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国共产党大事记·1953年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11月-12月 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分期分批调配工业干部的通知》、《关于统一调配干部,团结、改造原有技术人员及大量培养训练干部的决定》、《关于加强干部管理工作的决定》及《关于加强干部文化教育工作的指示》,要求像战争年代选派大批干部到军队中去一样,下决心抽调大批地委级以上的优秀干部到工业战线上去,培养他们成为工业建设的领导骨干;此外,根据统一调整、重点配备、大胆提拔的原则,对全国地委以上党政机关和各厂矿企业进行一次全面调查,抽调一批条件适合的干部转入厂矿企业。据不完全统计,自1952年至1954年三年中,抽调到工业部门工作的干部共有16万多名,其中为156项重点工程选调的领导干部就有3000多名。同时,各级党委还根据“德才兼备”的标准,大胆地、大量地从先进的技术工人和青年知识分子中,提拔了一批文化程度较高、年龄较轻、有培养前途的新干部,为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和国家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提供了组织上的重要保证。

11月-12月 中华全国合作社联合总社召开了第三次全国手工业生产合作会议。会议确定:对手工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方针是积极领导、稳步前进;组织形式是由手工业生产小组、手工业供销生产社到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方法是从供销入手,实行生产改造;步骤是由小到大,由低级到高级。朱德在会上讲话指出:“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是改造手工业者的个体经济,帮助他们过渡到社会主义的唯一的组织形式。”“一部分手工业合作社是可能长期存在的,不仅在过渡时期,就是到社会主义社会,也是会存在的。”根据会议精神,各级党委加强了领导,到1954年底,全国手工业合作社社(组)员激增到121万人,合作社组织发展到41000多个。

12月16日 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发展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决议》。这时,全国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已有一万四千多个。决议总结了办社的经验,进一步指明引导个体农民经过具有社会主义萌芽的互助组,到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社,再到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社,这是党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正确道路;并强调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日益成为领导互助合作运动继续前进的重要的环节。在决议的指引下,农业生产合作社从试办时期开始进入发展时期。到1954年春,合作社发展到九万多个,生产普遍增长,表现了明显的优越性。

12月31日 周恩来在同印度政府代表团谈话时,提出了国家之间和平共处的五项原则: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平共处。这五项原则写入了1954年4月双方达成的《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的序言中。

12月 中共中央批准并转发中共中央宣传部编写的《为动员一切力量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斗争――关于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学习和宣传提纲》,在全国掀起了学习和宣传总路线的热潮。

本年度国民经济状况:工业总产值为450亿元,完成计划118%,比上年增长30.3%。主要工业产品产量:钢177万吨,煤7000万吨,发电量92亿度,棉纱74.5万吨,分别完成计划的109%、114%、101%、103%,比上年分别增长31%、6%、26%、13.5%。铁路货运量16131万吨,超过计划15%。农业总产值510亿元,接近计划指标,但粮食(16683万吨)、棉花(117.5万吨)分别只完成计划的95%、84.5%,与上年比较分别增长1.8%,下降9.9%。国内市场繁荣,社会商品零售额348亿元,超过计划20%,比上年增长26%;进出口总值达80.9亿元,超过计划6%,比上年增长25%。全民所有制职工增加246万人,超过计划一倍多;高等学校招生8.2万人,超过计划17%。财政收入222.9亿元,财政总支出220.1亿元,收支平衡,结余2.8亿元。基本建设投资总额90.44亿元,完成计划107.7%,比上年增长83.7%。建成或部分建成的重大项目38个。全国城乡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比上年提高7.7%,其中农民提高3.2%,非农业居民提高15%。

 

发布时间:2012年06月12日 19:44 来源:人民网 编辑:李美余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