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它的哲学基础和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回答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与改革;重要理论依据是发展观和改革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共同的时代主题、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基础。江泽民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概括为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再三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继承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真谛。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之所以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扬光大,就是因为不断地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光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一个重要观点是生产力标准的观点。生产力标准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观点。正是根据生产力标准的观点,邓小平同志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三个有利于” 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继续和深入。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把握住了对改革是非、改革成败判断的根本标准,就可以冲破姓“社” 姓“资” 的思想束缚,就可以大胆解放思想,大踏步改革,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作为第一个“代表”,同时提出代表先进文化、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对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其理论依据是发展观和改革观。发展观和改革观是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程中,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和改革的思想,而逐步形成和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发展观。邓小平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发展,重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样强调发展问题,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决定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虑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发展。当然,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发展生产力,还提出了中国发展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多年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强调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和数量,但不单是速度和数量。要实现速度与效益、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这些构成了邓小平发展观,邓小平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同志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观,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它提高到了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加强党的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生产力同党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 的思想,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十分强调要全面理解发展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提出要把握好发展、稳定和改革的关系,处理好建设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提出关键要更新发展思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的发展思路作了战略调整。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在总结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的发展新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观又充实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新问题、新要求和新任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其次是改革观。改革观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改革观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断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和现状决定了必须进行改革。一是以往形成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适合的经济政治体制也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体制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只有破除旧的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改革观立论的根据。

经济体制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实践的经验,提出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提法在理论上是一大突破,使人们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中为我国改革开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原则依据和实施步骤,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政治的战略设想。邓小平理论改革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观的开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

江泽民同志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改革观。他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指出,“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这种经济体制就是使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必须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江泽民同志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又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了论述,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突破。指出我国经济成分可以多样化,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设想,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改革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突出强调体制创新,强调改革问题上的创新,把体制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丰富了邓小平改革观的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形成一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提出,第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二,继续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第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进一步破除垄断,加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第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改革观。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坚持发展和改革,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和改革,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改革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观点。可以说,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正确改革,也就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改革观,也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11:08 来源:党建读物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