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复兴之路》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复兴之路

  【基本信息】

  作者: 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栏目组 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编写组 编写

  出版社: 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年1月

  【内容简介】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用三句话精辟地概括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雄关漫道真如铁”“人间正道是沧桑”“长风破浪会有时”。本书按照这一主旨,沿着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复兴之路展开叙述。其中,上篇和中篇记叙1840年至2007年中共十七大召开之间的史事,下篇叙述十七大之后至今在中华大地上发生的重大而典型的事件,如北京奥运会、中共十八大召开、习近平视察深圳等。

  全书由中央电视台《复兴之路》栏目组与人民出版社《复兴之路》编写组共同撰稿,全书史料翔实可靠,语言深沉优美,配以珍贵稀有的图片,全方位展示了全球化进程中中华民族复兴的恢弘历史画卷。

  目录

  上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

  一、江山暮色

  (一)悬崖边上的“天朝上国”

  (二)茶叶与鸦片:两种植物与两个国家

  (三)昏庸、无知与谎言导向屈辱

  (四)一纸条约,如何面对后世子孙

  二、山河破碎

  (一)一本书,两种态度,两种命运

  (二)内忧外患激起的布衣之怒

  (三)太平天国,难成太平之国

  (四)踏破山河,终成一曲悲歌

  三、自强难强

  (一)洋务运动——拜“外夷”为师

  (二)骑驴赶马的早期近代化

  (三)仇恨与无知,洋务运动无法逾越的障碍

  (四)狼子野心对日薄西山

  四、帝国挽歌

  (一)戊戌变法难维新

  (二)八国旗帜插上了中国的心脏

  (三)假“立宪”难挽真危厄

  (四)愁看秋雨湿黄花

  (五)武昌起义:丧钟为谁而鸣

  五、风云激荡

  (一)再添国耻的窃国贼

  (二)护国战争:讨逆者怒而奋起

  (三)新文化运动:近代史上的百家争鸣

  (四)五四运动:新青年放声高歌

  六、星星之火

  (一)一个舶来的主义,终成一个民族追随的信仰

  (二)国共合作:“切不可疑神疑鬼”

  (三)北伐:和平、奋斗、救中国

  (四)时代大潮中,人民力量暗流涌动

  (五)苍茫群山中的星星之火

  七、血荐轩辕

  (一)“我们的”苏维埃政权

  (二)长征:逼出来的战争奇迹

  (三)九一八,回响至今的警笛

  (四)在战火中瓦解,也在战火中团结

  (五)留得清漳吐血花——敌后抗日战场

  (六)我以我血荐轩辕——正面抗日战场

  八、历史抉择

  (一)谈判破裂了,但我党满载人心归去

  (二)尽失人心的政权打碎了所有的美好愿望

  (三)大败仗与各种运动共同演绎了蒋介石政权的挽歌

  (四)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中篇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重整河山

  (一)《东方红》响起:十月城楼下的欢呼与泪水

  (二)收拾旧河山,建设新中国

  (三)冷战交锋下的抉择

  (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二、“一五”计划

  (一)“三大改造”与强国梦

  (二)伏尔加河上听见长江流水声

  (三)六亿神州尽舜尧:中共“八大”召开

  三、十年起伏

  (一)反右:“生动活泼的政治局面”没有出现,取而代之的是一言堂

  (二)“大跃进”: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三)调整思路,自我反省

  四、十年动荡

  (一)全国山河一片红,正是神都有事时

  (二)小球推动大球:中美关系破冰

  (三)伟人离世:人类思想的一座灯塔熄灭了

  五、春天的故事

  (一)复出者的整顿:改革开放的前奏曲

  (二)冰川纪已经过去,为什么到处都是冰凌

  (三)“两个凡是”不“凡是”

  (四)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五)何谓真理标准

  (六)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道路

  (七)拨乱反正,但是要把毛主席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城楼上

  (八)跨越大洋的握手:中美建交

  六、鸡鸣早看天

  (一)小村里的惊天大事:凤阳先行“大包干”

  (二)一声春雷:乡镇企业的大发展

  (三)特区……要杀出一条血路

  七、迈步从头越

  (一)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给国有企业松绑

  (三)“倒爷”与双轨制的时代

  八、疾风知劲草

  (一)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民营经济努力向上的渴望

  (二)上海是我们的王牌

  (三)东方风来满眼春:南方谈话

  九、风破万里浪

  (一)“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伟大复兴指明方向

  (二)买股票:“赶快寄身份证来”

  (三)中国领导人应该得诺贝尔经济学奖

  (四)小平归去:一个特别杰出、非凡的人离开了我们!

  十、到中流击水

  (一)东方之珠终于回归

  (二)在金融风暴中崛起

  (三)九八抗洪——那感天动地的集体战斗!

  (四)下岗风潮:“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十一、青山遮不住

  (一)给点阳光就灿烂: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二)草根的民主新尝试:村民自治制度
  
  (三)高峡出平湖,西部可放歌

  十二、当惊世界殊

  (一)加入WTO:中国真正走向世界

  (二)在实践中与时俱进:“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十三、沧海横流时

  (一)情系西柏坡,开始新征程

  (二)“非典”!“非典”!大爱中国

  (三)科学发展观:民族复兴的又一指导性理论

  十四、为生民立命

  (一)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

  (二)群众利益无小事

  十五、和风谐雨来

  (一)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二)天路进高原

  (三)科教文化兴,国家民族兴

  十六、谱写新纪元

  (一)连胡会:相逢一笑谈共识

  (二)和谐的世界,负责任的大国

  (三)十七大:身后是波澜壮阔的历史,面前是前所未有的曙光

  下篇 长风破浪会有时

  一、二〇〇八:艰难中开局

  (一)冰天雪地见真情

  (二)人神共悲大地震

  (三)走出金融危机阴影

  二、非凡的成就

  (一)超越东邻: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二)民主是个好东西:人民民主扩大

  (三)一切都是那么繁荣:文化科技的大发展

  (四)不是乌托邦:民生显著改善

  (五)教育公平:共同沐浴阳光

  (六)中国制造与中国“智造”

  (七)维护世界的和平是我们的光荣使命

  (八)中国声音,推动世界和谐

  三、荣耀属于中国

  (一)北京奥运会:“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

  (二)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三)改革开放30年:这是一个急起直追的中国!

  (四)一个甲子的轮回,世界再次聚焦长安街

  (五)九十周年:回首中共的光荣之路

  四、盛世书华章

  (一)十八大盛会:世界目光汇聚北京

  (二)大会报告:催人奋进,充满希望

  (三)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四)党章修改:一脉相承,与时俱进

  五、美丽中国梦,伟大复兴路

  (一)不一样的希望

  (二)新起点,新开拓

  (三)美丽中国梦,伟大复兴路

  主要参考文献

  章节选读

  上篇 雄关漫道真如铁

  六、星星之火

  1919年初,梁启超到欧洲游历,此时的欧洲一片战后的荒凉景象,人们的心态更是普遍的沮丧和彷徨。梁启超十分震惊,他在《欧游心影录》中描述道:“全社会人心都陷入怀疑、沉闷、畏惧之中,好像失去了罗针的海船迎着风遇着雾,不知前途怎生是好。”一位美国记者直截了当地告诉他:“西方文明已经破产了。”梁启超的结论是:“社会革命,恐怕是20世纪唯一的特色,没有一国能免,不过争早晚罢了。”梁启超的认识是敏锐的,他并不知道就在当时,一战的英雄、法国元帅福熙正沉痛地评价巴黎和会:“这不是和平,这是20年的休战!”那么,中国呢?被中国视为学习对象的欧洲已然是这副模样,中国该怎么办?出路在哪里?

  (五)苍茫群山中的星星之火

  1927年是一个跌宕起伏的年份。上半年,千军竞发,万众欢腾,许多工人、农民第一次发现命运和生活原来可以掌握在自己手里。但顷刻之间,所有的恐惧和黑暗又变本加厉地回到身边,人头滚滚,枪声凄厉,表面上开始走向统一的中国,实为破裂了。

  下半年,在南中国的苍茫群山和原野中,点点的星火在渐渐汇聚……1938年,毛泽东回想多年戎马岁月时说:“革命失败,得了惨痛的教训,于是有了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进入了创造红军的新时期。”

  南昌起义一声枪响,掀开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武装斗争的大幕,并将“八一”两个大字永远镌刻在共和国的军旗上。但这场起义和随后的广州起义一样,在战略方向上存在一些问题,当时的领导者们都希望打回北伐军的起点——广州,从这里再造国民革命军。这一战略深受当时共产国际的影响,人们普遍认为中国应该像苏联那样以城市为革命的中心。

  南昌起义的部队一路南征,经两个月的血战,终因迭逢强敌,伤亡过大,不得不撤出战斗,在朱德和陈毅等人的带领下,由粤北而湘南,最后与毛泽东会师井冈山。

  中国的革命处于一个新的拐点……

  1927年9月,一个湖南农村的书生,走在浏阳的田野。

  万卷书,万里路。在此之前,他就多次用脚步丈量南国的山山水水,用心体味中国工人和农民的辛酸与苦难,把书中的一切同眼前的现实结合在一起,这既令他比当时大多数人都更深入地了解中国,了解中国人民,也使他拥有了一种如解剖刀般的分析力和判断力。他可能是那个时代的中国政治人物中最善于做调查研究的人,这令他总能在纷繁复杂的情况下把握到真正的核心和机运,从而引领他的同志走出坎坷和困境,走向制高点。他就是毛泽东。

  这一天,毛泽东打扮成一个采购员,走到浏阳张家坊时,被当地民团抓住,并可能按照“宁可错杀三千”的命令被处死,他与一些民团士兵进行了沟通,在最后关头脱逃,在湖南农民的掩护下赶上部队,并在几天后发动了起义。

  按照上级的指示,本次起义的攻击目标是戒备森严、重兵云集的长沙。但当部队伤亡日重,而目标还很遥远的时候,毛泽东紧急喊停,毅然放弃攻取长沙的计划,率部直取井冈山。这是关键的一步,这是中国共产党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一战略的开始。

  在井冈山,毛泽东开始着手打造一支新的与以往不同的军队了。1928年1月,毛泽东宣布了六项注意:一、捆铺草;二、上门板;三、买卖公平;四、言语和气;五、借东西要还,损坏要赔偿;六、不准乱翻东西。此后这六项注意不断发展演变,变成了中国军人的行动规范——“三大纪律八项注意”。

  1929年1月,毛泽东、朱德挥师闽西,一路激战,且战且走。2月11日,正是旧历的大年初一,红军在瑞金城北十几公里外的大柏地设伏,一战击破追兵。毛泽东、朱德等人建立政权,发动群众,开辟了赣南、闽西两块根据地,后来,这里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

  1929年12月,在福建西部古田镇溪背村廖氏宗祠,举行了中共红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通过了毛泽东起草的长达3万字的“八个决议”,确立了军队建设的基本原则,这是中国共产党最早的系统性的建党与建军文件,使中国共产党和她所领导的军队日益成为一支精干而富有战斗力的力量。

  随着实践的深入,毛泽东日益认识到中国革命的精髓,和他的战友们提出了更明确的口号:“农村工作是第一步,城市工作是第二步。”

  1930年5月,《红旗》发表了一篇文章,明确提出共产党应当以大部分力量甚至全副力量去发展乡村工作;革命势力占据了广大农村之后,就可以联合起来包围城市、封锁城市,用广大的农村革命势力向城市进攻,这样必将取得革命的胜利。

  同一时间,毛泽东作《反对本本主义》,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中国革命斗争的胜利要靠中国同志了解中国情况”。他希望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们能够真正地沉下心去了解真正的中国,以及中国人民的需要,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而不是生搬硬套外国的经验。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意味着中国共产党人在失败的悲痛和不屈的奋争以及淋漓的鲜血中看到了前行的道路,这将是一条被无数次地证明行之有效的道路。

  此时的中国,红色的火光不仅在闽赣交界处熊熊燃烧。1928年,日后的共和国元帅贺龙在湘鄂西一带组织部队,一边作战,一边发展,于1930年组成中国工农红军第二军团,建立湘鄂西苏区。1927年11月13日,黄麻暴动。大别山的农民们以极简陋的武装与敌激战,他们在血与火的战斗中不断壮大自己,成为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在日后的共和国元帅徐向前的率领下,席卷湖北、河南、安徽一带,创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兵锋所向,令国民党当局不寒而栗。

  此时的中国出现了中央、湘鄂西、鄂豫皖三大革命根据地,另有10余个较小根据地散布各地。1930年初,工农红军已达7万余人,地方武装达10万人。

  燎原之势已成。

  中篇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一、重整河山

  1954年4月24日,瑞士山城日内瓦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天下午,中国代表团抵达日内瓦,与苏联、美国、法国、英国等18个国家讨论朝鲜和中南半岛的和平问题。这是新中国首次出现在国际舞台上,这也是100多年来,全世界第一次如此认真地倾听中国的声音。

  百年来,中华民族的道路走得格外艰难,人民在救亡图存中希冀着家国的富强。但是,当国家内忧外患、战乱频仍时,这只能是一个遥远的梦想。直到1949年,这个梦想才成为现实,中国人期待已久的现代化建设终于开始了。

  (一)《东方红》响起:十月城楼下的欢呼与泪水

  新中国成立的第一个夜晚,毛泽东彻夜未眠。

  1949年10月1日的北京,天气并不算好,这一天早晨是阴天,上午和中午还下了一点小雨,但这并没有影响人们参加开国大典的热情。

  到了上午10点,天安门广场上已经是人山人海。

  这天下午,天放晴了。但是总指挥聂荣臻的心情却并不轻松,因为良好的天气更有利于国民党飞机的袭扰。

  下午2点,毛泽东来到中南海勤政殿,参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宣布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为了参加1个小时后的开国大典,这一天毛泽东穿上了一套崭新的中山装。但是除了毛泽东的卫士,没有人知道,在这套中山装里面,是一件破了4个大窟窿的旧羊毛衫。

  这天下午3点,当毛泽东跨上天安门城楼最后一个台阶的时候,乐队开始演奏《东方红》。

  毛泽东出现在天安门城楼,成为开国大典的第一个高潮。

  新华社在当天的电讯稿中这样描述:

  参加这个典礼的有中国人民政协全体代表和首都各工厂职工、各学校师生、各机关人员、市民、近郊农民和城防部队共30万人。主席台设在天安门城楼上,面对着列满群众和飘扬满红旗的人民广场。当毛泽东主席在主席台上出现时,全场沸腾着欢呼和掌声。

  当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时,新华社记者侯波用手中的相机记录下了这个历史的瞬间。

  解放军朱德总司令在阅兵总指挥聂荣臻的陪同下检阅了部队,随后,朱德向全军发布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

  ……

  我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全体指战员、工作员,坚决执行中央人民政府和伟大的人民领袖毛主席的一切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

  这个时候,彭德怀、林彪仍然在前线指挥作战,全国还有半数以上的国土没有解放,200多万国民党残余部队分布在中南、西南、华南、华东等地。在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正在向新疆广大地区挺进;在长江以南,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战士正在向中南和西南进军。

  在隆隆的炮声中,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著名作家、当时担任《大公报》记者的萧乾事后回忆说:“如果重生是奇迹,今天我看见了5000年老中国的重生。老了时,我将拍着胸脯对我的儿孙们讲,开天辟地的那一天,我在场!”

  晚上10点,开国大典落下了帷幕。

  这一天,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整整站了6个多小时。回到中南海丰泽园,他对身边卫士说:“我们用了28年办了一件大事,把三座大山搬掉了,也就是头上的问题解决了,看来下步要解决脚下的问题了。解决脚下的问题任务还很重,建设我们这样大的国家要花更大的气力。”

  就在10天前,在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毛泽东对出席会议的全体代表说:

  诸位代表先生们,我们有一个共同的感觉,这就是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我们的民族将再也不是一个被人侮辱的民族了。

  书写历史的自豪感并没有减轻毛泽东的忧患意识,毛泽东对中国的国情了然于胸。他清楚地认识到,革命成功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艰巨。

  这个时候,彭德怀、林彪仍然在前线指挥作战,全国还有半数以上的国土没有解放,200多万国民党残余部队分布在中南、西南、华南、华东等地。在西北,人民解放军第一野战军正在向新疆广大地区挺进;在长江以南,第二野战军和第四野战军的战士正在向中南和西南进军。

  在隆隆的炮声中,新中国第一面五星红旗升起来了。

  著名作家、当时担任《大公报》记者的萧乾事后回忆说:“如果重生是奇迹,今天我看见了5000年老中国的重生。老了时,我将拍着胸脯对我的儿孙们讲,开天辟地的那一天,我在场!”

  这天夜里,毛泽东久久没有入睡。到了凌晨,毛泽东开始看线装本的《史记》,一直到东方破晓。读书,是毛泽东一生的爱好。

  这个时候,新中国的第一轮朝阳已经出现在东方的地平线上。

  这天夜里,在广州的蒋介石也久久未能入睡,他在日记中忧心忡忡地写道:中共建政之后,必定会在苏联帮助下建立海空军,国民党在台湾则“为势更劣,处境更艰难”。

  几个月后,蒋介石在台北宣布复任“中华民国总统”。但是,“中华民国”这个伴随着人们痛苦记忆的名词,已经进入了历史。

  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

  至此,中国除台湾和一些沿海岛屿,以及香港、澳门外,实现了统一,结束了30多年来国家分裂和混战的局面,为中华民族的复兴创造了根本的条件,这在中国100多年来的近现代史上是空前的成就。

  毛泽东后来总结说:“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团结,国内各民族的团结,这是我们的事业必定要胜利的基本保证。”

  疾风知劲草

  如果说国有企业是“养育在花房里的盆花”那么民营企业就是有着顽强生命力的小草。当这颗种子播撒在改革的春泥里时,没有人想到它会长成参天大树。

  东方风来满眼春:南方谈话

  保持稳定,首先要保持人们在思想上的统一。最关键的,还是那个一直困扰着中国的问题,到底什么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不是在搞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能不能搞市场经济?

  “傻子”雇工,人们要问姓“社”姓“资”:经营逐渐壮大的个体户,会不会成为资本家?

  中国建立资本市场,人们自然更要问姓“社”姓“资”:股票上市如何区别公有制和私有制企业?公有制企业上市会不会改变性质?资本市场到底该不该建?中国是否会因此而变成资本主义?最后,人们不得不用“集体股份制”的新名词再次绕过这个问题。

  1987年,中共十三大指出“计划调节”与“市场调节”是调节经济的“两种形式的手段”,但是到底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是什么关系,成为改革继续推进必须面对的问题。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计划工作要重视价值规律”。但是,对于建立什么样的经济体制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还是商品经济,应当按照商品经济的运行规律来改革经济体制;另一种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只是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着商品生产的计划经济,改革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多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但必须在原有的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里进行。

  实践是真理的淬金石。伴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国领导人对于“计划还是市场”的思考从来没有停止过。在林猹主编的《交锋后的交锋》一书中,按照时间顺序考证了邓小平思考这个问题的脉络。

  从1979年到1990年,邓小平先后10次在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

  邓小平的意见极富创新性,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在人类历史上,创新成果往往不能马上形成共识,总要有几番思想交锋,再以实践印证,才能水落石出。

  中国的历史也不例外。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人围绕着市场、计划,姓“社”、姓“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激烈争论,争论从黄浦江畔发端。

  在《视察上海时的谈话》中,邓小平说:“不要以为,一说计划经济就是社会主义,一说市场经济就是资本主义,不是那么回事,两者都是手段,市场也可以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在讲话中针对当时“左”的思潮抬头阻碍经济发展的情况,要求上海市“思想更解放一点,胆子更大一点,步子更快一点”。

  1991年2月15日,上海《解放日报》发表了一篇署名“皇甫平”的评论文章,题为《做改革开放的带头羊》。

  这一篇幅不长的评论冲破了一段时间以来沉闷压抑的气氛,提出解放思想,大胆改革,不要再纠缠于姓“社”姓“资”之争。舆论一时大哗,一些文章称:不问姓“社”姓“资”,必然把改革开放引向资本主义道路而葬送社会主义事业。

  3月2日、12日,4月12日,上海《解放日报》又在一版头条位置,以“皇甫平”的署名,连续发表了3篇评论:《改革要有新思路》、《扩大开放的意识要更强些》、《改革需要大批德才兼备的干部》。

  这几篇评论文章表达的观点在当时很有冲击力,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是要坚持改革,“何以解忧?唯有改革。”

  二是不要陷入姓“社”姓“资”的争论,要敢为天下先。文章说:“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

  三是提出在市场经济问题上要解放思想。文章说:“计划和市场只是资源配置的两种手段和形式,而不是划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标志。资本主义有计划,社会主义有市场。”

  “皇甫平”的文章发表后,很快引起人们的注意,人们纷纷传阅,一度成为北京知识界的见面话题。

  争论持续了1年多。争论中,改革放慢了步伐,甚至出现了停顿和倒退,中国的发展慢了下来。

  对此,邓小平提出:不要搞争论。他用几句简单的话说清了一个道理:

  不争论,是为了争取时间干。一争论就复杂了,把时间都争掉了,什么也干不成。

  这个颇为神秘的“皇甫平”,对于后来邓小平的南方谈话这样说:

  邓小平看了1年,感觉到如果不走到台前,发表谈话,很多理论的混乱、思想的混乱就难于统一。所以他抓到了历史的关键时刻,就是1992年初,在我们党正在筹备召开十四大,正在准备十四大的政治报告和确定十四大党和国家领导人人选的时候,小平同志到南方视察了。

  此时的邓小平没有任何职务,只是一个普通的中共党员,他去南方主要是批“左”,也就是批评党内的传统力量。邓小平对身边的人说:

  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我要冒一冒险。不冒一下,什么事也别干,什么事也干不成。

  1992年春天,全世界都从一位老人的身上感受到了惊人的朝气。88岁的邓小平再次来到中国的南方。1个多月时间里,他在武昌、深圳、珠海、上海发表了多次重要谈话。10多年后,当人们再次聆听这些朴素的话语,依然能感受到深深的震撼:

  资本主义发展好多年了,几百年了,我们才多长的时间,我们尤其是被耽误几十年了,不耽误这几十年,我们现在的面貌会完全不同,再耽误不得了。

  中国的事,只要不搞社会主义,不搞改革开放,发展经济,逐步地改善人民的生活,任何一条路都是死路。

  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

  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

  各方面工作的是非标准应该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3月30日,新华社向全世界全文播发《东方风来满眼春》,并以少有的规格配发了一条消息。第二天,《人民日报》等国内各主要报纸都在头版主要位置转载《深圳特区报》的这篇长篇通讯。3月31日,中央电视台在当晚《新闻联播》之后,用45分钟全文播发了这篇文章。与此同时,国外各大通讯社和其他主要媒体有的播(刊)发了《东方风来满眼春》,有的发了相关消息和评论。

  邓小平在南方视察期间发表的谈话,后来被收录在《邓小平文选》中,成为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创新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1992年南方谈话,成为邓小平毕生事业的巅峰之作,也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启了第二个春天。

  1992年的春天,中国发展的方向再次明朗起来。南方谈话在重要的历史关口,使得中国这条航船能够继续沿着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的航向前进。

  有人说,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上,推翻封建帝制的孙中山,为中国打开了思想进步的闸门;建立起新中国的毛泽东,让中国人民站了起来;而挽救了社会主义的邓小平,为中国找到了一条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的道路。

  到中流击水

  在1997年闷热的夏季,中国电影史上一部投资空前的鸿篇巨制《鸦片战争》在全国上映,人们以极大的热情观看了这部负载着民族沉重记忆的影片。一个民族只有真正强大了之后,才有勇气和自信去审视自己不堪回首的那段历史。

  1842年,江河日下的清政府在南京江面上的英国军舰“康华利”号上签字画押,近代中国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就此产生,从此香港从中华母体上被割裂了出去。在这个条约里,引发战争的那种商品——鸦片被双方刻意回避不提,大概是因为清政府觉得鸦片是不祥之物,而英国人觉得实在难以将它提上台面。此后,香港成为鸦片最大的集散地,这里的殖民者从大宗的毒品贸易中掘到了第一桶金。在此后的百年间,香港作为痛苦和屈辱的代名词,成为中华民族集体记忆的一部分。

  下岗风潮:“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在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乐坛上,流行歌曲和歌星犹如流星般不断划过中国的天空,耀眼登场又匆匆而去,多数歌曲流行一时,转瞬间烟消云散。但是在1997年,一首歌曲却长时间留在了人们的记忆中。这一年,刘欢的新歌《从头再来》使无数人为之感动……

  昨天所有的荣誉,已变成遥远的回忆。

  辛辛苦苦已度过半生,今夜重又走入风雨。

  我不能随波浮沉,为了我挚爱的亲人。

  再苦再难也要坚强,只为那些期待眼神。

  心若在,梦就在,天地之间还有真爱。

  看成败,人生豪迈,只不过是从头再来!

  对于许多国企从业人员来说,那是一段难忘的日子。

  在计划体制下应运而生的国有企业,曾经支撑起共和国的经济大厦,为完成新中国初步工业化的使命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近30年缺乏竞争的环境,让它们背上了沉重的体制包袱,在市场面前举步维艰。

  到了90年代中期,国有企业三分之一明亏,三分之一暗亏,三分之一盈利。国有企业该向何处去?公有制该向何处去?在这个问题上,国家的命运和数以亿计的普通人的命运血脉相连。

  在万众瞩目之中,中共十五大对这个问题作出了回答。

  江泽民指出:

  公有制的主体地位主要体现在: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只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国家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和竞争力得到增强,在这个前提下,国有经济比重减少一些,不会影响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

  对于国企改革,江泽民宣布: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要按照“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要求,对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使企业成为适应市场的法人实体和竞争主体。

  把国有企业改革同改组、改造、加强管理结合起来。要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抓好大的,放活小的,对国有企业实施战略性改组。

  1998年3月,国务院总理朱镕基在记者招待会上宣布:将用3年左右的时间,使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亏损企业摆脱困境,并进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这个目标能否如期实现?

  进入90年代以来,中国纺织行业全行业经营状况举步维艰。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历史性的第一步,就选择在了困难最大、亏损最重的纺织行业。

  1998年1月23日,有着100多年历史、被称为中国最古老的机器纺织企业的上海申新纺织九厂工人陆捌冰敲响了全国纺织行业“压锭”的第一锤。短短几年之中,上海的棉纺能力就从历史最高时的250万纱锭压缩到100万纱锭,55万在册职工中有395万人下岗,近200家老企业在关停并转中消失了。纺织行业的改革是国有企业改革的缩影,在痛苦与彷徨之中,国有企业开始在改革的熔炉中涅槃重生。

  1999年9月,中共十五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国企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融进了这份决议之中。经过许多年的探索,国企改革进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新阶段。

  首先走出困境的是纺织行业。到了1999年底,全国纺织行业共压锭906万锭,分流职工116万人,一举扭转连续6年的亏损,盈利95亿元,提前1年实现了三年脱困目标。

  到了2000年底,国企三年改革与脱困目标基本实现。

  也许,数字是枯燥的,但却是最能说明问题的。据统计,从1989年到2001年,全国国有企业实现利润从700多亿元提高到近2400亿元。国有资产总量达到了10万多亿元,全员劳动生产率从每人每年9100元提高到54700多元,国有和国有控股企业上缴税金从1000多亿元增加到3600多亿元。截至2001年底,全国4300多家国有骨干企业中,已经有3300多家进行了公司制改革。

  在世纪之交,国企改革转到了制度创新层面,国有大中型企业通过资产重组,培育出了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能力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从战略上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结果,是使国有企业开始了提升国际竞争力的发展之路。在即将到来的国际竞争中,国有企业开始有能力与国外大企业同台竞技,中国企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但是,在“抓大放小”的国企改革中,全国城镇下岗职工人数逐年增加,从1998年到2001年,全国国有企业下岗职工累计2500多万人,到了2005年,这个数字达到了3500万。1998年,仅上海一地就累计有140万国有企业职工艰难地离开了他们的工作岗位。

  面对严峻局面,江泽民要求各地党和政府把下岗职工再就业工作“作为一个头等大事抓紧抓好”。再就业工作实际上是和国企改革同时进行的,如果再就业工作做不好,国企改革也难以推进。对于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国家制定了“鼓励兼并,规范破产,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和实施再就业工程”的方针。在制度层面,建立了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失业保险、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三条保障线”和养老、医疗保险制度。

  在国有企业改革的同时,各地普遍成立了“再就业服务中心”,帮助这些原本在国有企业工作的人们寻找新的生存之路。他们原来就像一颗螺丝钉一样,已经习惯了成为一台机器的一部分,突然面对新的生活,一时竟觉得难以适应。当一切都要依靠自己的时候,这些曾经的“主人公”们发现,新生活的第一步竟然是那么难走。

  在下岗职工再就业形势最严峻的1998年,上海市一位名叫庄红卫的下岗女工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96年5月,庄红卫筹集3万元资金,带领4名下岗工人开办了“庄妈妈净菜社”,经营洗菜、配菜和送菜等业务。她的净菜社规模迅速扩大,在净菜社最红火的时候,吸收的下岗工人最多时超过100人,每月的营业额可以达到近20万元,庄红卫本人也成为上海家喻户晓的再就业模范人物,她迅速被鲜花和闪光灯包围。

  但是,再就业和创业并不像在工厂车间拧螺丝钉那么轻松。成功的荣耀转瞬即逝,庄红卫的经营能力难以应付迅速扩大的企业。1998年的一场官司,使庄红卫的净菜社开始衰败,红火一时的“庄妈妈净菜社”在2000年被迫关门。

  经历了失败之后,2002年11月,庄红卫开始复出,出任上海庄妈妈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

  庄红卫的沉浮实际上浓缩了下岗职工走向新生的曲折与坎坷。当他们为改革的成本买单时,社会并没有将他们遗忘。

  历史的篇章,不仅仅是用血与火的文字写成,有时也用血和泪熔炼而成。也许,历史会将更多的空间留给精英阶层,但是数千万人的牺牲和奉献不应该被历史的尘埃湮没,在当代中国历史上,会有这3500万下岗职工的位置。

  下篇 长风破浪会有时

  一个甲子的轮回,世界再次聚焦长安街

  2009年10月1日,北京长安街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这一天,中国人在这里以盛大的庆典和阅兵式为祖国庆祝了她60岁的华诞。

  60年前,长安街也曾经历过万众瞩目的时刻。在天安门城楼上,毛泽东主席代表全体中国人向全世界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中国以及中国人的命运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当时,这个新生的政权迎来的不仅有国人和国际友人热情扬溢的赞颂和期许,还有国际上或审视或怀疑的目光。

  1949年10月3日的英国《泰晤士报》刊登了来自香港记者的北京报道:

  约二百万人聚集在一起收听这个历史性的宣告,所有人的目光都聚集在毛泽东升起的那面新中国的标志——五星红旗上,乐队演奏新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其后,举行游行仪式。军队接受朱德将军的检阅,编队经过天安门,有的配备最新的美国大炮、坦克以及从国民党手中缴获的装甲车。共产党空军轰炸机编队飞行,烟花爆竹和其他游行活动直至深夜。

  这是一篇较为客观的报道,它记录下新中国开国庆典阅兵式中各种军事装备颇为怪异的组合,那也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在一穷二白的基础上开始新中国建设的一个缩影。

  60年一个甲子,天安门城楼也见证了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的历程;60声礼炮铭记了共和国60年迈出的坚定脚步。新中国成立60年后,当天安门前再次走过阅兵式的仪仗队和参加庆典的人群时,它从世界各地吸引过来的目光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10月1日是中国自豪的一天。当问北京居民他们为何爱自己的国家时,他们提到了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上升、中国五千年历史、富有活力的文化和民族团结。”

  加拿大《多伦多星报》:“庆祝游行让人民看到了中国在社会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的进步。这样的庆祝活动将鼓舞中国人民的士气。”

  路透社:“阅兵仪式对许许多多中国人来说是十分自豪的时刻,各地的人们都通过电视观看这一规模宏大的仪式。”

  韩国联合通讯社:“中国迎接建国60周年,展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此次公开展示了大量最新型武器,展现了中国经济和科技的发展。”

  一个甲子的轮回,对新中国而言并不是简单的时代更替,物转星移间,中国已从一个积贫积弱、任人欺凌的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化身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国内,中国共产党的领导集体正带领中国人民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不断奋斗;在国际上,中国越来越担当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的角色,在各种国际事务中发挥重要作用,努力构建一个和谐的世界。

  60年,弹指一挥间,中华大地上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中国从一个百废待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根基上站起,完成了从山河破碎到团结统一、从受人欺凌到备受尊重、从贫穷落后到繁荣昌盛的非凡历程。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国的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乃至于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各项事业蓬勃发展,蒸蒸日上。中国的经济实力在60年间得到了大幅度提升,尤其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社会建设全面开展,国防和军队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而且还实现了香港、澳门的回归,祖国和平统一事业迈出了重大步伐。

  新中国用短短60年时间走完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要走的路,谱写出一篇篇举世瞩目的华章,这与一代代共产党人的辛苦努力和默默奉献是分不开的。这60年,有摸索也有困惑,有成就也有曲折,但中国人从来没有放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没有放弃矢志不渝地谋求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的努力。60年一个甲子,当世界的目光再次聚焦在长安街上,在历史的演进中,作为华夏的子孙,我们不仅看到了自己民族奋争的历程,也看到了它必将复兴的光辉前景。

  九十周年:回首中共的光荣之路

  2011年,中国的屏幕上出现了一部星光闪耀的电影——《建党伟业》,这是中国文化界为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的献礼之一。

  2011年的中国大地,四处洋溢着欢快的气息。在走过了2008年的自然灾害,经历了北京奥运会的激情,承受了来自大洋彼岸的金融危机冲击,庆祝了新中国60周年华诞之后,我们迎来了中华民族的又一个伟大的时刻——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90年前,嘉兴南湖的游船上,诞生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90年来,中国共产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幼稚到成熟,不断发展壮大,从建党之初的五十几名党员,逐步发展成为执政六十多年、拥有七千八百余万名党员的大党。

  这90年,中国共产党领导我们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任务,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从此,中国人民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以崭新的姿态站立在世界的前列。

  这90年,是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践相结合而不断追求真理、开拓创新的90年,是为民族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而不断艰苦奋斗、发奋图强的90年,是为完成肩负的历史使命而不断经受考验、发展壮大的90年。

  面对全世界,中国共产党用成绩赢得了世界的尊重。在西方人的眼中,一党执政的国家是封闭的,而中国则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造性地发展了民主协商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和党内民主制度。中国共产党更是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成绩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

  回首90年,我们可以以30年为单位来回顾。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一个30年,是党领导中国人民走向独立自由的30年。在这30年中,中国共产党从成立到成长,领导中国人民战胜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实现了人民的解放,建立了新中国。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二个30年,是党领导全国人民艰苦奋斗的30年。在这30年中,党领导人民在一片荒芜上建立了秀美中华,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众多的第一:炼出第一炉钢,采出第一桶油,生产出第一辆汽车、第一架飞机,乃至于原子弹、氢弹的胜利爆破和卫星的成功发射……

  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三个30年,是中国经济腾飞的30年。从1978中国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中国经济释放出巨大的生产力,经济发展速度一直高于世界平均增长水平。到2010年,中国经济超越日本,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二位,为这30多年的奋斗交出了一张优秀的成绩单。这30多年中,我们的社会也经历的巨大的变革,我们取消了农业税,建立了全面的社会保障体系,推进了教育制度改革,实现了军事和科技的飞速发展。

  回首90年的历程,中华民族从积贫积弱走到今日的富强,每一个重要历史关头,都离不开党的正确引领。我们今日的成绩,无不是过去努力的积淀。从十月革命送来的马列主义,到毛泽东思想引领独立自主,到邓小平理论实现强国梦,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中国共产党人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当初的承诺,富强已经不再是一个遥远的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在不远的前方,而现在正是我们奋发努力把党的事业和民族的未来推向前进的奋斗之时!

  (三)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2012年11月15日上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了25人组成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并选举习近平、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为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选举习近平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通过了中央书记处成员;决定了中央军事委员会组成人员;批准了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选举产生的领导机构。

  11时53分,刚刚当选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在热烈的掌声中,步履矫健、沉着坚定、从容自信地走进华灯璀璨、鲜花绽放、气氛热烈庄重的人民大会堂东大厅,同采访党的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展示出蓬勃旺盛的活力和锐意进取的精神。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与中外记者见面时说,一定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习近平说:

  全党同志的重托,全国各族人民的期望,是对我们做好工作的巨大鼓舞,也是我们肩上的重大责任。

  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民族的责任。我们的民族是伟大的民族。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人民的责任。我们的人民是伟大的人民。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依靠自己的勤劳、勇敢、智慧,开创了各民族和睦共处的美好家园,培育了历久弥新的优秀文化。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人世间的一切幸福都需要靠辛勤的劳动来创造。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努力解决群众的生产生活困难,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这个重大的责任,就是对党的责任。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领导人民已经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完全有理由因此而自豪,但我们自豪而不自满,决不会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新形势下,我们党面临着许多严峻挑战,党内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一些党员干部中发生的贪污腐败、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必须下大气力解决。全党必须警醒起来。打铁还需自身硬。我们的责任,就是同全党同志一道,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切实解决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切实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使我们的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群众是真正的英雄。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我们深深知道:每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但只要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每个人的工作时间是有限的,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责任重于泰山,事业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夙夜在公,勤勉工作,努力向历史、向人民交出一份合格的答卷。

  以上,是习近平在记者见面会上讲话的主要内容。在他首次亮相的简短讲话中19次提到“人民”两字。“人民”成为新任领导集体心中最重要的词。作为中国未来的掌舵者,他们肩负执政党的前途命运,担负着诸多领域的改革重任,承载着亿万民众的幸福期待。

  党的十七大以来5年间,我们党紧紧抓住和用好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毫不动摇、与时俱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奋力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进到新的发展阶段。

  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的“中国奇迹”;民主制度、民主形式、民主渠道不断健全、丰富和拓宽,人民享有越来越广泛的自由和权利的“中国活力”;文化改革发展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富有成效的“中国精神”;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跨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的“中国故事”;成功举办大事、要事,从容应对急事、难事,经受住一次又一次重大考验的“中国力量”;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显示出巨大优越性和强大生命力的“中国答卷”……这种种光辉成就令全世界为之瞩目。

  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我们党担负着团结带领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我们所肩负任务的艰巨性和繁重性世所罕见,我们所面临矛盾和问题的复杂性世所罕见,我们所面对的困难和风险也世所罕见。

  邓小平曾经指出:“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关键在于共产党要有一个好的政治局,特别是好的政治局常委会。只要这个环节不发生问题,中国就稳如泰山。”组成一个好的政治局及其常务委员会,对于在国际国内形势深刻变化的条件下维护和推进我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保障党和国家事业继往开来、与时俱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胡锦涛指出,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000多万党员的大党,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大国执政,肩膀上的担子重、责任大,必须组成一个政治坚定、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奋发有为的中央领导集体。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和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不仅要能够胜任领导党的十八大以后党和国家工作的需要,而且还要从适应党和国家事业长远发展的需要考虑,充实一些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优秀人才,让他们在工作实践中经受锻炼、健康成长,以保证党和国家事业后继有人。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始终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放思想,改革开放,凝聚力量,攻坚克难,顽强奋斗,就一定能够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就一定能够在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政治坚定、团结统一、坚强有力、奋发有为,是值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信赖的好班子。

  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体现了全党的意志,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心愿,积极稳妥地实现了党和国家高层领导的新老交替。

  这是一个值得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信赖的坚强领导集体。这是我们党保持生机和活力,国家保持团结稳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的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这充分说明了我们的党团结一致,实现民族复兴有稳固政治基础和可靠政治保证;深刻表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前程远大。

  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由25人组成,都有较高学历和专业知识,结构比较合理,有熟悉各方面、各领域工作的同志。一批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领导干部进入新一届中央政治局,充分反映了我们党兴旺发达,朝气蓬勃,富有活力。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组成人员普遍具有比较丰富的领导工作经验,工作业绩比较突出,廉洁自律,在党内外有良好形象。

  90多年前,嘉兴南湖驶来一艘红船。中国共产党人从此就勇敢担当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这一伟大进程中,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仆后继,书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史诗,不可逆转地结束了近代以来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不可逆转地开启了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

  今天,一个充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永葆生机活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更加成熟坚强;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永葆发展动力的文明古国更加从容自信。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的产生,正值中国进入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决定性阶段”,中国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中国共产党新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主要任务是,在未来5年里,团结带领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而奋力迈进,把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推向一个新的阶段。

  五、美丽中国梦,伟大复兴路

  (一)不一样的希望

  一个不思进取的人,是没有资格谈论人生梦想的;一个没有找到发展方向的民族,是没有能力谈论民族梦想的;一个让多数人没有受益感的国家,是不敢、不愿、也不会有国家梦想的。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怀揣着自己的梦想,每一个民族都有本民族的梦想,每一个国家也会有本国的梦想。中国,当然也有自己的美丽梦想。什么是中国梦?美丽的中国梦怎样实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共产党将“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带领中国人民持续奋斗?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会带给我们什么样的惊喜?全国人民都在翘首以待。

  现在,还是先让我们的视线回到在中国国家博物馆举行的一场名为《复兴之路》的展览吧。

  2012年11月29日,国家博物馆迎来了一群尊贵的参观者——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等来到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了《复兴之路》展览。他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一个个展厅,仔细观看着展览,认真听取工作人员的讲解。面对那一幅幅历史图片、一件件历史实物、一段段记录视频,他们仿佛置身于中国近代以来跌宕起伏、波澜壮阔的历史长河中。

  面对着沉重的历史,面对着过往的艰辛,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他提出的“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理念,是血与火的实践换来的真理,是我党百年艰苦奋斗得来的宝贵经验。这一理念尖锐地对全党8300多万名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提出警示和要求。

  饱经沧桑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面对苦难、走向辉煌,靠的不是无所作为的空想清谈,而是扎扎实实地实干苦干。实干精神是我们民族的优良传统,注重落实是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当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倒计时”,全国人民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如果没有真抓实干的奋斗,没有扎扎实实的工作,中国共产党人将愧对人民的期待和历史的责任。

  “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只要拿出实干精神,中国梦就一定会变成中国的现实。为了践行,为了示范,新一代党的中央领导集体从自身最基本的行为方式开始,扎扎实实转变风气,不断重申着他们的实干理念。

  2012年12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央政治局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又称为“新八项注意”)。会议强调,抓作风建设,首先要从中央政治局做起,要求别人做到的自己先要做到,要求别人不做的自己坚决不做,以良好党风带动政风民风。“新八项注意”主要是从精简政府办公的各项事务、简化形式、注重实际效用、勤俭节约等方面提出的,它显示出中国共产党力图建设一个廉洁、公正政府的决心。

  同时,简单直接、讲求效率、讲求实际的行政作风也在政府会议中得到体现。李克强、王岐山开会都要求实效,不允许念稿,从而达到“以小见大,上行下效”的目的,“新八项注意”如此快地得以落实,使广大群众交口称赞,赢得了群众的真心信任和拥护。

  新一届中央政府不仅仅抓作风建设,还极其重视反腐倡廉和廉政建设工作。十八大报告要求:反对腐败,建设廉洁政府,是党一贯坚持的鲜明政治立场,是人民关注的重大政治问题。新一届政治局常委见面会上,习近平指出:“打铁还需自身硬。”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又以“物必先腐,而后虫生”的古训警示官员。而且,王岐山在“新八项注意”出台之前,就于2012年11月30日在北京主持召开座谈会,听取专家学者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反腐工作在全国范围内展开。

  王岐山领导的反腐行动雷霆万钧、高效迅速,在短时间内使一批影响极坏的高官相继落马,受到应得的惩罚:

  重庆北碚区区委书记雷政富是一个典型的“情色”腐败分子,其丑恶行径被披露后,重庆市委很快研究决定,免去雷政富北碚区区委书记职务,并对其立案调查;

  四川省省委副书记李春城涉嫌严重违纪,中央已决定免去其领导职务,并开展组织调查;深圳市原副市长梁道行因涉嫌严重违纪问题,已接受组织调查;

  山东省农业厅副厅长单增德因给情妇的承诺书在网上曝光,山东省纪委已经对其立案调查;

  山西省国土资源厅原副巡视员王有明因腐败问题被查处,目前已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

  原揭阳市市委书记、现省人大农村农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陈弘平因涉嫌严重违纪问题,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英德市(清远市辖市)人民政府原副市长、公安局原局长郑北泉,因涉嫌徇私枉法和严重经济问题,被清远市纪委立案检查,目前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副厅长(省水利厅原副厅长)吕英明因涉嫌严重违纪问题,正在接受组织调查;

  …… ……

  在一连串的反腐行动中,一条条腐败“大鱼”相继落网,人民从中看到了廉洁政府的希望。

  人们看到了不一样的希望,也感受到了拂面而来的清风。

  2012年12月7日,深圳街头出现了一道炫丽的风景——习近平总书记的车与老百姓的车一同前行。习总书记抵达深圳当天,在他行进的路途中,深圳市不封路,没有铺红地毯,没有看到任何欢迎横幅,也没有列队迎接的场面,一路上总书记的车队亲民而不扰民。习总书记甚至透过车窗向路上的群众亲切地摆手致意。当总书记出现在深圳的前海深港合作区时,前海附近的道路依旧畅通如常。对“新八项注意”的践行,从自己做起,总书记做到了!

  12月8日上午9时多,习近平来到莲花山山顶的邓小平铜像前敬献花篮,并一路和晨练、游玩的市民“零距离”接触,拉起了家常。

  有市民问他感觉深圳怎么样,他说:“深圳居住环境很好,人也很热情。”

  他向人群挥手,并问道:“深圳的生活好吧?”

  大家响亮地回答:“好!”

  习近平继续说:“你们过得好,我们就高兴。”

  这一幕,让老百姓觉得总书记很亲民;这一刻,他就是人民中的一员。

  习近平总书记沿着当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路线重走了一遍,这是他履新以来的第一次地方考察。然而,这并不是简单的考察工作,此行更重要的目的是向人民显示中央政府要将改革开放进行到底的决心和力量。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的种种亲民举动,着实让外界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作风。我们相信,在新的征程中,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必定会带给人们不一样的希望。

  (二)新起点,新开拓

  定音锤:改革开放要有新开拓

  十八大选举出来的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的亮相吸引了全球的目光,同时,世人也急于知道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将怎样领导中国未来5年的发展。我们都清楚,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是也出现了许多显而易见的问题:中国社会贫富差距扩大,地区经济发展不够均衡,住房、教育、卫生和养老问题逐渐浮出水面,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就业、个人发展通道、阶层矛盾等也逐渐显现……人们有各种各样的诉求,对于这些诉求,民众寄希望于新一届党的中央领导集体,希望他们能尽早表明态度。很快,人们有了信心。

  习近平在视察深圳的过程中,确定无疑地指出:党中央作出的改革开放的决定是正确的,今后仍然要走这条正确的道路,富国之路、富民之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下去,而且要有新开拓。他还说,深圳在整个中国的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希望深圳和广东在未来中国的改革开放和发展道路上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

  习近平的话语解开了笼罩在民众心头的疑团,成为新时代发展旋律中的一记定音锤,它敲定了我们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改革开放的主音符。同时,他的南方之行和他的话语一样,表明了他要坚定完成邓小平未了心愿的决心。

  中国此前的改革,侧重于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希望通过先富帮后富,带动整个社会的共同富裕;然而,在改革的实践过程中,很大一部分人富裕起来了,但是还有很大一部分人收入低、生活条件差。因而,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社会矛盾趋于尖锐化。针对这种现象,习近平强调,既要坚持富国之路和富民之路,也会有“新开拓”。他特别强调“要有新开拓”,显示出习总书记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极其坚定的开拓进取的精神与胆略。

  20年前,邓小平发表了深刻影响中国历史的“南方谈话”,深圳蛇口工业区竖起一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醒目标牌,从此摆脱了一场“姓社”“姓资”的争论,拉开了中国大发展的序幕。现在我们看到,我们离民族复兴的梦想前所未有地接近。以苦干续写中国辉煌,用实干托起中国梦想,民族复兴的光荣任务一定会胜利完成。

  刚刚就职的习近平总书记第一次视察就选择了邓小平当年发表“南方谈话”的深圳,他微笑着向全中国乃至全世界宣布:我们将一往无前地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在告慰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英灵,更是呼应了胡锦涛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的“不走老路,不走邪路”的论断。

  “新四化”:未来中国发展的必由之路

  社会发展过程中,很多国家都会为自己设想一些具体的任务,规划很多美丽的蓝图。“四化”蓝图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有特殊的历史地位。1964年12月,周恩来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在20世纪内把中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

  历史行进到1979年。这一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与当时的日本首相大平正芳会谈时,把四个现代化进行了准确、具体的量化:到20世纪末,争取国民生产总值达到人均1000美元,实现小康水平。邓小平把这个目标称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从那时开始,在改革开放的推动下,中国经济出现了令人瞩目的高速增长。2012年8月15日,国家统计局宣布:2011年,中国人均国内总产值达5432美元。这个数字已经远远超过30多年前设定的小康水平的目标。

  最近频频见诸报端的“新四化”与周恩来和邓小平所提的“四化”内容有所不同。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

  “四化同步”的新表述,无疑是中国共产党立足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的重大战略决策,也是在中国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对现阶段突出矛盾的一次求解。之所以如此表述,这还得从当前中国经济社会结构中的问题说起。

  现阶段中国的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收入分配中最突出的问题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问题;而且,城镇容纳的农村人口日益增加,大批的农民变成市民也对城市提出了更多的诉求;中国产业发展中最薄弱的环节也是农业,农业产出必须从“强调数量、解决温饱”转向“强调质量、满足品味”,适应消费者从小康走向富裕的需要。除此之外,更引人注意的是信息化也增加到“新四化”的行列中,表明信息化的重要性已经完全被党中央认识到了,它已被提升至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当前,信息化已经覆盖了国民经济的所有行业,正有力地推进其他“三化”。中国的传统工业和农业都要依靠信息化来提高效率,这样才能与国外的同行处于同样的竞争平台上。

  实际上只有很好地实现“新四化”同步协调发展,才能真正实现科学的发展,才能达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根本要求,也才能实现社会生产力的跨越式发展。

  李克强一再强调的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之所以说是“新四化”,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发展理念出现了新变化。比如对于将给中国经济未来提供巨大需求空间的城镇化,李克强在多次发言中都提出要从以前的以物为主走向以人为主的新阶段;比如更多地强调必须不失时机深化重要领域改革,以便给“四化”发展提供新的制度保证。

  中国经济如果能够在未来5—10年里成功实现“新四化”,中国经济将保持持续增长,中国经济结构优化将有显著提升。当然,要实现“新四化”并不容易,体制改革、增长方式转变必不可少。为此,新一代领导人和各级党和政府必定会为此作出持续不懈的努力,全国各族人民也必定与党中央同心同德,共同为实现“新四化”而团结一心,携手前进。

  “三大红利”: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012年11月22日,中国国务院召开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工作座谈会,李克强在会上提出,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这一观点一经提出,就受到国内外的广泛关注。从李克强的讲话中,释放出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将始终不渝地推进改革开放的有利信息。人才红利、改革红利和城镇化红利将有力支撑中国在重要战略机遇期甚至更长时间内的持续发展。

  人才红利是最好的红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曾得益于人口红利。中国近几十年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已经成为一个世界“奇迹”,而这一奇迹之所以产生,“人口红利”的影响至关重要,它也因此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前景联系在了一起。随着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靠人口红利维系的制造业竞争力及其在全球分工体系中的优势地位将面临风险。由人口红利转向人才红利就成为必然的选择,而日益增长的规模巨大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也必将使中国劳动力结构发生质的飞跃,一旦得到有效利用,将产生巨大收益。第六次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中国大专以上人口达到12亿,高中以上人口达到3亿,远远高于第五次人口普查时的4571万和19亿。因此,中国人口红利已经消失的说法并不准确,人口红利已经转化成人才红利,而人才红利才是最好的红利。

  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最大红利。30多年以前,改革开放使中国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改革开放所释放出的致富引力使国家乃至个人都将重点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中国从此走出封闭与偏见,开始步入世界经济社会大舞台,并日益发挥起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有的作用。30多年过去了,中国已从一个贫困落后和封闭的国家成长为当今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这就是改革带给中国人民的红利。目前,我国政治、社会以及经济改革都进入深水区和攻坚区,一些制度的模糊、扭曲或者缺失不仅降低了资源配置效率,固化了利益格局,也抑制了创新和创业动力。要保持中国经济的活力,必须加快改革。在公平正义的前提下,将“改革红利”进一步释放出来。我国30多年来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是改革开放,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依然要靠改革开放。

  城镇化是最红的红利。中国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发展并不平衡,城乡之前的差距也很大。城镇化蕴涵着中国巨大的发展潜力,未来几十年将造福中国近10亿的人口。按照75%的城镇化率目标,未来将有35亿左右农业人口转入城市,15亿左右的半城镇化人口继续城镇化。在城镇化的过程中,将通过非农产业与人口向城市聚集和转移,提高资源要素的配置和利用效率,实现企业报酬递增的内部规模经济,满足居民多样化的消费偏好,促进企业和居民相互间的交流与合作,从整体上创造报酬递增的外部规模经济,从而产生远高于分散定居农村并从事农业生产的收益。通过制度改革促进新型城镇化;通过制度改革和新型城镇化,让人民提升并自由绽放其才。

  人才、改革开放、城镇化的红利是天然存在的,它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去挖掘、去实现。三大红利将是中国经济持续发展的重要源泉和动力,必定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经济发展:实现没有水分的增长

  中国经济增长一向以高速度、高GDP著称于世,但高速度、高GDP背后却暗藏着大量看得见或者看不见的水分。这些水分其实是我们经济中的巨大隐患,它最终将对中国经济的长远发展产生恶劣的影响。

  2012年11月30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开党外人士座谈会,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要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接着,话锋一转,他提出,增长必须是实实在在和没有水分的增长,是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这表明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已经充分认识到到经济增长水分的严重性。他简洁的话语,赢得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和好评。

  李克强也在不同场合也强调:“我们的经济发展应当实现一种实实在在、没有水分的提高。”同时他指出:“如果我们的GDP无法让人民群众的收入增长,那GDP增速再高,也是‘自拉自唱’,并不利于发展,也不利于稳定。”

  2012年12月16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闭幕,会议对2013年的经济工作提出“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要求。这次会议首次将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提到了中心的位置。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效益低、质量差、不可持续问题依然突出,经济增长仍然过多地依靠投资来拉动。在一些地区,甚至进行了大量重复性工程建设,这虽然也能拉动部分经济增长和就业,但无法为社会留存良性财富,这样的增长其实就是有水分的增长。同时,一些行业能源消耗多,污染重,产出少,极大地消耗了自然资源,加大了环境压力,可持续性差。这种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益的增长方式是一种不可持续的增长。从长远来看,这种增长不仅仅是有水分的增长,也是有害的增长。改变这种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刻不容缓,应狠心挤出其中的水分,实现真正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

  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追求有效率的增长,必将主导今后中国经济的发展。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对2013年的经济工作提出的要求表明,2013年,中国将不再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而是要在保持一定增速的前提下,通过扩大国内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通过对经济结构的调整,消除经济发展中的不合理、不平衡现象,通过对重点领域的改革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稳定性与可持续性。

  近年来,中国已经在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方面作了较为积极的努力和尝试,并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和农村居民和城市低收入人群医保和社保问题的逐步解决,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无疑将呈现加速上升的趋势。

  生态文明建设已经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一起被列为国家建设总布局的五位一体,这也与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密切相关。多年的高速发展给环境和生态造成的不利影响将得到扭转,科学与效率将是中国得到进一步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手段。

  中国领导层审时度势,以科学的态度调整自身体制和机制,挤出经济发展中的水分,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基本矛盾,追求有质量有效益的发展,这将为经济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蓝图已经大笔挥就,步伐坚定向前迈进。前方,可能面临着这样或者那样的严峻考验;但是,我们一定会一往无前。从现在起,就让我们一起来畅想美丽中国梦!

  (三)美丽中国梦,伟大复兴路

  古往今来,从东到西,从落后到先进,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梦想与抱负,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雄心与壮志。五千年文明养育的中华民族要实现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这需要中国人为那一个共同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一代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当仁不让,担负起这一历史使命。

  2012年11月15日,刚刚在党的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的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克强、张德江、俞正声、刘云山、王岐山、张高丽在人民大会堂同采访十八大的中外记者亲切见面。

  习近平在这次见面会上的讲话不忘前贤,深刻地回忆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

  近代以后,我们的民族历经磨难,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自那时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无数仁人志士奋起抗争,但一次又一次地失败了。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团结带领人民前仆后继、顽强奋斗,把贫穷落后的旧中国变成日益走向繁荣富强的新中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

  他诚恳地谈到了这一代共产党人的责任:

  我们的责任,就是要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使中华民族更加坚强有力地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为人类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对于中国人民,他饱含深情地指出: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话语非常朴实,理想无比崇高!

  中国共产党人就是要建设一个人民幸福生活,国家富强兴盛的美丽中国!对于民族复兴大业,担负着历史使命的中国共产党人一刻都没有忘记过。

  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过程中,习近平也发表了重要讲话,他满怀希望地指出:每个人都有理想和追求,都有自己的梦想。现在,大家都在讨论中国梦,我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共同为之努力。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一定要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把我们的党建设好,团结全体中华儿女把我们国家建设好,把我们民族发展好,继续朝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奋勇前进。

  习近平最后确定无疑、充满信心地强调:

  我坚信,到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一定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一定能实现。

  其实在一百多年前,民族复兴大业已在无数的中华志士的抗争与奋斗中开始了。但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清晰可见的路线图,则是由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画出来的。他为中华民族复兴设计了“三步走”战略。

  在“解决人民温饱问题”、“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的目标实现后,中共十五大提出了一个新“三步走”发展战略,分2010年、2020年、2050年三个阶段,逐步达到现代化,最终实现中华民族的真正复兴大业。

  为了具体实现这一宏伟设想,中国共产党人在十六大、十七大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要求的基础上,在十八大上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则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任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正是承上启下的关键一环。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是对中国人民的郑重承诺。

  当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家实现了这一美好蓝图的时候,我们国家将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度呢?

  那时候,我们的收入将有实质性的巨大的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的生活水准已经远不是“吃饱穿暖”可以形容的,我们的人民将过上可以跟世界上先进国家媲美的舒适生活。

  那时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培育下的公民文明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明显提高、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在这个文化强国中,人的创造力和潜能得到了无限的激发。那时候,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收入分配差距缩小、社会和谐稳定。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不再停留在大会的报告中,而是切切实实地服务于每一个国民。

  那个时候,我们的社会民主制度更加完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全面落实、人权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我们将拥有足够民主的生活,我们国家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更加科学合理,决策更加民主;我们充分发挥法治在治国理政中的重要作用,完善和加强制度建设,中国特色的法制成为世界的典范。

  那时候,环境的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我们给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的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那时候,所有的都是那么美好……

  那时候,中国是那么的美丽……

  “中国梦”是中国人民对科学发展的热切期盼。我们相信,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一定能实现;我们相信,到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定能够建成。失败只会落在没有志气、没有毅力、没有抱负的人身上,对于具有无限潜能和智慧的中华儿女,这个梦想一定会实现。未来在哪里,未来掌握在你我的手里。

  民族复兴的伟业、改革开放的大业、国家发展的愿景,就是让中国人站起来和富起来,就是让每一个国民,特别是每一个年轻人有资格做梦,就是要让国家兑现关于“中国梦”的承诺!你有梦,我有梦,每一个美好梦想的实现就意味着伟大的“中国梦”正在实现。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唯有紧紧拥抱“中国梦”,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一定能够实现。

发布时间:2014年07月09日 16:03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阮玉秀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