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实录毛泽东》(第一卷)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读】

第一编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

四、峥嵘岁月

第四师范

1913年春,毛泽东以优异成绩考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在这里度过了勤奋学习的一年。

据《新湘评论》编辑部的资料说:

毛泽东在学习上一贯刻苦、勤奋。还在他刚踏入第四师范时,这一特点就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那时,学校各方面的条件都比较差,既无图书、仪器,又无宽敞的活动场所,校舍是几栋破烂的旧房,居住十分拥挤。同学们聚在一起时,常把学校设备差作为话题,牢骚、怪话不断。毛泽东从不参与这种议论。有一次,他对同学说,学习当然要有适当的条件,但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努力。假如自己没有认真学习的打算,没有刻苦钻研的精神,纵然学校设备再好,学习条件再优越,也得不到什么收获。古人不是有“囊萤”〔1〕“映雪”〔2〕的故事吗?他们学习条件虽差,仍然学得很好。我们现在有房屋住,有教师讲课,已具备了学习的基本条件,就看我们自己如何努力了。假如一定要等到学习条件十分完善,才去认真学习,那就会白白地糟踏最宝贵的时间。〔3〕

在第四师范,有两位老师对毛泽东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位名叫袁仲谦,是预科的国文、习字教员。另一位是杨昌济,在预科教修身课。

谈起这两位老师,毛泽东回忆说:

学校里有一个国文教员,学生给他起了“袁大胡子”的绰号。他嘲笑我的作文,说它是新闻记者的手笔。他看不起我视为楷模的梁启超,认为他半通不通。我只得改变文风。我钻研韩愈的文章,学会了古文文体。所以,多亏袁大胡子,今天我在必要时仍然能够写出一篇过得去的文言文。

给我印象最深的教员是杨昌济,他是从英国回来的留学生,后来我同他的生活有密切的关系。他教授伦理学,是一个唯心主义者,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他对自己的伦理学有强烈信仰,努力鼓励学生立志做有益于社会的正大光明的人。我在他的影响之下,读了蔡元培翻译的一本伦理学的书。〔4〕我受到这本书的启发,写了一篇题为《心之力》的文章。那时我是一个唯心主义者,杨昌济老师从他的唯心主义观点出发,高度赞赏我的那篇文章。他给了我100分。〔5〕

毛泽东在第四师范期间,听课十分认真,还记下大量的笔记。现在能够见到的笔记只有47页,是乡人从灰烬中抢救出来、珍藏下来的。笔记用直书九行纸本,前11页是手抄的屈原《离骚》和《九歌》,后36页主要是听课笔记,也有一些读书札记,并冠以《讲堂录》。这些笔记,经考证,约形成于1913年10月至12月间。其中修身课和国文课记录的便是杨昌济和袁仲谦两位老师讲授的内容。这两部分内容,在《讲堂录》中占了绝大部分,从中可见两位老师在毛泽东心目中的重要地位,以及毛泽东当时的兴趣所在。

以下是《讲堂录》的节录:

11月1日 修身

人情多耽安佚而惮劳苦,懒惰为万恶之渊薮。人而懒惰,农则废其田畴,工则废其规矩,商贾则废其所鬻,士则废其所学。业既废矣,无以为生,而杀身亡家乃随之。国而懒惰,始则不进,继则退行,继则衰弱,终则灭亡。可畏哉!故曰懒惰万恶之渊薮也。
奋斗。夫以五千之卒,敌十万之军,策罢乏之兵,当新羁之马,如此而欲图存,非奋斗不可。

朝气。少年须有朝气,否则暮气中之。暮气之来,乘疏懈之隙也,故曰怠惰者,生之坟墓。

药文弱。文弱者多,国用不振,吾国是也,坐此而不能与外竞。夫兵者,国之卫也,非强悍有力者不胜其任,尤非多受教育者不能有功。吾国士人既甚弱矣,则兵出于召募,而无赖鲜识之徒充其选,驱之临战,不待交而先溃,历年国受巨创者以此。游乎日本,则大不然者。有主教育者演说曰:日本立乎世界竞争之涡,诸强挟全势以临我,危乎殆哉!非兵不立,则身体之锻炼其急矣,云云。其在日本,学校最重运动,其运动之法有诸种:庭球、野球、蹴球、弓拔、击剑、柔道、短艇、游泳、徒步、远足会皆是。西国亦然。如远足会之事,以期举校远行,先择佳地,既至,则集众演说,莫敢不至者。凡此皆所以药文弱之道也,勉矣后生。

勤务。勤务之益,一以医偷惰,二以药文弱。有地板之室,不应用帚扫,致扬尘,必以布揩之。

倪宽为弟子都养,承宫为诸生执苦。〔6〕

发布时间:2014年01月20日 15:40 来源:长征出版社 编辑:胡爱忠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