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吴建民谈外交》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吴建民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11月

【作者简介】

吴建民,资深外交家。现任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副会长,外交学院教授,中国外交部国际咨询委员会委员,欧洲科学院院士、副院长,国际展览局名誉主席。

1959年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学院法语系,1959-1971年曾为毛泽东、周恩来、陈毅等老一辈国家领导人担任过法语翻译。1971年,成为中国驻联合国第一批代表团工作人员。曾任外交新闻司司长和发言人,中国驻荷兰大使,中国驻法国大使,外交学院院长。曾于2003-2007年任国际展览局主席,是担任这一职位的第一位亚洲人。2009年正式从外交部退休。现任中国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内容简介】

中国外交史的见证者吴建民亲笔著书

首度对50余年的外交生涯进行回顾与总结

阐述对中国外交格局的深度思考

他是周恩来口中“精干的人”,也是陈毅点中的“将才”。他是世界熟知的“外交儒将”——吴建民!

他是中国外交史的见证者!作为中国驻联合国首批外交人员,拥有25年驻外经历,在联合国工作近10年。

他被誉为一位“搞透了外交”的外交官!他是中国前驻法大使、2000年申办奥运会代表团发言人、2010年申办世博会“前线总指挥”。

他说“外交就是要为国家争取朋友”,战争与革命的时代已过去,和平与发展才是新主题。在《吴建民谈外交》中,吴建民回顾50余年的外交生涯,坦承外交官的得失心路,详述做大国应有的心态与胸怀。

【目录】

序 龙永图 

自序 

上篇 向世界说明中国

第一章 外交官是一个迷人的职业

国之兴盛,与有荣焉

法国大使馆的狗

中国公使卖电影票?

弱国无外交吗

外交官的必修课

搞外交要有点真功夫

外交官的自我修炼

防人之心不可无

大使遇袭记

国与家

如果祖国需要我

“双兔傍地走”

从大使到“大使夫人”

第二章 青春是美好的

人来到世上就是要做点事

做人要有本事

大学时代的收获

第一次做翻译

外交生涯的起步

在伟人身边学到的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谷底也有风景

当人生低谷来临

乌云总会过去

第三章 联合国是外交官的大学堂

重返联合国

出席联大穿什么

“你们放心去吧!”

一举一动都是新闻 

“照相不要钱!”

一切从头学起

初涉多边外交

外交时机有玄机

当上主管官员

“场外外交”

联合国的“回头客”

“华尔街历史上最坏的日子”

基辛格的公司

理想与现实

第四章 大使生涯教给我的

从日内瓦到巴黎

与美国“吵架” 

外交中的多边与双边

我的“施政纲领”

人生能有几回搏?

碧蒂城堡的中国客人

希拉克夫妇来做客

文化的交流是心灵的交流

法国人也摆“鸿门宴”?

申博“拉票”战 

怎样当大使

建议权是最重要的权力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出言要谨慎

要“沟通”,不要“宣传”

工作要有创造性

把握原则,有所变通 

第五章 世界的坎,中国的坡

21世纪的世界新轮廓

西方世界怎么看中国

中国崛起的挑战与机遇 

国际舆论的傲慢与偏见

心态、胸怀与责任

弱国心态有危害 

中国外交太“软”了吗

崛起的姿态

爱国还是误国

武力解决不了问题 

封闭不是爱国

“愤青”并不可怕

走出去要重视利用外交资源

外交与百姓生活

大使的作用

“民族品牌”是过时的观念

文化力也是竞争力

文明的冲突与对话 

走向世界的中国人代表中国

中华文化的“危”与“机”

下篇 让中国走向世界

第六章 外交中的“斗”与“和”

没有真诚,就没有朋友

可以不说,但不能说谎

“支持中国,就是支持我们自己”

说服荷兰首相访华

批评了人家,还要让他给你鼓掌

发怒要小心

“理直气和”,以退为进 

吵架也要有新意 

君子和而不同

不打不成交

小聪明与大智慧

改变对方很难,改变自己容易

第七章 发言人和媒体,朋友还是敌人

我当发言人

从“一窍不通”开始 

有口径而不唯口径

最艰难的一场新闻发布会

答问要得体,并经得起推敲

与媒体打交道

别让讲话变“耳边风”

吃好喝好,不一定好好报道

记者招待会的三个误区 

答记者问的三个辩证

“大记者”与“小记者”

“好问题”与“刁问题” 

“爱”与“恨”

如何跟外国记者打交道

借他们的台,唱我们的戏

有的放矢,实事求是

让外国人听懂“中国话”

第八章 公众演说是门学问

套话打动不了人

我的第一次演讲 

念稿与不念稿,哪个更好

准备到最后一分钟

“八股调”要不得

说什么,别人才肯听

开头出彩是成功的一半

有新意,更有说服力 

有深度,才能打动人

要精炼,思维需要训练 

怎么说,别人才爱听

幽默的力量

要有人情味

会说,还要善听

第九章 交流是一种真诚的表演

交流也是一种本领

交流需要设计

举止易丢分

眼睛会说话

文化有差异

交流使人生更美好

短板在哪里

一篇讲话改变人生

五大感官发挥合力

好厨师是大使的“秘密武器”

软实力与硬道理

穿衣吃饭不是小事

知己与知彼

摸准对方的敏感神经

讲到点子上

交流没有“技巧”

客随主便,主随客便

诚信才有威信

懂分寸,知进退 

“每一分钟都是计划好的”

听和说的辩证

让一步,敬一分

多交流,中国需要,世界也需要

【精彩书摘】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讲,外交还是一件非常神秘的事。吴建民大使搞了一辈子外交,算是把外交这件事搞透了。我读了吴大使这本书,学到很多东西,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其实外交说复杂很复杂,说简单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怎样同外国人沟通、交流,为国家多争取几个朋友,少树几个对手。这样不仅可以让世界各国和平相处,而且可以使我们的国家得到更多利益。当然,这些看似很简单,实际上做起来还是很难的。

我和吴大使认识多年,他在工作中颇多建树,特别是在入世谈判当中,可以说吴建民大使做了重要的贡献。由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总部在日内瓦,中国入世的多边谈判在那里进行。从1992年开始一直到2001年,我每年都要去日内瓦多次,每次短则一个星期,长的达一个月。国内当时想得也很周到,每次我率团去日内瓦,都要安排当地大使担任副团长,一般情况下副团长很少参与谈判。所以当时驻日内瓦的大使们都说,他们就是为谈判代表团做好“后勤部长”。吴建民从1996年到1998年担任中国驻日内瓦国际组织的代表。他不满足当这个“后勤部长”,做了许多工作,可以说,他是我们代表团的“政委”。当时谈判代表团组成很复杂,是由国内的各个部门派人组成的,包括外经贸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海关总署、农业部、信息产业部、中国人民银行等等。由于各部门派出的人一般容易从自己部门的角度看问题,因此对谈判方案的认识不尽一致。吴大使有时候参加代表团的谈判预备会时,经常听到我们争得面红耳赤。这种争论中,最为难的,当然是我这个团长。此时,吴大使总是主动帮我们做工作。在谈判预备会上发言时,他不纠缠谈判方案的细节,而是从全局的、战略的高度分析当前的形势,特别是介绍一些国家如何通过开放实现经济发展的情况。由于他本身没有部门利益,他讲话又很有说服力,所以他每次发言,都深受代表团大多数成员的认可。他使大家认识到,还是要从国家的利益出发考虑整个谈判的方案。我从吴大使的身上学到了一点:对外沟通,也就是所谓“外交”要做得好,首先是内部要沟通,只有内部沟通好了,才能在谈判中一致对外,才不至于在谈判中发出不同的声音,更不会发出一些可能会被谈判对手利用的杂音。

吴大使还帮助我和代表团改变了对媒体的态度。由于他是外交部新闻发言人出身,所以他特别重视和媒体的沟通。那个时候我们谈判代表团一般不见媒体,媒体来了,总是躲着。但是,美欧的谈判代表团则不同,他们每次谈判完,马上举行记者招待会,主动见记者。结果到了第二天,各种电视、报纸等媒体都一边倒,说中国代表团如何在这些问题上不讲道理,谈判没有取得进展完全是因为中方等等。当时,吴大使就跟我讲,一定要主动出击,和媒体打交道。后来,我就开始在每次谈判以后也举行记者招待会,有时候我们的记者招待会和美国、欧盟的记者招待会几乎同时在日内瓦世界贸易组织总部举行。我们也阐述我们的立场,讲中国为什么有道理,我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立场。第二天的报道,虽不能说对我们的报道占了上风,但也至少是打个平手,各方面都表达了自己的立场。

很多年后,我担任了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我都一直觉得吴大使教我的这一条非常重要。我经常给我们博鳌亚洲论坛的同事讲,论坛的成功成在媒体,败也在媒体,只有把媒体工作做好,我们的论坛才会有影响力。所以,那时候尽管报名参加论坛的人很多,住宿等条件又很困难,但我坚持要拿出至少1/3的名额给媒体,给他们充分报道的机会。

我和吴大使在日内瓦一起工作至今已近20年了。今天的国际社会已经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最重要的就是中国的崛起。在中国崛起的情况下,外交怎么搞?我认为做好沟通、交流的工作比过去更重要,也更有挑战性了。中国的崛起有我们自己的特点,我们中国的崛起非常快,可以说我们是在过去一二十年中迅速发展起来的。中国入世的时候我们还是世界第七,排在意大利后面,但是10年以后,我们超过了意大利、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发展之快,使世界上很多国家都来不及做好心理准备。此外,我们的崛起,是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的崛起,难免有很多人戴着有色眼镜来看待我们。再加上我们在上升的时候,正好他们在走下坡路,反差极大。在这种情况下,当前外交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让全世界的大多数人能理解我们,理解中国的崛起,包容中国的崛起,支持这个崛起,至少对这个崛起不持仇视的态度。

为此,我们就需要从中国的基本国情出发,从历史、文化、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把中国崛起的背景、性质、目的、产生的影响给大家讲清楚。我认为在这个问题上,关键还是吴大使讲的要善于沟通。我们崛起那么快,许多国家有一些质疑,有些不同意见,我们都应该尊重。即便对于其他大国,包括日本和美国这样的国家,我们都应该多做工作,让他们理解这个崛起。

现在中日关系比较紧张,当然有领土问题,也有历史的认知问题。但是很重要的一条,就是中国的崛起太快,转眼间就超过了日本。日本曾经是“二战”后的亚洲第一大经济体,也当了很长时间的全球老二,一旦被别国超过,特别是被中国超过,日本的国民需要一段时间消化。对他们的一些看法,比如民调显示的,日本国民对中国的一些仇视,我们还需要给他们一些时间,给日本大多数国民一个了解中国崛起的过程。美国也是一样,一个超级大国当得好好的,突然来了一个后起之秀,他们肯定也有想法。

在目前这样一个大变革的时代,特别是中国正在成为一个大国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像吴大使经常讲的,克服弱国心态,树立大国心态。所谓大国心态就是要自信、要大度、要宽容。大事当然不能糊涂,小事就不要纠缠。特别是在国家强盛的时候,不要事事都强硬。实际上,当时我在入世谈判的时候就提到过,强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对外强硬是最容易的,因为对外强硬容易在国内政治上得分,另外还可以不好好研究问题。强硬,或者说是无谓的强硬是一种虚弱的表现。

在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大国的时候,我们应该更好地研究我们的外交应该怎么做。我们如何能够在实现中国梦的时候,不仅仅成为世界的强国,而且更重要的是成为世界上受人尊重的强国。在对外沟通中,多一点以理服人,少一点哗众取宠;多一点大局意识,少一点感情用事。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很好地完成对外沟通任务。

现在搞外交和过去有所不同。在互联网时代里,每个人都可以对外交的事情品头论足,有时候当我看见有些国民在网上对外交事件的评论时,心情很复杂。有些评论确实是讲得好,甚至令人拍案叫绝,因为他们的评论既专业又理智。但是,有些评论确实让人感到很担心,不像一个大国国民应有的气度和素质。

在我们这样一个时代里面,每个人都不可避免地卷入外交当中,外交不再变得神秘,不再是少数人的事情。这就需要我们大多数人都懂一点外交,从而更加理智、更加专业地看待一些问题,发表评论的时候不要误导、不要添乱。要帮助我们的政府妥善地处理外交问题,特别是一些非常复杂的矛盾,使我们的外交更加成熟,更加有效。这不仅有利于中国,而且有利于世界的发展。

鉴此,吴建民大使作为一位资深的外交家,出版这样的书,我认为是很有意义的,希望广大的读者都好好读一读,也许会从中得到很多启示。

龙永图

原外经贸部首席谈判代表、副部长

在伟人身边学到的

1965年8月,我离开布达佩斯,回国后被安排到外交部翻译室,给国家领导人做翻译。我给毛主席当过两次翻译,给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做翻译的次数就多一些。

现在学外语成为年轻人的一种“时尚”,要想成为一个好的翻译,心理素质很重要。俗话说“艺高人胆大”,有的翻译虽然水平很高,但是想得太多,反而影响发挥。我们当年有个男同事,笔译水平很高,但他第一次给周总理当口译时,腿一直在哆嗦。总理一看,说你怎么这么紧张啊?算了,你下去吧。

周总理懂英语,法语也能听懂一些,所以,一般给总理做翻译是很紧张的。刚开始的时候老同志教导我要“目中无人”,就是做翻译时不要想东想西,要排除杂念,全神贯注。

人一旦紧张,就不可能全神贯注。这有个过程,需要慢慢修炼,关键要有一颗平常心,别害怕失败,即使这次做得不好,也可以吸取很多经验教训,下一次争取改进就是了。

那时候我才二十多岁,很幸运能给我国一些杰出的领导人做翻译,在伟人身边或直接或间接地做一些工作,这对我后来的外交生涯有很大的影响。

我觉得一个人,对他远距离跟近距离观察不大一样。做翻译的好处是你可以近距离观察他,而且,他讲的话你得翻译出去,外国人讲话你得翻译过来,你的眼睛,除掉记录之外,得一直看着人家,从近距离观察会受到很多的影响。

政治领袖并不光靠权力才有魅力。他们是最好的老师,言谈举止都能让人领悟许多。我看他们就像小孩子看大人一样,他们的一举一动总吸引着我的目光,感觉值得回味。

毛泽东:“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

回到外交部没多久,我就接到通知:为中共中央最高领袖毛泽东做翻译。

那是1965年10月22日,毛主席接见刚果(布拉柴维尔)的总统马桑巴-代巴的夫人。此前一年中国与刚果(布)建交,中国一直在财力物力上对其提供力所能及的援助,两国友好往来频繁。

马桑巴-代巴夫人到中国后,受到毛主席的亲自接见。那天,我陪外宾从钓鱼台来到中南海,进的是新华门。那时我还年轻,只有26岁,又是第一次给中国人民心目中的最高领袖当翻译,虽然内心一个劲地念叨:不要太激动,要镇静,要好好翻译,但当毛主席出现在会见厅时,我还是感觉很激动、紧张,心里怦怦直跳。

好在我在布达佩斯时有过不少在国际会议上做翻译的历练,而且这次会面是礼节性的,内容不太多,难度也不大,我的现场表现还行。我记得毛泽东主席身材魁梧,脸色很好,他说话时湖南口音很重,但我基本上听懂了。

后来,我又间或给毛主席做了几次翻译。有一次,在天安门城楼上,毛主席问我:“你姓什么啊?”我说我姓吴。毛主席说:“姓吴?”我说:“口天吴。”“你这个国家早亡了,”毛主席哈哈一笑,“吴国嘛!”

我第二次给毛主席做翻译是1967年10月,毛主席会见刚果(布拉柴维尔)的总理努马扎莱。这一年,我国驻刚果(布)使馆的代办举行国庆会,在同刚果(布)政府打交道的时候颐指气使、很傲慢,瞧不起刚果(布),引起了刚果(布)领导人和政府的不满。这件事情后来被毛主席知道了,很生气。毛主席在会见努马扎莱时,向对方表示了歉意,并严厉批评了中国代办的大国主义做法。毛主席说:“凡是搞大国主义的人,我都主张整一整。不管他是中国人,还是外国人!”毛主席对大国主义深恶痛绝,我终身难忘。

还有几次毛主席会见外宾,由齐宗华翻译,我见习。在几次与毛主席的接触中,我感觉毛主席深思飘逸,语言特别生动。他常常寓庄于谐地说出一些意味深长富含哲理的话。

毛主席见到黑非洲国家一个一个取得独立的时候非常高兴,坚决支持他们争取民族独立和解放的斗争,认为非洲很有希望。他在会见黑非洲朋友时很开心,对他们观察得很仔细,看到他们黑黝黝的皮肤说是“有色金属”。有色金属比普通金属更稀有贵重。

周恩来:“你要别人尊重你,首先你要尊重别人”

新中国成立后,周恩来总理兼任了很长时间的外交部长,他非常懂外交,是我们中国当代外交之父。1965到1971年间,我曾若干次在周总理接待外宾的场合担任翻译工作,有过不少接触。周总理尊重对方、平等待人的观念和态度,让人印象深刻。他曾经说过:“你要别人尊重你,你首先要尊重别人。尊重是相互的。”话不长,讲得多好啊!

外宾来的时候,总理会到门口迎接;外宾走的时候,他又一直送到门口。这个门口有的时候不是会见厅的门口,而是人民大会堂的门口。

周总理会见外宾的衣服就那么几套,但从来都是干净整洁的。有几次,我们到了接见外宾的现场,明明看见总理也来了,眨眼间又不见了。原来总理到旁边的小屋子里刮胡子去了。这样稍微整理一番,再出来时整个人就更精神了。

我第一次给周恩来总理当翻译,是会见非洲一个国家的代表团。外宾还没有来,也许是为了让我能放松一些,总理主动问道:“你是什么地方人?”听我回答说是南京人,总理说:“哎哟,又是江浙一带的人。”因为外交部里的干部祖籍江浙一带的比较多。

我回家跟施燕华说起这事,她说第一次为周恩来总理做翻译时,总理也问过她是什么地方人,听她回答祖籍浙江后,周总理也说了一句“外交部江浙人真不少”。

和周总理在一起,有些人经常会感到紧张,因为他有时会突然提一些问题。一次,他突然问:“诺曼底登陆是哪月哪号啊?”当时在座的人都答不出准确日子。周总理问我,我也答不上来。当时礼宾司副司长韩叙也在场,立即打电话去问,随之得到答案:“是1944年6月6日。”周总理立刻表扬了他,说:“韩叙就这点好,他能勤问。不知道的就要问。”

很多人在屋子里聊天,周总理一走进来,整个气氛就不一样了。周总理从不强加于人,而且非常讨厌大国沙文主义,发现国内的同志稍有此种倾向,就会立即指出。

比如,我们去非洲,有的同事嫌脏,不吃那里的东西。总理知道了就狠狠批评:人家能吃你为什么不能吃?再比如,与外国人会面,礼宾司的同志来通报,说我们中方的人都到齐了,是不是叫外宾哪?总理一听,眼睛马上就瞪起来了:‘什么叫,请!’这给我的印象非常深。一字之差,大有文章,我是后来才慢慢懂得的。总理尊重人家,特别是小国,所以他在全世界受到尊重不是偶然的。

我最难忘的一次是在1968年10月,周总理会见刚果(布)国务委员会副主席拉乌尔。那是我第一次在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谈中,为周总理做翻译,也是翻译时间最长的一次,从晚上11点一直翻到第二天凌晨5点,整整6个小时。

谈话结束后,周总理像往常一样把客人送到人民大会堂门口。门一开,一阵晨风吹来,我感到丝丝凉意。那一晚一翻译就是6个小时,很辛苦,但我完全被周总理深邃的见解和有说服力的言谈所感染,竟然越翻译越精神,中间一次厕所也没上,一直翻译了下来。送走外宾后,周总理依然不知疲倦、神采奕奕,还在电梯里亲切地夸奖我:“这么长时间,你辛苦了!你这个人很精干!”

邓小平:“没有虐待你们吧?”

1974年4月,联合国大会特别会议召开,这是联合国成立29年来第一次举行专门会议,讨论反对发达国家的剥削掠夺,建立国际新秩序的问题。中国政府对这次会议十分重视,毛泽东亲点邓小平率团出席,并在联大发言。

此前一年邓小平刚刚复出,出任国务院副总理,他来联合国的那些日子,就下榻在林肯汽车旅馆改造的中国代表团住地,住在第十层。我每天早晨都有晨练的习惯,发现邓小平喜欢早晨起床后散步。因为不能随便外出,他便在楼道里来来回回地走。

有一次中国代表团请来参加大会的阿尔巴尼亚外交部长吃午饭,我当翻译。餐桌上,我觉得邓小平的言谈很风趣。饭吃到最后,邓小平对阿尔巴尼亚人说:“今天的饭菜怎么样?没有虐待你们吧?”阿外长马上说:“没有,没有,非常好。”我当时有点愣,不知道邓小平为什么要这么说。过了很多年以后,我了解了更多中阿关系的情况,这才知道,当时两国关系已经出现一些裂痕,对中国不能满足其无限制的援助要求,阿领导人已经开始抱怨。

邓小平在联合国时主持开过几次会,我只参加过一两次,一个很深的印象是邓小平主持开会效率很高。有什么主要情况大家讲一讲,他不喜欢听车轱辘话,不喜欢拖泥带水。会开到一定时候,邓小平就说:“好,今天就这样吧!” 

特别联大会议前后开了三周,邓小平在纽约只停留了一周多,日程排得很满,先后与四五十位外长会面晤谈。4月13日是个星期六,没有会,大家征求邓小平的意见,到纽约的什么地方看看?邓小平脱口而出:“去华尔街。”“周末的华尔街没有人啊。”出任联合国副秘书长的“美国通”唐明照提醒道。“没有人也可以看看么。”

当年在社会主义国家的人眼里,“华尔街”可以说是最反动的金融寡头大本营,是罪恶之源的代名词。第一次到美国,仅有这么一次观光机会,邓小平却执意要去看华尔街,这让当时中国代表团的人都感到愕然。

后来我听陪同邓小平去华尔街的人说,在观看过程中,邓小平的话不多,但在当时,像“一定要出去看看,才能了解外面的世界”;“美国这个国家历史不长,对它的发展我们要好好研究”这样的话,从其他领导人那里是不会听到的。这让我觉得邓小平这个人很有个性,他的思路和一般人不一样。

发布时间:2015年11月12日 14:47 来源:中信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