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书名:《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

作者:刘启春 郑伟明 杨路 著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5年5月

【作者简介】

刘启春,获得武汉大学学士、硕士、博士学位,现任教于中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学位论文《转型时期党的执政方式创新研究》荣获2008年度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郑伟明,中共宜昌市委党校副教授,研究方向:党史党建。

杨路,供职于中南民族大学,研究方向:法学理论。

【内容简介】

从1921年党的一大到1935年遵义会议,处于初创期的中共,尚未形成健全的领导人产生机制,中央领导集体不稳,领导人更替频繁。这期间中共先后产生了八位主要或实际领导人:陈独秀、瞿秋白、向忠发、李立三、王明、博古、张闻天和毛泽东。

纵观中共早期领导人群体,履历和当选情况不一。《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从个人成长经历、当选缘由和去职原因等方面对早期领导人的更替情况进行了梳理,深入分析毛泽东成为中共领导人的背景和原因,认为毛泽东对中共的领导是历史的选择。

中共早期领导人的频繁更替从侧面反映了中共不断克服自身弱点与不足,逐步走向完善。《历史的选择:中共早期领导人纪实》记录了中共在自身建设方面这段从不成熟走向成熟的历史。

【目录】

导言 从党的早期领导人更替看中共的发展

第一章 前清秀才的现代反叛

建党初期的领导人陈独秀

一、从清末秀才到革命者:确立革命信仰

1、家学渊源:造就过人学识

2、祖父、母亲和兄长:影响至深的三个人

3、留学日本:寻求革命真理

二、当选中央局书记缘由:显著名声与建党功绩

1、辛亥革命:全程参加者

2、新文化运动:发起者和主将

3、五四运动:精神领袖与总司令

4、马克思主义:积极传播者

5、中国共产党:主要创建者

三、被免职原因:为大革命失败负责

1、离职过程:从辞职到被开除党籍

2、理论指导失误:右倾机会主义

3、被共产国际抛弃:倔强的替罪羊

4、党处在幼年时期:不成熟的党与不成熟的领袖

5、个人性格:叛逆与服从的纠结

第二章 革命理论家的政治革命

转折时期的领导人瞿秋白

一、“历史的误会”:从《多余的话》说起

1、“不得不走”

2、“不得不留”

3、“不得不死”

二、当选主要负责人:革命理论家

1、由驻俄记者到马列主义宣传家:系统介绍共产国际的第一人

2、由国际代表助手到中共领袖:五大后的中央常委

三、去职原因:由代言人到代人受过

1、错误:“左”倾盲动主义

2、性格:柔弱畏葸

第三章 工人领袖的地位提升

革命转折中的领导人向忠发和李立三

一、向忠发:一个“没有节操”的总书记

1、著名工运领导人:从纠察队长到总书记

2、组织路线:“领导机关工人化”的产物

3、客观机遇:党内宗派矛盾

4、去职:叛变革命

二、李立三:“秘书长越权”与“左”倾冒险主义

1、长于工运: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总指挥

2、武装斗争:南昌起义首倡者和领导人

3、错误路线:“左”倾冒险主义

4、个性:大胆、急躁,敢说敢干

第四章 共产国际的“舶来品”

“左”倾盛行时期的领导人王明和博古

一、王明:“左”倾教条主义之集大成者

1、留学苏联:攀上米夫

2、在六届四中全会上:不合法的上台

3、组织习性:宗派主义

4、延安争权:最终失势

5、家庭:为革命作出了贡献

二、博古:“左”倾教条主义路线的执行者

1、临危受命:24岁的总书记

2、军事失败:聘用李德的恶果

第五章 长征路上的“左”倾分化

平稳过渡时期的领导人张闻天

一、负总责:长征途中领导人的调整

1、红色教授:理论水平高

2、中央书记处成员:地位比较高

3、从“左”倾路线中分化出来:走上正确路线的轨道

4、领导才干与民主作风:容易得到各方面的认可

二、离职过程:平稳过渡

1、有职有权阶段

2、主持中央工作阶段

3、形式上当政治局会议主席

4、延安整风中权力移交

第六章 名至实归的中共领袖

遵义会议之后的领导人毛泽东

一、确立领导地位:从遵义会议到七大

1、遵义会议:领导地位开始确立

2、六届六中全会:领导地位进一步确立

3、党的七大:领导地位在组织和思想上完全确立

二、全党领袖:革命实践中产生

1、革命早:党的创建者之一

2、起点高:老练的革命家

3、领导魅力:在实践中锻炼成长

结语 历史选择了毛泽东

一、中国革命逻辑所向: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二、领袖个人禀赋所向:个人特质契合了中国革命的客观需要

三、领袖个人建树所向:开创了中国革命胜利之路 历史的选择

【精彩书摘】

一、中国革命逻辑所向:历史选择了中国共产党

中国自近代以降,备受西方列强的侵略和欺凌,亡国灭种的阴影始终笼罩在中国人的心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通过发动侵略战争,强迫中国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一步一步地控制了中国的内政外交。中国丧失了完全独立的地位,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遭到破坏,被迫割地赔款,逐步陷入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中国人民除了继续遭受本国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外,更遭受了外国帝国主义势力的民族压迫,国家战乱不已,人民饥寒交迫,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遭受了世所罕见的深重苦难。19世纪末,甲午战败,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国家四分五裂,瓜分豆剖;世纪之交,中华民族更是带着巨大的屈辱进入20世纪,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再次胁迫清王朝赔偿白银四亿五千万两,当时的中国人人均一两。亡国灭种的危险日甚一日。正如孙中山先生在19世纪末感叹的那样:方今强邻环列,虎视鹰瞵……蚕食鲸吞,已效尤于接踵;瓜分豆剖,实堪虑于目前。孙中山:兴中会创立《宣言》。在这样紧迫而复杂的社会形势之下,在这种民族危亡迫在眉睫的时局面前,谋求民族的独立和解放,实现国家的繁荣和富强,就成为摆在中国人民面前的两大历史的和现实的任务。毫无疑问,中国社会的各阶级、阶层、集团以及领袖的政治命运最终取决于能否完成这两大历史任务。谁能带领中国人民实现这两大任务,谁就是历史的选择者和接续人,谁就是现实中华民族复兴的领导者和领路人。

“在那个内忧外患接踵而至的年代,一切关心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人们无不痛切感到,要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对中国社会进行根本变革。”《胡锦涛在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人民日报》2011年10月10日。近代中国100多年的历史中,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及其各种政治力量在探求真理、探索国家出路上做出了种种努力。从林则徐“睁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洪秀全领导的太平天国革命斗争到曾国藩、李鸿章、张之洞等人发起的洋务运动,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发起维新变法运动到孙中山等领导的辛亥革命,农民阶级、地主阶级改良派、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势力以及各个政治人物都曾在历史舞台上演示过自己的政治力量和政治主张。然而,农民阶级“平均主义”的政治主张,只不过是一场迷梦,不可能救民于水火;地主阶级洋务派的阶级本性决定了他们的顽固和保守,他们的“自强运动”,就连他们自己覆灭的命运也无法挽救,更何谈国家和民族的独立与富强;资产阶级维新派和革命派则由于他们阶级基础的薄弱和力量的软弱,而在封建反动势力面前屡屡妥协。总之,尽管这些政治力量努力探索过中国的前途和命运,尽管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前赴后继,热血洒尽,但都未能改变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现状,都未能完成救亡图存和民族独立解放的任务。特别是孙中山等革命领袖高扬反对封建专制统治的斗争旗帜,组建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提出了民族、民权、民生的三民主义政治纲领,广泛传播革命思想,积极兴起进步浪潮,连续发动武装起义,有力推动了革命大势的形成。1911年10月10日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以巨大的震撼力和深刻的影响力推动了近代中国社会变革。尽管如此,但由于历史进程和社会条件的制约,辛亥革命依然没有改变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中国人民的悲惨境遇,没有完成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的历史任务。辛亥革命后,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依然如故,中国仍处于极端贫穷落后的状态,政治上、社会上种种黑暗腐败比前清更甚,人民困苦日甚一日。事实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中国的资产阶级虽有革命的要求,但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重压下,不可能领导民族民主革命取得胜利,时代潮流注定它只能扮演悲剧的角色。“多次奋斗,包括辛亥革命那样全国规模的运动,都失败了。国家的情况一天一天坏,环境迫使人们活不下去。怀疑产生了,增长了,发展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5页。残酷的现实教育了人民,也引起了人们的思考,旧的道路行不通,就会寻找新的出路。

中国的前途只能寄希望于一个新的阶级——无产阶级及其政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便是适应了这一历史发展的逻辑,是中国近代社会经济、政治和革命发展、思想演变的必然结果。首先,中国工人阶级的成长和工人运动的发展为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五四运动前夕,中国产业工人已达200万人;五四运动中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并发挥了巨大威力,赢得了五四运动的彻底胜利;五四运动以后,中国工人运动进一步发展,表明中国无产阶级建立自己政党条件日趋成熟。第二,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为党的诞生提供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流,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大量涌现,学习和研究马克思主义的团体纷纷建立,马克思主义的一些基本著作和介绍马克思主义的书籍陆续翻译出版;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队伍逐渐形成。先进的知识分子在纷呈复杂的各种学说与主义中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也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共产党的建立开辟了道路。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为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五四运动后,一批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深入工人群众中传播马克思主义。从1920年起,他们开始着手建党活动。在中国最早筹建无产阶级政党的是陈独秀和李大钊。1920年8月中国第一个共产党小组在上海成立。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为成立中国共产党奠定了基础。同时,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从各方面给予的实际帮助,从外部推动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毛泽东指出:“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1297页。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开天辟地的大事变,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其一,使中国人民的革命有了新的领导核心。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有了可以依赖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中国革命从此在无产阶级领导下,不断向前发展,由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其二,使中国革命有了科学的指导思想。中国共产党是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思想的政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制定了正确的革命纲领和斗争策略,为中国人民指明了斗争的目标和走向胜利的道路;其三,使中国革命有了新的革命方法,并沟通了中国革命和世界无产阶级革命之间的联系,为中国革命获得广泛的国际援助和避免资本主义的前途提供了客观可能性。历史的发展也证明了,9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行了不懈奋斗,取得了辉煌成就,做出了历史性贡献。它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的面貌,实现了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到社会主义社会的历史性跨越,从两千多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历史性跨越,从国家被侵略、民族被压迫到自立自强于世界民族之林,成为世界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强大动力的历史性跨越,从而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中国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社会和自己命运的主人,永远告别了饥寒交迫的悲惨生活,稳步地走上了富裕安康的广阔道路,100多年来民族复兴、国家现代化、人民生活富裕和社会和谐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变为现实。

发布时间:2015年05月25日 14:47 来源:新华出版社 编辑:张青津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