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钱学森故事》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大科学家睡在长板凳上

20世纪60年代中期,为了进行“东风-3号”全程试验和其他试验任务,中央军委决定在山西建设新的发射试验基地。该基地从1966年初勘察选点开始,到1968年末第一期工程主要项目基本完成,随后便投入发射试验任务。可以想象,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基本发射阵地、技术阵地等验收合格之外,连通信指挥及配套工程都是十分简易的,更不用说各种生活配套设施了。

基地刚建成不久,钱学森便赴山西太原发射中心,组织指挥导弹发射任务。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的于龙淮等随钱学森一同前往,于龙淮担任这次发射任务的组织协调工作,因此他和钱学森一同在指挥中心值班。

导弹原定下午5点发射,因准备工作出现问题,发射先是推迟到午夜,而后又推迟至第二天凌晨。一夜没睡,连指挥所的一些年轻人都有些撑不住了,大家都劝当时已近60岁的钱学森离开指挥大厅去休息,但钱学森却坚持要留在指挥岗位上。那个指挥厅非常简陋,除了几个桌子板凳,连个沙发椅都没有。钱学森便和大家一样,搬来两个木板凳并在一起,和衣躺下休息。

于龙淮看着穿着一身旧军装躺下的钱学森,心中的不安和敬意油然而起。他想:这么一位科学家,如果待在美国,其工作、生活条件不知道比回到国内要好上多少倍,但他却毅然决然回来了。为了祖国的强盛,他如今和我一起躺在这又冷又硬的板凳上,我是一个年轻人,而他却是一位快60岁的老人呀!想着想着,于龙淮的眼睛湿润了,泪水模糊了他的眼睛……

不知什么时候,于龙淮睡着了,当他一觉醒来,只见钱学森早已精神抖擞地坚守在指挥岗位上了。钱学森见于龙淮醒了,便笑眯眯地说:“小于呀,你的呼噜打得可有水平啊!”一句幽默的话,把指挥大厅的人全都逗笑了,也把大家因故障而产生的焦虑、烦恼和疲惫都吹跑了。整个大厅立即活跃起来,大家都精神百倍地投入到新一天的战斗中。

导弹终于在早晨8点胜利升空。

 

“星际航行”和首提“航天”

嫦娥奔月的神话是中华民族的集体梦想。浩瀚的太空,不再是与人类无关的未知领域,而成为世界强国争相开发的场所。

200310月,神舟5号实现了中华民族“零”的突破,中国首位航天员杨利伟飞上了太空。20089月,神舟7号载人飞船实现了中国航天员出舱活动的伟大壮举。中国成为仅次于美、俄的航天大国。而这个骄人成绩的取得却要追溯到40多年前。

1957104,苏联宣布,将一颗由火箭运载的184金属球送到了地球上空,成为地球的卫星。从此开创了人类征服太空的新纪元。112,苏联又发射了第二颗人造地球卫星,还运载了一只小狗“莱依卡”上天。

三个多月后,美国人于1958131成功发射了只有18的人造地球卫星“探险者一号”。

1958517,在中国共产党第八届二次会议的全体会议上,毛主席向全世界宣布:“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这掷地有声的宣言标志着我国航天事业就此拉开序幕。

聂荣臻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他要求中国科学院和国防部五院完成这个任务。8月,钱学森主持起草了一份给党中央的报告,对发射人造卫星的重大科技意义,作了很好的概括:

“发射人造卫星,将使尖端科学技术加速前进,开辟新的科学技术研究工作的领域,为导弹技术动员后备力量。同时,人造卫星的上天,是洲际弹道导弹成功的公开标志,是国家科学技术水平的集中表现,是科学技术研究工作向高层空间发展的不可少的工具。”

1958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赵九章和卫一清为副组长的领导小组,负责筹建人造卫星、运载火箭以及卫星探测仪器的设计和空间物理研究的机构。

接着,钱学森主持制定了中国人造卫星发展规划设想草案,提出了三步走的规划:实现卫星上天,研制回收型卫星,发射同步通信卫星。

正在中国研制人造卫星做好日程表的时候,遇到了三年自然灾害。原定于1960年发射的人造卫星推迟了。

但是,钱学森领导研制的探空火箭“T-7M”并未推迟,于1960219发射成功。

196163,中国科学院召开了一次特别的座谈会,讨论一个崭新的课题“星际航行”。

主讲人是钱学森,他发表了题为《今天苏联及美国星际航行火箭动力及其展望》的讲演。他在讲演中除了介绍苏美火箭发展的情况以外,还从科学上指出:

“在航空飞行中,我们总是同空气动力打交道;而在星际航行中,由于飞出了地球稠密大气层,气动力问题是次要的,起主要作用的是重力、推力及惯性力问题。”所以,“重力场问题非常重要。所谓最优发射轨道,最优飞行轨道问题,主要是尽最大可能,使重力垂直于轨道,使推力垂直于重力。所以,在星际航行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全新的问题。”

与会的科学工作者被这一激动人心的课题打动了,大家纷纷议论起来,在钱学森、赵九章等人的倡导下,中国科学院在以后三年中持续举办了12次的星际航行座谈会。在此期间,钱学森撰写出版了中国第一本高等院校航天专业教材《星际航行概论》。

星际航行座谈会开启了我国空间探索,发展卫星技术的大门。

1963年,中国科学院成立了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领导的星际航行委员会,负责组织制定星际航行发展规划,安排预先研究课题。

钱学森作为我国航天事业的最高技术负责人、一名战略科学家,提出了我国人造卫星工程的顶层设计方案。

他提出:先放探空火箭和气象火箭,为研制运载火箭和放卫星储备技术,积累经验。气象及大气研究的传感器由地球物理所负责;生物及生物实验传感器由生物物理所负责;火箭探测头的测量程序盘及电源、自动装置由自动化所负责;气象火箭及火箭的头部结构由上海机电设计院负责;飞行动力学安排力学所、数学所研究等等。

20世纪60年代,人类开始利用飞行器来探索、开发和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的天体。这种利用飞行器在太空飞行的活动当时被称为宇宙航行,简称宇航。

1967年,钱学森首次提出了“航天”这个词,那是在911,七机部在当时的五院筹备处召开了中国返回式卫星可行性方案论证会。在会议开幕式上,钱学森作了重要讲话,提出了“航天”这个新名词。他说,人类在宇宙空间的飞行活动,在很长的时间内只限于太阳系内,将之称为“宇宙航行”未免有些夸大。

他建议,人类在大气层以外太阳系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天”,而在大气层以内的飞行活动,称为“航空”。飞出太阳系,那才是真正的宇宙航行,可简称“航宇”。

他说:“我提出‘航天’这个名词,是受到毛主席的诗句‘巡天遥看一千河’的启发,是毛主席‘巡天’一词的延伸。”

钱学森的这一提法被大家普遍认同并接受。从那以后,我国的航天事业中有了“航天器”、“航天员”等衍生词。中国的航天事业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38 来源:人民网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