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实录毛泽东》(第三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然而,我军在东北的抗日力量早已存在,尤其在山海关至张北一线的长城内外,部署了罗瑞卿、李运昌、杨成武、吕正操、曾克林等部。在苏联对日宣战之后,上述所属部队及山东解放区的肖华等部便全面向北进击,深入东北腹地,配合苏军作战。中央也从华北、华中调动一部分部队向东北进发。

苏联为遵守国际协议,极力设法尽快地将南满辽沈等地移交给国民党政府,以便早日脱身,撤回自己的部队。而蒋方部队抗战期间躲在大西南,虽有美国提供的飞机、轮船、汽车等现代化交通运输工具,怎奈他们自己不争气,忙于“劫收”,因而机械化赛不过土八路的两条腿。美国军队9月30日才在秦皇岛登陆,在美军的帮助下,11月16日国民党从我们手中夺走了山海关。蒋介石好不容易到1946年11月中旬才将他的精锐部队第一军(即整编第一师,师长孙立人,副师长贾幼慧)运去接管苏军移防的沈阳。

苏军按规定时间撤离后,东北只留下国共两家的武装力量。双方互不相让,寸土必争。我们的方针仍然是抢先占领广大的农村,并尽可能地占领一些中小城市;在解放了的地区,发动群众彻底翻身,保卫自己的胜利果实。

对东北方面,1945年8月刘少奇向毛泽东谈了自己的见解和设想——苏联军队虽然没有积极支持和帮助我们,却也没有阻拦我们,估计也不至于对我们背后开枪。那么,我们在东北也就赢得了战略上的胜利,即北面没有敌人;西面蒙古、东面朝鲜都是友邻,我们可以集中力量对付一个方向的敌人。有了这样一个有利的战略地位,就有了取得胜利的基础。

毛泽东听着刘少奇的陈述,一直默不作声,也没有停止自己手里的事情——写文告、调兵遣将、发布命令、交代任务。最后才提到林彪,给他的任务是:去东北,掌握这一重要的战略重地。林彪十分高兴,欣然接受,昂扬而去。

周恩来则独当一面在外线作战,既忙于同国民党、蒋介石打交道,还要对付帝国主义的种种阴谋。

当时,国共虽无战争,但各自的神经都绷得很紧,形势很微妙。毛泽东将每一步都把握得很准、很稳。

蒋介石为了维护他的地位,提出所谓维持国内和平的条件,要统一军令、统一政令、统一国政、取消特区(即陕甘宁边区和各解放区),这就使问题大大复杂化了。美国出面搭桥引线,极力促成国共举行最高级会谈。8月14日,蒋介石来电邀请毛泽东到重庆“共同商讨”“国家大计”。20日、23日又连来两电。

这时,斯大林通过苏军驻延安情报组转来一份电报,内容主要是:中国不能再打内战,要再打内战,就可能把民族引向灭亡的危险地步,等等。这电文引起了毛泽东的极大不快,甚至是很生气。他说:“我就不信,人民为了翻身搞斗争,民族就会灭亡?!”

过了两三天,斯大林又来了第二封电报,主要内容是说:世界要和平,中国也要和平。尽管蒋介石挑衅想打内战消灭你们,但是蒋介石已再三邀请你去重庆协商国是,在此情况下,如果一味拒绝,国内、国际各方面就不能理解了。如果打起内战,战争的责任由谁承担?你到重庆去同蒋会谈,你的安全由美、苏两家负责,等等。

开始时,毛泽东本想派周恩来代表他去谈判,已于8月22日电告蒋介石。后来考虑到蒋介石不会满意,而且又不足以充分表示我方的诚意,于是决定他本人去重庆同蒋介石会面。

8月27日,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专程从重庆到延安来迎接毛泽东。

赫尔利粗鲁而不识事体。1944年他第一次到延安来调停国共两党关系就食言而肥。

28日,毛泽东、周恩来、王若飞在张治中、赫尔利的陪同下,同机飞离延安去重庆。当天到机场送行的各级干部约千人,但所有到场的干部都表情沉闷,心事重重,大家都沉默不语。看来,他们所考虑和担心的都是同一个问题——毛泽东的人身安全有保证吗?尽管张治中一再声言,他对主席的安全负有绝对不可推卸的责任,可是一贯背信弃义的蒋介石心里究竟作怎样的打算,谁能知道呢?

最使人心情不愉快并极其反感的是,毛泽东等人刚登上飞机,赫尔利最后一个爬上舷梯,当他一只脚踏上舱门,另一只脚还悬在空中时,双手抓住机门框,头往后仰,怪声怪气地大吼:“哎,咦,呀!”

这怪声大叫立时引起所有在场同志的不满、气愤和疑虑,纷纷质问在场送行的美军联络组组长包瑞德上校:“赫尔利的表演是什么意思?”

包瑞德回答说:“赫尔利是牧童出身,这可能是他早已养成的在欢快时的一种得意表现吧。”

飞机起飞了,人们带着沉重的心情返回各自的机关去了,为主席的安全,谁也没有放下心来。

毛泽东赴渝前,不仅起草了《中共中央关于同国民党进行和平谈判的通知》,还同刘少奇整整谈了一天一夜,面授机宜。大致意思是:我在重庆期间,前方和后方都必须积极活动。对蒋介石的一切阴谋都要予以揭露,对蒋介石的一切挑衅行为,都必须予以迎头痛击,有机会就吃掉它,能消灭多少就消灭多少。我军的胜利越大,农民群众的活动就越积极,我的处境就越有保障、越安全。须知蒋委员长只认得拳头,不认识礼让。

在后来事态的发展中,许多干部产生了疑虑,不得已,刘少奇才向大家透露了上述毛泽东的指示,大家才放下心来,天天盼着毛泽东归来。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2日 15:13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