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孔子传》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卫灵公的脸色

卫国是孔子离开鲁国后所去的第一站。卫国和鲁国的国君都是文王的后代。鲁国始封国君周公旦和卫国始封国君康叔,不仅同为大姒(sì,文王妃)所生,而且是兄弟情分最深厚的两位。据《左传·定公六年》记载,卫国的公叔文子有言:“大姒的儿子中,只有周公和康叔最为相睦。”孔子也曾说过:“鲁卫之政,兄弟也。”鲁国和卫国的政治,就是一对亲兄弟。如此看来,卫国的政治、卫国的文化与鲁国的政治、鲁国的文化颇有渊源和相似之处。

而且,与许多国君相比,卫灵公还算是个过得去的国君。他“修康叔之政”。传说他出生时,托梦于人说:“我,康叔也。”被人认为是康叔的化身。他也是春秋时代执政最久的卫国国君,在位四十二年。在位期间,政治稳固,国家富有,人口众多。他尤其善于用人:有仲叔圉(yǔ)接待宾客办理外交,祝鮀(tuó)主管祭祀,王孙贾统率军队。此外,还有史鰌(qiū)、蘧伯玉、宁武子等贤臣。卫灵公时代的卫国,还真是一时人才之盛。晚年的孔子曾经对鲁哀公说,当今国君,卫灵公最贤。因为他最善于用人。

除此以外,孔子之所以先去卫国,可能还因为卫国与鲁国的距离很近。当然更重要的是看中了卫国有关系,可以落脚。什么关系呢?子路的妻兄颜浊邹(颜仇由)在卫国做官,而子路的另一位连襟更是厉害:那就是非常得卫灵公宠信的弥子瑕。据《孟子·万章上》记载,弥子瑕的妻子和子路的妻子是姐妹。

孔子和弟子一进入卫国,就发现和当初进入齐国大为不同。孔子惊叹说:“卫国人口众多啊!”冉有问:“人口已经多了,下一步怎么做呢?”孔子说:“让他们富裕起来。”冉有又问:“富了以后,又该再做什么呢?”孔子说:“教育他们。”

看来,孔子到卫国之初,还是抱着大干一场的想法和信心的。

卫灵公对孔子也不错。孔子一到卫国,卫灵公就“致粟六万”,孔子一行人的生活问题解决了。但是政治上的前途却没有预想的好。原因是弥子瑕名声太坏,是个有名的小人,孔子不愿投靠他。

《孟子·万章上》中记载,弥子瑕对子路说:“如果孔子寄居在我家里,卫国的卿位就可以得到。”子路把这话告诉了孔子。孔子说:“一切由命。”

既然孔子拒绝了弥子瑕的拉拢,弥子瑕就一定能够阻止孔子在卫国得到重用。小人的特点是什么?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就这样孔子在卫国的政治道路被他阻断了。

当然,关键原因还在于卫灵公本人。孔子和卫灵公,二者道不同,不相为谋。卫灵公那时,奉行一边倒政策,彻底倒向齐国,背离晋国,跟着齐景公,常年在外征战。他希望孔子能助他一臂之力,但是,孔子哪里会赞成诸侯之间的尔虞我诈、你砍我杀呢?

有一天,卫灵公向孔子问军队怎样列阵。这既是向孔子讨教军事,也是借以探测孔子对自己“先军”政策的态度。孔子回答说:“礼节仪式方面的事,我曾听说一些;军队作战方面的事,我没学过。”卫灵公明白了,孔子不赞成他的政策。于是,第二天,和孔子说话时,卫灵公抬头看着天上的大雁,神色完全不在乎孔子在场。

失落的孔子有一天在家里击磬。门口正好有个挑草筐的人经过,听到里边传出击磬声,这人就站着听了一会儿,然后就对之作了评价,说:“这个击磬的人啊,他的心里面有痛苦,有不平啊!”随后他再听了一会儿,又说道:这个击磬人的思想境界不高啊,敲出那样一种硁硁(kēng)的声音来,好像在发牢骚说:没有人了解我啊!没人了解你,你就坚持自己,想怎么干就怎么干不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发牢骚呢?然后这个挑草筐的卫国人又举了《诗经·邶风·匏有苦叶》上的话来加以说明:“深则厉,浅则揭。”意思是说:假如河水很浅,可以把裤脚卷起来趟过去,衣服可以不湿;如果水很深,卷起裤脚来也没有用,就干脆穿着衣服游过去。为什么还要有那么多的牢骚呢?

这个卫国人的言外之意是:如果世道黑暗已深,不可救药,就干脆听之任之,甚至同流合污;如果世道有敝,但还能救,那就保持节操,拯济风俗。

显然,此人认为世道已经不可救药了,所以暗示孔子不要“知其不可而为之”,与世同沉浮,冷眼看天下。

孔子听到了,说:“他真是一位决然忘怀世事的人啊!如果不能决然忘怀世事,要像他那样心静也很困难啊!”

发布时间:2013年04月10日 10:29 来源:中国青年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