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毛泽东与中国经济》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910年,毛泽东17岁了。春末夏初时节,长沙城里发生了灾民暴动,大批饥饿的逃荒者组织起来,到大街小巷的各个粮店去抢米。毛泽东和同学们在东茅塘私塾听说了这件事,许多学生都认为这件事与自己无关,唯独毛泽东觉得那些同“暴民”在一起的人,同他的家人是一样的普通人,于是对这些人的举动抱有极大的同情心。

一个多月后,发生在家乡的另一件事,也对毛泽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韶山一个秘密会社“哥老会”的会员们,在同本地的一个地主发生冲突时集合起来“聚众造反”,遭到官府的镇压,“哥老会”的首领被官府的人捉去砍了头。众多身处穷乡僻壤的乡里人通过这件事认识到,只要组织起来,是能够和官府相抗衡的。而毛泽东却从中领悟到:要想改变中国经济贫穷的落后面貌,首先必须解决农民问题。

这两件事的震动和“启发”,使毛泽东决心走出韶山冲,去寻求一条“解救中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面貌”的崭新途径。

1907年夏天,走出家乡的毛泽东已经是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学堂里的一名学生了。在东山高等学堂,毛泽东初次尝试到了不同于旧式教育的新的教学方法,他认识到要改革旧中国传统上的一切陋习,首先应该从国民教育入手,在这里,他受到了众多富家子弟的欺侮,更使他立志要改变这种富人看不起穷人的封建的世俗陋习。为此,他在自己的学堂笔记中改写下了这样一首诗:

独坐池塘如虎踞,绿杨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

不久,在一次考试中,他在试题《言志》的作文中抒发了自己的胸怀和抱负,尽写了黄巢的诗句和刘备在其不得志时对刘表说过的话,还写了宋朝女词人李清照的一首五言绝句: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校长李元圃看了毛泽东的试卷后大为赞赏,并极其兴奋地对同事们说:“我们录取了一名建国之才!”

得到校长的称赞后,毛泽东在东山高等学堂学习的信心倍增,进步很快——也正是在这一时期,西方国家的思想渗透和发达经济的影响,尤其是以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为首的改良主张,深深影响了毛泽东。在他看来,中国的社会情况和社会结构不同于任何一个西方国家。中国要想发展,必须按照中国人自己的主张去变革、去发展。而要发展、要变革,主要是发展和变革中国的经济;而要发展和变革中国的经济,首先需要解决中国农民的问题,解决中国农民对土地的迫切要求。只有满足了中国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使广大的农民真正感觉到挣脱掉世世代代束缚在他们身上的封建桎梏,才有可能充分发挥蕴藏在他们身上的巨大能量,也才有可能改变中国贫穷落后的面貌……

这一时期,毛泽东从根本上自我否定了他以往所学的孔孟之道,继而赞同康有为和梁启超所提倡的“变法图强”的主张。但这一时期,他却又推崇法国的拿破仑和美国的华盛顿这两个人物,尤其是在看了《世界豪杰英雄传》这本书之后,他更加主张中国也应该着眼于大力发展经济,走富国强兵之道。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15:09 来源: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