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1942》:用脚把淹没的历史“踩”出来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记者王向前——

弹指已是70年当口,导演冯小刚将这段历史搬上银幕。电影是普罗大众文艺,它的上映或许能勾起社会对那段历史的回顾潮。媒体,不应缺席,更应该将那段历史的真实报道出来。

回忆那段历史,八九十岁的老人们毫不费力,可以看出,那段历史早已成了他们身体的一部分。

有人说,1942年的大饥荒河南死了几百万人。动身采访前,几百万的数字在我脑海仅仅是个数字,采访中,我却突然觉得这些数字是那么沉重。

在荥阳虎牢关村,长者张水林坐在我们面前,如讲述昨天的故事般讲述他的1942年故事。灾荒发生后,他的两个姐姐被送给别人作为童养媳,然后一家人踏上西行逃荒路。走到洛阳,觉得出去也不一定是活路,一家子又折身返回。结果,他的父母双双饿死,家中剩他一人。

记者肖风伟——

这是一段逐渐被淹没的历史。当年空白的历史还未来得及填写,那些逃荒亲历者就已逐渐离世。

在三门峡市采访时,曾听人讲,当年在黄河北岸有个日军的炮台,专门炮打南岸陇海铁路上的火车,不少灾民丧身日军炮火之下。

为了探寻这个炮台,我们驱车赶到了黄河北岸的山西芮城,多方探访都没找到其位置。到达潼关,采访多位灾荒亲历者后,我们最终锁定炮台的大致位置——山西芮城风陵渡。

在一个集镇找一个70年前的炮台,其难度可想而知。一路行来,四处打探,虽然在一步步逼近炮台,但具体位置依然模糊。

经过十几里路的雨中步行,我们来到了与潼关县城隔黄河相望的风陵渡口北面的山头,有村民说炮台就在山脚下。当我们来到山脚下时,黄河岸边一个商店的老人却说,炮台就在山顶上。

重回山顶后,我们在长达五六里地的山头上走了一遍,衣服湿透,浑身上下都是泥巴,但一直没找到炮台存在的痕迹。

下山返程时,我们仍心有不甘地一路打探炮台所在位置。在山脚下,两位老人证实,炮台就在山顶北边五六里地的村子里,那里有一个“大炮沟”,日军的大炮当年就架在那里,他们小时候都在炮台上玩过。

于是,我们又一次开爬刚刚走下来的大山。所幸的是,这一次我们如愿以偿。(记者 庄建)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8日 13:38 来源:光明日报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