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幸福中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全球率先回升向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遭遇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然而中国在这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争中出乎意料地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的回升向好。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考验了中国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考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幸福中国的执政能力。毫无疑问,事实证明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交出了一份令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十分满意的答卷。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金融危机自美国华尔街决堤而出,席卷全球:美国季度GDP创下27年来的最大降幅,道琼斯指数暴跌近半;日本、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反映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高台跳水,短短6个月便从11689点下探至663点……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世界经济整体下滑。

由于这场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这给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打乱了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中国经济增幅一路向下,2008年从一季度的超过10%,下滑到四季度的不到7%。而挑战的更严峻之处在于,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以上,中国经济完全有被世界经济拖垮的风险。当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全球、从虚拟经济扩展到实体经济、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经济体,其影响之深刻、局面之复杂,远远超过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这个有“世界加工厂”之称的经济体,能不能抵御得住外需急剧下降、大量出口企业停工的猛烈冲击?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能不能承受城镇失业人员增加、上千万农民工回乡的严酷事实?中国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势头,会不会就此戛然而止?这些都是对中国发展的严峻挑战。

2009年年初,就有外国媒体预言:“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当时世界上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或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想方设法但大都收效有限,许多经济体步履沉重。中国外贸依存度在60%以上,一些沿海地区甚至达到100%,中国本应成为金融危机席卷下的重灾区。在外部需求骤然减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在2009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这样出色的成绩不得不令世界瞩目。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中国用最快的速度推出了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用内需来弥补外需的不足。一方面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启动实施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另一方面,推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大规模刺激政策将促内需与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4万亿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与民生相关的领域。此后,陆续制定并实施了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期在保增长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财政对“三农”支出大幅增加,节能减排治污投入更多真金白银。近两年,又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出,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几年间,尽管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都不宽松,但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务院首次针对民间投资发布综合性政策文件。2012年,各部委又密集推出落实国务院文件、推动民间投资的工作细则,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在民生领域,连续多年持续推出的改革举措,使得我国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正是由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密集的政策措施发挥效力,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即便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8.7%的增速。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获得了国际经济学家们的交口称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中国应对危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应对危机的时间选择正确,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联合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6日 11:28 来源:湖南教育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