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中原大地奋进曲》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李长春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河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6年2月

  【内容简介】

  《中原大地奋进曲》一书已由人民出版社、河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共收录了李长春同志1990年7月至1998年2月在河南工作期间的重要文稿217篇,照片159幅,绝大部分为首次公开发表。该书真实记录了20世纪90年代河南改革发展的历史足迹,生动展现了中原人民改革开放、团结奋进的辉煌篇章。

  【目录】

  (上) 

  出版前言 

  解放思想 团结奋进 加速振兴河南步伐 

  高举“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旗帜(1990年9月4日) 

  开展“五破五立”思想教育,把解放思想与 改革开放有机结合起来(1990年12月10日) 

  促进各级干部观念转变,为振兴河南而团结奋斗(1991年2月28日) 

  强化五个意识,推动经济发展(1991年4月25日) 

  冲破“一‘左’一旧”十种思想观念的束缚(1992年2月29日) 

  努力担负起党交给的重任(1992年12月7日) 

  冲破思想禁锢,实现中原崛起(1993年1月)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精华(1993年6月) 

  狠抓思想观念转变,为深化改革提供思想保证(1993年6月9日) 

  正确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几个问题(1993年12月13日) 

  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1993年12月26日) 

  知河南、爱河南、建设河南 (1993年12月) 

  防止片面性,多点辩证法 (1995年5月8日) 

  对“团结奋进,振兴河南”的几点认识(1995年12月18日) 

  启动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 (1996年7月3日) 

  贯彻落实党的十五大精神,抓住八件大事、做好八篇文章 (1997年10月8日) 

  进一步深化改革 增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活力 

  努力建设号郑州粮食批发市场 (1990年10月2日、12日、11月10日)

  努力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1990年12月10日)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步伐 (1990年12月10日) 

  开源节流,搞好财税工作 (1991年1月12日) 

  坚决打击假冒伪劣产品,树立整体质量意识 (1991年3月7日) 

  把国有大中型企业推向市场 (1991年10月16日)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 (1991年12月27日) 

  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 (1992年11月8日) 

  完善宏观调控,防止经济过热 (1993年1月7日)

  努力提高郑州商品交易所管理水平 (1993年5月24日)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1994年1月) 

  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扭亏解困 (1994年6月13日) 

  许继电气的经验可贵 (1995年1月5日) 

  经济发展要处理好几个关系(1995年8月30日) 

  加快两个根本性转变,促进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1995年12月2日) 

  把创名牌放在突出位置 (1996年4月) 

  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 (1996年8月16日) 

  加大结构调整力度,推动产业升级 (1996年12月17日) 

  完善建筑市场,规范市场行为(1997年1月18日) 

  兼并重组,优势互补(1997年3月) 

  抓住关键,分类指导,推动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取得突破性进展 (1997年4月25日) 

  不断完善企业配套改革 (1997年12月4日) 

  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1997年12月31日) 

  以开放促开发  促改革促发展 

  发展河南经济,做好四篇文章 (1990年9月1日) 

  闯出一条内陆省份加快对外开放的路子(1990年11月1日) 

  优化对外开放环境 (1991年3月16日) 

  加快外贸企业改革步伐 (1992年4月25日)

  梯次推进全方位开放 (1992年5月27日) 

  为改革开放创造良好社会环境 (1993年7月14日) 

  讲究商业信誉,维护河南形象 (1994年7月29日) 

  对高速公路建设认识要高,措施要硬 (1995年1月25日)

  加快航空口岸建设 (1995年1月)

  全面实施开放带动战略,努力开创对外经贸新局面(1996年6月) 

  下大力气改善投资环境 (1996年6月26日) 

  开放的河南欢迎您 (1997年3月21日) 

  抓住香港回归机遇,推动河南对外开放(1997年6月23日) 

  强化农业基础地位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加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健全农村社会服务体系 (1990年12月10日) 

  强化土地管理,为振兴河南服务 (1991年6月25日,1997年6月2日) 

  充分认识发展乡镇企业的重要意义 (1991年6月27日) 

  积极推广获嘉县“双高开发”经验 (1991年8月28日) 

  抓住大好时机,加快水利建设 (1991年11月6日)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992年1月10日) 

  高起点发展畜牧养殖业 (1992年3月7日) 

  乡镇企业要抓住机遇上水平(1992年5月22日) 

  力争粮食生产再上一个新台阶(1992年8月8日)

  大力发展庭院经济(1992年8月8日) 

  努力转变农村工作领导方式(1992年8月8日)

  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发展农村经济(1993年1月13日) 

  农技推广站所必须坚持改革 (1993年3月1日) 

  探索乡镇企业发展新机制 (1993年6月) 

  走向市场经济,促进农业发展 (1993年7月) 

  加速农村城镇化进程 (1994年1月9日) 

  植树造林,美化环境 (1994年1月16日) 

  公司加农户是农业走向市场的桥梁 (1994年1月) 

  发展粮棉生产,保证有效供给 (1995年3月22日) 

  让千万农民进入大市场 (1996年5月) 

  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加快农业产业化步伐(1996年7月1日) 

  两个根本转变是农业再上新台阶的基本途径 (1996年7月12日) 

  以农兴工,以工促农 (1997年3月6日) 

  推动乡镇企业二次创业 (1997年8月14日) 

  农业产业化的关键是办好龙头企业 (1997年10月16日) 

  发挥中心城市作用 带动城乡发展 

  充分发挥郑州中心城市作用 (1990年11月1日) 

  把开封建成豫东具有辐射力的中心城市(1990年11月4日) 

  加快洛阳经济振兴,促进城乡一体化(1990年12月19日) 

  办好商丘试验区,探索深化改革新经验 (1991年3月20日) 

  漯河经验的启示(1991年7月19日) 

  建设好郑州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1992年4月14日) 

  焦作要为发展农村经济提供新鲜经验(1995年4月27日) 

  总结推广南阳小城镇建设的经验(1995年5月30日) 

  抓住京九机遇,振兴豫东经济 (1995年9月13日) 

  鹤壁要总结好快速发展的经验 (1996年4月4日) 

  新乡工作要再上新台阶 (1996年7月26日) 

  许昌要抓住发展机遇 (1996年12月26日) 

  抓住城乡结合的中心环节 闯出县域经济发展新路子 

  发扬焦裕禄精神,实现兰考富民兴县 (1991年5月26日) 

  “两扭两创”是富民兴县的重要途径 (1991年11月7日) 

  “十八罗汉闹中原”意义重大 (1993年3月30日) 

  发展县域经济需要研究的几个课题 (1993年7月28日) 

  开创县域经济发展新局面 (1993年11月19日) 

  实施率先突破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 (1993年11月) 

  搞好县办企业的启迪 (1994年6月10日) 

  “十八罗汉”要再上新台阶 (1994年10月8日) 

  【目录】

  (下) 

  实施科教兴豫战略 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依靠科技振兴河南农业(1990年8月27日) 

  努力把郑州大学建成全国一流大学(1990年11月18日、1996年9月15日)

  把科研机构和人员推向经济建设主战场 (1992年4月5日) 

  坚决破除“保姆”体制(1992年11月25日) 

  科技教育文化要加快体制改革(1992年12月12日) 

  要为贫困学生排忧解难 (1993年9月17日) 

  以改革为动力推进教育事业发展 (1994年9月15日) 

  全面实施科教兴豫战略,大力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 (1995年7月21日) 

  贯彻实施《教育法》,促进教育改革与发展 (1995年11月28日) 

  优化教育结构,提高办学水平 (1997年11月13日) 

  带领群众扶贫开发 艰苦创业奔小康 

  加快山区经济林发展步伐 (1991年9月21日) 

  给新安县北冶乡岭后村的一封信(1992年2月3日)

  下决心彻底解决好人畜吃水问题(1992年2月25日)

  小康村建设要抓住关键环节(1993年3月31日) 

  战太行、出太行、富太行(1993年5月31日)

  带领群众艰苦创业奔小康 (1993年12月30日) 

  人畜吃水工程是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基础 (1994年1月19日) 

  脱贫致富要有新思路(1994年4月15日) 

  对口扶贫促进贫困县经济发展(1995年1月13日) 

  扎扎实实把“富民工程”开展起来(1995年4月13日) 

  扶贫开发要树立四个形象(1995年5月)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顺利实现小康目标 (1995年5月) 

  贫困地区要以开放促开发(1995年7月12日) 

  贫困县要借鉴渑池经验 (1995年11月7日) 

  贫穷不可怕,苦干富路宽 (1996年2月20日) 

  走产业化扶贫之路(1996年9月13日) 

  加快开发式扶贫步伐 (1996年10月20日) 

  万众一心降旱魔(1997年1月24日)

  加大组织力度,加强帮扶力量 (1997年1月24日) 

  解决好关系群众切身利益问题 

  信访工作是体察民情的重要渠道(1990年7月14日) 

  坚决治理乱收费、乱罚款、乱集资 (1991年8月28日) 

  发展要与环保同步进行(1992年6月4日) 

  做好小浪底库区移民工作(1992年8月7日) 

  不折不扣减轻农民负担(1993年3月26日) 

  狠刹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 (1993年9月12日) 

  要下大力气解决新矛盾新问题 (1995年2月11日) 

  千方百计把救灾工作抓紧抓实 (1995年3月31日) 

  根治污染,造福人民 (1995年4月11日) 

  不要收过头粮(1995年5月24日) 

  坚决纠正不正之风 (1996年3月1日) 

  开封市实施“城市困难职工再就业工程”的调查 (1996年3月) 

  完善职工消费连锁店 (1996年4月15日) 

  减轻农民负担要常抓不懈 (1996年5月29日) 

  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1996年8月29日) 

  把110办成全方位服务群众的窗口 (1996年10月17日) 

  推动计划生育工作“三结合”,实现“一高一低”目标 (1996年12月3日) 

  坚决把农民过重的负担减下来 (1997年1月29日) 

  对群众关心的问题要抓出成效 (1997年8月13日) 

  关心职工生活,健全保障体系(1997年12月4日) 

  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弘扬红旗渠精神有重大现实意义 (1991年4月27日) 

  与小学生的一封通信 (1991年9月18日) 

  让林县人民创业精神发扬光大(1993年8月29日) 

  宣传思想工作要增强针对性实效性 (1994年4月4日) 

  弘扬焦裕禄精神 (1994年5月13日) 

  繁荣文化市场(1994年10月13日) 

  坚持正面宣传,开展舆论监督 (1995年4月22日) 

  要坚决打击欺诈 (1995年5月23日) 

  做孔繁森式的好党员好干部 (1995年8月) 

  加快振兴河南文艺创作事业(1996年1月17日) 

  对《河南日报》一篇报道的批语(1996年1月25日) 

  加强宣传思想工作,推动河南加快发展(1996年2月5日) 

  开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局面(1996年9月3日) 

  扎实开展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创建活动 (1996年12月16日) 

  学习吴金印,一切为群众 (1996年12月31日) 

  农民自我教育的好教材 (1997年1月20日) 

  郑州精神文明建设要走在全省前面 (1997年4月15日) 

  以志为鉴,服务发展 (1997年11月) 

  弘扬正气,振兴河南 (1997年12月7日) 

  自强不息,扶残助困 (1997年12月) 

  加强民主法制建设 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监察工作要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保驾护航(1992年3月4日) 

  社会稳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保证(1993年6月10日)

  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1994年9月13日) 

  做好新时期政协工作 (1995年8月15日) 

  农村社会必须保持稳定(1995年9月8日) 

  依法治省,确保经济社会有序发展 (1996年10月4日) 

  高度重视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1997年1月15日)

  大力推行村务公开、民主管理 (1997年1月29日) 

  农村稳定,重在治本 (1997年7月25日)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政法队伍 (1998年2月6日) 

  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 

  干部要在开放中发挥好自己的作用 (1991年3月16日) 

  共产党员要在“团结奋进,振兴河南”中起先锋模范作用(1991年7月5日) 

  营造干事创业的大气候 (1992年5月27日) 

  怎样当好农村党支部书记(1993年3月15日) 

  认真贯彻民主集中制,把各级领导班子建设好 (1993年9月25日)

  县委班子建设要上一个新台阶 (1993年11月19日) 

  关于对剪彩进行改革的批语 (1993年11月22日) 

  由“伯乐选马”转为“赛场选马”(1994年2月14日) 

  不断提高政研干部的素质(1994年3月30日) 

  深入持久地开展反腐败斗争 (1994年4月1日) 

  内部材料要多报点忧 (1994年11月14日) 

  对村党支部要分类指导 (1994年11月20日)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 (1994年12月5日)

  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年轻干部 (1995年1月11日) 

  强化对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教育(1995年2月18日) 

  选拔优秀年轻干部必须破除三种思想障碍(1995年3月17日) 

  旗帜鲜明地反对虚报浮夸 (1995年3月22日) 

  重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 (1995年3月27日) 

  密切党群干群关系(1995年12月23日)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务必取得新成效(1996年3月1日) 

  抓好督促检查,确保决策落实 (1996年3月28日) 

  一要团结,二要工作(1996年4月8日) 

  建设高素质领导干部队伍 (1996年7月3日) 

  关心爱护乡镇干部 (1996年7月22日) 

  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1996年8月16日) 

  选有奉献精神、办事公道的人当村干部(1996年10月4日) 

  领导干部要带头自律(1997年2月18日) 

  切实加强对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领导 (1997年2月18日) 

  坚决制止奢侈浪费行为 (1997年7月22日) 

  按党的规矩办事 (1997年7月29日) 

  领导干部要坚定政治信念 (1997年8月27日) 

  严肃认真搞好民主推荐工作(1997年11月7日) 

  领导干部要做团结的模范 (1998年1月) 

  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做廉洁自律模范(1998年2月8日) 

  认清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性 (1998年2月11日) 

  结语篇 情系中原 服务人民 

  河南是中华民族的摇篮(1992年7月28日) 

  领略华夏文明风采,请到河南来(1993年1月2日) 

  不负党和人民的重托 (1997年9月2日、1997年9月23日) 

  河南是我第二故乡(1998年2月23日) 

  附 录

  搞好大中型企业也要靠工人的力量

  春洒岭后

  ——“幸福井”诞生记

  踏雪访农话振兴

  ——省委书记李长春南阳农村调查研究侧记

  十八罗汉闹中原

  ——访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

  公交汽车上的普通旅客

  ——李长春察访治安秩序随记

  李长春慰氏撤路卡

  殷殷公仆心

  ——李长春私访农民负担情况纪实

  发挥农区优势 全面振兴农村经济

  ——中共河南省委书记李长春访谈录

  省委书记“私访”百姓家

  李长春和河南红豆妹

  书记冒雪访贫

  后记 

  【精彩书摘】

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扭亏解困

(1994年6月13日)

  要树立正确的盈亏观和“生死观”。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更是市场经济法则。我们既要解决企业“生”的问题,又要研究解决企业“死”的问题;既要着力于亏损企业的扭亏解困,又要着眼于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优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全省预算内工业中的亏损企业,大体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有市场、有效益,暂时亏损的企业;另一类是有一定技术、管理基础,由于市场变化,处在结构调整期,扭亏有望的企业;还有一类属于特困企业,即债台高筑、职工生活没有出路的严重亏损企业。根据这种情况,一方面,应当积极贯彻国家有关政策,从社会稳定的大局出发,千方百计帮助企业扭亏解困。另一方面,也是最根本的,就是要通过改革解决亏损企业的机制问题,做到标本兼治,治本为主。解决亏损企业的思路应当是:以建立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国民经济整体素质为目标,以解决特困企业为突破口,大力推进产权制度改革,积极探索多种资产经营形式,加快适应市场需求调整产品结构的步伐;辅之以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临时性、过渡性的政策措施。

  第一,扭亏解困事关全省改革、发展、稳定的大局,务必引起高度重视。从调查情况看,我省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亏损、停产和开工不足的问题来势较猛,牵涉面大,趋势还不甚明朗,如不抓紧解决,就会直接威胁“一高一低”目标的实现。在当前农业和国有工业这两大工作重点中,国有企业的扭亏解困带有全局性,关系到能不能走出强农兴工的路子,全省经济能否保持持续健康发展;关系到全省财政状况的改善,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大局。因此,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当前工作指导上,必须把解决国有企业亏损问题提到重要议事日程,迅速采取得力措施,扭转国有预算内工业企业的亏困局面。

  第二,要切实转变扭亏解困的思路。有思路才能有出路。首先,要认识到亏损的根源在于企业的经营机制没有得到根本转变,没有真正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解决亏损企业的机制问题上。其次,应当看到,随着经济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在劳动密集型产业上,在技术、质量要求不高的产品生产上,以及在小商品生产等竞争性较强的行业上,小型国有企业在与乡镇企业、“三资”企业及个体私营经济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必然有一批被淘汰。必须尽早采取果断措施,该租则租,该兼并则兼并,该卖则卖,该破产则破产,才能争取主动。这样,不仅有利于混合所有制经济结构和其他多种经济成分的发展,而且有利于国有经济在基础产业及其他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中发挥主导作用。它既符合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也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必然要求。其三,还要树立正确的盈亏观和“生死观”。优胜劣汰是自然法则,更是市场经济法则。我们既要解决企业“生”的问题,又要研究解决企业“死”的问题;既要着力于亏损企业的扭亏解困,又要着眼于通过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促进优势企业迅速发展壮大,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

  第三,要在企业改革上真抓实干,加大力度,强力推进。从调查情况看,扭亏解困既有一个办法和路子不太清楚的问题,也有一个改革力度不够、工作不够扎实的问题。有些地方、有些企业,改革还仅仅停留在会议上、文件上、口头上,没有真抓实干。因此,应在狠抓扭亏解困措施的落实上下功夫。当务之急,是要对亏损企业分类排队,摸清底数。特别是对于特困企业,要找准症结,一个一个研究改革方案,一个一个解决问题,实行强力推进。现在看来,深层次的改革涉及方方面面的利益,单靠企业自身难以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我们应帮助企业进行改革,推着企业进入市场。应当把扭亏减亏目标责任制落实到改革的具体任务和要求上,既要考核减亏的指标,更要落实改革要求;既要检查扭亏进度,更要检查改革进度,真正把扭亏解困的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第四,扶危解困,为亏损企业转制提供社会保障。亏困企业的改革能否顺利进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和作用的发挥。现在的问题是,越是亏困企业越交不起统筹保险基金。解决这个问题,除了采取临时性的救济办法外,优势企业在兼并、购买亏困企业,以及亏困企业破产时,都要优先安置好职工生产生活。但从根本上讲,是要加快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完善。要采取多渠道筹集的办法,解决亏损企业保险基金不足的问题。我考虑,一是从批租土地级差收入中拿出一部分,二是出售一些中小型国有企业,三是从破产企业中划出一部分国有资产。

  第五,立足现实,努力为亏损企业扭亏增盈创造外部条件。解决亏困企业问题要靠深化改革,转机建制,但这有一个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为维护大局稳定,帮助亏困企业渡过难关,还必须同时采取一些延续性措施。一是必须继续狠抓企业内部干部、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进一步贯彻落实好《企业法》,转变政府职能,把企业的各项权利和责任还给企业,还给经营者。对长期亏损的小型国有企业,企业经营者的任免办法要大大改革,现行的管理办法极不适应把这部分企业推向市场的要求。要坚决取消任命制,实行聘任制或选举制,把选择经营者的权力交给全体职工。二是必须在亏损企业大力开展“转机制,抓管理,练内功,增效益”活动,结合实际,抓出实效。三是制定解决亏困企业扭亏解困问题的速效措施,除了目前国家和省里已经采取的措施外,各市地尽快提出预算内工业企业扭亏解困的意见,在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强化经营管理,以及干部人事、劳动用工、内部分配、社会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为企业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推动企业尽快走出困境。

正确认识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几个问题

(1993年12月13日)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市场的这种弱点和不足,必须靠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加以弥补和克服。所以,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本质就是深化改革,它将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要弄清为什么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这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中国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所决定的。邓小平同志反复强调,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和根本任务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社会主义只有创造出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才能最终战胜资本主义。计划经济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曾经取得过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随着社会化生产的发展,建设规模的扩大,它忽视价值规律和否定市场作用的弊端也日益显露出来,必然导致资源配置不合理,经济效益低下,严重影响综合国力的提高,从而束缚社会主义的生机和活力。近年来,一些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缓慢甚至停滞不前,政局发生急剧演变,原因固然很多,但从根本上看,都是与不改革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或是改革的方向和方法严重失误分不开的。中国改革开放十多年来,国民经济为什么能够从“文化大革命”期间濒临崩溃的困境中走出来?为什么能够以较高的速度持续发展?为什么能够形成今天这样一种商品供应日益丰足和人民收入不断提高的局面?为什么能够经受住国际政治风云变幻的严峻考验,一直保持稳定并得到不断巩固,岿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对高度集中的僵化的计划经济体制实行改革,增强了社会主义经济的活力分不开的。全国各地的大量事实也说明,凡是市场作用发挥比较充分的地方,经济活力就比较强,经济增长就比较快,经济效益就比较好,人民生活改善的幅度就比较大。这也充分证明了市场经济体制有旺盛的生命力。由此可见,在90年代的今天,我国选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十多年来改革开放实践的结果。

  加快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坚持以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以高度的时代紧迫感和历史责任感为动力,勇于探索,大胆实践。到本世纪末,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央向全党提出的严肃政治任务,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是新时期我们这一代共产党人伟大的历史任务,是人类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开创性事业,也是一场涉及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许多领域的深刻革命。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必须坚持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这是指引我们实现新的历史任务最强大的思想武器和最可靠的保证,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必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要警惕右,但主要是防止“左”。这一点对我们河南来说尤为重要。历史上,我省吃“左”的苦头太多了,我们一定要吸取沉痛的历史教训,既要肯定这些年取得的成就,不妄自菲薄,理直气壮地宣传河南,树立河南的良好形象,又要承认差距,破除“左”和旧的思想影响,更换脑筋,抓住机遇,发展自己。积极探索、大胆实践,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础和保证,也是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内在要求。这不仅是因为对建立市场经济体制我们尚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课题,而且即使我们已经认识到了的东西,要想付诸实施,达到预期目的,仍有大量的问题需要探索和实践。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提高,既要善于继承借鉴,更要善于开拓创新。要始终坚持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来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

  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树立以改革促发展、促稳定的观念。改革开放、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相互促进,相互统一。邓小平同志指出,“发展才是硬道理”,“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靠经济的发展”。只有经济发展了,创造的财富多了,国家才能富强,人民生活水平才能提高。发展需要改革,改革才能发展。改革和发展都离不开稳定,没有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什么事情也搞不成。不改革、不发展,或者发展慢了,社会矛盾就多,稳定也难以持久。

  要正确处理加强宏观调控和发挥市场作用的关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国家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作用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要改革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必须积极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方面的基础性作用,但同时也要看到市场存在的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的消极一面。市场的这种弱点和不足,必须靠国家对市场活动的宏观指导和调控来加以弥补和克服。因为在当今世界,没有哪一个国家的市场经济是不受政府调控的。现在,我们正处在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宏观调控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以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可以不要宏观调控,或者可以削弱宏观调控,将两者对立起来,那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个极大误解。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本质就是深化改革,它将为加快经济发展提供有力保证。

  要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必然要改变旧体制固有的和体制转换过程中形成的各种不合理的利益格局,必然会带来人们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同时,我们还要看到,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金钱在社会生活尤其是经济生活中作用的增强,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会不断侵蚀我们的肌体。在这种情况下,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就显得尤为重要。精神文明建设的目标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要广泛深入开展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的宣传教育,积极倡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坚持正确的人生观和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加强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的建设。要坚决抵制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和腐朽的生活方式,旗帜鲜明地扶正祛邪。对各种经济犯罪和刑事犯罪活动,要坚决依法惩治。要切实加强社会治安的综合治理,加强廉政建设,反对腐败,在全社会造成浓厚的健康向上、积极进取的良好风尚。

  进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1993年12月26日)

  应当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运行主体到政府职能,从资源配置模式到分配体制,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思想再解放、认识再提高的任务。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深层次的攻坚阶段,如果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就不可能取得领导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甚至有可能成为改革和发展的阻力。

  当前,我省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阶段,我们正面临着新的、难得的发展机遇。这次省委全会传达学习了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精神,三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是指引我们加快改革、加快发展的纲领性文件。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全会的精神,我们应当具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时代紧迫感,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确立“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观点,坚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指导思想。有没有强烈的机遇意识,能不能抓住当前的机遇,是对我们各级党组织的考验。全省都要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放,党、政、军、民、学各方面的工作都要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开展,都要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现在我们的工作千头万绪,任务很多,但无论哪个部门哪个方面的工作,最终都要落实到经济发展和人民富裕上。邓小平同志关于“问题的最终解决还是靠经济的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的思想对于河南很有针对性。这两年尽管我们扭转了经济发展速度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人口增长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局面,但我们河南人口多、起点低、贫困面大,即使我们经济发展速度保持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也很难在短期内改变经济实力和群众富裕程度在全国的落后状态。当前,我们要特别注意防止和克服借口河南条件差而不思进取、小进即满的落后意识,以免贻误时机,拉大差距。我们决不能有丝毫的松懈,应当按照中央的要求,充分利用本身的条件和现有基础,能快的还是要搞得快一些,使经济更快地再上一个新台阶;条件差一些的地区,也要选准优势,重点突破,找出加快发展的路子,全省都要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确立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的新思路,把加快发展的着力点放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来。这是我们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根本出路和关键所在。机遇意识、发展意识都要真正体现在改革开放拿出新举措、迈出新步伐、取得新进展上。加快发展要着眼于增强经济发展的内在活力,调动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走出一条创造良好环境、维护公平竞争,实现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新路子;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改变单纯依靠计划手段的旧模式;要着重运用经济手段,依靠利益机制促进发展,决不能继续沿用单纯行政命令,压任务、压指标的老办法。一句话,就是要充分发挥价值规律在整个经济运行中的作用,真正把经济发展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

  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抓住转变思想观念这个“总开关”,把“三个有利于”作为决定各项改革措施取舍和检验其得失的根本标准。这两年我们在解放思想上有了很大进步,但用《决定》精神来衡量,与我们担负的改革与发展的任务还不适应,思想解放的程度还远远不够。应当看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经济运行主体到政府职能,从资源配置模式到分配体制,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整个社会经济生活都在发生着一系列深刻变化,我们每个党员干部都面临着思想再解放、认识再提高的任务。特别是在改革进入深层次的攻坚阶段,如果没有思想观念的大转变,就不可能取得领导改革和发展的主动权,甚至有可能成为改革和发展的阻力。对此,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一定要有一个清醒的认识。要自觉破除抽象的姓资姓社的思维定式,以“三个有利于”为标准衡量全部工作;破除自然经济、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旧观念,树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新观念;改变一切靠本本的旧习惯,坚持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敢闯、敢试、敢于创新;破除封闭的内陆意识,走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克服消极畏难、无所作为、小进即满、小富即安的小农思想,树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开拓进取,干大事业、求大突破、上大台阶的新观念。各级党委一定要紧紧抓住转变思想观念这一“总开关”,以新观念、新思路、新姿态,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发布时间:2016年03月28日 11:44 来源:人民出版社 编辑:梁秀君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