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万历二十年:抗日援朝》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李浩白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8月

【作者简介】

李浩白,重庆巴蜀文学奖获得者,畅销人气作家,著名历史学者。已出版《司马昭定三国》系列、《司马懿吃三国》系列、《天才权谋家司马懿》等畅销作品。发表中长篇小说百余部。行文充溢浩然正气,论史秉持剑胆琴心。积数年之功,精心创作出《万历二十年:抗日援朝》。

【内容简介】

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日本悍然发动针对朝鲜和中国明朝的侵略战争。应朝鲜国王的请求,大明万历皇帝朱翊钧毅然派名将李如松出师东征,抗日援朝,血沃朝鲜半岛。

万历抗日援朝的胜利,对亚洲格局的发展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作者以如椽之笔,拨开历史迷雾,条分缕析,直击万历战争“命门”,并对其前后中日朝三国的历史走向等提出了诸多真知灼见,深邃而富有新意。本书带读者领略历史风云变幻,并蕴含对于历史的精细解读和理性成因剖析,还原历史的真相,深刻的现实关照更是令人感慨深思。

此书有比正史更精采的人物塑造和场影描写,且书中翔实的史料带给读者厚重的真实感,充分体现了作者娴熟的文字功力和严谨的创作态度。整部作品气势磅礴,壮怀激烈,又淋漓尽致地体现了作者的飞扬才华和狂逸气质,让每一位展读此书的人,都颔首称道、获益良多!  

【目录】

序言

打开尘封的历史

第一章 风起日本国

丰臣秀吉的野心

血星耀夜

忍者德川家康

关白御前大会

丰臣秀吉决意侵朝

宋风诊局

第二章 倭寇侵朝鲜

朝鲜国王寿诞

明廷惊变

朱翊钧与郑贵妃

丰臣秀吉西征方略

哱拜之乱

倭寇出师

败绩尚州城

第三章 大明定策

努尔哈赤请缨

朝鲜使臣哭明廷

倭寇长驱入汉城

大明定策援朝平倭

听琴紫禁城

“黑谷天米”

第四章 会战朝鲜

柳成龙之谋

辽东铁骑

祖承训初战平壤

死里逃生

倭寇屠城

世间已无张居正

枭雄出阵

玉碎太阁府

惊天之谋

一诺必承

第五章 运筹帷幄

祖承训血书请罪

李如松水淹哱拜

沈惟敬论倭情

努尔哈赤入京朝贡

华夷之辨

国之干城

郑贵妃巧解《推背图》

名将论兵

第六章 雄师援朝

李如松出师平倭

朱翊钧广济寺进香

招抚使沈惟敬

大明雄师入朝鲜

真假和谈

三件见面礼

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第七章 喋血平壤

缓兵之计

兵临城下

倭军夜袭

李如松遣将布兵

戚家军勇夺牡丹峰

围攻平壤

倭寇的绝望

光复重镇

开城庆功宴

捷报入京城

第八章 大战碧蹄馆

丰臣秀吉的悲与喜

倭寇增兵

李如松挥师南下

狭路相逢

名将之花立花宗茂

李如松轻师驰援

查大受浴血奋战

两军增援碧蹄馆

乱战与激战

增兵与撤退

第九章 进击汉城

李如松进逼汉城

目标:龙山粮仓

龙山大火

议和之谋

枭雄对弈

丰臣秀吉的议和书

许仪殉难

第十章 大明班师

申时行告病还乡

赵志皋深夜访石星

倭寇求和

沈惟敬的阴谋

石星的抉择

朱翊钧坐困紫禁城

努尔哈赤的誓言

下诏班师

鸟岭退敌

尾声

跳梁者,虽强必戮

【精彩书摘】

李如松水淹哱拜

干燥的朔风挟着铁粒似的黄沙,重重地敲打在明军士兵们的脸颊上,刺得生痛。然而,他们一如往常在操练场上的情形,如同铁人一般整整齐齐列队而立,任由甲胄盔帽被风沙打得“啪啪”有声。

这队骑兵的前方,一匹雪白的骏马背上,提督陕西讨逆军务总兵官李如松似一尊高大铜像般伫立。漫漫风沙将他的衣襟袖角刮得猎猎作响,他却仍是静静地俯瞰着高岗之下,全身一动不动、沉稳如山。他的弟弟兼副将李如柏、李如梅,山西副总兵查大受,军谋掾李应试等十余骑如雁翎般左右排开,侍立在他身后。

高岗下之,是一座座军营,连绵起伏,犹如一条巨大的铁链,牢牢缠锁住了宁夏城。每座军营都建有高大的哨楼,每处哨楼上都飘扬着一面大旗,上面写着殷红如血的一个大字—“李”。而李军大营之外,又紧挨着黄河河畔。

漫天的乌云犹如翻滚的黑潮,仿佛就要压到李如松等人的头上。李如松仍是目光炯炯地俯视着宁夏城,毫不动容。

在他眼底之下的宁夏城城墙高达五六丈,到处都残留着炮轰箭射的痕迹。从外边望进去,城墙上静悄悄的见不到一个人影,只有一面破烂的大旗在城楼上迎风招展着,旗上绣着一个张牙舞爪的黑色大字—“哱”。

当半空中的云块堆砌成一片“黑墙”之时,李如松面向宁夏城,深深吸了一长口气,举起了那只挺直如刀的右手,往上缓缓伸去。伸到头顶之处“呼”的一声,他的右手犹如一柄利刃猝然破开烈烈朔风直劈而下—他身后十名骑兵见状一齐上前,弯弓搭箭,朝着苍穹深处同时放了一箭!

“嘶—”十支拖着长长火尾的利箭犹如螣蛇一般穿进了滚滚的乌云,瞬间同时炸开,“啪”的一声脆响,绽成了十朵斗大的火花,在半空中爆开!

顿时,李军大营里鼓声四起,无数兵卒从军营里冲出。每一个兵卒右肩上都扛着装满泥土的草袋,左掌中持着厚厚的盾牌,纷纷向宁夏城下疾扑而去。

眼看着明军们已冲近城墙,上面的城垛间忽地闪出了密集的人影,紧接着弓弦之声大作,飞蝗般的羽箭从城墙头上急射而出,和着天际的狂风黄沙一齐扫向明军。

大明兵卒们用盾牌护住自己的头和脚,咬着牙关,半弓着身子,扛着沉沉的草袋,拼命往前冲来。虽然士兵一个接一个中箭倒下,但他们中间竟无一人怯退,直至冲到隔着城墙五六丈的距离,方才纷纷抛下草袋,转身急逃而回。然后,他们又继续扛上草袋,冒着敌人的箭矢,往城墙底下冲去!

李如柏、李如梅、查大受、李应试等人不觉屏住了呼吸,捏紧了拳头,紧张万分地看着山冈下这惨烈异常的一幕情形。只有李如松,神色镇定自若,不松不紧地勒着胯下白马,悠然远眺着这一切。

鼓声一阵紧似一阵,冲出军营的步卒一队连着一队,而城墙上射出的羽箭也是一阵密似一阵。

渐渐地,宁夏城外多出了一道高达丈余的由鲜血、尸体和草袋垒起的“空心城墙”,中间的地带宽达数丈,呈现出“双层夹峙”之状。这道“城墙”一直通向波涛汹涌的黄河。

李如松望着那道凭空筑起的“空心城墙”,满意地点了点头,右手“铮”地拔出了长剑,先是往上高高一举,接着向下猛地一劈。

高岗之上,又有十道火箭射上半空,“啪”地齐齐炸了开来,火花朵朵,在阴沉沉的天幕下显得绚烂夺目。

早已等候在黄河大堤上的将士,一见李如松发出的信号,立即点燃了引线,只听得一声巨响,黄河大堤被炸开了三丈有余的缺口。顿时,汹涌的黄河之水,犹如一条奔腾咆哮的巨龙,顺着那道“空心城墙”,直向宁夏城猛冲而去!

李如松凌厉的眼神一下变得如钢针般尖利,直盯着黄河之水的去势而不放。在他的视野中,那股黄河之水仿佛化作了一只巨大无比的铁拳,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重重地撞在了宁夏城的城墙上!

狂涌而至的河水,从城门缝里和被“大将军炮”轰炸残破的城墙缺口中,以铺天盖地之势闯进了城内!

饶是哱拜、哱承恩父子凶横骁勇,也挡不住这滔滔大水!

屹立西疆多年的哱拜巢穴宁夏坚城,就此大势已去!

“恭喜李将军—‘水淹宁夏’之计大获成功!”李应试拍马上前向李如松抱拳祝道。

李如松脸上却无丝毫笑意,遥望着已成一片汪洋泽国的宁夏城,深深叹了口气:“若非东边朝鲜事急,如松岂会出此下策?只可怜了无辜百姓,随着那逆贼哱拜一道遭殃!”

说罢,他转头看向李如柏、李如梅二人,吩咐道:“如柏、如梅,剩下的攻城灭贼之事,就交给你俩了……对哱拜和他的党羽一个也不要轻易放过!”

“是!”李如柏二人齐齐应了一声,策马驰下高岗而去。

李如松望着他俩的背影,沉吟片刻,又向李应试说道:“李先生,从现在起,你就丢下其他一切琐务,专门帮助本将军多多琢磨平倭援朝之战事……”

李应试抚着颌下的须髯,慢慢言道:“这件事情,卑职两个月之前就开始考虑了……”

“嗯……这样就好!”李如松转过头来,深沉地注视着他,“李先生,你不知道:祖承训那蛮夫在平壤城贪功冒进,遭了倭寇的伏击,损失了咱们三千五百多名辽东兄弟,大大地损了我辽东‘李家军’的名头!咱们要赶紧准备挥戈向东,把倭寇欠下的这笔血债讨回来!”

“可是,李将军……难道咱们不稍事休整就直奔朝鲜?”李应试沉吟道,“你也知道这三四个月来,咱们昼夜不停地猛攻哱拜,实在已是兵困马乏了……”

“该休整的时候,自然是要休整的。兄弟们攻下宁夏之后,就暂时在这里休整一两个月吧,”李如松淡淡地说道,“不过,只怕你我却没有这份清福可享了!过不了几天,本将军就得先行返回京城面圣领命了……家父也来信说了:宁夏城破之日,便是本将军火速返京之时……”

郑贵妃巧解《推背图》

八月十五中秋佳节之夜,一轮明月宛若玉盘一般高高悬在夜空,皎洁的银辉漫洒而下,萤光似的铺展在御花园的假山草卉之间闪闪烁烁。

一方典雅古朴的玉几之上,放着八碟香喷喷的各色月饼。朱翊钧手里端着青花玉杯盏,眉目间露出难得的轻松,慢慢地呷饮着。

他的身边,右侧坐着王恭妃,左侧坐着郑贵妃。王恭妃一直视力不佳,到了夜里更是伸手难见四尺开外,便只是恭恭敬敬地端坐着,不敢乱言乱动。郑贵妃却在一旁谈笑风生地为她夹饼送肴,和她显得十分融洽。

朱翊钧待到吃得差不多了,才放下玉杯,徐徐开口说道:“列位爱妃啊!直到今日中秋月圆之夜,朕的心绪才稍稍好了一些:朕已经请出了大明第一虎将李如松出任‘平倭提督’。他一出马,东疆倭虏必是指日可破的了。”

郑贵妃一听,便携着王恭妃喜色盈盈地离座施礼贺道:“陛下既已选任良将出征朝鲜,臣妾等恭祝我大明天军旗开得胜!”

朱翊钧闻言,脸上不禁溢出浓浓的笑意来:“列位爱妃请起!朕代数万征倭将士在此向尔等谢过了!”

说着,他抬起头来,望向那银亮的明月,悠悠说道:“‘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朕希望在明年的中秋佳节之际,我大明四疆之处外虏尽平,举国上下万民同乐,六合之内升平可睹!”

郑贵妃再次屈膝跪下,恭婉而道:“陛下这一片宽仁博爱之心,必定能感动上天为我大明降下福祉的。”

“但愿如此!”朱翊钧深深一笑,“朕会永远记住你的祈福的。”

郑贵妃柳眉一动,身形一起,从衣袖中取出一本绢帛图簿,小心翼翼地托在掌上,笑微微地说道:“陛下向天祈求今明两年之间我大明四疆之处外虏尽平、举国上下万民同乐、六合之内升平可睹,其实早已是天从人愿、立竿见影的了!—您且瞧一瞧这篇绢册谶文……”

“绢册谶文?”朱翊钧一怔,便伸手接过那册绢帛图簿一看,封面上“推背图”三个朱红大字赫然映入眼帘:传说这是唐初贞观年间钦天监正卿李淳风写成的一部图文并茂的预言书。此书之中,关于武曌建周、朱温夺唐、蒙元称霸、明祖平乱等谶文已然历历应验,故而被世人奉为圣物。朱翊钧将它拿在手中,正自沉吟之际,郑贵妃又款款言道:“陛下,这是臣妾在今夜良辰美景之际给您送上的一份特殊‘贺礼’。

发布时间:2015年08月10日 08:46 来源:北京联合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