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毛泽东的人格魅力》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0月过后,天气渐凉。毛泽东在校深感严格的校规过于束缚他的行动,犹如龙困浅水,又因挚友太少,不由心生郁闷,便加紧了课外的活动量,以此来锻炼身体、排解他心中的烦躁与郁闷。

11月9日,毛泽东写信给他的老师黎锦熙,简谈了他在湖南一师的感受,并希望能与之相聚一叙。因他比黎锦熙的年龄小不了多少,且感情所至,便依黎嘱以弟相称(《毛泽东风雨沉浮五十年》新华出版社2006年版第41页。):

弟在学校,依兄所教言,孳孳不敢叛,然性不好束缚,终见此非读书之地,意志不自由,程度太低,俦侣太恶,有用之身,宝贵之时日,逐渐催落,以衰以逝,心中实大悲伤。昔朱子谓“不能使船者嫌溪曲”。弟诚不能为古人所为,宜为其所讥,然亦有“幽谷乔木”之训,如此等学校者,直下下之幽谷也。必欲弃去,就良图,立远志,渴望兄归,一商筹之。

毛泽东在信中不仅抨击了学校的“陈规陋习”,而且直言了他的远大抱负,实可谓“胸襟坦荡”、“性格外露”了。

1916年春,已是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第4个年头了。这时他刚满23岁,正是血气方刚、风华正茂的年龄。

这时在毛泽东的周围,已经团结了一批有志向的爱国青年,他们经常聚在一起议论和探讨国家大事,对动荡不安和处在战火中的国家前途、民族命运深感担心和忧虑。

这样的一些青年聚在一起,他们谈论的多是国家大事和民族的危亡,再就是学业上的事,思想都很认真,谁也不屑于议论琐事,更不谈论私事和女人。一次,毛泽东到他的一位朋友家去做客,他的这位朋友当着他的面嘱咐佣人去买肉,使毛泽东感到恼火,从此便不再同他的这位朋友见面了,他认为他的这位朋友是个爱关注琐事的庸人,而他关心和注重的则是人的性质乃至整个人类社会的性质,包括整个世界、宇宙!

1917年暑假期间,毛泽东和萧子升结伴离开长沙徒步去到外地“游学”。

当他们来到宁乡西部山区的沩山时,已经是傍晚时分了。

登上云雾缭绕的沩山,二人直奔坐落在山间的密印寺。

在密印寺,他们拜谒了寺里的方丈。方丈让他们在一本来客登记册上填写各自的姓名——当二人填写完后,老方丈拈手一指说:“不消说,这位施主定是毛泽东,另一位是萧子升了!”

毛泽东诧异道:“你如何晓得?”

老方丈瞟一眼放在桌上的两款字迹各异的签名册,示意是从那上面看到了他们二人写下的名字。

萧子升再问:“可是,你是怎么知道我们俩谁是谁呢?”

老方丈微微一笑:“毛泽东一个字要写两三个字格,萧施主在一个格子内能写两个字,文如其人的道理贫僧略知一二。”
听老方丈这样一讲,令毛泽东和萧子升二人都对他产生了几分敬意;接下来,二人兴致勃勃地同老方丈谈起了中国古代的一些佛教经典……

日落西山时,老方丈高兴地留他们一起在禅房里吃了斋饭。

饭后,毛泽东和萧子升继续向老方丈讲述了他们利用暑假,决心徒步旅行湘南各地,深入了解社会和考察民情的目的。

“善哉!”老方丈说,“可两位施主为何要轻装呢?”

“我们有心不花一文钱。”萧子升说,“来自远方的挂单和尚,不是也都一文不名吗?”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毛泽东表白心迹说,“孔子曰:‘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乐趣也就在其中了!我坚信安贫者能成事,嚼得菜根,百事可做!”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8日 16:20 来源:北京时代华语图书股份有限公司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