管理和人事均归联合国掌控。

看守人员24小时轮班,四班轮值。关押所内设施相当舒适,犯人个个住单间。每个监室约十来平方米,一张单人床,一个长条桌,两边墙上有书架,竖着一些书籍。房间里都有用木板隔开的卫生间和淋浴间。十几个前部长人人自购手提电脑,但不许上网。

三十来平方米的健身房里有十几部时尚健身器械,室外有足球场、简陋的篮/排球共用场地。小图书馆里有不少国际名刊大报,还有一些卢旺达报刊。电脑室内架着四台电脑,供犯人使用。国际刑庭庭讯记录、法院决定、判决书等资料,无论是纸质文档还是电子文件,应有尽有。

关押所内专设四五间辩护律师会见室。还有三间小教室。犯人大多会讲法语,但关押方还是聘请法文教师,照顾一些只有中学文化水平的人。还有一个斯瓦希里语老师。犯人有人提出要学阿拉伯语,关押方正在物色老师。

犯人的宗教生活习俗备受尊重,各门教徒都有单独的祈祷室,包括一间穆斯林礼拜房。

关押所内设有两个犯人专用木质电话亭,犯人每周可以免费打两次国际电话,接听每次5分钟,主叫10分钟。看守人员接到电话后逐个传呼他们通话。通话自然有人监听并全程录音,一旦听到串供或其他违规的话,马上切断。另有两个律师专用电话亭,关押方不得监听。

这里一日三餐,中午和晚上一般两菜一汤,待遇好于很多非洲国家监狱的一日两餐甚至一日一餐。厨房自烤面包,胜过市场上出售的普通面包。餐厅有十几个厨师,每周都公布菜谱,并经医护人员标出卡路里和营养值。穆斯林专有清真灶。有特殊饮食爱好者可以自己订菜。两大间餐厅有十多张餐桌,可供六七十人就餐。

犯人每天6时起床,锻炼一小时,7时早餐,然后到图书馆、电脑室,学语言或会见探访的亲友。12时30分午餐,随后午休。下午4时自由活动,晚上6时晚餐。晚餐后多数犯人会泡在电视机前,电视频道有英国BBC、法国France24、美国CNN、南非DSTV。到了晚上8时30分牢房统一上锁。由于没有空调,白天各房门洞开通风消暑,落日后关门防蚊。

所内规定,犯人内衣自己洗,衬衫及其他大件衣服可以送外干洗。医务室有十来平方米,一张小床,两个护士24小时值班,处理一些紧急情况。附近医院有两个医生随叫随到,但由于阿鲁沙医疗条件有限,一般患者都远赴肯尼亚或南非治疗。一人现在肯尼亚住院一年有余,关押所和联合国派警卫、医护人员悉心照料。

 

不思悔改的囚犯

此联合国关押所设立于1995年,有的犯人一直关押在此,有的关押时间短,也有三四年。他们进来后一般先关押三年至八年,等候检方搜集证据和准备起诉,然后出庭受审。由于所内各方面条件不错,迄今没有人企图逃逸,也没人想自杀。

犯人可以通过各种渠道弄到钱,有几个甚至偷偷购置黑莓或苹果电子产品,试图上网里通外联,结果均被没收。他们之间可以自由交流。我们参观时,看到他们有的在走廊和庭院散步,有的倚门聊天,有的在房间里用电脑看文件,还有个前上尉在电脑室玩游戏。

适逢几个犯人的亲友远道前来探视。头顶白帽的穆斯林同探监的妻儿叙家常,女方黑纱遮面;有个孙辈看望爷爷;还有一位时髦少女陪母亲省视父亲。这些犯人的家人都已定居欧美或非洲其他国家。没见有卢旺达国内来探视的家属。

所方允许配偶探视时同居半天到一天。关押所所长告诉大家,这种事情只能做不能说,但他并未提醒我们保密。

在押犯基本都请西方的律师为自己辩护开脱。这些律师颇有能量,时常私下给犯人通风报信,送钱捎物。犯人不仅花钱买药,享受名烟好酒,而且贿赂看守人员。

所内为了避免犯人非法弄钱,为所有在押候审人员开设账户,允许他们买电视机、烟、酒。

在押犯中只有一个女犯,名叫波莉娜(Pauline Nyiramasuhuko),是个典型的政客,1994年4-7月任卢旺达胡图临时政府妇女和家庭事务部长,指挥她时任国立大学学生会主席的儿子及儿媳组织民兵,在南方布塔雷一带设路障搜捕和强奸妇人少女,然后逐一杀死。她于1996年在肯尼亚被捕,不久前被判终身监禁。国际刑庭自诩此案开创了战争期间的强奸行为可以按反人类罪判重刑的先例。目前她的儿子关在该监狱另一区内。儿媳1996年逃到美国新罕布什尔州,2010年6月被美方逮捕,目前正在受审。

波莉娜至今满腹仇恨,对判决不服并提出上诉,还要求由法国法官审判,称乌干达或坦桑尼亚法官支持卢旺达爱国阵线,“不可能公正”。我们看到她在这里享有特殊待遇,专有两间裁缝房,替自己和“难友”做衣服,还贴着个广告。坦桑尼亚高专问她:“除了自由以外,你觉得还缺什么?”所长插话:“你吃得饱不饱?穿得好不好?医疗服务好不好?平常接触信息是否方便?”她反诘:“那些方面倒是方便。但是我没自由,没有自由就等于什么都没有。”

1994年卢旺达胡图临时政府总理让·卡姆班达(Jean Kambanda)个子很矮,却名声在外。他看起来情绪稳定,甚至显得很乐观,他冲我们自嘲道:“你们肯定都认识我。”确实,在基加利大屠杀纪念馆里有他的照片及相关指控。

我们碰到正在看法国电视新闻的原商业部长朱斯坦(Justin Mugenzi) 。他拥有乌干达麦克雷雷大学的经济学硕士学位,但居然把坦桑尼亚高专衣襟上的国旗徽章误认为是南非国旗。他对我说,卡扎菲死后没人资助非洲了,中国最近刚刚交付非盟大厦,希望中国给非盟提供更多经费,这样非盟才能起到它应有的作用。

这些犯人当中,一个是原公职部长,一个是原青年部长,当年他们动手杀人时不过三十多岁。还有原布塔雷区长,任职不过58天,竟杀了成百上千人,随即逃亡7年,坐牢10年,他说这是从政必须付出的代价。他现在自己动手种菜,上一年收获50公斤西红柿,请狱警吃饭共享劳动果实。

这些人分别在比利时、刚果(布)、坦桑尼亚、肯尼亚、布基纳法索、马里、乌干达落入法网。其中,“规划大屠杀”的前计划部长,2007年被国际刑庭发现时,正在德国法兰克福看病,当时已经整容化妆(好多人都这样)。他借打电话之机企图逃脱,但不久后又被发现缉拿归案。这些犯人有的人抱怨候审时间太长,17年才判刑。这除了官僚作风外,还因为律师更换频繁,有的判案法官去世,一两年都没人接替。

 

前途未卜的监所

关押所共有联合国正式职员15人,现任所长赛义杜·甘多(Saidou Guindo)是马里人,曾先后任马里监狱副总监、外交部顾问、联合国驻海地维和警官,1997到1999年在卢旺达监狱里担任过副总监。其主要助手分别是乌干达人、尼日利亚人、塞内加尔人和菲律宾人。由于在押犯大多讲法语,因此监管人员多为西非人,少数为讲斯瓦西里语的东非人。

关押所还雇用了很多坦桑尼亚当地雇员,包括60名看守人员和从事文秘、保洁服务的工作人员,这些当地雇员已前后轮换500多人次。2011年该所的经费开支达25.7万美元。

以前这里关押的候审嫌犯及服刑犯人更多,现经联合国与一些国家签约,被判处12年以上到终身监禁的刑犯中,有15人被移送至马里,9人被移送至贝宁(2人已故),移送瑞典和意大利各1人(两人均已刑满获释),还有人在法国、卢旺达、斯威士兰服刑。

联合国颇讲人权,这些罪犯和嫌犯享有体面的尊严。与卢旺达大屠杀的受害者和幸存者相比,他们的生活要好得多得多。

不少嫌犯经国际刑庭审讯后无罪释放,包括前总统的小舅子,每人每月还有2000美元的补偿。卢旺达以及周边国家都不愿接受他们,西方国家也不敢接受。除了南非和肯尼亚接纳少数人外,其他非洲国家也不肯接待。坦桑尼亚也想赶他们走,但又赶不走。这些人过去生活很好,现在家眷都在西方做寓公、当“难民”,生活不错,不愿也不敢返回卢旺达,生怕遭到报复。

所内专辟证人关押区。这些证人多数参与过大屠杀,现在出于种种原因站出来揭发他人,因此被斥为“叛徒”,自然担心自己的生命安全。有些在卢旺达服刑的罪犯临时来此出庭作证,也要单独关押。

2002年,卢旺达爱国阵线政府拒绝在卢服刑的罪犯到国际刑庭作证。证人大多数情况下在闭门秘密庭审中作证,由于经费原因,国际刑庭有时也利用远程视频请证人作证。目前听证的都是辩护方证人,不少证人替在押犯说好话,对媒体则指责刑庭审判拖拉,嫌犯长期得不到解脱。

联合国花很多钱保护证人,个别证人死后才能披露出姓甚名谁。但即使如此,还是有很多证人因担心家属在卢旺达受到伤害而不愿出庭作证,致使听证进展极慢。

据说联合国,特别是安理会和海牙国际法院,出于不同私利,主张关闭卢旺达国际刑庭和联合国关押所,有不少非洲人怀疑他们是为了另设一个非洲分部。

在卢旺达国际刑庭工作的一些非洲人认为,这个刑庭胜过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有史以来一直是欧洲人审判非洲人,现在卢旺达国际刑庭拥有很多非洲法官,专业水平很高,体现出非洲人完全有能力用非洲人的办法自主解决非洲问题。

同行的肯尼亚女高专更是深谋远虑。她说,过去以为卢旺达大屠杀是个别现象,至少不会影响到肯尼亚。但2007年肯国内大选后的暴力动乱,不仅使人后怕,而且担心2013年大选是否会旧戏重演。这个刑庭和关押所值得保留,以备不测。

(作者2010年12月至2013年7月在中国驻卢旺达大使馆工作。)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2日 15:58 来源:党建读物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