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大数据主义》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后记

智能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大数据算法将决定我们能看到哪些信息,决定商家为我们提供哪些产品,决定生活会为我们提供哪些机会,因此,我们可以把这些算法看成社会中新近产生的“权力掮客”。在大数据时代,我们或者有心,或者无意,将越来越多的决策交给自动算法来完成。问题在于,在满足哪些条件之后,我们才会让大数据算法接管我们的决策权?就如人工智能专家丹尼·希利斯说的那样,我们是否需要进行审核跟踪?是否需要智能系统解释它利用软件生成的决定是如何做出的(也就是希利斯说的“讲故事”)?

大数据的发展前景似乎与斯派克·琼斯执导、2013年12月上映的电影《她》非常相似。这绝不是我信口开河的说法,有几位计算机科学家在与我交谈时都提到了这部电影。影片中,代表大数据发展前景的是主角西奥多·托姆布雷(乔昆·菲尼克斯饰)通过智能手机使用,并输入各类信息的一款智能软件。这款名叫萨曼莎的软件助手通过语音(斯嘉丽·约翰逊配音)交流,成为他的得力助手,但是后来,它承担的工作越来越多,开始帮他回答问题,处理电子邮件和文本信息。而且总体看来,它对西奥多的一切似乎都了如指掌,包括他的个人历史、喜好、品味、读过哪些书、看过哪些电影、买过哪些商品,等等。

用人工智能行业的术语来说,萨曼莎是一个对话系统,也就是说,它可以与人对话,而且通过这些对话获取信息、建立自己的知识库,其实这就是加强版的机器学习软件。加利福尼亚通信及信息技术研究院首位院长拉里·斯玛尔说:“这种机器学习软件就是我们努力的目标。10年之后,超个性化辅助将变成司空见惯的事。”电影《她》为这个目标设定的实现时间是2025年。

如果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果真能如此,我们会觉得很酷还是害怕呢?对于我们大多数人而言,可能是二者兼有。即使真有可能成功,开发出拟人程度那么高的技术也需要一定的时间。真的可以设计出能提供高度个性化建议的数字问答机器吗?这毫无疑问是可以的。人工智能可以做到以假乱真、让人无法分辨的拟人程度吗?我对此表示怀疑。几年前,《纽约时报》以“超出你想象般聪明”为题,刊登了讨论人工智能进展情况的系列文章。这项技术的确令人赞叹,而且还在不断发展。但是,在完成这些报道时,我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问题:人类大脑,也就是我们被称作人类一般性智力的那个神奇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呢?在与人工智能专家们交流时,我们也经常会讨论这个问题。一般智力指毫不费力地利用生活体验、建立直觉式关联性和完成快速决策的能力,也就是丹尼尔·卡尼曼所说的“快思维”。人类的大脑相当于一个处理器,在狭小的空间里储备有令人难以置信的计算能力,而功率仅为20瓦。相比之下,在《危险游戏》电视竞技节目中击败人类冠军的沃森计算机的功率要大得多,高达85000瓦。

数据的种类越来越多,再加上人类编程人员编写出智能水平越来越高的算法,这种良性循环借助大数据的力量,将推动人工智能领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但是,机器学习能完成的任务越多,人类对自身的了解就会越深入。斯玛尔说:“人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在接下来的20年时间里,随着大数据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将会越来越深入地思考这个问题。”

发布时间:2015年09月15日 14:43 来源:中信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