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风险与好的决策》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第8章 我们应不应该结婚生子?

结婚前睁大双眼,结婚后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本杰明·富兰克林

查尔斯·达尔文(CharlesDarwin)乘坐“小猎犬”号完成了极具历史意义的环球航行。航行结束后又过了几年,29岁的达尔文开始思考自己的终身大事:该不该结婚呢?达尔文拿起一支铅笔,在一张白纸的顶头位置写道:“结婚还是不结婚,这是个问题。”接着,他将纸分为两栏,分别列出了结婚和不结婚的理由。

达尔文最后认为自己应该结婚,他在左栏的下方写道:“结婚——结婚——结婚,证明完毕。”他心里清楚自己会失去一部分个人自由,于是在右栏下方加上了一句“有很多幸福的奴隶”。第二年,达尔文和他的表姐艾玛•韦奇伍德(Emma Wedgwood)共结连理,膝下有10个儿女。达尔文是如何做出结婚决定的?是基于他列出的原因——永久伴侣、比宠物狗好、没有子嗣、肥胖和懒惰吗?他并没有告诉我们答案。

最大化法则还是经验法则?

达尔文可以通过两种方法得出应该结婚的结论:最大化法则和经验法则。最大化法则是指,估计每一条结婚能带来的好处的分值(效用),以及意中人具备这些好处的概率,用分值乘以概率,加总算出得分。然后,用同样的方法计算不结婚的坏处,每个意中人都算一遍。最后,选择期望效用值最大的那个人。这种方法也叫作“主观期望效用最大化法则”,全世界的大学都将其视为理性选择的工具并教给学生。这种方法只能在理想的情况下使用,即在我们知道所有风险的情况下。本杰明·富兰克林曾使用这种簿记法来判断自己是否要结婚,我们稍后会讲到。

不过,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权重和概率都是无法得知的,所以计算可能只是空中楼阁。而使用经验法则可能会帮助我们做出好的选择。其中一种经验法则是“单一理由决策法则”,即:

找到最重要的那条原因,并忽略其他原因。

这条法则只依靠一种原因做出决策,不需要进行计算。事实上,达尔文的“证明完毕”前面的那句话可以理解为,只有一个起决定作用的理由,那就是拥有一位稳定的伴侣:“想象一下,整天生活在伦敦空气污浊、脏乱的房子里。再想想温柔美丽的妻子坐在沙发上……”

研究显示,人们往往只凭一条充分的理由就可以做出决定,而且这些决定可能比考虑过所有因素之后做出的决定还要好,原因在于,综合考虑不同的原因,就需要把所有原因都转化为一种效用。达尔文可能需要估计,与聪明的朋友们聊天多少次才能和拥有10个儿女的效用相同,或是必须花费多少时间拜访妻子的亲友才能换来妻子坐在沙发上的温馨时刻。交易是数字的一种属性,却不一定是人类内心真正需要的。实际上,做交易有时会被视为不道德的行为。人们一般认为,真爱、友谊、军人的荣誉和博士学位是无的,也是商品所无法比拟的。

单一理由决策法则并非达尔文使用的唯一经验法则,他还可能使用了社会经验法则,比如“社会模仿”。

如果你的大多数朋友都结婚了,你也应该结婚。

毕竟,达尔文当时已经29岁了,他的大部分朋友很可能都建立了自己的家庭。研究发现,社会压力会迫使人们模仿他人,选择结婚。不过,如果达尔文也使用了这条社会经验法则,那他一开始就没必要分析结婚的利弊了。

如何找到对的结婚对象?

本杰明·富兰克林就如何在结婚这个问题上做出理性决策,给过他的侄子如下建议:

如果你犹豫不决,就列出所有理由,把支持和反对的理由分别记录在一页纸的两栏中。深思熟虑两三天后,用一种类似代数的方法进行计算,看看每栏的理由或动机是否具有相等的权重,如果是,就把它们分别从两栏中删除。也就是说,如果两栏中的某两个理由势均力敌,就把这两项都删除;如果一个支持的理由抵得上两个反对的理由,就把这3条都删除;如果两个反对的理由抵得上3个赞成的理由,就把这5条都删除。当你删除了所有权重相等的理由时,就会看到哪一栏剩下的理由多……遇到重要的事情或拿不定主意时,我通常会使用这种方法,尽管它无法做到像数学般精确,但对我极为有用。值得一提的是,如果你不使用这种方法,我认为你将永远无法步入婚姻殿堂。

永远爱你的叔叔

富兰克林

1779年4月8日

富兰克林是美国的开国元勋之一,也是一位杰出的发明家、作家、艺术家和政治家。他和妻子德博拉(Deborah)育有两个孩子,他还有一个私生子。前文说过,富兰克林的这种簿记法如今在全世界得到了广泛应用,我们称之为“期望效用最大化法则”或理性选择。富兰克林信中的最后一句话表明他对结婚这件事的认真态度。你也是这样选择伴侣的吗?我有些朋友就在教这种方法,但当我问他们自己是否会使用这种方法时,只有一位决策理论家回答“是”。

“选择配偶时,你进行计算了吗?”我问他。

“你觉得我会去舞厅喝得烂醉,然后随便找一个女人结婚吗?不,

我做了计算。”他回答道,语气中透露出对我的问题的不满。

“能解释一下你是怎么计算的吗?”我进一步问道。

“我坐下来,列出了所有的选项。”

如果问他有多少选项,我觉得不太礼貌。

“然后,我开始考虑所有重要的结果。”他继续说。

“比如呢?”

“蜜月过后我们之间还会不会有爱意,结婚后她会不会听我的。”

“还有呢?”

“她会不会让我安静地工作,会不会照顾孩子,等等。然后,我针

对每个意中人计算这些结果发生的概率和效用。”

“嗯?”

“用概率乘以效用,我找出了期望效用值最高的那位女士,之后我

就向她求婚了。”

“她有什么反应?”

“她接受了!我们已经结婚了。”

“她对计算出来的婚姻有什么反应呢?”

“我从未告诉她我的方法。”

看到他的择偶方法,我们会觉得很滑稽。但是,交友网站就是用这种算法进行配对的。虽然这种服务将数学在择偶方面的能力捧上了天,但并没有证据证明这种算法能胜过传统的择偶方法,让你更轻松地找到对的人。最近,我又碰到了上述那位朋友,并且得知他已经离婚了。

这则故事并不是要证明富兰克林的簿记法没有任何用处,而是想说明这种方法是为已知风险设计的,它对不确定性无能为力。因此,大多数专家并不会将自己所宣扬的方法付诸实践。但问题是,他们在教授这种方法时,给人的感觉是它与现实生活中所有的决定都息息相关。实际上,人们选择伴侣时大多会使用另外一种方法——直觉。有时候,这种直觉建立在一种无意识的经验法则之上,即:

努力找到一位你的同伴们也渴望找到的伴侣。

这种简单的方法不需要分析利弊,当然,它也是社会模仿的一种形式。这种方法可能很管用,即使仅仅因为它可以产生一种社会多米诺效应,也或多或少可以保证你的朋友认同你找到了对的伴侣,并因此羡慕你。本杰明•富兰克林年轻的时候,曾提出了一条选择伴侣的经验法则,他称之为“自相矛盾”的经验法则:

谈恋爱时,你应该选择年长的而非年轻的女性。

富兰克林的理由是,年长的女性阅历更丰富,考虑事情更周全,话语更精炼,也更懂得感恩。

关于择偶的数学法则和经验法则

富兰克林的簿记法认为,潜在配偶都是已知的。但除了封闭的小社区,基本不存在这种情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又会有新的选择。因此,我们不可能知道自己在选定伴侣后还会遇见什么人。但是,一直等待又会让其他意中人退却,她们有可能选择嫁给别人。因此,什么时候应该求婚?这个问题有一个经典版本,即“嫁妆问题”。

埃及苏丹萨拉丁想找一个新的智者作为他的谋士。为了考验其中一位候选人,萨拉丁准备将其领地内嫁妆最多的一个女子许配给他,只要他能够从100个漂亮女子中找出这个女子。但如果他不能,就会被野兽吃掉。女子一个接一个地走进房间,按照随机的顺序。第一个女子走进来时,这位候选人可以问她有多少嫁妆,但要立刻决定是否选她。如果不选,下一个女子就会走进来,直到他做出选择为止。候选人不知道嫁妆的范围,也不能回过头选择前面的女子。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他选对呢?

有人也许会同情这位候选人,因为他名利双收的希望注定会落空。毕竟,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似乎只有1/100。但是,如果动动脑筋的话,他可以用以下方法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37%法则:拒绝最前面的37个女子,记住她们的嫁妆的最高数额,然后选择之后出现的第一个嫁妆数额大于这个数额的女子。

这条法则使这个候选人的成功概率从1/100提高到约1/3。虽然还是不确定,但这位候选人名利双收的概率却大了很多。

37%和10%

37%法则是一条简练的数学法则,因为一个人所放弃的选项数量等于N/e,其中N是所有选项的数量(在上述例子中是100),e是自然对数的底数,约等于2.718。但是,面对嫁妆问题(也叫作“秘书问题”)时,大多数人往往在第37个候选人出现之前就做出了决定。这说明他们没有耐心,选择结婚对象时太过草率了吗?

我认为不是的。人类的大脑已经适应了现实生活中择偶的不确定性。择偶和嫁妆问题在很多主要方面都存在不同。嫁妆问题中只有一个正确选项,成功的概率也是可以计算的。但是,我们不能直接问每个人,他/她的择偶价值观是什么。有人看重智慧和幽默等内在特征,有人看重外在特征,比如男性的下巴宽度或女性的腰臀比。从根本上讲,择偶成功与否取决于双方的行为,伴侣的完美程度取决于你自己的完美程度。所以,不要幻想找到理想的伴侣,而应该寻找“足够好”的人(并且善待他/她)。

有趣的是,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最佳预期是找到一个足够好的人。在这种情况下,不确定性其实会帮助你。没有必要调查37%的择偶对象,大约10%就足够了。如果运用“理想”的37%法则,结果可能会更糟糕,还会浪费更多时间。经验法则可以缩短择偶的时间,它与人口学家观察到的择偶模式也是一致的。在一个变幻莫测的世界里,少即是多。不管百分比是多少,我们都可以使用满意法则,做出好的决定。

1.设定你的期望值。

2.选择第一个符合你期望值的人,并停止寻找。

这种方法可以帮你成功找到配偶、房子或其他重要的事物。只要你的期望值不是高得离奇,这条法则都可以帮你快速做出决定。如果你的期望值的确太高,那你应该一点一点地降低它。

不管是簿记法、交友网站,还是满意法则,都有一个共同的缺点:没有哪种方法可以防止我们在遇到更好的对象时不放弃原来的伴侣。但是,不断抛弃伴侣并不利于建立幸福的家庭。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发生,进化使人类拥有一种特殊的情感——浪漫的爱情。我们可以在满意法则后面再加上第三步:坠入爱河。爱情是一种直觉,一种来自人类内心深处的声音,而我们却几乎无法解释它。

抛硬币,但不需要看结果

但是,有些人已经丧失了聆听内心声音的能力,这种声音不断出现,却无法进入他们的耳朵。我有位朋友,他曾同时交往了两位女友——比正常人多了一个,而且无法做出选择。最后,他想到了上学时学到的一种方法:富兰克林的簿记法。他坐下来,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两个女友的名字,并在中间画了一条线。之后,他列出了每位女友的所有利弊,并进行加权计算。当他看到结果时,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他的内心出现了一种声音,告诉他结果是错的。其实他的心早已选定了另外一个女友。

如果你很难听到自己内心的声音,有一个更快的方法:抛硬币。当硬币在空中旋转时,你希望哪一面不要朝上。这是你内心的声音,你不需要经过复杂的计算就能听到,而且你也不需要看硬币到底是哪面朝上。对心理暗示视而不见,这可能源自只倡导“理性”讨论的片面教育。我曾多次见到人们试图保持头脑清醒,以便计算和权衡能想到的所有利弊。但是最后得到计算结果时,他们却觉得答案不对,于是更改每个理由的分值,直到结果符合自己的直觉。

男性和女性,谁的直觉更准?

在我所讲述的求偶故事中,主角都是男士,因为过去几百年来这件事情的选择权一直掌握在他们手中。即使在今天,往往还是男性向女性求婚。在历史的大背景下,这种一边倒的情况显得很奇怪,因为传统观点认为女性对于爱情的直觉往往更准。从康德到达尔文,很多在各个领域有出色表现的男性都认为,比起承担养家糊口的繁重责任,女性更了解自己的内心。如今,这种观点应该不存在了。但是,事实是这样吗?我们分别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1000个德国人和1000个西班牙人,年龄都在18岁以上,在对他们进行个人访谈的过程中我们问道:“在求偶方面,谁的直觉更准?男性、女性,还是都不准?”结果表明,即使在今天,令人震惊的“刻板印象”仍然存在(图8–1)。在德国女性中,有2/3的人认为女性的直觉更准,有1/4的人认为男女没有差别,而认为男性的直觉更准的人还不到1/10。在西班牙女性中,结果基本上也是这样。男性对自己的直觉会更有信心吗?虽然对此持肯定态度的男性比女性多一点儿,但是,两个国家的男性几乎都认为女性的直觉更准,而且认为自己在择偶方面并不擅长。

尽管德国文化和西班牙文化不同,但这两个国家的人对这个问题的刻板印象却如此一致,实在令人震惊。从“二战”以来,性别平等在德国一直是一个重要议题,而在20世纪70年代中期佛朗哥政权结束之前,西班牙女性扮演的角色基本上是家庭主妇。但是,这种差别似乎丝毫没有影响他们对女性直觉的刻板印象。更奇怪的是,20多岁的人和50多岁的人想法竟然一致。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30日 09:57 来源:中信出版社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