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国事续述》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在“文化大革命”时期,天然纺织原料更趋紧张,轻工业部(“文化大革命”期间将纺织、轻工、二轻三个部合并而成)就参照北京九龙山有机化工厂和顺义维尼纶厂的设备、工艺技术,在全国建了9个维尼纶工厂。从1964年开始到上世纪70年代末,维尼纶产量大幅度增加,部分填补了纺织工业对原料的需要。但是,很快另外一个问题就突出出来,维尼纶用作纺织原料,本身的性能不是太好,主要是穿在身上发涩,不挺括,舒适度不高,开始时市场还接受,渐渐地人们就不太欢迎这种原料做出来的纺织品。进入上个世纪的80年代后,维尼纶纺丝生产逐步停止,只保留了前面的原料部分和少量的纺丝生产,改为主要从事聚乙烯醇等浆料生产。第三个阶段,石油化工原料时期。这个阶段从1972年开始,用石油、天然气做原料,生产涤纶、腈纶、绵纶等产品。

当时所以能决定引进国外先进成套技术设备,主要有三个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1971年七八月间,毛泽东主席南巡途中,让身边的工作人员就休息上街的机会做些社会调查,了解群众反映。有人回来说,辛辛苦苦排了半天队,才买到一条的确良的裤子。毛主席很惊讶,怎么买一条裤子还要排半天队?就问周恩来总理为什么不能多生产一些。周总理讲,我们还没有这个技术,还不能生产。毛主席就问,买一个行不行啊?周总理说那当然行。当时“文化大革命”中极左思潮盛行,到处批判洋奴哲学、卖国主义,如果毛主席不发话,别人是不能决定从西方发达国家进口成套技术设备的。二是“九一三”事件之后,中央调整政策,纠正“左”的错误。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后,同国际上的交往增多,特别是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后,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同中国建立邦交,同中国的经济贸易合作兴趣空前高涨。国内外的政治、经济气候都有利于引进技术设备。三是大庆油田的产量已经上来了,1972年原油产量达到4567万吨,可以为开发以石油为原料的合成化纤提供资源。这三个方面的因素凑到一起,才使引进合成化纤的成套技术设备成为可能。从市场需求方面看,当时穿衣的供需矛盾越来越大。“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棉花产量是209万吨,到了1972年,即决定引进化纤成套技术设备的那一年,棉花产量反而下降到195万吨。

记者:现在,我国已经从根本上解决了十几亿人的穿衣问题,是纺织工业的一大贡献。对这个问题您是怎么看的?

陈锦华:这是了不起的成就。这里面,化纤工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化纤的产量只有38万吨,距离满足市场需求还有很大的差距。钱之光同志找李先念同志,希望批准建设规模

更大的江苏仪征化纤厂,把化纤总产量搞到100万吨。李先念同志就找到华国锋同志,说钱之光想把化纤搞到100万吨,华国锋同志表示,100万吨少了,最好能搞到200万吨,因为他长期管农业,知道我国的棉花产量上不来。事后,李先念私下对钱之光说,华国锋讲大话,根本搞不到200万吨。结果怎么样?2009年中国的化纤总量达到了2700万吨,占到全世界化纤总产量的70%多。这是以前我们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总体上,我们不过花了一代多人的时间,就取得了如此巨大的成就,进步实在太大了,作为这个事业的参与者,我对此感到无比的自豪。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的《钱之光传》邀我作序,我在序言中讲道,中国的穿衣问题由来已久,作为一个最基本的民生问题,在中国历史上从来都没有很好地解决过。“丰衣足食”一直是中国人民的千年梦想。即使在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这三个史学界公认的繁荣时期,穿衣问题也没能很好地解决。其中开元盛世是最富的,就在紧接开元之后的天宝年间,杜甫写《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时,就有“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描绘;他在《三吏三别·石壕吏》中还写到,“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都可证明当时确有许多人饥寒交迫、衣不蔽体。中国人常说:“人生在世,吃穿二字”,可见穿衣是多么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不过花了一代多人的时间就解决了,这是非常了不起的事,在中国历史上应当成为可圈可点的光辉一页。

在旧中国,相对来说纺织工业是最发达的,是当时的第一支柱产业。建国初期,纺织工业的产值,占到全国工业总产值的30%,但那时我们靠进口美国棉花、靠进口外国设备来支撑。后来,在钱之光主持纺织工业部期间,先解决了自己生产纺织设备的问题,然后又解决原料问题,从天然纤维到人造纤维,再到后来的合成纤维,最终把人们的穿衣问题圆满解决了。我曾经讲过一个观点,现在的衣食住用行几大类生活要素,解决得最好的是穿衣问题。国内国外、城市农村、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穿衣水平差别不大。当然,穿名牌、追求奢华是另外一个层面的问题,仅就得体的穿着、御寒保暖来说,差别不大。我们的消费价格指数,是由八大类产品的价格统计出来的,其中只有衣着类产品的指数最稳定,而且不断下降。现在许多人都担心通货膨胀,物价指数连创新高,今年8月份的消费价格指数已经超过了3%的温和通胀标准线。但衣着类的产品价格仍然是下降的,这个结果是硬碰硬的,来不得半点虚假,如果没有纺织产品的极大丰富,没有强大的生产能力,我们做不到这一点。我国的纺织服装出口到世界上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占到世界纺织品总贸易量的24%,即四分之一,称得上是“衣被天下”,没有发达的纺织工业,同样做不到这一点。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5日 15:17 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