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新时期党的建设科学化书系·第一辑“理论研究”系列

 

【基本信息】

作者:阮青 主编

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1年4月1日

【内容简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论纲(修订本)》全面解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全部内容,具体包括: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及和谐社会思想、科学发展观理论。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便于教师与学生的教与学。

 

【目录】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序言)

总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我们的伟大旗帜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渊源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第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重新确立

二、新时期党的思想路线的丰富和发展

三、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

第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论

一、重新认识社会主义本质

二、全面把握和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本质

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四、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

第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判断是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出发点

二、党的基本路线是党和国家的生命线

三、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

第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发展论

一、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二、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三、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

第五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论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过程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基本内容

三、推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

第六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论

一、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

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三、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第七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论

一、发展先进文化的战略意义

二、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和主要内容

三、发展先进文化的基本原则和根本动力

第八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论

一、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历史地位和重要意义

二、加快推进社会建设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

三、正确认识和处理和谐社会建设中的几个重要关系

第九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

一、生态文明建设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选择

二、生态文明建设的内涵和目标

三、生态文明建设的实现路径

第十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建设论

一、建设强大的国防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任务

二、始终不渝地坚持人民军队的性质

三、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的精兵之路

四、坚持和发展现代条件下的人民战争

第十一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祖国统一论

一、祖国统一是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所在

二、“一国两制”是实现和平统一的最佳形式

三、坚持按“一国两制”方式解决两岸和平统一问题

第十二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平外交论

一、和平与发展是当代世界的主题

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三、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第十三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人民主体论

一、人民是国家的主人,是我们力量的源泉

二、以人为本,执政为民

三、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

四、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的大团结

第十四章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执政党建设论

一、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

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三、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

后记

 

序言

(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 王伟光)

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改革开放新时期我们党的理论创新成果,总体上属于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形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的智慧和心血,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对毛泽东同志艰辛探索社会主义规律思想成果的继承和发展。毛泽东同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实践和理论上的探索,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基础和思想前提。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邓小平同志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创立的,也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不断丰富和发展的。党的十三大第一次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的概念,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对社会主义再认识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提法,强调邓小平同志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创立作出了历史性的重大贡献。党的十五大报告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这就是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这就是邓小平理论。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继承、发展和丰富了邓小平理论,提出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开拓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入党章。党的十七大把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统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作为党的思想基础和理论指南的统一整体,写入党章,这是十七大的一大贡献。

我们党在改革开放新时期面临三个大问题需要回答。第一个问题是“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首要的基本问题,邓小平同志科学地破解了这个课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开篇;第二个问题是“建设一个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以江泽民同志为代表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进一步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问题的同时,创造性地回答了这一问题,提出了“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二篇答卷;第三个问题是在新世纪新阶段“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么发展”,这就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所要回答的第三个问题,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第三篇答卷。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既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又根据我国实际赋予鲜明的中国特色,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是党的几代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共同努力的结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博大精深,内容十分丰富。它的哲学基础和精神实质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和生产力标准的观点;回答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发展与改革;重要理论依据是发展观和改革观。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一以贯之的共同的时代主题、哲学基础和理论依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基础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观点。一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邓小平同志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思想路线基础。江泽民同志把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观点概括为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胡锦涛同志继承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的思想路线,再三强调解放思想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本质要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继承了党的思想路线的真谛。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之所以不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发扬光大,就是因为不断地在实践中继承和发扬光大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再一个重要观点是生产力标准的观点。生产力标准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最基本的观点。正是根据生产力标准的观点,邓小平同志制定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并在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提出了“三个有利于” 的判断标准。“三个有利于”判断标准是生产力标准的继续和深入。有了这个标准,我们就把握住了对改革是非、改革成败判断的根本标准,就可以冲破姓“社” 姓“资” 的思想束缚,就可以大胆解放思想,大踏步改革,取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不断推进。江泽民同志提出“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把代表先进生产力作为第一个“代表”,同时提出代表先进文化、代表人民根本利益,这是对生产力标准和“三个有利于” 标准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思想路线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生产力标准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我们党全部理论的哲学基础,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哲学基石。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回答的时代主题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坚持什么样的改革,怎样改革”,其理论依据是发展观和改革观。发展观和改革观是我们党几代领导集体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创立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程中,继承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关于发展和改革的思想,而逐步形成和提出来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是发展观。邓小平发展观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同志十分重视发展,重视发展生产力的重要意义。为什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那样强调发展问题,这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即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和历史方位决定的。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目前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考虑一切问题都要从这个基本国情出发。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和不能满足这种需求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解决这个矛盾就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经济建设是中心任务。因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可以归结为发展。当然,发展首先是发展生产力。

邓小平同志不仅强调发展生产力,还提出了中国发展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提出了实现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了到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在1992年南方谈话中,邓小平同志总结了多年的发展思路,提出了“发展是硬道理”的科学论断。强调发展需要一定的速度和数量,但不单是速度和数量。要实现速度与效益、质量与数量的统一。这些构成了邓小平发展观,邓小平发展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

江泽民同志继续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观,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第一个“代表”就是代表先进生产力,也就是要不断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并把它提高到了坚持党的先进性、党的性质,加强党的建设的高度来认识,把发展生产力同党的执政理念、党的执政能力建设联系在一起。江泽民同志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发展是硬道理” 的思想,提出了“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他十分强调要全面理解发展问题,提出要正确处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若干重大关系。提出要把握好发展、稳定和改革的关系,处理好建设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的关系。提出关键要更新发展思路,要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由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到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对中国的发展思路作了战略调整。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在总结国际国内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提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和平发展” 的发展新理念,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观又充实了新的内容。科学发展观针对我国在新世纪新阶段发展的新问题、新要求和新任务,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胡锦涛同志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方针。

其次是改革观。改革观也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内容。邓小平改革观强调,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必须不断改革。我国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和现状决定了必须进行改革。一是以往形成的僵化的经济政治体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二是社会主义不是一成不变的,即使适合的经济政治体制也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不断地进行体制创新,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邓小平同志率先提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 “改革是第二次革命”。只有破除旧的体制,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改革是社会主义不断向前发展的动力。这就是邓小平同志改革观立论的根据。

经济体制要改革,改革的方向是什么呢?邓小平同志经过长时间的反复思考,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和我国实践的经验,提出以市场经济为取向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思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创新提法在理论上是一大突破,使人们从市场经济等于资本主义的陈旧观念中解放出来,在实践中为我国改革开放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关于政治体制改革,邓小平同志提出政治体制改革要和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提出政治体制改革的指导方针、原则依据和实施步骤,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法制和民主政治的战略设想。邓小平理论改革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观的开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大创新。

江泽民同志继续丰富和发展邓小平理论改革观。他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指出,“在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基础上,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强调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结合在一起,建立这种经济体制就是使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为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各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的方针,必须进一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江泽民同志勾画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规定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在党的十五大上,江泽民同志又就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和公有制实现形式问题作了论述,进一步从理论上加以突破。指出我国经济成分可以多样化,公有制形式可以多样化;公有制为主体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股份制是现代企业的一种资本组织形式,资本主义可以用,社会主义也可以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江泽民同志提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战略设想,提出了一系列政治体制改革的战略思想和战略举措。这些论述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同志的改革观,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改革观。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领导集体,突出强调体制创新,强调改革问题上的创新,把体制改革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结合起来,丰富了邓小平改革观的内容。胡锦涛同志指出,“推进体制创新,是解决经济社会诸多矛盾和问题的必由之路,也是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必须通过深化改革,努力形成一套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同时提出,第一,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二,继续深化国有体制改革;第三,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第四,进一步破除垄断,加强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第五,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改革和经济体制改革作了进一步的规划和设计,进一步充实和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改革观。

改革开放的实践证明,能不能坚持发展和改革,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和改革,关系到我们事业的兴衰成败。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改革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理论观点。可以说,坚持科学发展,坚持正确改革,也就是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改革观,也就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关键要始终不渝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这就必须做到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坚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

第一,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解放思想。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强调指出:“解放思想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大法宝。”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我们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恢复和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是重要的思想前提。毛泽东思想活的灵魂是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然而如果不解放思想,就实现不了实事求是。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如果不从“左” 的理论和路线束缚中解放出来,就不可能做到实事求是。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的大讨论,全党怎么能从“左”的理论和路线束缚下解放出来呢?当进行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时,有的同志想不通,认为“辛辛苦苦几十年,一夜回到了解放前,搞单干了,搞私有化了”。当大力发展乡镇企业时,有的同志讲,“乡镇企业是腐败的温床,送红包、送礼都是从乡镇企业开始的”。当我们搞特区时,有人认为,“这和当年慈禧太后割地赔款没有区别”。当进行国企股份制改革时,有人说,股份制是私有制,搞股份制就是走资本主义道路。党的十五大倡导解放思想,认为股份制,资本主义可以搞,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它无非是一种现代企业制度。如果不解放思想,不实事求是,怎么能取得国有企业改革的成功。没有解放思想,农村改革、城市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一切改革,都不会进行下去。解放思想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保证。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胡锦涛同志号召全党“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不为任何风险所惧,不被任何干扰所惑”,只有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才能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第二,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改革开放。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回顾了改革开放近30年的伟大历程,总结了改革开放的基本经验,指出,改革开放是新的时代条件下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胡锦涛同志关于改革开放的这个重要论断是对改革开放伟大历程的科学总结,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真理。这个科学总结和科学真理,蕴涵了这样一个重要的内在逻辑,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我国的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够顺利推进,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作为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使社会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生命力,使马克思主义焕发出前所未有的强大感召力,使我们党焕发出新的创造力和战斗力。把改革开放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过程,就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这正是我们对改革开放充满信心和必胜信念的根本原因。当然,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改革开放符合党心民心,顺应时代潮流,方向和道路是完全正确的,成效和功绩不容否定,停顿和倒退没有出路。我们要清醒认识和把握党和国家在改革开放关键阶段面临的新机遇新挑战和新矛盾新课题,特别是要顺应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党面临的机遇前所未有、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新形势新情况,把坚持改革开放同继续解放思想结合起来,同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结合起来。要在进一步坚定改革开放的决心和信心的同时,努力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从而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坚定改革方向、完善改革举措、致力改革攻坚。要坚持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来深化改革,在深化改革中实现科学发展与促进社会和谐。

第三,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科学发展、社会和谐。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科学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要求,社会和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是内在统一的,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科学发展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长远的战略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先要通过发展增加物质财富,不断改善人民生活;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又要通过发展保证社会公平公正,实现社会公平正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一贯主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大任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要善于协调各方利益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和各类社会矛盾。总之,在科学发展的过程中,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以及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原则,形成和谐的社会环境。

第四,必须始终不渝地坚持全面实现小康的伟大目标。党的十七大报告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在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对我国2020年奋斗目标提出了新的要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从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产业结构等五个方面,全面阐述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提出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要坚定信心,埋头苦干,为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关于具体目标,党的十五大、十六大报告提出,21世纪第一个十年要实现国内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十六大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使翻一番的目标已提前到2006年实现。十七大将翻两番的目标由“总量”变为“人均”,这就提出了更新、更高的具体目标,彰显了我们党把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面实现小康的目标落实在民生上,落实在民富上,体现了我们党以人为本的新的发展理念。

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和感召力。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发布时间:2013年02月26日 11:08 来源:党建读物出版社 编辑:代影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