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版
1 1 1

《流变:当代中国七个重要观念的历史解读》

共产党员网 打印 纠错
微信扫一扫 ×
收听本文 00:00/00:00

【基本信息】

作者:李安义 著

出版时间:2014年12月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作者简介】

李安义,1993年入读解放军南京政治学院哲学经济系,1997年获法学学士学位。大学毕业后分配至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政治理论教研室,长期从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相关课程教学。2005年获南京师范大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硕士学位。参编《军人委员会工作规范》《党的创新理论与实践专题研究》《中国政治发展与对外政策》等。

【内容简介】

本书分别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中七个重大理论结论的历史必然性进行了纵向的梳理。为了使本书更具有可读性,真正能让读者“入脑入心”,作者力求学术成果表达通俗化,道理知识化,政治趣味化,历史人性化;避免空洞的说教,避免单纯理论论证,用事实说话,用数据说话;用常人的心态去分析,去认同,用常人的逻辑去推理,去论证。因此,它是一本有“个性”、有“内容”的读物。

【目录】

第一章 社会主义是什么

一切从否定开始

为了理想而努力

把社会主义拉进现实

以俄为师的年代

邓小平的反思

邓小平之后

第二章 思想也是有路线的

反对本本主义

人事问题也是路线问题

首先是解放思想

新问题需要新观念

关键在于落实

第三章 变化着的“以人为本” 

人本即民本

管用的幌子

革命尚未成功

依靠谁?为了谁?

发展是硬道理

重提以人为本

第四章 土地的流转史

万恶的旧社会

打土豪分田地

战胜农民的自发因素

关于责任田的争论

不能再念紧箍咒了

两田制的兴衰

第五章 纠结之后毫不动摇

古代也是打土豪的

利用、限制、改造

由“允许”至“肯定”

必须毫不动摇

第六章 服务型政府是怎样炼成的

产生即异化

阶级的政权

为人民服务

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

服务型政府的提出

第七章 枪杆子的作用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还是一个战斗队

服从经济发展大局

军队是要打仗的

【精彩文摘】

邓小平的反思

长期以来,人们总是认为左的就是革命的,“在无产阶级革命时代,共产党人常以左派自称,表示自己是革命的政治力量。”俄国著名诗人马雅可夫斯基曾公开号召:“向左、向左、再向左!”我们中国也有很多人奉行“凡事左三分”。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三十年,尤其是“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左”倾思潮泛滥,因为“抓革命保险,抓生产危险”,所以很多“同志”“只敢抓革命,不敢抓生产”,最终导致“现有的生产能力没有发挥出来”,“粮食产量按全国人口平均每人只有六百零九斤”,“工业方面,那就确实值得引起严重注意。”

面对长期“以阶级斗争为纲”而产生的贫困状态,邓小平开始反思我们既定的对社会主义的认识。他说:“我们总结了几十年搞社会主义的经验。社会主义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经济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总不能叫社会主义。人民生活长期停止在很低的水平总不能叫社会主义。” 

1979年11月26日,邓小平在会见吉布尼和林达光等人时有一段谈话。在这段谈话中,他说,“我们革命的目的就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离开了生产力的发展、国家的富强、人民生活的改善,革命就是空的。我们反对旧社会、旧制度,就是因为它是压迫人民的,是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这个问题现在是比较清楚了。过去‘四人帮’提出宁要贫穷的社会主义,也不要富裕的资本主义,那是荒谬的。当然我们不要资本主义,但是我们也不要贫穷的社会主义,我们要发达的、生产力发展的、使国家富强的社会主义。”

1980年4月1日,邓小平又在一次谈话中说“革命是要搞阶级斗争,但革命不只是搞阶级斗争。生产力方面的革命也是革命,而且是很重要的革命,从历史的发展来讲是最根本的革命”。

1980年4月12日,邓小平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说:“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中国是一个大国,它应该起更多的作用,但现在力量有限,名不副实。归根到底是要使我们发展起来。现在说我们穷还不够,是太穷,同自己的地位完全不相称。” 

1980年5月5日,邓小平在会见几内亚总统杜尔时说,“社会主义是一个很好的名词,但是如果搞不好,不能正确理解,不能采取正确的政策,那就体现不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根据我们自己的经验,讲社会主义,首先就要使生产力发展,这是主要的。只有这样,才能表明社会主义的优越性。社会主义经济政策对不对,归根到底要看生产力是否发展,人民收入是否增加。这是压倒一切的标准。空讲社会主义不行,人民不相信”。

缺什么补什么,的确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回过头来,我们再看看邓小平对社会主义的反思,我们会发现一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经过30年的苦日子之后,他首先想到的是物质的问题。社会主义是什么?

从本质上讲它是人们所向往的生活状态。老百姓不会从高深的理论层次去思考制度问题,他们首先想到的是吃得饱、穿得暖。社会主义要想取得人们的认同,首先就要解决这个问题。

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发展生产力。通过什么方法去发展生产力?市场经济。

邓小平在1979年就对市场经济表现出了很大程度的开放态度,他说:“说市场经济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为什么不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不能说是资本主义。我们是计划经济为主,也结合市场经济,但这是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

对于当下的人们来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是一个耳熟能详的说法,但是大家一定要记住邓小平说这话的时间,那是1979年。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邓小平同志对市场经济的态度是不断地变化的。

1985年10月23日,邓小平在会见美国时代公司总编辑格隆瓦尔德等人时就开始强调要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他说:“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问题是用什么方法才能更有力地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过去一直搞计划经济,但多年的实践证明,在某种意义上说,只搞计划经济会束缚生产力的发展。把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就更能解放生产力,加速经济发展。”

1987年2月6日,邓小平在一次同几位中央领导同志的谈话中说,“为什么一谈市场就说是资本主义,只有计划才是社会主义呢?计划和市场都是方法嘛。只要对发展生产力有好处,就可以利用。它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社会主义的;为资本主义服务,就是资本主义的。”“我们以前是学苏联的,搞计划经济。后来又讲计划经济为主,现在不要再讲这个了。” 

市场经济的实行,改变的不仅仅是生产方式,它还改变了人们的价值观念。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出现了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增长的现象。贪

污腐化和滥用权力问题凸显,贫富分化也不断扩大,于是社会上就有了“辛辛苦苦三十年,一步退到解放前” 的说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不是在挂着羊头卖狗肉?市场化的改革是不是要葬送社会主义?

而这种质疑在苏东剧变之后则显得更有力量。

所谓苏东剧变,就是指1989-1991年三年间,苏联和东欧社会主义国家多米诺骨牌式般转向资本主义的那一段经历,从此之后,社会主义阵营土崩瓦解。

第一张骨牌从波兰开始。1989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中央全会决定实行“政治多元化”和“工会多元化”。4月,决定实行三权分立和议会民主制,允许团结工会参政。6月,举行议会选举,团结工会获胜。9月,团结工会领导的联合政府成立,波兰统一工人党成为参政党。1990年1月,波兰统一工人党举行十一大,宣布停止活动,成立新党,改名为波兰社会民主党,以“民主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第二张骨牌是匈牙利。1989年2月,匈牙利社会主义工人党中央全会决定实行多党制。10月,召开十四大,决定改名为社会党,要建立“民主社会主义”。1990年4月,国会选举中,反对派“民主论坛”取得优势,组成内阁,社会党沦为在野党。

第三张骨牌是民主德国。1989年10月18日,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召开中央全会,克伦茨接任总书记,宣布举行自由选举。12月召开特别代表大会,将民主德国统一社会党改名为“德国统一社会党——民主社会主义党”,后直接改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1990年3月,民主社会主义党在选举中沦为在野党。1990年10月3日,并入德国实现统一。

第四张骨牌是南斯拉夫。1989年10月,南斯拉夫南共联盟中央决定实行多党制。1990年初,南共联盟分裂解体,各共和国的共盟先后改名并独立活动。1991年之后,各共和国纷纷独立,一直到2003年,南斯拉夫联邦最终一分为六。

第五张骨牌是捷克斯洛伐克。1989年11月29日,捷克斯洛伐克联邦议会批准修改宪法,取消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领导地位。12月10日,“民族谅解政府”成立,21名政府成员中,共产党员仅占10名。12月20日,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召开非常代表大会,通过“民主社会主义”纲领。

1990年1月,将党组织改为联邦制,称为“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联邦委员会”,1991年8月,又决定把党的名称改为“捷克——摩拉维亚共产党和民主左派党联盟”,后来就分裂了,国家也分成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个独立的国家。

第六张骨牌是罗马尼亚。1989年12月22日,罗马尼亚救国阵线委员会接管政权,宣布实行多党制、三权分立、举行自由选举。1990年1月,伊利埃斯库宣布罗马尼亚共产党为非法,5月宣布将仿效瑞典模式,把罗马尼亚建设成“社会民主国家”。

第七张骨牌是保加利亚。1990年1月30日,保加亚利共产党召开十四大,通过《民主社会主义宣言》,宣布实行多党制和议会民主制。之后,保利亚共产党改名为“保加利亚社会党”,在夺权斗争中逐渐失势,1990年11月,无党派人士波波夫组成“和平过渡政府”。

第八张骨牌是蒙古。1990年4月,蒙古人民革命党召开特别代表大会,决定实行多党制,放弃党对国家的领导,在党纲中删除共产主义,宣布该党是“向一切阶级和阶层敞开大门的群众性政治组织”。1992年1月,蒙古宪法中删去“社会主义”、“革命”等提法,把国名“蒙古人民共和国”改为“蒙古国”,“将原国徽上象征社会主义的向左奔驰的白马,改为展翅飞向右方的飞马,并删去了国旗上象征革命的红五星”。1996年大选中,人民革命党败北,民主联盟上台执政。2000年大选,人民革命党又上台执政,但是这时它的指导思想已经改为“民主社会主义”了。

在1989年之后的三年里,八个社会主义国家都转变了性质。然而,它们都不是旗帜性的,真正旗帜性的是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这是社会主义阵营中最大的骨牌。

斯大林之后,赫鲁晓夫担任总书记,对斯大林模式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改革,“有些改革一时效果显著”,“有些改革很不彻底,前后不能贯彻始终”,总体来讲,“左的指导思想及路线基本上没有改变”,“依然维护苏联斯大林模式。” 

1964年,赫鲁晓夫被“宫廷政变”赶下台,58岁的勃列日涅夫接替。在他执政的18年里,对苏联模式只是修修补补,“只谈完善,不谈改革”,“使苏联社会积累了大量的矛盾和问题,形成严重的潜在危机。”1982年,勃列日涅夫病故,68岁的病人安德罗波夫继任,只在任1年零3个月就去世了。

1984年,72岁的病人契尔年科继任,在任1年零1个月又死了。

1985年,54岁的戈尔巴乔夫当选总书记,着手苏联的改革。从1985年3月到1988年6月,“苏联的改革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的方向”。但是从1988年6月以后,开始“强调现行政治体制已成为改革的‘障碍’,必须把政治体制改革放到‘首要地位’”,并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口号。

1989年11月26日,戈尔巴乔夫发表《社会主义思想与革命性改革》,提出要“根本改造整个社会主义大厦:从经济基础到上层建筑”,强调苏联正在建设的“不仅是人道的社会主义,而且是民主的社会主义”。1990年2月5日,苏联共产党中央举行了一个二月全会,提出修改宪法中关于苏联共产党是苏维埃社会的领导和指导力量的规定,准备实行多党制,建议实行总统制。

1990年7月2日,苏联共产党举行二十八大,通过了《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的声明,宣布苏联共产党同其他政党、社会政治团体将是平等竞争的合作伙伴关系,不再说苏联共产党是“政治体制的核心”和“社会的领导力量”。

1991年6月12日,叶利钦击败共产党候选人雷日科夫当选为俄联邦总统。7月20日,叶利钦签署总统令,“宣布禁止政党在俄联邦政府机关和国营企业进行活动”。

1991年“八一九事件”之后,叶利钦发布命令,停止俄罗斯共产党活动,没收俄罗斯共产党财产。

1991年8月24日,戈尔巴乔夫宣布辞去苏联共产党中央总书记职务,并要苏联共产党中央“自行解散”。随后,《真理报》被停刊,苏联共产党中央大楼被查封,各共和国共产党也被禁止活动,某些领导人甚至被追捕。

1991年12月21日,11个共和国领导人签订议定书,决定共同创建“独立国家联合体”,正式宣布“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停止存在”。1991年12月25日,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克里姆林宫上空的红旗落地,存在74年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苏联,自行解体。

苏联东欧的剧变,改变了世界格局,也给各国共产党人和世界人民留下许多值得深思的东西。正在苏东剧变之始的1989年夏天,37岁的弗朗西斯·福山在《国家利益》杂志上发表了《历史的终结?》,说自由与民主是“人类意识形态发展的终点”和“人类最后一种统治形式”,“历史的演进过程已走向完成”。

此文章了产生了很大的反响。

苏联解体了,社会主义阵营不战而亡。冷战结束,社会主义终结了吗?我们还是社会主义吗?我们的改革开放还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吗?

“怎么办”?我们还要不要在改革开放的路上走下去?

从1989年到1992年,中国在这里纠结了三年。人们在反思、怀疑,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或批判或坚持。

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行,对什么是社会主义的问题进行了一个概括性的表述:“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从历史的角度分析,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的确实现了人们对于社会主义认识的一次飞跃,这种飞跃体现在对斯大林模式的反思与否定。

发布时间:2015年02月27日 15:00 来源:新华出版社 编辑:王千雪 打印