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人类感觉之谜——百感交集》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章节选读】

圣经上记载,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

光是什么——光子组成的电磁波,可在真空、空气、水等透明的物质中传播。迄今为止,人们仍无法彻悟它那不可思议的波粒二象性,更不可思议的是,我们竟能接受从天而降的光,并以此作为最主要的信息来源。

进化论的观点认为,视觉的雏形是模糊的光感。亿万年前的海洋生物们,在黝黑的海底看见了模糊的光影,它们好奇地向着光线明亮的地方移动,发现那里有更多的温暖和食物。最先拥有感光能力的是一种叫“眼虫”的单细胞原生动物。它的身体在显微镜下看起来,就像一只细长的丹凤眼拖着一根长长的鞭毛。鞭毛基部有红色的“眼点”,乃是感受光线的部位。根据“眼点”的感光作用,眼虫随时调整运动方向,趋向适宜的光线。

水母在海水中翩然舞动。有个笑话说,两只水母撞到一起,水母甲叫道:“搞什么嘛!你游泳不长眼睛啊?”水母乙问:“什么是眼睛啊?”水母甲说:“我也不知道,上次和別人撞到的时候他这样骂我的。”可真是小看水母了,它是有眼睛的,只是长的位置很隐蔽——在每个触手的根部。水母眼睛的感光机制与人类相似,编码其结构的Pax基因被认为是各种眼睛的共同起源。

蜻蜓凸着大大的复眼,炫耀地在水面穿梭。每个复眼包含了2万个左右的单眼,由此感受到2万个明暗不同的光点。成像原理如同报纸上喷绘出的黑白照片,清晰度就由单眼的数目来决定。复眼的优势在于:视角大,几乎可以看到360°的空间范围;灵敏度高,能快速分辨近距离物体的位移。这些特点被用到仿生学,就出现了广角监视装置、相控阵雷达、全息摄影系统等高科技。

鱼类的眼睛大而无神。你一定听说过鱼目混珠的故事吧?鱼的晶状体特别圆,而且没有弹性,最多看到前方15米的水域。绝大多数的鱼还没有眼睑,不能眨眼,好在它本身就泡在水中,不需要像我们一样靠眨眼来涂抹泪液,保持眼球的湿润。其它结构上看,鱼眼已经非常接近人眼了,那层宝贵的角膜,甚至能移植到失明者的眼球上呢!

鸟儿的眼睛非常灵活,视力之好令飞行员也望尘莫及(部分鸟儿夜盲则另当别论)。鸟眼最奇特之处是长着“后巩膜角膜肌”,能迅速改变晶状体和角膜曲度,完成瞬间调焦。鹰的视力比人类高8倍,它在万米高空发现猎物后立刻俯冲,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住田鼠或麻雀,调焦之快令人惊叹。鹰眼的犀利还在于含硒丰富,硒能消除对眼睛有害的自由基,从而保护眼睛。我们若想效仿鹰的眼力,不妨多吃含硒丰富的宁夏枸杞等食物。

人的视力较之动物并不逊色,在没有月亮的夜晚,能看见30公里外一根燃烧的火柴。人眼有很强的适应性,既能在正午太阳直射下看报纸,也能就着萤火虫的微光读书,两种背景下的照度相差108之多。人眼非常灵活,每天开合转动数千次,配合面部肌肉做出各种表情。“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欲问行人向哪边,眉眼盈盈处”。这道灵动的风景,有时也是可怕的,记得上解剖课的时候,最惊悚的一幕就是看见白瓷盘中血淋淋的眼球——后来才知道是猪的眼球!此后我对于眼科大夫格外敬佩,等实习转到眼科的时候,就把眼球里外看了个仔细。

让我们返观自身,从这双眼眸看进去。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30日 14:33 来源:科学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