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幸福中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刘金田

出版社:湖南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9月

【作者简介】

刘金田,1959年2月生,毕业于南京大学历史系,研究员,现任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科研管理部主任。长期从事中共党史、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相关文献的编辑和研究工作。参加《周恩来选集》《邓小平文选》注释工作和《毛泽东选集》(1-4卷)第2版注释校订工作,参加《毛泽东选集一至四卷注释校订本》和《邓小平文选》第3卷的编辑工作。参加撰写《邓小平年谱》《邓小平传》。主编《邓小平画传》。担任电视文献片《邓小平》《中国1978-2008》《旗帜》和电影《丰碑》撰稿,担任电视文献片《邓小平与浙江》《开国纪事》《情系长江》总撰稿。担任多媒体光盘《邓小平》的副主编、《周恩来》的总策划。主编《邓小平教育理论教程》《邓小平的历程》《邓小平生平全记录》《红色精神》《中国共产党90年90个第一》等。著有《走出国门的邓小平》《人民中的邓小平》。合著《邓小平与改革开放20年重大决策》《他们为什么选择中国共产党》《毛泽东选集出版的前前后后》《邓小平与二十世纪政治人物》《邓小平与中共党史重大事件》《邓小平视察纪实》等。发表《邓小平对人民公社的历史思考》《邓小平对农村改革和发展的历史贡献》等研究文章数十篇。

【内容简介】

本选题从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中,遴选出若干政事、大事、难事、实事,以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再现了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举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政事办稳、大事办成、难事办妥、实事办好,从而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进程中,把幸福中国建设推向前进的光辉实践和伟大成绩。

 

【目录】

1 大事办成:为幸福中国夯实基础

◇ 高举旗帜坚定不移 一心为民谋求福祉………………………… 003

◇ 理论创新成果丰硕 领航中国扬帆前进………………………… 013

◇ 党的建设全面推进 永葆本色勇立潮头………………………… 028

◇ 积极推进科学发展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044

◇ 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加强创新社会管理………………………… 054

◇ 改革开放不断深化 综合国力大大提高………………………… 063

◇ 民主法制日益健全 公民权利受到保障………………………… 072

◇ 制定文化发展战略 建设核心价值体系………………………… 080

◇ 倡导生态文明建设 环境保护绿色发展………………………… 092

◇ 统一战线巩固发展 炎黄子孙共赴伟业………………………… 098

◇ 深化国防军队改革 军民融合鱼水情深………………………… 109

◇ 国际交往不断增强 世界影响越来越大………………………… 117

2 喜事办好:亿万人民幸福大联欢

◇ 三十六十九十喜庆 回顾历史展望前程………………………… 127

◇ 北京奥运圆满成功 同一世界同一梦想………………………… 136

◇ 上海世博精彩难忘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144

◇ 广州亚运成功举办 激情盛会和谐亚洲………………………… 152

◇ 一号文件连年发出 农村建设成效显著………………………… 160

◇ 九天揽月五洋捉鳖 努力建设创新国家………………………… 168

◇ 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大江南北欣欣向荣………………………… 177

3 难事办妥:困难挡不住幸福之路

◇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全球率先回升向好………………………… 189

◇ 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低碳生活点滴做起………………………… 196

◇ 防治“非典”甲流疫情 全力以赴送走瘟神…………………… 203

◇ 合力抗击自然灾害 众志成城化险为夷………………………… 209

◇ 抗击汶川玉树地震 完成恢复重建任务………………………… 215

◇ 甘肃舟曲泥石横流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 223

4 实事办实:民生工程让幸福落地

◇ 收入存款年年增加 街谈巷议投资理财………………………… 231

◇ 农业赋税全部取消 农民收入年年增加………………………… 238

◇ “菜篮子”越来越丰富 “米袋子”越来越充裕……………… 244

◇ 保障住房居有其所 家园环境清洁美好………………………… 251

◇ 公共交通突飞猛进 私家汽车快速增长………………………… 259

◇ 义务教育贯彻落实 学习培训提高素质………………………… 266

◇ 社保覆盖面积扩大 困难人群受到帮扶………………………… 272

◇ 促进就业坚持不懈 减少贫困卓有成效………………………… 279

◇ 医疗保障稳步发展 健康水平逐年提高………………………… 288

◇ 妇女权益受到保障 职业选择更加自由………………………… 296

◇ 科技创新引领未来 数字产品生活必需………………………… 303

◇ 群众文化蓬勃发展 百姓生活丰富多彩………………………… 310

◇ 互联网络遍布各地 信息时代方便快捷………………………… 319

◇ 外出旅游家常便饭 开阔眼界增长见识………………………… 327

◇ 质量安全头等大事 切实保障消费权益………………………… 334

后记 …………………………………………………………………… 341

应对国际金融危机   全球率先回升向好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使中国经济受到了严重的影响,遭遇了新世纪以来最严峻的考验。然而中国在这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战争中出乎意料地在全球率先实现经济的回升向好。这场国际金融危机,考验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迎难而上的信心和勇气,考验了中国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考验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建设幸福中国的执政能力。毫无疑问,事实证明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中交出了一份令国内民众和国际社会十分满意的答卷。

一、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国造成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措施

2008年9月15日,美国雷曼兄弟公司轰然倒下,金融危机自美国华尔街决堤而出,席卷全球:美国季度GDP创下27年来的最大降幅,道琼斯指数暴跌近半;日本、欧元区经济陷入严重衰退;反映国际贸易的领先指数——波罗的海综合运费指数高台跳水,短短6个月便从11689点下探至663点……世界经济面临着二战结束以来的首次负增长,世界经济整体下滑。

由于这场金融危机是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与国相互依存日益紧密的大背景下发生的,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这给融入全球化的中国经济带来了严重冲击,打乱了中国经济前进的步伐。中国经济增幅一路向下,2008年从一季度的超过10%,下滑到四季度的不到7%。而挑战的更严峻之处在于,中国外贸依存度高达60%以上,中国经济完全有被世界经济拖垮的风险。当金融危机从美国蔓延到全球、从虚拟经济扩展到实体经济、从发达经济体传导到新兴经济体,其影响之深刻、局面之复杂,远远超过上世纪末的亚洲金融危机。中国这个有“世界加工厂”之称的经济体,能不能抵御得住外需急剧下降、大量出口企业停工的猛烈冲击?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能不能承受城镇失业人员增加、上千万农民工回乡的严酷事实?中国保持了30年的快速增长势头,会不会就此戛然而止?这些都是对中国发展的严峻挑战。

2009年年初,就有外国媒体预言:“中国已经开始经济衰落,也许将比美国经济还要恶化”,“中国难以继续奇迹”,它“只是个身陷囹圄的大国”。当时世界上从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各国政府或奋力自救,或联手反击,想方设法但大都收效有限,许多经济体步履沉重。中国外贸依存度在60%以上,一些沿海地区甚至达到100%,中国本应成为金融危机席卷下的重灾区。在外部需求骤然减少、出口增幅急速下滑的严峻形势下,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中国成为“2009年显著增长的唯一主要经济体”,在2009年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超过50%,这是二战以来全球首次出现的经济新格局。这样出色的成绩不得不令世界瞩目。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猛烈冲击,中国用最快的速度推出了大规模的刺激计划,保证了国民经济的稳定增长。用内需来弥补外需的不足。一方面大规模增加政府支出,启动实施总额达4万亿元人民币的两年投资计划;另一方面,推出“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以及“以旧换新”等一系列刺激消费的政策,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党中央、国务院大规模刺激政策将促内需与调结构、惠民生相结合,4万亿投资重点锁定经济发展中的一些薄弱环节和与民生相关的领域。此后,陆续制定并实施了汽车、钢铁、装备制造等十大重点产业的调整振兴规划,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以期在保增长的同时加快结构调整、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增强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和发展后劲。财政对“三农”支出大幅增加,节能减排治污投入更多真金白银。近两年,又加大了保障性住房建设的支出,扩大了社会保障的覆盖面。

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挑战的几年间,尽管发展的国内外环境都不宽松,但改革的步伐从未停止。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稳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2010年,《国务院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这是改革开放30多年中,国务院首次针对民间投资发布综合性政策文件。2012年,各部委又密集推出落实国务院文件、推动民间投资的工作细则,以进一步增强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和活力。在民生领域,连续多年持续推出的改革举措,使得我国城乡养老、医疗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正是由于全国上下齐心协力,密集的政策措施发挥效力,中国经济风景这边独好。即便在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最严重的2009年,依然实现了8.7%的增速。

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举措获得了国际经济学家们的交口称赞。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彭斯判断,中国应对危机的力度最大、速度最快,应对危机的时间选择正确,延迟几个月就可能错失良机。美国经济学家斯蒂芬·罗奇评价,在经济困难时期,中国的指挥和控制体系比其他市场经济体系更有效。联合国一位经济学家指出,中国出台的刺激措施是世界各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个战略转折点。

二、“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

中国何以能在世界经济一片低迷之际,这边风景独好?

“信心比黄金和货币更重要”,这是在最困难的时刻,来自党中央、国务院的声音,它鼓舞全国人民树立起迎接挑战的信心。这信心来自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这信心来自中国改革30多年积累的雄厚的物质基础,这信心来自近年来政府在宏观调控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经验。正是因为有了信心,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全国人民共渡难关,在国际金融危机中书写了精彩的中国答卷,增加了全国人民的幸福感。“从逆境中发现和培育有利因素,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等一系列振奋人心的呼声,鼓舞了全国人民的士气,增强了全国人民的凝聚力。

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过程中取得的成绩绝不是偶然,首先与党中央的英明决策密不可分。早在2007年8月,胡锦涛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就提出,在经济全球化、我国对外开放不断扩大的形势下,必须增强国家经济安全监测和预警、危机反应和应对能力,增强金融业抗风险能力。在2007年年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再次强调,要密切关注国际局势的发展变化,做到未雨绸缪,对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要及早制定预案,妥善应对,趋利避害。2008年2月,在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上,胡锦涛又提出,要正确把握世界经济走势特别是次贷危机蔓延等情况及其对我国的影响,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好势头。中央决策中体现出来的敏锐洞察力,审时度势的深刻认识,为我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争取了主动权。

当金融危机席卷全球时,2008年11月,党中央及时作出三个重要判断:第一,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依然存在。第二,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面和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第三,危机给我国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党中央的这三个重要判断,成为中国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信心之源。这三个判断,在中国发展的关键时刻,稳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根据上述判断,中央提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积极应对挑战”,“最重要的是要把我国自己的事情办好”,“要把握好宏观调控的重点、节奏、力度,灵活而准确地解决问题”,“更加自觉、更加坚定地推动科学发展”,“注重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把保增长与扩内需、调结构结合起来”,“统筹好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基本思路。

在科学判断的基础上,党中央与国务院加快部署,打破常规,及时出台了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措施。2008年11月初,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十项措施,即被称为4万亿元人民币的“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这十项措施从酝酿到出台,只用了一周时间。11月9日,国务院常务会议有关内容向社会正式公布,包括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重大调整,以及4万亿元的投资计划。按照惯例,像这样重大的宏观调控政策调整,都是在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公布,这一提前公布,打破常规,史无前例,也体现了中央对此的高度重视。自此我国宏观经济政策作出重大调整,财政政策由“稳健”转为“积极”、货币政策由“从紧”转为“适度宽松”。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成为中国经济应对冲击的重要举措。

2009年,胡锦涛、温家宝等中央领导同志纷纷深入基层,身临一线,到各地调研指导,了解有关经济发展的情况,掌握第一手的信息,聆听基层的呼声。党中央部署采取了一系列关于加大投资、刺激消费的举措:从减税降费、贴现降息,到“家电下乡”“汽车下乡”;从实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到加大财政对社会保障体系的投入。国际舆论评价说:“中国领导人展现出驾驭复杂局面的大智慧。”

危机爆发之初,国际投资大亨索罗斯预言:“各国能否有效对付本轮金融危机,关键在于各自的政策效力。”从中国政府应对金融危机的举措中,可以看到“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改革、惠民生”一系列国家目标得以实现,看到“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国家理念得到践行,看到一个负责任的中国对世界的经济贡献。

2010年7月27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发表的有关中国经济政策的评估报告摘要中,赞扬中国政府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采取了“迅速、果断、有效”的政策措施,不仅减轻了危机对中国经济的影响,确保中国引领全球经济复苏,而且对本地区及世界经济产生了“显著且积极”的溢出效应。

报告称,金融危机虽然对中国经济造成重击,但中国政府采取了迅速而有力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对遏制经济和信心的下滑发挥了重要作用。财政政策方面,中国政府迅速增加了在基础设施建设、养老、社会转移支付、医保、教育等方面的支出力度,调低税率,推出旨在促进耐用品消费的鼓励性政策。货币政策方面,中国央行下调了基准利率和存款准备金率,取消了对信贷增幅的限制,促使银行信贷大幅增长。正是在这些政策工具支持下,中国经济得以迅速回升。

三、国家能力带来的幸福中国

党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决策,是我们的国家能力带来的,这种能力保证了国家意志在第一时间形成,确定了导向鲜明的国家目标。事实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支撑,最大限度地组织和动员了社会力量,保证国家意志的付诸实践,保证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系列举措的效力。

假如没有党中央在严峻形势下的准确判断,没有随之产生的一系列“国家决策”,就不会有应对金融危机冲击的主动性;没有社会主义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没有全国一盘棋的社会机制,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战斗力;没有科学发展观这一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没有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的视野,我们就不会有应对冲击的创造性。金融危机使资本主义的制度缺陷暴露无遗,也印证了中国迎战危机的“国家能力”。

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使我们能集中力量办大事,铸就迎难而上的“中国力量”。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腹地,从城市到乡村,从政府到企业,全国一盘棋,决策顺畅,执行高效。从中央到地方发挥强大的组织动员能力,运用财政、金融、税收等政策杠杆,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当国际舆论感慨“中国方舟拯救了世界经济”,当外国政要确信“中国缺席的谈判没有任何意义”,当世人惊叹“2009年的年度大事就是中国突然跻身世界外交和经济舞台最前沿”,我们看到,金融危机重塑了世界经济版图。经济实力、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的上升,造就了中国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的声音被世界认真倾听,社会主义中国的“国家力量”举世瞩目。

这样的场景令人感慨万千。有学者提出,中国近代的衰落,并非完全源于经济与科技的落后,直到18世纪末中国的GDP仍占全球的1/3。老大帝国实力不衰,余威仍在,却终至山河破碎、备受凌辱,最重要的原因,是“国家能力”的持续下降。当政者对人民凝聚力的丧失、国家对社会组织动员能力的衰退,让偌大的中国一盘散沙,这才会在列强环伺中一触即溃。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为当代中国的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新中国60多年,改革开放30多年,社会主义中国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奠定了日益雄厚的物质基础,锻造出坚不可摧的“国家能力”。

正是这种能力在应战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中展现威力。它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能力和水平,证明了我们党在世界形势深刻变化的历史进程中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在应对国内外各种风险和考验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全国人民的主心骨,在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进程中始终是坚强的领导核心。中国的国家能力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使中国人民获得了更多的幸福感。

这就是幸福中国的力量源泉。

发布时间:2012年11月06日 11:28 来源:湖南教育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