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

出版时间:2015年2月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内容简介】

为帮助广大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中央的战略部署和工作要求,不断提高知识化、专业化水平和履职尽责的能力,全国干部培训教材编审指导委员会组织编写了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习近平总书记亲自为教材作序,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干部教育培训工作的高度重视和对广大干部成长的亲切关怀,必将有力促进广大干部更加自觉地学好教材、用好教材。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共中央宣传部联合下发了《关于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为第四批全国干部学习培训教材所作〈序言〉精神的通知》,对组织广大干部学习使用这批教材作出明确部署和安排。

本书主要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与中国梦以及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等方面进行阐述。

【目录】

绪论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第一节 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斗争

第二节 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初步探索

第三节 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征程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现中国梦

第一节 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及其发展完善

第二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机遇新挑战

第三节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目标新要求

第二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科学发展

第一节 发展仍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第二节 坚持科学发展不断增强长期发展后劲

第三节 努力推动科学发展取得新突破

第三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改革开放

第二节 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

第三节 凝聚共识打好全面深化改革攻坚战

第四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

第一节 根本途径和政治前提

第二节 行动指南和理论支撑

第三节 制度基础和重要保障

第五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

第一节 理想信念是共产党人精神之“钙”

第二节 挺立起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

第三节 进一步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第四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六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凝聚中国力量

第一节 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二节 巩固和发展汇聚人民群众的磅礴力量

第三节 巩固和发展统一战线

第四节 携手海内外中华儿女共圆中国梦

第七章 实现中国梦必须坚持和平发展的道路

第一节 促进和平发展

第二节推动合作共赢

第三节中国梦与世界

第八章 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

第一节 中国梦体现了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节 中国梦是共同富裕的梦

第三节 真抓实干才能梦想成真

后记

【精彩文摘】

第一章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实现中国梦

20世纪80年代初,在邓小平的倡导下,小康社会就已成为中国人民跨世纪的理想和行动目标。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这是一百多年来中国人民强国梦想最实在、最具体的表达,也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向各族人民的庄严承诺。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意味着我们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从“小康梦”到“中国梦”,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

第一节 小康社会目标的确立及其发展完善

梦想是通向美好生活的路标,不断指引着人们的奋斗历程。“小康”是古代思想家描绘的诱人的社会理想模式,也表现了普通百姓对富裕殷实的美满生活的向往。世易时移,中国民间习惯于把薄有家财、安居度日的家庭称为“小康之家”。然而,新中国成立前,备受压迫的劳苦大众的“小康梦”如痴人说梦,他们的理想充其量只能是过上解决生计的温饱生活。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获得了实现千年小康梦想的现实基础,并给小康社会的发展目标注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新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道路上一个十分重要的里程碑。

一、从传统小康到当代小康

今天的梦想,源自古老的向往。小康,曾经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的历史长河中逐渐形成的社会理想。改革开放之后,邓小平根据中国国情并参照世界各国现代化进程,重新思考了在国家基础薄弱、财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实现现代化的速度、水平和途径,创造性地运用“小康”来描述中国未来发展的战略目标。

“小康”一词,最早见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当然,这里的“小康”与作为社会理想的“小康”在意义上是不同的。历代训诂家们认为其意是:“百姓太辛苦了呀,让他们休息一下吧。”我们不妨将其理解为一种告诫:不要让老百姓过得太艰苦。把“小康”作为理想社会模式载于西汉时期成书的《礼记·礼运》,其中描绘了大同社会和小康社会的图景:大同社会是一个财产公有、社会文明、社会保障健全和社会秩序稳定的最高理想社会;小康社会则显示出不同的社会面貌,从古代儒家的思想渊源看,描述的是随社会规模的扩大,由氏族社会向生产分工的文明社会的转化,一个在土地私有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天下为家”、靠礼仪关系维持的理想社会。儒家学派从历史循环论出发,幻想着返回原始田园牧歌式的大同生活。

但到了近代,自进化论传入中国,“小康”就成了通往“大同”进化历程的中间环节。如根据戊戌变法的思想领袖康有为的说法,小康之世是社会从多灾多难的乱世发展到世界大同的太平世界的一个驿站。为了宣传其历史进化论思想,康有为采取了“托古改制”的方式,声称自己在孔子著作《春秋》中发现了“微言大义”,主张通过变法维新,以实现“据乱世”向“升平世(小康)”乃至“太平世”的过渡。

延伸阅读

礼记·礼运

《礼记·礼运》借孔子之口说道:“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又说:“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者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

随着时代的变迁,“小康”“小康之家”“小康生活”等词语越来越成为“经济较为宽裕,生活不愁温饱”“略有资产,足以自给”等的代名词,在民间广泛流传。“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曾经是无数普通百姓的最高生活目标。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缺乏现实的基础,直到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斗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我们才获得了实现这个千年理想的现实基础。

1982年9月,党的十二大把人民物质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作为主要奋斗目标,将其作为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阶段性标志。党的十二大提出:“从一九八一年到本世纪末的二十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的年总产值翻两番,即由一九八〇年的七千一百亿元增加到二〇〇〇年的二万八千亿元左右。实现了这个目标,我国国民收入总额和主要工农业产品的产量将居于世界前列。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过程将取得重大进展,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

1984年6月,邓小平在会见第二次中日民间人士会议日方委员会代表团时曾谈道:“我们提出四个现代化最低的目标,是到本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这是一九七九年十二月日本前首相大平正芳来访时我同他首次谈到的。所谓小康,从国民生产总值来说,就是年人均达到八百美元。这同你们相比还是低水平的,但对我们来说是雄心壮志。中国现在有十亿人口,到那时候十二亿人口,国民生产总值可以达到一万亿美元,如果按资本主义的分配方法,绝大多数人还摆脱不了贫穷落后状态,按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就可以使全国人民普遍过上小康生活。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坚持社会主义的道理。不坚持社会主义,中国的小康社会形成不了。”此后,他多次阐述了小康社会是中国在20世纪末要达到的发展战略目标。党的十三大把邓小平提出的战略设想确定为全党和全国人民的长期奋斗目标,并提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三步走”战略。

延伸阅读

社会主义现代化“三步走”战略部署的重要意义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一直是党和国家的奋斗目标。“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正确地反映了我们这样一个经济落后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进程,意义非常重大。首先,“三步走”的战略部署把国家现代化这样一个远大的宏伟目标同十多亿人民群众的实际生活结合起来,先解决温饱问题,再是小康水平,再是比较富裕的生活,使现代化的目标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抽象口号。其次,“三步走”的战略部署引入了世界上通用的人均概念,使实现现代化的宏伟目标阶段化、具体化。从人均200多美元开始起步,经过努力达到800—1000美元,再翻两番达到人均3000—4000美元。把一个宏大的目标具体分解到每个地区、每个人,使现代化的事业同各地区、各部门的日常工作结合起来,使各级领导和群众都做到心中有数。最后,分“三步走”的战略是在总结了我国经济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考虑到我国相对落后的具体国情,实事求是地把原来到20世纪末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具体改为实现小康社会,并提出再用30—50年的时间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设想,既考虑了我国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考虑了实现现代化的条件和可能,这就从战略部署上克服了我们长期存在的急于求成的思想,为我国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协调发展指明了方向和目标。应当看到,“小康”是传统社会长期处于贫困状态的普通百姓对衣食无忧的生活向往,被中国共产党人用来定位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战略目标,是把现代社会价值理念和传统社会发展理想结合起来的睿智创造,也是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梦想具体化、现实化。对小康目标的不断充实完善,既反映出我们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实践进展和认识深化,也体现出对人民群众总体需求的人文关怀和切实尊重。

发布时间:2015年03月06日 11:45 来源:人民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 编辑:王千雪 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