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辽沈大地改革潮》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精彩书摘】

    出版前言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中国从此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20世纪80年代,在我国改革开放历程中具有不平凡的意义,堪称全面破题、确立方向、探索路径的重要阶段。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历史任务,拉开了全面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序幕。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初步明确了新的历史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同时,鉴于农村改革已取得显著成效,决定把改革的重点从农村转移到城市。1987年,党的十三大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作出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明确了推动各个领域改革的基本方针。中央的这些重大方针政策及其实施,为推进改革开放、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重要基础。

    一幅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历史画卷,从来都充满了全国各地的鲜活实践和生动创造。辽宁作为我国东北传统工业基地排头兵,沈阳、大连作为国内举足轻重的重工业城市,从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就成为国家重点建设的工业基地,为共和国的建设和发展作出了令人瞩目的贡献。这里曾产生了新中国第一架战斗机、第一台机床、第一个钢铁工业基地、第一台内燃机车,等等。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辽沈也成为我国传统计划经济体制最为典型的地区之一。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辽沈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面临着开启和推进改革的艰巨任务。在20世纪80年代披荆斩棘、筚路蓝缕的改革实践中,辽沈大地进行了许多富有开创性的探索,同安徽的农村改革、广东的对外开放、江苏发展乡镇企业、浙江发展非公经济的探索一样,辽宁在工业基地的改革探索,为全国的改革开放作出了具有示范意义的贡献。1984年,国务院批准沈阳为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实行计划单列,并赋予省级经济管理权限。按照中央的决策部署,遵循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协同改革的要求,沈阳大胆探索创新城市综合改革,在企业改革中推行租赁制、股份制、转让制、承包经营责任制等,颁布了全国第一个企业破产法,实施了全国第一家企业破产试点,为破解城市改革难题和突破发展瓶颈发挥了典型示范作用,沈阳成为全国闻名的“改革窗口”城市。大连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加快对外开放步伐,成为全国最早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开放城市之一。1988年,中央作出逐步扩大辽东半岛开放的战略决策。辽宁从本地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辽东半岛的开放开发,修建了被称为“神州第一路”的沈大高速公路以及沈阳桃仙机场、营口鲅鱼圈港等大型基础设施,推进大连建设海内外颇具影响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全方位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机制,改进宏观管理,在国有企业改革、财政金融体制改革、商品流通体制改革、科研体制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劳动制度改革等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为全国改革开放创造了许多新鲜经验。

    从1982年到1990年,李长春同志先后担任沈阳市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辽宁省代省长、省长。作为这一时期沈阳市和辽宁省改革开放的直接参与者和重要组织者,李长春同志在当时任沈阳市委第一书记李涛同志、辽宁省委第一书记郭峰同志、辽宁省委书记全树仁同志等的大力支持下,和辽沈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掀起了辽沈大地改革开放的热潮。《辽沈大地改革潮——20世纪80年代振兴辽宁的探索与实践》一书,收录了李长春同志在辽沈工作期间的一些重要文稿,生动地展现出当时辽沈大地改革开放的鲜明特色。

    一是牢牢把握解放思想这一突破口,勇于树立改革开放新观念。改革开放的过程始终是不断解放思想的过程。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在思想上、政治上、组织上进行拨乱反正,为改革开放事业奠定了重要的思想、政治和组织基础。进入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从农村向城市逐步推进,但是“左”的干扰和旧习惯势力的束缚在各个方面还普遍存在。改革开放要迈出实质性步伐,首先必须解放思想。本书中的许多篇章,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当时思想解放的鲜明足迹。在推进辽沈改革的实践探索中,李长春同志始终重视以思想的新解放开创改革开放的新局面,他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在实践中深入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努力冲破传统观念的藩篱,在一些重大问题上形成新理念新认识,为辽沈的改革开放实践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动力。比如,在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问题上,李长春同志在《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始终不渝坚持改革开放》(1988年5月)中提出:“在人类历史发展中,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等社会形态,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等经济形态,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范畴,都是按各自规律发展的,有时交叉,有时并行。由于历史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与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基本上是并行的,所以有的同志把资本主义同商品经济混为一谈。要么认为发展商品经济就是发展资本主义,要么认为我国既然可以逾越资本主义充分发展阶段进入社会主义,也就可以逾越商品经济的充分发展阶段。在世界历史发展中,跳越一个或几个社会发展阶段的民族是不乏其例的。我国虽然已经跳越了资本主义的充分发展阶段,但却不能跳越商品经济发展阶段。这是我们破除以指令性计划为主要特征的产品经济,发展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根本依据。”“在发展商品经济中我们要从姓‘资’还是姓‘社’的思维方式中解放出来,代之以生产力标准的思维方式,只要坚持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我国就不会出现资本主义。可见,坚持改革开放,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同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是一致的、缺一不可的。坚持社会主义就必须大力发展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只有不断地发展商品经济,社会主义制度才能更加巩固,社会主义优越性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些重要的观点和论述,对于当时促进辽沈干部群众进一步解放思想,正确认识改革开放时期出现的新情况新矛盾,坚定改革信念,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可以说,思想的解放是辽沈大地开启改革实践、奏响改革强音的先导。

    二是紧紧抓住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试点这一有利契机,努力打破传统体制机制束缚。1984年10月20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提出了以城市为重点加快整个经济体制改革步伐的思路,标志着我国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当时,辽宁省城市化水平在全国比较高,但由于传统体制的影响,出现了“三老两差”的状况,即技术老化、产品老化、装备老化,经济效益差、竞争能力差,加快改革已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沈阳作为国务院确定的经济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城市,肩负着在城市改革方面进行探索、为全国改革提供新鲜经验的重任。从1983年开始,沈阳市按照中央的部署,结合自身实际,进行了全方位的改革,涉及扩大国营企业自主权、价格体系改革、流通体制改革、劳动人事制度改革、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开发性科研院所企业化改革试点等。李长春同志和广大干部群众一起,对这些方面的改革进行了艰辛探索,既在思想认识上取得了新突破,又在实践中开创了新局面,为全国深化城市经济体制综合改革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本书中的许多篇目都记录了这一时期辽沈城市改革的坚实印迹。

    三是紧紧抓住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这一中心环节,不断增强企业活力和竞争力。辽宁作为全国的老工业基地之一,大中型骨干企业较多,对国家建设作出过重要贡献。但是,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辽宁国有企业在传统体制下形成的“铁饭碗”、“大锅饭”的弊端日益凸显。面对这种状况,李长春同志和辽宁、沈阳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始终把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多次深入各地各企业进行调查研究,与企业干部职工群策群力,共同探索增强企业活力的改革途径,先后推出了承包经营、租赁经营、股份制、企业破产、拍卖转制等多种经营方式和所有制形式,不仅为搞活辽宁国有企业提供了体制机制保障,而且有些改革措施是开创性的,为全国改革提供了借鉴。特别是在李长春同志担任沈阳市主要领导期间,沈阳率先在全国开始进行企业破产改革的试点。1985年2月,沈阳市政府颁布了《关于城市集体所有制工业企业破产倒闭处理试行规定》。1986年8月,沈阳市防爆器械厂正式宣告破产,成为我国第一家公有制企业实施破产的企业。1986年12月,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试行)》。

    四是始终把改革与开放结合起来,积极推动以大连为龙头、以沈阳为腹地的辽东半岛开发开放,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发挥了带动作用。辽宁有两千多公里的海岸线,有较为雄厚的工业基础和众多的科研机构,具有对外开放的有利条件。加速发展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成为20世纪80年代辽宁全省经济工作的“牛鼻子”。1987年3月,李长春同志代表省政府向辽宁省人代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明确提出,根据中央关于“逐步开放辽东半岛”的战略部署,要在开放大连市、建设大连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基础上,加快辽东半岛与沿海地区外向型经济建设的步伐。此后,李长春同志与辽宁省委省政府其他领导同志一起,多次深入大连、营口、沈阳等地进行调研指导,召开研讨会、经验交流会,制定政策措施,提出工作要求,确定建设项目,形成以大连为龙头、沈阳等中部城市群为腹地的辽东半岛对外开放格局,全力推动辽东半岛对外开放。从本书中的《积极发展辽东半岛外向型经济》、《认清形势,学习先进,加快辽东半岛对外开放步伐》、《以改革推动开放,以开放促进改革》等篇目中,可以看到当时辽宁省委省政府为推动辽东半岛开放开发作出的一系列重要决策部署、采取的很多工作措施,可以感受到当年辽东半岛开发开放的火热场面。

    五是始终坚持两手抓,为辽宁的改革开放营造良好社会环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改革开放步伐不断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是在引进和借鉴外国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优秀文化成果的同时,一些资产阶级的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鱼龙混杂地渗透进来,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一部分领导干部产生了只重视经济建设、忽视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的倾向,社会上一些不良现象有所滋长,党内也出现新的不正之风。这些情况影响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同全国一样,辽宁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也面临着如何做到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促进的现实问题。李长春同志在沈阳市和辽宁省工作期间,坚决贯彻中央关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加强的方针,始终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摆在重要位置。那个时期,在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辽宁和沈阳在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精神文明建设和纠正新的不正之风方面也做了大量工作,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营造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李长春同志还坚持把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作为推进改革的重要保障。在担任沈阳市市长期间,他在每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都提出一些需要为群众办的实事,包括城市住宅改造、增加就业门路、改善公共交通、帮扶困难职工等。1983年9月,经李长春同志提议,沈阳市在全国率先设立市长公开电话,直接听取人民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解决群众反映的住房难、上厕所难、就学难、洗澡难等一些具体困难,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群众的心坎上。

    六是始终重视干部队伍建设,为改革开放提供坚强保障。20世纪80年代,辽沈改革进入攻坚阶段,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需要去探讨、去解决。同时,在发展商品经济和对外开放的过程中,党内滋生新的不正之风。在这样的新形势下,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高干部队伍素质尤为重要。作为当时沈阳市和辽宁省的主要领导,李长春同志非常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和党的建设,反复强调,在改革发展的实践中,要着力培养一支善于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敢于攻坚克难、大胆而稳妥地进行改革,开创工作新局面的干部人才队伍。在辽沈改革实践中,一批批体现“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要求的优秀干部不断涌现,为深化改革提供了有力的组织保障。他要求各级党员干部坚决抵制各种新的不正之风,切实加强廉政建设,在端正党风和社会风气方面经受考验、作出榜样。关于这些内容,本书中《建设一个廉洁、实干、高效的人民政府》、《端正党风要在治本上狠下功夫》、《转变政府职能,克服官僚主义》等篇目,都有鲜明的阐述。

    《辽沈大地改革潮》一书虽然所涉及的主要是辽沈改革开放的探索与实践,但也从一个侧面展示了我国改革开放的艰辛历程,反映了20世纪80年代中央关于改革开放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是怎样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自觉行动以及地方党委政府是怎样把中央的要求和地方的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创造性探索和实践的。期间,李长春同志作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省会城市市长、市委书记,最年轻的省长,在辽沈进行的改革探索,也引起了全国的广泛关注。本书所收的文稿,尊重原貌、尊重历史,所反映的20世纪80年代辽沈大地进行的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如国有企业承包经营责任制、股份制、小型国有企业租赁制、国营商店拍卖转制、集体企业实施破产等等,在当时都是具有开创性、突破性意义的改革。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当年的改革措施有的也许只是“小菜一碟”,有的在不断发展完善,有的用新的办法取代了,如通过税制改革取代了国有企业的承包经营责任制,用现代企业制度取代了厂长负责制度,等等。改革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如果没有当年这些初级的改革探索,就不会有今天改革的全面深化,不会有今天这样的大好局面,特别是当年改革实践中体现出的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思想路线,敢为天下先的创新勇气,善于破解各种难题的改革智慧,改革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的坚韧意志等,今天仍然是我们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强大精神动力。本书的出版,有助于人们深入了解我们党领导改革开放过程中所体现的马克思主义方法论,试点——总结经验——面上推广,从个别到一般、又从一般到个别,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深入了解我国改革开放的全过程,更加深切感受今天改革开放大好局面来之不易,不断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以更大的勇气和魄力全面深化改革,把我国改革大船一步步推向前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新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20世纪80年代涌现在辽沈大地的改革热潮和探索实践,辉煌而艰巨,令人振奋,催人奋进,留下了许多改革成果、宝贵经验和有益启示。我们高兴地看到,几十年来,辽沈大地改革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改革开放和实施中央关于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辽沈大地呈现出勃勃生机。当前,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进入全面攻坚的新阶段,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辽宁广大干部群众正以更加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改革创新,锐意进取,加快振兴老工业基地的步伐,辽宁的明天必将更加美好。

发布时间:2014年12月29日 11:47 来源:人民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编辑:汪蛟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