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跑马镇情人》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圣人哪。老储像老学究一样总结道,菩萨心肠,教化万方,普度众生,这不是圣人是什么?

我被这个故事吸引住了,我对老储说,照你这么说,那的确是圣人一个。这么好的故事,依我看都可以上《人民日报》了。可有一点我感到很奇怪,这么好的官,怎么这么多年就没人提拔他呢?是不是其他方面有什么问题啊?

老储摇摇头说,小伙子啊,你才来,不了解情况。不是我瞎吹,要是他愿意的话,唐镇长早该是个副省长,起码也是个市长了。十多年前,上面就要调他去做副县长,结果你猜怎么着?他不去。他说,我这点儿能耐,管好一个镇就不错了。谦虚,明显的谦虚不是?其实我猜啊,他是对这个镇有感情,舍不得离开。凭他的本事,怎么会干不了呢?

那几天,关于唐镇长的故事塞满了我的耳朵,让我对这个地方长官有些肃然起敬了。也难怪唐晓梅会这么骄傲呢。有这样的一个父亲,想不骄傲都难啊。

很快老储的话又在一个服装店老板那里得到了证实。

服装店老板自称消息很灵通,说得更是神神秘秘的。那天,我逛到他店里,他看着一身警服的我,很热情地打招呼,问我是不是要选什么衣服,要不就是给女朋友买衣服?我笑了笑,说,我是新来的,到处看看,先熟悉情况。老板说,哦,应该应该,现在的警察就是好,关心老百姓啊。老板一看就是热心快肠且喜欢摆龙门阵的人。当时正是上午,店里没什么人,他就给我拿来一张凳子,还给我泡上一杯茶,要我坐下来聊聊天。自然,话题很快就扯到了镇长身上,似乎只有镇长才能成为镇上人的兴奋点。

他煞有介事地说,就连现任县长都对镇长客气得不得了。有一次他亲眼看到,县长到跑马镇来,对镇长客气得不得了。离镇政府老远就下了车,步行到镇长的办公室去。那架势,两个人倒像是反过来,镇长是县长,县长是镇长。你知道为什么吗?我摇摇头,说不知道。我这可是绝密消息啊,现任县长就是镇长的老部下,在跑马镇当过副镇长。老板的话让我笑了起来,我心想既然在这里当过副镇长,那这事恐怕镇上也就我不知道了。见我笑了,他马上说,真的,我不骗你。那次,县长还到镇长家里去了。不光给镇长倒茶,还亲自下厨给镇长做了一个菜。
见我露出不相信的表情,他急了,恨不得赌咒发誓:这事绝对错不了。我跟你说啊,我们家的房子就在镇长隔壁那一栋,我从窗户里看得清清楚楚。

我问,就算是当过他的部下,县长也犯不着表现出特别的尊敬啊。

服装店老板说,这你就不知道了。当初,上面想提拔镇长的,据说是去做副县长,镇长不干,反倒鼎力推荐当时的副镇长。后来,副镇长真的就调过去了。当然了,他级别不够,不可能一下子跳两级,就去做了县政府办公室主任。

这种说法显然加进了传说的成分。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在镇上人的心里,镇长浑身上下都是传奇。

为了证明自己的确消息灵通,服装店老板还讲述了另外一个故事。

你知道跑马镇为什么发展得这么好吗?他问我。

因为镇长呗。我回答。

那是不假。他说,可是,再往深里说,你就不知道了。毕竟你刚分配过来嘛。告诉你吧,跑马镇最初,是从做水泥开始发家的。

铺垫完毕,他又给我续上水,这标志着他将有比较长的一段演讲。

那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当时,我们这里还不是镇呢,设镇那才是十年前的事。那时候叫跑马乡。再早一点,那就到旧社会了,新中国成立前,那叫跑马村。以后有时间我再给你讲讲这段历史。镇上人主要靠到外面打工赚钱。尤其是农村里的那些人,一窝蜂地往南方跑。你还别说,往外跑的那些人,都是脑子活,有闯劲的人。结果这些人先发了财。当时村里的万元户多半都是这一拨人。按说这样也挺好的。可是镇长不这么看,他认为,有本事的人应该把本事用在家乡。于是他就外出考察了一趟,据说是随着打工的人去了南方,回来后他就决定办水泥厂。当时跑马乡没什么钱,他就找信用社借了一笔钱,又找了几个在外面水泥厂做过的人,大家一起集资,办起了这个水泥厂。你想一想,那个时候啊,他就知道搞股份制,胆子大吧。结果呢,一搞就成功了。后来又开了第二家水泥厂。乡里有了钱,又投资办别的厂。饲料加工厂,饮料厂,竹制家具厂……什么赚钱办什么。跑马镇就这样发起来的。后来被评为省模范乡、模范镇,镇长也被评为模范镇长,劳动模范,还上过电视,我在电视上亲眼看到他戴了大红花,和很多乡长、村长一起受表彰。听说中央领导都差一点过来看了,后来因为和美国做生意扯皮没来成。不管怎么样,这么一宣传,那些在外面打工的人都回来了。你想想,谁不想在自己家乡的厂里干啊,能照顾家,省得一年到头妻离子散的。

这几位的描述让我在脑子里基本勾画出了一个镇长的形象。只是奇怪的是,对于镇长的家事,他们都是讳莫如深,即使是他在镇派出所上班的镇长女儿唐晓梅,他们也不愿意多谈。可他们越是如此,越是让我好奇。我下决心,找个机会,上镇长家去看看。这叫眼见为实,耳听为虚。

没想到,没多久,机会就来了。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3日 11:19 来源: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 编辑:朱子艳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