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建设美丽中国》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为帮助广大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和履职尽责的能力,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教材作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干部成长的亲切关怀,必将有力促进广大干部更加自觉地学好教材、用好教材。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作〈序言〉精神的通知》,对组织广大干部学习使用这批教材作出明确部署和安排。

本书围绕经济、社会、文化等多方面要求,对建设美丽中国展开论述,既突出生态文明建设这一主线,又针对读者需求,联系建设美丽中国的具体实际,对不同方面的内容作了深入阐述。

【目录】

第一章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伟大中国梦

第一节 神圣的使命

第二节 时代的呼唤

第三节 任重而道远

第二章 优化国土规划 科学利用资源

第一节 美丽国土是美丽中国的重要基础

第二节 构建国土生态安全格局

第三节 节约集约利用自然资源

第三章 重视环境保护 狠抓污染治理

第一节 优美环境是美丽中国的显著标志

第二节 必须正视发展中的环境问题

第三节 重拳治污 科学治污

第四章 转变发展方式 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一节 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前提

第二节 依靠科技创新 发展生态经济

第三节 推进经济绿色发展 低碳发展循环发展

第五章 注重民生优先 统筹城乡发展

第一节 社会和谐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 坚持以人为本 推动社会协调发展

第三节 把握科学规律 促进新型城镇化

第六章 传承优秀文化 强化生态理念

第一节 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中国建设

第二节 生态文化及其基本内涵

第三节 用生态文明思想培养行为自觉

第七章 坚持依法治国 夯实制度基础

第一节 制度建设的重要性

第二节 完善总体设计 扎紧制度篱笆

第三节 用法治手段保障生态文明制度有效落实

后记

【精彩文摘】

第一章 建设美丽中国 实现伟大中国梦

习近平在致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2013 年年会的贺信中指出:“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接着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体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依托现有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总书记用朴素的语言,道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要义,提出了保护民族优秀文化遗产和建设美好乡土家园的基本要求。

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这个全新理念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对执政规律的把握更加科学,对执政目标的认识更加深化,对执政能力的建设更加重视。建设美丽中国,关系到人民的福祉、国家的兴衰、民族的命运和世界的发展,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对民族振兴的担当,寄托着亿万华夏儿女对未来发展美好愿景的期盼。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基本内涵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伟大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科学发展,突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

第一节 神圣的使命

一、从“天地大美”到“美丽中国”

中华民族很早就产生了审美情趣。早在商代甲骨文中就出现了“美”字。两千多年前先秦时期的典籍中已经有了审美活动的记载,古代思想家对美的认识已经达到了很高的境界:开始把美与自然联系起来。《庄子·知北游》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反映了古人关于“天地”——大自然美的思想。开始把美与善对应起来。孔子在《论语·八佾》中说:“尽美矣,又尽善也。”《荀子·乐论》曰:“天下皆宁,美善相乐。”开始把美和人与社会、环境等多元素和谐相处联系起来。《国语·楚语上》记载:春秋时期,楚灵王于公元前535 年建成章华台,携贤臣伍举一起登台观景。游览之际,楚灵王得意地问伍举,你觉得章华台美吗?伍举却不以为然,进谏说:“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伍举不但批评了楚灵王大兴土木的行为,还指出了美的丰富含义,即某个事物对上下、内外、小大、远近等各方面的利益都相宜无害,这才叫美。上述这些思想,都反映出古代人们对美的认识,即美就是天人合一的自然境界,美就是善,美与善调和着天、地、人之间的关系,以达到人与自然和谐完美。古人对美的认识逐渐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观,主张顺天量地,应时取宜,中庸和谐,循环发展,节用御欲,其思想精髓世代传承、博大精深,融入了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极为深远。在古代优秀文化的滋润下,中华民族得以繁衍生息、源远流长。

马克思主义的生态观,对今天我们的经济社会建设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马克思主义高度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他们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恩格斯在论述人类干预自然、破坏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关系时指出:“这种事情发生得愈多,人们愈会重新地不仅感觉到,而且也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要逐步实现这样一种理想的人与自然和谐关系,他们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他们还强调人类的活动要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人类有能力通过实践活动来改造自然,但前提必须是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进行,正如恩格斯所说:“我们必须时时记住:我们统治自然界,决不象征服者统治异民族一样,决不象站在自然界以外的人一样,——相反地,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统治,是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动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人类在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和发展文明的同时,更应善待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同时,马克思主义还认为,人类要爱护自然,而不要破坏自然。如果人类长期停留在物质享受上,就会产生恶性消费和恶性发展,从而破坏环境,也摧毁人类自身。马克思明确反对人类破坏自然界的行为,并告诫说:“不以伟大的自然规律为依据的人类计划,只会带来灾难。”总之,要求人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贯穿于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主线。

中国共产党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经历了一个从“战胜自然”“人定胜天”到“尊重自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再到大力发展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的不断深化过程。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就在根据地,通过制定政策、发展经济、维护农民利益,做了一些有益探索。比如,针对连年战争和人为垦伐,为根治水旱灾害,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在苏区发布发展水利的训令,开展了轰轰烈烈的治山造林保水土运动,领导苏区人民开渠打井,修陂筑堰,加强植树,保护山林,使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得到增强。新中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建设初期就重视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一些保护生态环境的理论和主张,如号召“绿化祖国”“实现大地园林化”,对我们党的生态理论和生态建设进行了初步探索。毛泽东著名的“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一定要根治海河”“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等思想与实践,奠定了我国大江大河水利基础,为新中国经济社会建设创造了重要条件。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总结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实践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了发展中国社会主义事业要走生态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认为没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和长期可利用的自然资源,人们就将失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就不能得到长期稳定持续的发展。1983 年邓小平强调,解决农村能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等,都要靠科学。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领导全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始终重视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江泽民在第四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上指出:“经济发展,必须与人口、环境、资源统筹考虑,不仅要安排好当前的发展,还要为子孙后代着想,为未来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决不能走浪费资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饭、断子孙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重视发展生态文明,胡锦涛指出:“建设生态文明,实质上就是要建设以资源环境承载力为基础、以自然规律为准则、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2013 年5 月24 日,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总而言之,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推动经济初步增长阶段,到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全面发展思想阶段,再到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可持续发展观阶段,到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阶段,再到现在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实现中国梦,思想发展脉络清晰,体现了中国共产党持之以恒锐意探索的精神,形成了中国共产党的生态环境保护理论体系和追求可持续发展的国家建设理念。

二、美丽中国的内涵

美是一种追求。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美丽中国”一词,赋予新的内涵,寓意广大而深刻。从形式上看,“美丽”一词大众化、通俗化,代表了人们的美好愿望。“美丽”与“中国”结合,表达出一种奋斗目标,充分展现了民族精神、中国风采、人民意识。从本质上看,美丽中国代表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包含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其内涵的主要方面有:

(一)从生态文明建设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美丽中国”的基本理念。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牢固树立新的生态文明理念,重点要妥善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关系。一方面要树立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理念;另一方面要采取切实措施,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行与资源、环境禀赋相适宜的经济增长方式,倡导绿色低碳消费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让人民群众在享有丰富物质文化生活的同时,实现山、水、人、文和谐共荣。

(二)从经济建设看,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是“美丽中国”的兴国之要。为了筑牢国家繁荣富强、人民幸福安康、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就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力求内外部协调,实现资源与要素在内外部两个市场的优化配置;力求区域协调,统筹东中西部发展;力求城乡协调,加快城乡一体化;力求投资、消费与收入分配之间协调,推动各经济环节的良性循环。

(三)从社会建设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是“美丽中国”的基本条件。首先应倡导人与自然和谐。人类应自觉珍惜资源,节约资源,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发展。其次应强调人与人和谐。诚信友爱,尊老爱幼,互促互进。再次要重视人与社会和谐。人不能离开社会,人与社会关系能不能和谐,是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关键是要做到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协调同步;要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要强化公共安全体系,形成有效的社会治理体制与机制。特别是对老百姓关心的民生领域要有切实投入,才能为促进社会和谐提供切实保障。

(四)从文化建设看,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美丽中国”的力量源泉。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文化建设当中,就必须让创造美好生态环境的理念在各级领导干部思想中牢牢扎根。要不断满足人民的文化需求,增强生态文明自觉,强化主人翁意识,打造文化强国。要重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这是民族复兴的重要标志。因此,一方面要传承创新,发掘中华文化的当代价值;另一方面要涵养公德,处理好文化建设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关系,让美丽中国元素成为推动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生产力。

(五)从政治建设看,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是“美丽中国”的根本保障。要建立健全与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的体制机制,一方面要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从源头上杜绝腐败;另一方面要强化人民的主体地位,切实保障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

由此来看,“美丽中国”不只与生态文明有关,还是一个语言形象、内涵丰富的发展新目标,即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并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与全过程。这种五位一体的做法既是“美丽中国”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显著标志,也是建成“美丽中国”的关键所在。

三、建设美丽中国 助推中国梦

习近平强调,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内容,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坚定中国道路,推动实现中国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经过长期奋斗、艰辛探索而找到的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但是,探索道路的过程中,在取得巨大发展成就的同时,现实的挑战也摆在我们面前,其中重要的就是怎样坚持可持续发展。一直以来,人口多、底子薄、发展不平衡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现在还应看到,能源资源相对不足、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不强,也已成为我国的基本国情。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2012 年,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却消耗了全球21.3%的能源、45%的钢、43%的铜、54%的水泥;原油、铁矿石对外依存度分别达到56.4%和66.5%,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已居世界第一。因此,我们必须通过建设美丽中国,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改变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重的增长模式,努力走出一条代价小、排放低、效益好、可持续的发展路子,以此进一步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坚定不移地沿着正确的中国道路奋勇前进。

(二)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弘扬中国精神,推动实现中国梦。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美丽中国,其中的“中国”,从形式上充分表达了它的民族性和世界意义;其中的“美丽”,从内容上饱含着每个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建设美丽中国,更是全体中国人坚定改革开放、建设美好家园的强烈愿望。所以,从美丽中国到中国精神,到中国梦,无论是形式、内容,还是本质,都是一脉相承的。美丽中国承载着每个中国人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美好家园的梦想,我们要在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奋斗过程中,始终坚持弘扬中国精神,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大自然曾经繁衍了我们的先辈,给予了我们生存发展条件,还将养育我们的子孙后代。“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我们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把资源利用好、环境治理好、生态保护好,切实维护大自然对人类的永续供养能力,让大自然能够更好地休养生息,给子孙后代留下更大的发展空间,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三)建设美丽中国,有利于凝聚中国力量,推动实现中国梦。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必须紧紧依靠人民来实现,必须不断为人民造福,凝聚起团结奋斗的强大合力。邓小平说过:“我们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是实现共产主义,在不同历史阶段又有代表那个阶段最广大人民利益的奋斗纲领。因此我们才能够团结和动员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叫做万众一心。”A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只有转化为一个个相互关联、具体实在的建设要求,才能鼓舞人心,凝聚力量,才能在人们的具体实干中变为现实。生态文明既关系民生福祉,也关系民族未来。坚持以人为本,保障好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首先是美丽中国建设的要求。人民群众过去“求温饱”,现在“盼环保”,希望生活的环境优美宜居,能喝上干净的水,呼吸上清新的空气,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拥有怡然和乐的文化,这是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切实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以实际效果取信于民,才能有效地激发蕴藏在广大人民群众中间的中国力量,凝聚全国人民的信心,极大地调动全国各族人民发展经济、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中国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06日 15:49 来源: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